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耿村民间文学的危机和转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5 共1087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耿村民间文学发展困境研究 
【第一章】耿村及其民间文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第二章】耿村民间文学特色 
【第三章】耿村民间文学的危机和转机 
【第四章】文化产业成功案例的借鉴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耿村民间文学建设路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耿村民间文学的危机和转机

  (一)耿村民间文学面临的危机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抒发感情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最初就是单一地作为乡土生活中的娱乐方式出现的,它是农村封闭生活中最好的调味品。

  无论是传说、神话还是歌谣,每一种民间文学类型都是为了取悦民众。耿村民间文学也不例外,在这些故事和传说在耿村默默流淌的几百年间,它们带给耿村一代又一代人无数的欢乐和笑声,诚如俄罗斯作家高尔基所说:“民间文学与悲观主义绝缘。”

  民间文学土生土长,根植于黄土地,也根植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无论是田间还是炕头,亦或是夜晚大树下,每一个耿村人民都从中汲取了营养和欢乐。而这种欢乐始终局限在这个小小的村落中,没有得到任何释放,世人也难见其光彩。这种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耿村民间文学和那些故事家们就像遗落在世间的一枚明珠,其光彩始终被黄土掩埋,不为人知。

  在中国,这样的一种“民间”的文学,得到真正的学术上的关注,大致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北大歌谣研究会的成立,使得民间文学开始作为一种学科得到了学者的关注,这对于民间文学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1950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的第一个学术研究团体--中国民意研究会成立了,学术界对民间文学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在逐步提高。但是耿村这样一个拥有庞大民间文学资源的小村落始终不为人知,耿村的村民就平静地生活在他们的村落中,男耕女织,讲故事、编故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1958 年被称为走向“文革文学”重要步骤的文学运动对民间文学反而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1958 年毛泽东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文艺的主张,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大力搜集民歌1.但这时候所搜集到的民歌都遭到了一定的改变,土生土长的意味变淡,有了些许“文革文学”的意味。但这对耿村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基本没有太大的影响。直到文革真正开始后,由于政治原因,耿村的整个讲述环境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小笑话都被认为是“四旧”封建思想,遭到了明令禁止。当然,也有一些故事被生硬地加上了“红色”烙印而被允许传唱,但因为缺少了民间故事讲述那种自由、轻松甚至散漫的讲述环境和讲述者随意的讲述方式和语言特色,民众的思想受到了禁锢,行为受到了约束,民间文学在耿村就遭到了长达十年的“消退”.不仅如此,故事家郭翠平回忆那个时候耿村的耿王庙、真武寺、三官庙等庙宇通通遭到了红卫兵的打砸,无一幸免,“好好的庙,就被砸了,真是可惜。”

  这种肆意破坏对耿村民众心中的神圣信仰也是一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以神话人物、神仙鬼怪为基础的民间故事也就遭到了很大的打击。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说在文革的那段时间里,很难再见到之前在耿村随处可见的一小堆人聚在一起讲故事听故事的场景了。劳动之后大家都纷纷回到家中,无论是田间地头、农家院子还是晚饭后的街道上,都不见热闹的故事讲述场景了,甚至在大土炕上,自家人关起门来也很少再讲故事。

  村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都找不到耿村原来那种欢乐的场景,每天的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让这个小村庄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和平静下的欢乐。惶惶不安代替了轻松愉悦,耿村民间文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是好在民间文学并非书面出版文学,这个优势让它的存在和传承变得更加灵活机动。民间文学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深刻印在民众的心中的,只要人还活着,记忆就很难全部泯灭。1976 年之后,随着文革的结束,多年不见的轻松愉悦的故事讲述环境又逐渐建立起来,忘却的故事也都被大家从记忆深处挖掘出来,经过旧故事的拼凑和新元素的加入,新旧故事一哄而上,耿村又出现了那久违的热闹场景。

  20 世纪 80 年代初,大陆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项伟大的举措,这项举措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条件也得到了逐步改善,这也就成为耿村民间文学的一个活跃期。民间文学本来就是活跃在田地间的一种娱乐方式,它往往通过故事的形式对民众的真实生活和思想情感进行了客观的反映,一次次的故事讲述也将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它的娱乐作用和教化作用。

