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休闲的概念、发展历史及其与审美的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05 共11873字
论文摘要

  近20 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非工作的闲暇时间增多[1],休闲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休闲活动和休闲现象已成为中国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界关注的对象,也开始成为中国美学界关注的对象.

  叶朗、张法、杜书瀛、卢善庆、潘立勇等在国内美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都涉猎或者关注休闲文化与审美研究的问题.休闲美学研究领域不仅有数量不菲的论文出现,还出现了数本研究休闲美学的专着,有的大学还建立了休闲美学的研究中心[2].

  不过,需要看到的是,这种关注与研究目前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鉴于休闲活动研究的领域极其广阔,人们对于"休闲"和休闲学科研究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所以本文拟先叙述休闲发展的历史并对"休闲"概念作些说明,然后再谈休闲与审美的关系.

  一、何谓休闲?

  "休闲"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文献中,语词为"schole",意思为古希腊自由民的一种游戏与玩乐状态,但这种游戏与玩乐,是与一个人的成长教育相联系的,所以"休闲",在古希腊人那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玩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玩乐中,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心智发展的水平.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才把"休闲"看成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柏拉图才声称,只有通过休闲,人类的一切美德才能释放出来.休闲,现代英语中表述为"leisure",这个词源于古法语"loisir",与古希腊语"schole"一词有一定的关联,其基本意思是"工作停止后的自如与空闲",这说明,休闲活动与劳动生产分不开,不能看成单纯的娱乐与消遣,亦可以看成是劳动之余的自我成长与发展[3].

  但是,"休闲"存在的意义,又在于人们如何摆脱劳动生产,在闲暇空余时间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快乐.所以,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是与闲暇时间增多和人们对休闲的重视程度同步的.在生产力条件落后的社会里,人类的主要时间与精力只能用于制造维持自己和家族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休闲是远离他们的生活的.

  在古希腊社会,休闲虽然被人们提到一个很高的精神层面,但真正能享有休闲的人们主要还是社会的特权阶层,远非全民的享受与精神需要.古罗马社会,休闲活动方式比希腊社会扩大,从学术论辩、体育运动、宗教礼仪、艺术创作进入到盥洗、田猎、竞技游戏等领域,但它主要也是少数贵族的一种享乐方式.中世纪社会,由于宗教教义与教规的巨大支配力,休闲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与重视.

  而在中世纪末期,宗教改革所形成的清教生活教义,更是将工作看成是神圣的,而休闲则成为一种罪恶.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与承认,主要还是在近代工业文明产生之后.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使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财富迅速向少数人聚集,形成了一个既有钱又有闲的"有闲阶级".(这一概念为西方着名的经济学家凡勃伦于1899 年提出来的.)有闲阶级的消费是一种"炫耀性消费",其特征是通过非实用性物品的消费和铺张浪费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财富,以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而与之相对的是既无钱又无闲的普通劳动者.在西方工业社会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对劳动力需求的激增和对工作效率的追求与崇拜,普通劳动者用于休闲的时间不是增多而是减少了.

  "休闲"在西方的大发展,是近百年来的事,并且是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拥有闲暇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之后开始的.1948 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4条明确规定:"人人有权休息和休闲,包括合理限制工作时间,定期享有带薪假期".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府也越来越致力于推进公众的休闲,如双休日和年假、节假日制度的普遍实施,劳动法的制定.再加上通信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影视与网络媒体的发达,这些均为普通劳动者的休闲消费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条件.1999年,美国的《时代》杂志曾经预言,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这一预言已经为当今的现实所印证.

