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维吾尔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环境生态意识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27 共5815字

  文化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首先是地理环境,然后是与之相符的生产方式,最后是以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民族风俗习惯。这里所说的地理条件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环境。所谓的生态环境指的是人类的生活条件,而文化就是以人类的生活条件为基础的。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依赖,与大地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自然舞台,生活在该生态环境中的人民在生活生产当中,为了创造与自己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明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所生成的文化积淀,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所以保护和珍惜生态环境,每个人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爱护生态环境不仅意味着保护地球的美景,而且更重要的是维护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人类所需都是大地赋予的,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其实等于保护人类自己。深刻理解这一点的维吾尔族人民从来就尊重大自然,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活作为自己的生存基础,同时把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存者与自己一样看待,友好地对待它和爱护它,对周围的每一个生存者都表示尊重,把大自然的复杂的生态环境看成人类能生存下去不可缺少的伴侣。维吾尔族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人类以外的所有的生存者不仅同人类一样有着生存权,而且更深刻地认识到它们在生态平台中有着其他东西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这一切十分明显地表现在凝聚维吾尔族的历史经验、科学智慧、哲理见解、法律法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语言财富的综合性大百科全书---民间文学作品中。

  一、维吾尔民间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的心理基础

  维吾尔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样曾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采集、游牧、渔猎到农业文明这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什么叫自然生态,特别是在游牧生活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生态的真正意义,养成了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品德。无边无际的戈壁和沙漠中分散的小小的绿洲是人们生存依赖的条件,在维吾尔族经常追随着草原和水源不停地搬迁的生活环境中,能遇到一个小小的水源、小小的绿洲,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快乐,因为它是能够生存的一线希望。对外出寻找水源、草原或者打猎的人来说,在戈壁沙漠里突然遇见一个小小的绿洲、发现一个水源,这就意味着能避免饥渴或者迷路的危险,所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便成为维吾尔人生存的准则。维吾尔族人认为万物---人类、动物、植物和其他自然存在物是同呼吸、共患难,所以也是共命运的。万物相互关联着,大自然遇到的困难,是作为大自然的儿女---人类也同样会遇到的。这种渗透在维吾尔心中的意识,不仅能在他们的一举一动、房屋的布置、服饰和打扮习俗中感知,而且在各个时期的宗教信仰中也能够明显的看到。

  在古时候,因为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就产生了对大自然---大地、山水、太阳、月亮、星星和动植物崇拜的原始信仰。维吾尔族曾经把树木作为图腾,古代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传说》中把绿颜色看成一种神圣的神秘的颜色:乌古斯出生时脸是蓝(绿)色的,他的第一个妻子从天蓝色的光里降下来,乌古斯可汗的行军中导向的灰狼也曾多次在蓝色的光中出现,乌古斯可汗的第二个妻子从树洞中出现,她原来是树神的女儿,无际无边的蓝天是她的帐子……在佛教教义中“五戒”①最为突出。维吾尔族历史上曾经信仰过佛教,虽然在10世纪改信伊斯兰教,但佛教的影响一直深深扎根,并未消亡。其表现之一就是“五戒”中“不杀生”一条,这对维吾尔族绿色文化意识的影响最为深刻。维吾尔人相信“因果循环”.“因果循环”观是佛教的中心教义,根据这种观念,人死后复生时,他不可能复活原来的那个人,但是来生时可以变成任何一个生命,包括动植物。因此,一个人伤害了一棵草或者一棵树,他所伤害的不是别人,而很可能是他早就死去的亲戚或者他的朋友。佛教中还有一个观念是任何人如果伤害其他生命,它就变成没有亲戚或者没有祖先的人了。任何生物和人一样拥有灵魂。佛教的这种观念,其实是对花草树木的一种崇拜,对热爱绿色草原、热爱蓝天的维吾尔人祖先来说,这种观念使他们对那些存在物产生一种更加深刻、神秘的认识,这认识加强了维吾尔文化中的大自然生态意识。总之,维吾尔人对干旱沙漠戈壁环境的适应需求,在他们身上养成了珍惜生态环境的文化和审美意识。

  二、维吾尔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的具体表现

  在维吾尔民间文学各个种类中,普遍反映了维吾尔族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

  维吾尔民间达斯坦(叙事长诗)中最常见的是对君主(皇帝)的四季花果园林的描写。这些花果园林象征着四季,是根据君主的旨意而建成,然后他把这些花果园林赠送给自己唯一的儿子或女儿以表达对他们的宠爱。但是,民间达斯坦中这一内容的真正意义不是对美丽花果园林的表面描写,而是表达出维吾尔人对美化生态环境的一种追求,其中对大自然的描写也适合于维吾尔族的生态环境理念和心理愿望(即在花果园林里作为大自然的宠物---各种美丽的鸟类不停地歌唱给花果园林赋予更多美丽)。此外,传说中的帕尔哈提劈开比斯顿山,挖出水渠,绿化沙漠戈壁,准备喜仁的“彩礼”②。这一切都表示着维吾尔族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改善恶劣的环境、热情对待生活、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美丽的生活环境的一种憧憬和深刻的爱。