  由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在田间劳作时间的增长,使得耿村村民有了等多的聚集在田间休息的机会,这也就给一个个新故事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在学术领域,民间文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了这个队伍中来,更多的学术期刊开始创建,这短暂的几年时间成为了民间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在乡土田间的传播创作还是学术领域的整理研究,民间文学在经过长时间的压抑之后都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释放和发展机遇。耿村村民回忆到,在那段时间,大家都在田间辛苦劳作,但因有了“故事”,这种劳作并非辛苦单调,而是充满了乐趣,“大家伙每天干活儿都充满了劲儿,边唱边说,讲个笑话儿逗个闷子,唱个歌就跟喊号子一样,活干得一点不累”.在白日的辛苦劳作结束之后,夜晚来临,大家意犹未尽,又凑在一起,你一个笑话,我一个故事地讲起来。

  与此同时,1987 年,河北省耿村民间文学普查小组开始对耿村民间文学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整理。这在前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述,这里不再赘述。总之,一系列的普查、学术研究和国际国内会议在这段时间突然充盈了整个耿村,耿村受宠若惊,一个偏僻简陋的小村庄立刻挂上了“国际知名”的牌子,整个村庄都在这段时间内呈现出流光溢彩、热闹非凡的景象。没有人会否认这是耿村民间文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时期,正如这同时是中国民间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一般。

  但实际上,这个黄金时期,无论对于整个民间文学的学术研究还是对于耿村来说都是短暂的,甚至是虚热的。因为接下来 1987 年,改革开放的热潮席卷了整个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整个民间文学的生存环境都有了大变化。农村人“心眼儿又活泛起来”,他们放下镐头、走出黄土地,进城务工。疲于挣钱的人们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凑在一起讲故事,人们逐渐忘记了遗落在田野中的粒粒珍宝,故事讲述活动就这样慢慢变少,消失在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耿村本就是一个“生意村”,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耿村再次活跃起来。村民纷纷走出耿村外出打工,带走了故事,带走了人力,耿村村中留下的大多都是老幼妇孺,故事讲述又一度陷入了低潮。这种低潮持续至今,中间稍有缓和。“故事第一人”靳春利在 90 年代初外出打工,边打工边搜集外面的故事,2006 年,他回到村中,发现“故事衰败地啥也不是啥了”.没有人讲故事,没有人听故事,更没有人想到利用故事。其实,这样的衰败是可以预见的。因为耿村民间文学所依赖的三个主要要素在这段时期普遍出现了下滑趋势,民间文学也就失去了它成长的沃土,危机可想而知。这个三个要素分别是:耿王庙会、耿村集市和故事传承人。

  为了纪念传说中的朱元璋义父耿再辰,耿村每年都会在四月初一到四月初四举行整整四天的耿王庙会,这是耿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按照耿村传说中的历史来看,没有耿再辰就没有耿村,没有耿村自然也就谈不上耿村民间文学了。现在的庙会功能已与古时候有了很大的区别,忌神拜神的主要目的已经被逐渐弱化,商品交流才是现在人们赶庙上会的主要目的。在耿王庙会期间,人们纷纷来到耿村欣赏庙会上当地独特的戏曲表演、担经歌、打扇舞、扭秧歌、女子花鼓队和各种闹花会等活动。这些特色活动给耿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近年来,传统项目受到了现代娱乐项目极大的威胁,耿村曾经试图抓住这一特色活动进行盈利性开发。借助耿王庙会,开发一系列的民俗文化节目,在庙会中开发游戏、吹糖人、社戏、武术、杂技等一些列民俗文化事物以此来吸引游客的眼球,让游客亲身体会故事村的魅力和风韵。这本是一件能让传统文化瑰宝焕发青春活力的好举措,观光旅游与文化大餐共享本该妙不可言,也能为耿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事与愿违。靳春利说:“现在的耿王庙会你不能说它不热闹,热闹是热闹。但是,因为主要项目还是看戏和祭神,只有村里的老婆子和老头子还喜欢这玩意儿,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宣传又不到位,这个项目肯定开发不起来。”在人们着眼发展经济的年代,耿王庙会的衰落给了耿村民间文学一个衰败的由头。