  中国文化如林语堂所说,与休闲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中国的先哲,如孔子、老子、庄子,倡导礼乐文化和注重道德心性培养,主张人要活得自然、自由自在,要以中庸平和、闲适的心态看待人生,要善于放松自己,忘掉人生的烦恼,这些主张对"休闲"哲学美学意识的发展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当然,"休闲"在中国古代社会也属于少数人的特权与专利.宋代是城市迅速发展、商业经济繁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时期,所以休闲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文人士大夫普遍追求生活的闲情逸致,如苏轼、黄庭坚、程颢、邵雍、杨万里、范成大等人的诗词,而且还出现被称之为"书会"的文人社团和行业休闲组织.私家园林的大量涌现,以勾栏瓦舍为固定场所的说书、讲史及民间戏曲艺术的出现,对节庆庙会、赏花饮酒、品茶饮食、器皿赏玩等日常生活形态的重视,等等,都说明休闲已成为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中国古代真正普遍意识到休闲的重要性,将休闲作为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从中获得享受与快乐,则是从晚明时期开始的.晚明与宋代一样,也是中国城市发展、商业发展和城市消费发达的重要时期.再加上那一时期时局动荡,文人士族的政治前景黯淡,人们厌倦仕途举业,所以把注意力放在日常生活的享乐方面,更为关注休闲问题.加上阳明心学的影响和李贽、公安派对人的本性和情感欲望的肯定与提倡,使部分人解脱了思想的禁锢,敢于面对声色之欲的问题.晚明时期的文人士族普遍放弃了那种以"劝诫"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娱乐方式,对政治也避而远之,而追求一种闲适的,能使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游山水、筑园林、蓄声器、品美食、嗜茶酒、谈闲书、做雅事的事务中,其典型代表有李渔、袁宏道、徐霞客等.李渔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有意识地探讨休闲活动的文人,其《闲情偶寄》中"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部,谈的即是日常生活的休闲问题.袁宏道亦认为人生有"真乐",就是休闲的快乐[4].他所着的《瓶史》也充满了悠闲的生活情趣,对插花艺术有很深的研究[5].徐霞客则是一生许予山水.他的记游与前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以记游为手段,而在于"游"的本身,"景"的本身,记游山水、旅游休闲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可以这样说,晚明是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视休闲的时期.不过,休闲时代在中国的真正来临,休闲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普遍重视却是近二十年中的事,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经济高度发展,平民大众有了远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多得多的空闲时间之后.

  今天,"休闲"已成为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的研究强调"休闲"是一种时间的利用方式,重点在于考察人们如何在工作之余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闲暇空余时间,如凡勃论(Vablen)将"休闲"定义为"非生产性的时间消费",布尔迪厄(C .K. Brightbill)将"休闲"定义为"谋生必须做的事情"之外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强调休闲的时间性质特征时,也没有忘记强调"休闲"与人的自由创造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如贝克(E .Baker)就认为"休闲"不仅是人们工作后的闲暇时间利用,而且是自由自觉地创造自我的一种活动.法国学者杜马兹迪埃(Dumazedier)则强调"休闲"是个人从工作、家务劳动、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的时间占有,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人的个性.在许多心理学家的眼中,休闲的意义不在于人们选择了什么样的休闲活动,而在于人们是否从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这 才 是 休 闲 的 本 质 性 的 东 西 .比 如 ,奇 克 森 特 米 哈 伊(Csikszentmihalyi)提出着名的"畅爽"的概念,强调休闲体验就是一种畅爽的体验,是心理意义上自由的一种现实体验.美国学者纽林格(Neulinger)则认为休闲是在身心完全自由的情况下自我提升的一种状态,感觉不感觉到心理的自由是区分休闲与非休闲的重要标准.这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家关于休闲的思考是一致的.在哲学家眼里,休闲从来就是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安顿人的心灵,追求人的精神自由密切相关的.柏拉图将"休闲"看成是自我发展与表达在自由时刻,亚里士多德将"闲暇"看成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看成是免于劳动的自由,认为闲暇能带给人们享受、幸福和极度的快活[6].19 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了"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的观点,于是"休闲"也被人们看成是以游戏的方式摆脱生存环境的压力而获得精神解放的重要方式.比如,美国学者戈比(Godbey)就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生活方式"[7],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Pieper)则强调"休闲"是思想与灵魂自由的条件,休闲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与沉思.美国哲学家波瑞特比尔(Brightbill)和我国学者马惠娣将"休闲"定义为"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所看重的亦是休闲活动带给人们的心灵自由与精神快乐[8].

  应该说,上述关于"休闲"的理解,基本把握了"休闲"的内在含义[9]."休闲"首先必须从时间意义上进行界定,"休闲"与劳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拥有工作之外的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人可以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所以,"休闲"可以被看成是与劳动生产完全不同的活动方式,它有特定的对象与范围.

