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杜威美学在我国兴起的成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1 共2615字

  近年来,杜威美学思想引起了国内学界的极大关注。探究杜威美学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可以更好的理解杜威美学,也可以一探中国美学理论自身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探究其原因应着眼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在于世界美学的发展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内因在于国内美学理论自身的发展需要。

  一、世界美学的发展转向

  回顾整个20世纪,实用主义美学与分析美学有着一段不可不说的恩怨情仇。实用主义哲学源于19世纪70年代,以杜威的《艺术即经验》为标志,可视为实用主义美学巅峰之作。从二十世纪40年代开始,分析美学则占据着世界美学的主导地位,因为战争原因,其重心由欧洲转向美国,将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美学挤到了一边。80年代开始,诸多分析美学家开始反思自身,实用主义美学被重新提及,以舒斯特曼为代表的分析美学家开始吸收实用主义美学的思想,试图探索另一条美学道路。

  杜威美学作为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可以说完整的经历这样一场转变,杜威美学重新被人重视也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分析美学自身的理论缺陷。首先,分析美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元美学,它主要是在批判美学本身,集中于美学语言的表达上面。它力图把所有问题说清楚,讲明白,它从语言结构层面瓦解了美的本质,逐一批驳美学语言,然而自身却没有提出更为合理的美学建构,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批判美学的美学,“它就还没有完全进入美学领域,因为它还没有接触到美学的基本事实: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换言之,分析美学着力于美学语言本身,却忽视了美学最直接的对象研究,这一点才是分析美学最大的软肋;其次,鲍姆伽登在创立“美学”之初是从感性认识维度进行论述的,纵然经过时间的淘洗,美学的范围有所拓展,但最终还是落脚在感性上面,美学作为人的感性层面的表达,本身就具有复杂性与多义性,要想像陈述句那样用确定的语言逻辑描述美学问题本身就有巨大的困难。

  其二,美学回归感性、经验、生活成为现代美学界的共同呼声,而杜威美学强调的审美经验与生活的联结也符合了这一潮流。沃尔夫冈·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提到,鲍姆伽登这位为美学命名的美学之父,对这门学科的构想主要是关于认识的学科,为的是提高我们的感性认识能力。因此,美学回归感性、经验、生活,让美学走出狭窄的学院高墙,成为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一潮流之下,杜威美学便成为其理论资源之一。

  首先,杜威从“活的生物”出发,强调人的感觉经验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审美经验回归到了感性这个原始主题上;其次,杜威强调连续性原则,这包括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联结,艺术与生活的联结,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联结,这在更大的范围内打破艺术的博物馆制度,将其回归到大众层面;最后,杜威作为实用主义者,在真理观上坚持工具主义,因此杜威的审美观、艺术观具有民主性,最终是为了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这些都为美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方向性的作用。

  二、国内美学理论自身的发展需要

  国内学界对杜威美学的关注固然有世界美学的转向有关系,但其内在原因也不可忽视。杜威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时间并不长,改革开放之前,杜威在中国理论界多以哲学家、教育家的身份出现,其美学代表作《艺术即经验》在2005年才在国内被翻译出版,以此为标志,掀起了一波杜威美学研究的热潮,但这一热潮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美学理论自身的发展需要成为杜威美学在中国兴起的深层原因。

  其一,杜威美学受到关注有着一定的社会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人们可谓高歌猛进地进入了消费社会。城市、服装、商品无不打上了“审美”的烙印,风靡一时的美容、美发、形体训练等等,都在重新塑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经济社会的活跃却带来了学界的迷茫。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消费至上、娱乐至上的观念逐渐被人接受,美学理论逐渐边缘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审美是否如古典时期一样完全属于艺术领域?如何看待审美经验与生活经验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成为学者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时,杜威美学对审美经验的改造,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这些观点都吸引着国内学者研究杜威美学。

  其二,中国美学理论自身的发展原因。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渐行渐远,美的本质问题在当代没有被取消,但国内大部分学者对待“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都呈现出了比较开明的态度;改革开放以后,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美学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但随着西方美学大进入,实践美学与吸收了西方美学的部分思想,逐渐形成后实践美学,这两派之间的争论延续至今;九十年代大众文化研究兴起,审美文化也得到了深入的讨论,直到新世纪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探讨。从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发展来看,无论是实践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乃至后来的大众文化研究或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其背后都隐含着一个美学与生活的线索。“李泽厚所理解的‘实践’专指物质性的现实实践活动,朱光潜理解的‘实践’则包含了艺术生产等精神活动”,而无论是物质性的实践活动,还是精神性的艺术生产活动,都显示出审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不可分离。到了今天,艺术与生活、审美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艺术自律、审美无功利等古老原则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美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艺术领域,“美学必须超越艺术问题,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以及审美和反审美体验的矛盾”.这个时候,杜威美学以其自身强大的包容性以及对审美与生活的独特理解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青睐,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三,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的交流日益频繁,也是在国内掀起杜威美学热的催化剂之一。经济的全球化也带来了美学的全球化,2010年,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成为中国美学与世界美学直接对话的最好明证。新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理查德·舒斯特曼于2002、2011年等多次到中国交流访问,在他的谈话、着作中多次提及杜威美学,也极大的推动了杜威美学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掀起杜威美学热是在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外因是契机,内因则是根本。我们希望通过对杜威美学的讨论,为中国美学自身带来更多的收获,促进中国美学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峰。从分析哲学到实用主义--当代西方美学的新方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1(4)。
  [2]沃尔夫冈·韦尔施,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6.87.
  [3]杨存昌。《中国美学三十年》[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0.205.
  [4]沃尔夫冈·韦尔施,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2006.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