  反映这方面内容的民间故事很多。在许多民间故事里,生态环境问题并不直接地提出,而是结合其他社会问题提出。比如,维吾尔民间故事《桑树影子》中,以艾普齐兰和巴依(财主)之间进行的桑树影子的买卖为线索开展故事情节,桑树影子始终是故事情节中心。买卖桑树影子谁都不会认同,维吾尔族生活里尤其是这样。这在维吾尔族看来是绝对不可能有的一件事。但是,在故事中问题的本质不在这一点上,这不仅仅是吝啬的巴依利用自己的桑树影子敲诈百姓,这里有一个更有诗意的问题。试听一听下面这首民歌:

  赶巴扎的路很遥远,酷暑中孩子们受冤。你想桑树下乘凉快,巴依出来赶你走远。人们说天下很宽广,我们不知道在哪里。百姓手无掌大的地,想凉快影子在哪里?(维吾尔民间故事《桑树影子》)这首民歌描写的是在酷暑季节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在酷暑中受折磨:赶巴扎的路程遥远,孩子们在酷热中受罪哭泣,整个道路除了一棵桑树,没有其他能乘凉的其他树木,人们对绿洲(树影子)多么的渴望等等,而更深刻的是反映出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诫人必须们搞好生态环境。可见,《桑树影子》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吝啬的巴依和艾普齐兰等乡村青年之间的表面矛盾,其真正强调的、告诫人们的是生态环境问题。

  维吾尔民间故事《木马》中,王子失去了木马后①,在无边无际的、连一个人影都见不到的沙漠戈壁里,连方向都分不清,漫无目的地流浪,饥渴难耐。正是这个时候,王子眼前突然出现一个美丽的花果园林,王子很高兴走进花果园林里吃饱果子、解渴,免除了死亡的威胁。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有一天,他在自己的花果园林游玩,尽情享受美丽的风光。游玩困了,在花果园林中央找一块凉快舒适的地方休息,周围是各种美丽的花草。

  国王在花草散发的香味和鸟类唧唧喳喳的叫声中慢慢地入睡了,然后做了一个梦:有一个比这花果园林还要美丽的花果园林,园林里各种各样的瓜果已经成熟,香得让人直流口水,各种花草盛开,各种各样的鸟类在叫着……②。这样的描写是在维吾尔民间故事里很常见。这种描写貌似民间故事的外表装饰,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的时候可能不大关心这样的描写,但是,人们缺少什么,就会想什么说什么,这是全人类一个共同的现象,维吾尔族当时最缺少的就是美丽舒适的生态环境,所以,在民间故事里这种描写不胜枚举。

  总之,在维吾尔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花果园林的描写,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维吾尔族生活的干旱、酷热、沙漠戈壁的自然生态环境,促使他们创造相应的绿洲文化。换句话说,维吾尔族人民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他们养成热爱、珍惜、保护大自然的每一颗花草树木的习惯,这逐渐在他们身上变成一种传统美德。维吾尔族人民在自己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出“取自大自然,归还大自然”的科学道理,并把它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绿色的树木、红艳的玫瑰,不仅作为人们适应大自然、掌握大自然规律的武器,而且已经变成他们精神生活的愿望。这就是在民间故事里花果园林描写的真正意义所在。

  维吾尔族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也很明显地体现在被称作“口头知识大全”的民间谚语中。

  维吾尔人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以民间谚语为手段代代相传,渗透在维吾尔族生活的各个角落里,调整大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维吾尔民间谚语中所表现的生态观念主要包括了解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等方面,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维吾尔民间谚语所表现的植物生态观采集活动给人类赋予了对大自然的一定的认识,在先民身上对植物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在远古时期的先民最初只靠自然植物保持生存,他们当时急需的食物直接来自这个植物世界里,这就促使他们生成热爱绿洲的初始价值观。维吾尔族进入农业文化以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植被、森林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一系列的实践经验并把它运用到生产生活过程。

  维吾尔族的先民早就知道,森林能够保持土壤的湿度,改善环境,创造了许多这方面有实际价值的谚语和格言,如:

  砍了一棵,应种十棵(如果需要砍一棵树,就必须种了十棵树)。

  栽树能保持土壤的流失,无肥力的土地变成有肥力的土地。

  父亲栽的树,儿子得利(前人栽树,后人有用)。没有树的巴扎,不如有树的麻扎(坟墓)。

  沙子多了变成山,树木多了变成花园。

  我栽的树已经长高了,他没有栽树埋在沙漠下。

  栽树造林不会受到荒芜的折磨,木材财富也变多。

  想活长命百岁,用森林覆盖周围。

  星星是蓝天的装潢,森林是大地的装潢。

  你的财产可以受到损害,但森林不能受到伤害。

  没有森林的生活是不像个生活,没有森林的生活不是舒服的生活。

  (二)维吾尔民间谚语中所表现的土地和土壤生态观维吾尔族原始大自然崇拜与绿洲文化时期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所生成的农耕习俗成为一体,形成珍惜土地、爱护土地观念。这一点在维吾尔族的民间谚语中就深刻地体现出来,如:

  土地是金桩(一寸土地一寸金)。

  父亲也是土地,母亲也是土地。

  土地是农家的生命线。水是土地的血液。

  土地不饱,人就会吃不饱。土地施肥不够,你就不会丰收。

  人如不骗土地,土地就不会骗人。

  人如养活土地,土地就会养活人。

  这些谚语在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活动中,发挥看积极的作用,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土地的作用,劝勉人们有效地利用土地、爱护土地。

  (三)维吾尔民间谚语中所表现的水利生态观水是生命重要保障,也是维吾尔古代哲学中构成宇宙的四大因素(火、气、水、土)之一。维吾尔族有关水和水利的谚语劝勉人们珍惜水、保护水源以及有效地利用水,随时提醒人们水与生态的关系,提醒人们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应该有效地利用水。如:

  水是土地的血液。

  灌浆水是活命水。

  一滴水可以养活植物,劳动可以养活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直译为“与其爸爸管水,不如土地在上游。”)。

  (四)维吾尔民间谚语所表现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维吾尔族的居住地由大小绿洲构成。维吾尔族有在盖房前首先绿化房屋周围的习惯,即选定好盖房子的地方后,首先挖深沟引水浇灌,根据该地的土壤情况种栽适宜于该地的各种树木(一般种白杨树、黄柳树、桑树、沙枣……),并在院子前面种葡萄、后面种果树。在这种情况下,搬进新居不到三年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绿洲。维吾尔人有生孩子时就给他种树(主要种白杨等有经济价值的树木)的习惯,孩子长大后这些树木就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收入。

  除此之外,维吾尔族人不仅绿化家庭周围,而且还有在院子里用花盆种花养花的习惯。沿着葡萄架长的葡萄藤和院子里花草融为一体,生成一个绿色的游玩休憩之地。这在干旱酷热的新疆地区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给人们提供舒心的休养地。维吾尔人房屋院子前前后后,经常能看到丰富的绿色景观。甚至维吾尔族人的衣裳也都具有绿色植物和花的象征,维吾尔族妇女的名字也和花草紧紧联系在一起。

  维吾尔族对绿色环境的特殊感情在民间的各种游戏中也能看到。维吾尔族有一种民间传统游戏叫做《刀郎麦西莱甫》①,麦西莱甫中有很多种的游戏,其中之一就是“碗花游戏”.在麦西莱甫游戏时,人们围圈而坐,其中一个人手拿花碗配合舞蹈动作喊三下“碗花”,其余的人一个接一个地说出一种花儿的名称,前面人已经说过的花名,后面的人不能重复,如果说重复了,就算输,必须接受 “惩罚”.几十个人参与的麦西莱甫中,每一个人都要知道几十种花草的名字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另外,维吾尔人还有一种麦西莱甫叫做“绿苗麦西莱甫”②。维吾尔族人有冬季在家养绿苗的习惯,把绿苗养到春天为止。哈密地区有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冬季农闲时,为喜迎春天的绿色,当地人要举行 “麦西莱甫”,在瓷盘上种上麦苗(大、小麦),绿苗长到5-7厘米时,由主办麦西莱甫的家庭保管。当麦西莱甫结束时,举行一个交接仪式,把苗交给另一家保管,轮流持续到春耕。

  不伤害小植物、小生物是维吾尔族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的又一个具体表现。渔业和畜牧业是维吾尔族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但是维吾尔人在打渔(钓鱼和撒网)时,打上了比胳膊还小的鱼,马上把它放入水中,出生不满一个月的小羊羔、小绵羊、小牛、小马驹的肉都不吃。因为任何生物的生命只有一次,它也同其他生物一样都有生活在大自然怀抱里的权利,人类利用它、享受它也应有一定的期限。维吾尔族人民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这与佛教教义有着密切的联系,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以前曾很长一段时间信仰过佛教),用实际行动来实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绿色环境的原始基础是珍惜和保护小生命(动植物)。他们用谚语来教育后代,如:

  与其伤害小植物,不如伤害你的手。

  你的财物可以受到损害,但森林不能受到损害。

  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维吾尔族还有一些禁忌。如:不要往水里、水边大小便;水(河、湖、井、水渠)边不能洗衣服。这些不良行为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这种行为还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生态意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修养素质。因此,维吾尔族的居住覆盖着绿色植物和红玫瑰,而与之相配合的清洁干净也吸引着人们。

  总之,维吾尔族从来都关心生态环境,是一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养成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观念。在维吾尔族的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谚语中表现出极为深刻的环境意识与生态观念,有着宝贵的价值,值得现代人回味与借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