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地标主要是指旅游者旅游活动中最为关注的旅游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特殊构筑物,以及一些具有特别作用的城市空间如古罗马广场等[1]。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沉淀而存在的旅游城市地标反映了城市固有的个性,是向外界标志城市存在价值的商标和载体。同时,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其审美功能较之其实用功能更为凸现,具有审美价值和明显的审美特征。
一、相关场理论阐释
(一)物理场
现代物理学中的场论认为,当有物体存在时,就有与它共存的引力场,两者紧密联系,即任何物体周围都弥漫着场[2]。一组连续的相互作用就是一个物理学意义的“场”。
(二)心理场
心理学家勒温将物理学中的“场”概念引进拓扑心理学后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心理场。勒温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中发生的。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由场决定的。心理场主要是由个体需要和他的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所构成[3]。
(三)建筑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场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通过柔性、人性化的设计使得冰冷生硬的建筑空间充满活力和人性关怀,满足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一般而言,只有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和人的活动,并充满了无限活力,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场所[4]。
赵鑫珊认为“‘建筑物也由自己的场,它连续向周围空间辐射。不过,建筑场远比电场、温度场复杂。因为它不仅仅是个物理概念,里面还有一个心理概念———我指的是格式塔心理学'[5]”。
(四)审美场
审美场是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在空间中的具体体现和存在形式。袁鼎生在《审美场论》中提出“所谓审美场, 指的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融相汇、同构同化的最佳审美现象与最佳审美境界”[6]。他认为审美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正是这些力的作用才形成了审美场并使审美场发生潜移默化的审美效应。以上相关的场理论为思考旅游城市地标的审美问题提供了很大启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场”。旅游审美活动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系列“场”的交互过程,对旅游城市地标的审美其实也就是一种场的交互作用,这里提到的“场”是非实体性的[7]。旅游者具备审美心理,本身就是一个场,旅游城市地标作为建筑环境具有建筑场特点,旅游者和旅游城市地标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场,它是旅游者与旅游城市地标之间互动所引发的旅游者的审美心理过程及审美体验结果。
二、旅游城市地标三度审美作用机制
旅游城市地标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客体,主要是标志性的建构筑物或空间。建筑的美包含形式美和意境美两方面,而且存在着基本规律。形式美一般是指建筑的构造原则或规律,如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主从与重点等,形式美解决的是一般的、表象的、视觉的问题。但符合形式美的空间,不一定就能达到意境美。所谓意境美就是要表现的特定场合下的某种气质性格。如不同建筑空间体现出的庄严感、宏伟感、力度感、神秘感、优雅感等,意境美能解决的是本质的、影响人心灵的问题[8]。
另外,从人类的审美结构来看,可分为生理和心理两部分,在旅游审美过程,审美的生理层次和心理层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辅相成。美感就是主体接受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而形成的外在生理方面与内在心理方面的综合反应。这种旅游审美心理结构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获得并积累起来的。
(一)旅游城市地标审美的生理感应机制
生理感应是旅游审美过程中最基本的形式。进入审美范围的客体对象,构成刺激主体感官的审美符号,引起感官注意,感受器获得信息并将其传入感觉中枢,从而引发神经系统的兴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具体到旅游者对于旅游城市地标的审美,是与人们的感觉、视觉习惯有很大关系的。城市建筑空间环境是旅游者初次进入一个旅游城市首先感受到的氛围或气场,这可以说是旅游者审美活动的第一个层面;接下来第二个层面是旅游者在接触或在关注旅游城市地标建筑时,对其本身造型的鉴赏,包括建筑体量、形式、风格、色彩;最后一个层面,关注的是蕴涵于建筑物内的文化与象征含义,这是最深层次的理解。
(二)旅游城市地标审美的心理感应机制
旅游审美心理感应机制是较之旅游生理感应机制高一级的感应阶段。审美心理首先接受的是对形式的感知,常常是对象的感性形式引起了主体的兴发感动,主体又将知觉引起的兴趣投射于对象,如此循环往复,使形式的感知所得逐步情意化,主体由此获得一种知觉情感。
此外,旅游审美作为一种旅游者的主观认识活动,具有认知规律的普遍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使审美主体获得了审美对象的“物象”,审美过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获得审美对象的“心像”,物象对应心像,心象产生于物象。
(三)旅游城市地标的三度审美理论
结合所述相关审美理论和旅游城市地标审美作用机制,本文构建了旅游城市地标的三度审美过程结构图(图示如下),即旅游者对旅游城市地标的审美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度审美也即审美的第一层次,是由旅游城市地标总体环境决定的,审美主体的心理反应是一种“感觉”Feeling,是通过环境气氛获得的;二度审美也即审美的第二层次,是由旅游城市地标的形式风格形成的,审美主体的心理反应是“知觉”Per-ception,是旅游者对旅游城市地标比较深入的审美层次,突出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城市地标建筑形式的知觉;三度审美也即审美的第三层次,对应于旅游城市地标特有的文化内涵,审美主体的心理反应是一种“理解”Understanding,它最突出的表现即是对特有的文化内涵的象征形式的认识。旅游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最终是要依靠它那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象征形式来塑造。而城市地标建筑物本身就是充满“情感形式”的符号,对其符号含义的解读更是旅游城市地标审美的最高境界。【1】
