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共计七千多字,成书于先秦时期,后经汉代整理和编校,并入儒家经典文籍。它既是我国最早的技术美学理论经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著作。《考工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内容囊括了兵器、乐器、量器、玉器、生产工具、运输管理等六大类生产内容,其工艺理论与设计思想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之深远已远远超越了纯粹的工艺书籍,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技术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中国特色的技术美学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和合”的技术美学理想
《考工记》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中国古代文化的“百家争鸣”时期,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了“百工居肆”的盛况。“百家争鸣”带来了空前的思想解放,多种技术思想喷薄交汇。“百工居肆”带了手工技艺的快速发展,各项技术互补互鉴交流广泛。“百家争鸣”与“百工居肆”并蒂争荣,极大的影响了《考工记》中“和合”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和合”之“和”谓之和谐,统一;“合”谓之联合,结合。“和合”体现着世间万物各要素间相互关联构成系统的整体性的世界观,这种观点对我国古代技术美学具有重要影响。
在造物原则上,《考工记》强调了“天时”与“地气”的客观因素影响。《考工记》中认为节候变化,地境变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事物的发展。“天时”所指“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也就是说万物有时,只有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明晰其发展过程,取其最佳时为材。“地气”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同样的事物由于环境差异会具有相异的资质。《考工记》曾述“橘逾淮而北为枳……地气然也。”这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现象的出现,正是由河水阻隔造成的自然环境变异引起事物性质变化。可见,因地制宜,把握事物发展具体情况,才能明晰其发展特质,就其特性为材。《考工记》中的“天时”“地气”思想,延续了中国古代最根本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在崇尚自然,明确自然规律的不可抗基础上,更主张投身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天人关系。正如道家之祖老子提出的“道”的理念所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万物。”人与物都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而共同遵循的规律称之为“道”。何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道与器的关系辩证中,更可以体察出先秦手工技艺和诸子百家学说之间相互影响的共荣关系。《考工记》的出现,不仅是对““百工居肆”社会现象的摘要,更是对先秦百家技术美学思想基于生产实践意义上的概括。
在造物标准上,《考工记》强调“材美”、“工巧”的主观因素作用。“材美”注意到了人在材料选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这主要依赖匠人自身的审美情操和技艺水平。这种主观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工匠选材时的审美标准不同,对选材的物性、品相等要求也因人而异。另一方面,工匠对所造物的审美评价标准亦不同。可见,《考工记》重视对技术工人的审美培养和教育。“工巧”更肯定了科学技术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考工记》开篇明义,强调工匠——“百工”的重要性:“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舟车器物都是由充满智慧的手工工匠“创物”而来。所以他们的工作都是“圣人之作”,理应受到认可和重视。《考工记》重视科技创新,重视技术人才培养的思想与儒家学派提倡的“不事淫巧”的理念相悖,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中成为难能可贵的技术美学思想火种。可见,顺应“天”,重视“人”,正是“天”、“地”、“材”、“工”四者和谐构建的完美“良”技。
可见,《考工记》“和合”的技术美学思想提倡的既是手工技艺的完美纯熟,更是“天”、“人”与“物”的默契配合。
二、“制器尚象”的技术美学追求
“制器尚象”,语出《周易》是指根据观象制器,“象”指物体的外形样式,更具有象征意义。在古代,人们普遍通过“观象”的方法来制作器物。如张衡所造的浑天仪和地动仪都是对天圆地方的“尚象”。在《考工记》这种“尚象”的宇宙观和造物观已经形成。“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圆也,以象天也。轮幅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九籠以象大火也。乌祈七籠,以象鹑火也。熊旗六籠,以象伐也。龟蛇四籠,以象宫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而这里提及“轸”,“轮幅”,“盖弓”都是天地与宇宙星系的象征。。而车上所绘的龙、鸟、熊、龟等图像的旌旗及饰物,则不同的星宿。在色彩上,“五色”各有所指:青色象征东方,赤色象征南方,黑色象征北方,白色指西方,黄色象征大地,玄色则象征上天。
在《考工记》中,无论是寻常器物还是珍贵什物都包含着某种“象”,寄寓着某种思想,传达着某种信息,尤其是在对制作过程和图纹处理中提出了具体的“制器尚象”理念。如,如要描绘猛禽“援持啮噬类动物”,一定要深雕其爪,突出其眼,振作其鳞片。如此绘声绘色的技艺,力图呈现的是器物栩栩如生的形象,宛如与万物融为一体的自然观。可见,《考工记》重视器物的形象塑造,在具体的技术应用中强调实用性和形象性并举,要求在制器的过程中既要展示器物的务实特征,更应包含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 周礼 考工 记疏.
[2] 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3.1.
[3] 张乾元.周礼.考工记画缋释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