  再者,就是集市的衰落。与耿王庙会一年一度不同,耿村的集市是逢一逢六的。如果是耿王庙会是耿村民间文学的根和源,那么集市就是其几百年来发展源源不断的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耿村之所以能成为民间文学的集散点,首先要归功于这个集市。之前的耿村占有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它地处晋冀鲁三省交汇的交通要道上,与周边县市的距离大约为古时候商贾走街串巷一整天的路程,这样便利的交通为耿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约在康熙年间,这里便逢一、逢六就有集市,吸引了周边附近的民众和商贾来到此处进行一些简单的贸易交流。在石家庄发展起来之后,耿村又成为了通往天津的要道。西自太行东麓的获鹿,东至衡水、德州、济南的大道穿过而过,昼夜马铃声不断,村中煤栈、布庄、饭铺、酒馆、客店生意红火。耿村因此也素有“一京二卫三耿村”“北有京津、南有耿村”的说法流传民间,虽有语义夸大之嫌,但也可以从侧面窥探出当年耿村集市的繁荣景象。作者正好在逢一集市的来到了耿村,因为之前知道耿村集市的繁华,也知道如今的衰落,但是现实的场景还是让人感到震惊。上午十点进入村子,村中的零零落落、散落的几个摊位屈指可数,集市上只有两家卖服装的和两家卖日用品和一家卖零食的,境况简陋,这个传说中热闹非凡的耿村集市现在看来只能有残败不堪来形容。问及集市情况,故事家张才才说:“我这么跟你讲吧,之前从山西来的经过耿村的运煤车,早晨到村口,太阳落了山他也出不去!”“耿村很大吗?”“大啥大!二里地。”“那是为啥?”

  “为啥?人多呗!家家户户门口都是买东西儿的,出个门都费劲,十里八乡的,就是石家庄的人都来咱耿村赶集。哪的人不知道耿村集市?外头人问你是哪的,知道是耿村的,就会说耿村集大呀!咱耿村之前不是因为故事出名,是因为这个大集呀!”再问及现在的境况,老人家连连摇头,“不行啦,这哪还叫个集!”307 国道的修建,使得耿村失去了其原有的交通要道地位,山西过往的车辆再也不需要经过耿村。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周边村子也大都有了属于自己的集市,逢二、三、五、七,周边都有集市开展。即便是在逢一的日子中,邻村也在上午开集,分流了耿村的集市顾客。耿村的集市经济就受到了冷落,集市的衰落也就使得耿村故事少了一个绝好的集散地。失去了集散地,就是失去了民间文学的活水,这摊水沉寂在耿村这个小村庄中,得不到应有的补给,自然面临极大的危机。

  90 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醉心于赚钱,年轻人外出务工,故事传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故事家作为民间文学的“活化石”,是一切民间文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一个完整的故事讲述活动需要三个要素,故事讲述者、听故事的人和特定的故事讲述环境。以民间文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开发必不可少的项目就是“讲故事”,而作为故事讲述活动中最重要的要素--故事讲述者的减少使得民间故事传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年老的大型故事家相继去世,二是故事家后继无人。在文化冲击大背景下,大部分年轻人都开始接受新观念,不愿意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而更倾向于走出村落求学或打工。如此一来,耿村民间文学便失去了传承人。张才才说:“年轻人都读书去了,读书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没有人接手咱村里的老东西儿(民间文学),我身体硬朗的很,但是也已经 86 了。

  还好我这孙女(指着张淑曼)愿意学愿意听,可这样的娃娃少啊!”是的,失去传承的耿村民间文学就像无根之萍,挣扎地生存在这个年代,依靠老一辈的故事家撑着整个大局面。最无奈的莫过于看着老故事家们的去世,他们带走了耿村的故事,留下的人唏嘘感叹,却始终不愿意站出来传承。

  21 世纪以后,网络的发展壮大也迅速地给耿村民间文学创造了一块绊脚石。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让故事的娱乐性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殆尽。既然自发传承变得越来越难,政府和民间组织就开始着手进行一些传承工作。比如耿村学校曾经试图开设故事课希望在村中的少年中延续甚至扩大民间文学的影响力,每周一节的故事课也曾经起到了一些效果,一些小故事讲述者出现并有较好的表现。2006 年,藁城市文体局联合常安镇中心学校和耿村小学将耿村故事编成了校本课程教材,将故事以课本的形式带进了学校,但是这些并不能阻挡网络、电视等多媒体对孩子们的吸引,渐渐的,学校的活动就散淡了。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的活态文化,它是一种口述文学,在这种口述文学中包含着文学、历史、民俗等等一系列的精神思想文化,而这种“口述”特性也就注定了民间文学的独特性,那就是它的存活基本要仰仗故事传承人。因此,故事传承人在民间文学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维系着民间文学的兴衰。在市场经济和网络发展的大潮流之下,传承人的衰落是可见的,也是必然的。如何转变这种局面,如何有效解决传承问题在耿村民间文学生存发展道路上迫在眉睫。