三、旅游城市地标三度审美解读
(一)旅游城市地标一度审美:环境—感受
一度审美也即审美的第一层次,是由旅游城市地标总体环境决定的,审美主体的心理反应是一种“感觉”Feeling,是通过环境气氛获得的。环境涉及城市总体风貌、城市形象与个性特色等这个大环境以及大环境下的城市地标建筑空间、气场等因素。
城市形象是对一个城市的各种感官印象的概况,主要由城市地标建筑构成的城市景观是构成城市形象最直观的一个侧面。千差万别的城市形象,无不是以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叩击着旅游者的心扉,并表现为某种形象留在人们的心中。这些形象表现,往往可以通过一种或几种主要的要素传达给旅游者,或是最高大的建筑,或是最特异的建筑,或是灯光下的某种特殊街景,或是从未见过的某些着名城市景观,或是从未见过的全新雕塑等。
城市地标建筑是城市文脉的一部分,本身自有一种气场、氛围。这种氛围是旅游者面对城市地标首先形成的一种身临其中的体验,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隧道,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旅游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的感官活动和感受,让审美体验更加具体、亲切、形象,从而产生比较大、比较深、比较强烈的心理印象。如徜徉于北京故宫,“推开端门、午门那一座座象征着权力的朱红大门时,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便会油然萌生。以前在书上常见到”侯门深似海“语句,作为中国最大侯门的紫禁城,因讲究含蓄和礼数而造成的建筑空间的深度与封闭所形成的森严气氛,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9]。
(二)旅游城市地标二度审美:形式—知觉
二度审美也即审美的第二层次,对应的是旅游城市地标形式风格的审美,审美主体的心理反应是“知觉”Perception,是旅游者对旅游城市地标比较深入的审美层次,突出表现为旅游者对城市地标建筑造型风格的知觉。旅游城市地标的形式风格美可以从造型美和形式美两方面来认识。
1.造型美。造型是指事物具体可以感知的外在形态,也就是实体形象。建筑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其审美特征常常首先表现为它的造型美。因此,造型美也是构成建筑景观美感的重要的感性因素。
2.形式美。建筑景观的形式美主要由体量大小、形体、色彩等要素来构成和表达。
①体量。建筑物的大小和形状是给人印象最深刻、最直接的建筑要素。同时,大小也是建筑艺术某些乐趣的根源。比如埃及金字塔、埃菲尔铁塔等,庞大的体量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视觉冲击。“西方现代建筑学家 L·本奈沃洛在《西方现代建筑史》一书中有一段对埃菲尔铁塔非常精彩的描述”:一位凝视它的人,这个人先目瞪口呆的朝它足足凝视了5 分钟,然后说’:它压塌了欧洲!‘埃菲尔铁塔牢牢地固定在它的四根拱式的腿上,它坚固、宏大、怪异、粗犷,诽谤和赞美似乎它都无动于衷,对于它脚下发生的一切不置一词,直接向天国发出探寻和挑战!。[10]
“②形体。形体主要是事物的可感的外在的形态,它由基本的点、线、面、体组成。形式美的构成不仅来自于以上的感性要素,同时还来自于各种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例如节奏与韵律上,北京的故宫,从正阳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到太和殿,到保和殿、中和殿,直到景山,沿长达七华里的中轴线展开,十几个院落纵横交错,有前奏、有渐强、有高潮、有收束,几百所殿宇高低错落,有主体、有陪衬、有烘托,雄伟壮观的空间俨然一组”巨大的石头交响乐“[11]。
③色彩。色彩是最大众化、强烈影响大众视觉感受的美感形式。色彩的最高美感在于它的格调、意蕴及和谐。搭配和谐的色调往往能带给游客宁静、舒适、亲切的美感享受。”泰吉·玛哈尔陵的纯白色,映在阳光或月光之下,每时每刻都变换不同的色彩和风貌,早就为人所称道。根据实地观察,泰吉·玛哈尔陵每隔 30 分钟,就会变换一次光影。因此,在任何时候观看泰吉·玛哈尔陵,都有不同的韵味。“[12]。
(三)旅游城市地标三度审美:象征—理解
三度审美也即审美的第三层次,对应于旅游城市地标特有的文化内涵的审美,审美主体的心理反应是一种”理解“Understanding,它最突出的表现即是对特有的文化内涵象征形式的认识。旅游城市的个性和特色,最终是要依靠它那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象征形式来塑造。而城市地标建筑物本身就是充满”情感形式“的符号,对其象征含义的解读更是旅游城市地标审美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对旅游城市地标象征含义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符号解读这个工具来实现的。
旅游者解读符号的行为总是遵循着”主体目光→符号形式→符号意义“的序列而展开的,这是对解读过程的简单勾勒[13]。比如当旅游者初次看到泰姬陵,都会被它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优美轮廓、整洁典雅的布局以及蜿蜒曲折的朱木拿河岸风光所深深吸引,这些外在的景观符号形式足以使旅游者产生审美的快感,从而惊叹于古代印度人民高超的建筑智慧。若再进一步,假如旅游者恰好也了解卧莫儿皇帝沙·贾汗与其宠后泰姬·马哈尔的那段美艳哀婉的恋情以及沙·贾汗最终被其子幽禁于阿格拉堡直至凄清孤寂地死去的悲剧性结局,那么他或许就会在单纯的审美愉悦以外感受到某种历史的苍凉乃至领悟出些许人生的真谛。某种程度上,此时旅游者已经完成了对这座建筑符号意义的解读,产生了鲜明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李海霞.旅游城市地标及其审美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10(6)11.
[2]冯淑华,沙润.古村落场理论及景观安全格局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5):92-93.
[3]姜海涛.旅游场: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3):321-322.
[4]刘丽仙.体验视角下景观场营造研究:以三清山旅游景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 2009(6):13-14.
[5]章海荣.旅游审美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8):203.
[6]刘丽仙.体验视角下景观场营造研究:以三清山旅游景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