  要想发展耿村民间文学,仍然只靠村民偶尔的故事讲述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政府、村委会、村民、民间组织等多种力量的整合,只有每个力量都结合起来才能真的促进其发展壮大。耿村这些年来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积极寻求发展之路,除去接待专家学者的活动外,耿村开始了一些零散的、小规模的旅游活动。但是不仅仅是在耿村,整个河北的大部分民俗文化企业都没有得到兴盛,基本上都处于维持生存或起步阶段。但就演艺行业而言,各个演艺单位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如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进行整改,前景堪忧。在河北,民间文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单故事歌谣就多大一万以上。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相关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但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大难题。这些资源被整理出来之后尘封在图书馆的各个角落,得不到开发,找不到出路,这不得不说是对这宝贵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这也是民间文学发展之路上的一个极大的危机。耿村民间文学虽然名扬国际,但鲜有游客来访,经济效益不明显,打出来的“民俗旅游”旗号也始终得不到真正的认同。与之前的危机不同的是,在新时代,这是一种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未来的危机,而这种危机的背后也有很多原因。这其中包括资金匮乏、村委重视程度不够和民间文学自身的一些局限性。

  首先,耿村民间文学无论是进行旅游开发还是创意产业开发,都面临着一个最现实的问题--资金匮乏。耿村所在的藁城市曾是河北省的经济强市,但是耿村却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贫穷的一个乡村。耿村的内部环境不够优越,由于本村的经济欠发达,年轻人都外出求学打工。故事家们大多是农民,以种地为主要生活来源。村民会在村中做一些小生意和发展小规模的养殖业,但村中并没有大型企业来帮助支持村落建设。就外在资金投入而言,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很有限的。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响应中央号召,为省内的非物质文化产的保护和发展专门颁布了很多有利的政策,也给予了耿村旅游发展一部分启动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支持仅仅给耿村的民俗旅游项目提供了一些便利,远不足以进行大规模的创意产业发展。耿村本身的地域限制和乡村环境使得投资环境差,也就很难吸引投资商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注入。没有资金支持一切问题都是空想,经济欠发达成为耿村民间文学生存发展危机的头一个重要原因。

  再者,据了解,当地村委对耿村民间文学进行经济开发的热情一度不高,这就直接导致了村民的参与度低。村民对于市场和经济发展的敏感性较弱,村中故事协会会长靳春利表示,村民虽然都很喜欢旅游者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村委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自从 2006 年以来,他始终在努力奔波,尝试跟各个旅行社和其他景点进行合作,但力量有限。如若没有村委的直接带领和鼓舞,村民就很难进行一些自发的活动来创造财富,耿村创意产业发展步履维艰。近年来,在全国“非遗”大环境影响下,河北省政府对耿村民间文学的开发给予了相当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但是政府并非一个营利机构,它所给予的资金支持并不足以使耿村创意产业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另外,国家和省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也并未很好地传达并落实到耿村村委。在民间文学发展初期,仅仅依靠村民自身的力量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桥梁,村委起着上行下达的重要作用,所以,村委的作用不容小觑。只有村委将这件事情真正重视起来,有效地在政府、民众和市场投资方中间进行沟通,才能使耿村创意产业发展更加顺畅、高效。

  当然,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之外,民间文学自身的局限性也是其受到冷落的一大原因。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非物质性”就使得它自身就具有很大的开发难度。它不能够像具有物质形态的旅游景点一样实实在在地吸引游客,这种无形的文学传播需要依附物质性的载体和故事传承人。由于民间文学的“非物质性”很难调动游客最直接的感官触动,使得这类民间故事传播具有表演性弱、参与性差的缺点,这极大地制约了这项传统讲述活动的大规模开展。讲述者通常还会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比如美国女娲代表团来到中国听故事时,就需要两个翻译,一个翻译将方言翻译成普通话,一个翻译再将普通话翻译成英文,这样很容易打断讲述者的思路,再者失去方言特色的故事传说往往也就失去了一定的地方魅力。可见,民间文学的这些局限性的确制约了它经济效益的开发。

  (二)耿村民间文学应有的转机

  自从民间文学出现以来,无论是其生存还是发展都危机重重。它的发展壮大在每个时代都面临一定的阻力。但这并不能阻碍其在夹缝中生存的坚强意志,无论是民间文学本身强大的生命力还是政府机构、相关组织和故事家们的人为努力,它始终生存并点点壮大。也正是因为那些阻力也更使得那些小的突破和进步显得难能可贵。

  在耿村民间文学于 1987 年受到关注之后,耿村故事被文化部门定性为需要及时抢救与重点保护的珍贵文化财富,为了对耿村民间文学进行行之有效的保护,当地政府和村民做出了相当的努力。比如:1991 年,政府投资十五万对耿村通往村外的道路进行了修建,并在 2004 年又投资重建,一直使用至今,道路依然平整无损。要致富,先修路,这项举措给村民和慕名前来的学者游客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耿村村内现存的故事厅,也是政府在 1991 年出资二十余万建成的,厅内墙上挂着、厅中摆放着各种珍贵照片,展现了耿村民间文学一路走来的辉煌战果。各种学术研究会议、专家考察团接踵而至,耿村民间文学的学术研究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开发。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双重价值,一是存在价值,二是经济价值。其存在价值包括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研究价值,即其核心价值,这通常包括文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历史学价值等等。经济价值则是其存在价值的衍生价值1.其中存在价值是民间文学价值的根本所在,它能够决定经济价值的大小。民间文学突出的核心价值决定了其经济价值必定大有开发之处,所以对耿村民间文学学术价值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为其之后进行有效的经济开发开辟了道路。1994 年 2 月 12 日,台湾云将传播公司“海棠风情”节目摄制组来到耿村,对耿村的故事和演唱艺术进行了现场录制,故事家们精彩的表演得到了台湾人民的喜爱。1997 年,美国故事家协会的史密斯先生带领一个 67 人的国际交流团来到耿村听故事、吃农家饭,留下了一些纪念品和“住宿伙食费”,这一点小小的收入让当地的故事家们、村民们明白了原来“故事也能当饭吃”.但耿村接待的大多是民俗、民间文学专业的专家和学者,并没有为村落带来真正的实惠。这是这颗璀璨明珠逐渐出世的一个起点,但这个起点很明显只是在学术上让大家发现了这样一个民间文学宝藏。鲜有人意识到这个宝藏下面藏着更大的资源,那就是其潜在经济效益。

  2002 年,我国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这个工程让民间文学看到了曙光1.2006 年国务院公布的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518 个项目,其中民间文学就占了 31 项,河北耿村故事位列其中。这在河北省内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 2011 年 6 月起施行,这样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保护和发展政策得到了相应的法律保护,真正的“非遗”时代已经到来。“非遗”时代的到来,给耿村带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各地方政府也开始纷纷相应中央政府的号召,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在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把非物质文化作为一项当地的软文化实力来进行发展,这不得不说是所有民间文学在一度萎靡之后的一次传承发展新契机。而河北省早在 2003 年就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着力组织对省内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抢救、研究、保护和整理工作,加强对文化产品生产的引导,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打造一批燕赵文化知名品牌。所以,在“非遗”时代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是耿村民间文学进行开发的一次绝好的机遇。在十八大中的文化强国战略中出现了一个“文化自信”的词语,这种文化自信体现在何处?就是体现在我们对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理性的审视,同时能够对世界文化、异域异族文化有一个强大的包容。这里我们看到了,在文化自心中,传统文化、传统民间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应该从这些文化中对自己的文化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增强民族自信。从“文化强国”目标的第一次提出到其在十八大上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整个民间文学,对耿村民间文学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机。在“非遗”和“文化强国”两大社会背景下,不得不说,耿村民间文学看到了曙光,看到了未来之路。

  2007 年 2 月,石家庄《燕赵晚报》的记者安春华与康辉旅行社代表共同来到耿村,希望能联合举行以“正月初七寻年味”为主题的耿村故事一日游旅游路线。以此为契机,耿村开始尝试与多家旅行社进行合作协议,以民俗游为主题,以讲故事为重点,试图将民间故事这种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附着在庙会、年俗、民间工艺制作等这些具有高参与性的有形的民俗活动或商品之中,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1.村民们在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之后,纷纷表示希望通过讲故事发展旅游,给大家开辟一条致富路。2007 年 3 月 8 日,由康辉旅行社组织的 37 名游客来耿村观光,使得耿村的民俗文化旅游获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就。2009 年,河北省旅游局赞助耿村 20 余万修建了如今的耿村牌坊,上面除了“耿村”两个大字外,还有“中国故事第一村”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号。如今,每一个来到耿村的人都会在这里合影留念。同时,网络也给耿村的宣传也带来了便利,耿村文化负责人靳春利申请了 QQ 和博客,注册了耿村民间故事家协会,并表示正在积极开展耿村故事旅游网的网站建设工作,希望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将耿村故事进行全国性的推广。2010 年 4 月,网友组织的自行车俱乐部就集结了 300 余人来耿村举行了一场 QQ 大行动,这是耿村有史以来接待游客最多的一次,听故事、吃农家饭,给耿村村民带来了一笔小小的收入,村民尝到了接待游客的甜头。2010 年,黄家庄梨花节举办期间,又有 800 名石家庄游客慕名来到耿村做客,游客在梨花树下赏梨花、听故事,品尝农家饭。

  如今,结合藁城市旅游局的“春”之声、“夏”之梦、“秋”之舞、“冬”之韵的多元化旅游形式,耿村开始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着力开发耿村故事文化游。藁城区旅游局及时推出宣传梅花纪念馆--采摘冬枣--听耿村故事--吃农家饭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文化项目、娱乐项目和生态项目相结合,从而带动了耿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除了上述活动,还有击鼓闹春故事 pk 擂台赛、国旅踏青故事会、中国国际旅行社的美国游客来耿村、美国女娲故事代表团五次耿村行、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54 名硕士研究生来耿村进行故事村中听情歌原生态民间音乐考察活动等。另外,耿村也有了初具规模的小型手工艺制作营销,当地特色手工和其他具有特色的产品形成小批量生产规模。民间文化产品开发也有了新进展,但由于技术、资金等限制,一直没有发展起来。这些富有特色的创意产业项目,凸显了特色文化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发展空间。

  这些活动成功地将耿村的故事村招牌在石家庄周边地区打响,让耿村的民间文学不再仅仅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专家眼中,而是开始以一种更为亲民的形象展现在游客的面前,还原了民间文学本来的乡土面目。

  2014 年,政府拨款 300 万元,为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2015 年3 月 18 日,共青团石家庄市委驻藁城区常安镇耿村工作组入驻耿村进行村貌考察,为耿村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如今,耿村已经开始建设绿化带,绿化带从入村的马路开始一直修到村口牌坊处,道路两侧分别为 60 米宽,约长 600 米。这条绿化带在村口处种植百米速生杨,其余地方种植油葵或者向日葵,耿村的村貌将从这里开始改变。

  2014 年,政府联合中国乡建院1共同为耿村进行了民俗文化游的项目规划,常安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次的工程预计将有三期的投资,每期为期一年,从 2015 年至 1017 年。第一期工程在 2015 年 3 月开始,政府拨款 500 万,以点带面,先修缮村委会和部分大故事家的房屋,建成绿化带和修建西门楼。2016 年的第二期投资约为1500 万,重点将耿村的村貌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造、再建,将主路打造成民俗、文化一条街,并将故事家房屋进行统一规划。三期工程预计投资 3000 万到 3500 万,着力打造耿村故事村的形象,深入改造每一个农家院,将耿村保持了 600 余年基本格局都未改变的街道进行原生态改造,“让农村更像农村”,同时将拆毁现有的比较简陋的故事厅,重新建造一个两层的、室内具有光影特效等新媒体特色的故事展览厅。

  在旅游规划一步步走上正轨的同时,近年来,耿村也将目光转向了创意产业开发中来。耿村也加快了建设特色创意产业项目的步伐。1991 年便在当地建成了故事厅,如今已经开始投资重新修建,预备利用光影等元素将民间故事讲述中的经典故事个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展示。除了建造新的展览馆之外,耿村还对现有的民俗事物进行了修正,如修缮了真武寺、三关庙等 8 座小型寺庙等。此外,当地政府还正在试图打造一个以耿村故事村为龙头的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将当地的民俗资源和周边自然、人文景观,如西柏坡革命圣地、嶂石岩、驼梁等紧密联系起来,进行了大力度的文化包装与推广。将文化和美景相结合,使得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2014 年,河北点点传媒有限公司、河北华阳文化传播公司等传媒企业在了解了耿村庞大的民间文学资源之后,来到耿村商谈要将耿村故事改编成动漫的构思。并以靳春利所写的耿村故事为剧本进行了动漫制作,《耿村民间故事·珍珠泉》的影片制作现在已完成。正在规划投入市场前的宣传事宜。

  总的来说,河北省对耿村民间文学的重视使得耿村的旅游业和创意产业开发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建树,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并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说明要想使得经济效益达到理想状态,民间文学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摆在眼前的一些现实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寻求解决之道。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