  今天,休闲活动的范围,除了传统的艺术欣赏、山水赏玩、家庭享乐、节日庆典、赏花、饮酒、品茶、美食、读书、闲坐、交友等形式外,还突出地体现在体育竞技、探险、观光旅游、影视娱乐、歌厅舞厅消费、网络游戏、养生保健等方面.从事这些活动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一种消遣与享乐,更重要是要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精神与心理的愉悦.对于休闲来说,如何保持心态的平和与快乐,有一种以追求幸福与快乐为目标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人们才可能通过休闲这一活动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过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否则,人们就会为"休闲"而休闲,在当今这个功利化、物欲化的世界中找不到人生的目的与方向,从而失去实现人的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二、休闲与审美

  "休闲"不是单纯的享乐,而是人的一种心理愉悦与精神自由,正因如此,休闲与审美活动有着深刻的关系.

  首先,从休闲与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来说,二者都可以看成一种摆脱物质与功利化人生纠缠的自由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休闲是对非生产与非工作时间的使用与占有,人们之所以从事休闲活动,不是为了工作,也不是为了某种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义务,而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所以它在本质上是通向人的精神与心灵自由的.审美活动更是如此.可以说,真正的休闲与人类的审美活动一样,都超越了人的功利意识,都试图以一种自由、自觉、自愿的方式来体验人生、感受人生,都是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获得心理的愉悦与精神的自由.谈到这一点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休闲存在的形态远比审美复杂,也并非所有的休闲活动都突出地指向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比如一些以打发时间为目的的休闲活动,一些只注意消费与享乐、刺激与炫耀、盲目放纵的休闲活动(如穷奢极欲地购物,沉湎于网络游戏中),甚至酗酒赌博、宿娼吸毒,就远离或者说根本背离了休闲的本质.所以,从审美的意义上对人们的休闲活动加以引导,将休闲活动与审美活动统一起来,非常重要.其实,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休闲,也就是要求人们在闲暇的时间与休闲体验中悬置功利的心态,远离财富金钱、声色名利的诱惑.就像林语堂所说的那样:"享受悠闲的生活不需要金钱,只有那些鄙视财富的人们才懂得怎样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他必须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9].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休闲,也就是要人们意识到,真正的休闲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自我选择与自由创造.中国古人追求闲适的生活情趣,认为"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着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张潮:《幽梦影》),其意义即在于此.以审美眼光看待"休闲","休闲"就不再是闲暇时间的消磨与打发,更不是在休闲活动中寻求享乐与刺激,进行自我炫耀,而是意味着在闲暇时间里,人们有更多机会发展自身的潜能、爱好与志向,提升自身的心灵修养与精神境界,从而更好地与世界交往.

  其次,从休闲和审美对于当代社会人们生活的意义来说,当今社会人们所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太注重功利、实用的东西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使自己的心灵失衡,使生活变得单调乏味.人们拥有大量闲暇时间,却不知道如何利用.那种为名所累,为利所缚,贪图享乐、寻求刺激、炫耀财富的工具性休闲,或者使闲暇时间处于自流和盲目状态.人们在这样的休闲与消费活动中变得无所事事,甚至空虚无聊、沉沦堕落.

  所以,将休闲与审美结合起来,从审美的角度看待休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人们明白休闲并非是一种物欲的满足和名利身份的体现,也并非游手好闲、空虚无聊的活动,而是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美好的心灵体验,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的一种精神丰富与自我发展.而这些,对于消除当代社会中人们对物欲的贪恋,克服生活中的紧张与忙碌的情绪,平衡内心的焦虑,保持生活的节奏与韵律,是很有意义的.

  也正因如此,西方研究休闲的学者提出了"乐活的生活形态"和"美学经济"等概念."乐活的生活形态"强调的是一种健康的和生命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它特别强调以闲暇时间的优化配置,以构建优良的生命质地,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和谐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即以舒缓的生活节奏为导向,追求从容淡然的生活状态."乐活的生活形态",所重视的不是休闲主体的工具性消费和物质欲望,而是要放慢生活节奏,以自然本真的心态看待人生,是要在繁杂喧闹的社会中寻求一份内心的宁静,是要远离功名利禄的外在压力而找回自我,关心自我的心理感受和快乐.而主张"美学经济"的人,偏重的也不是实用,而是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消费者美感心理体验.提出"美学经济"主张的人认为,人们的购买行为分成工具性消费与情绪性消费两大类,工具性消费买的是产品的功能,情绪性消费则是产品所带来的正面情绪,如自信、舒服、自在、轻松、快乐、得意等,而休闲成为"情绪性消费"集中体现的重要平台与核心市场.人们通过"情绪性消费"的休闲活动,可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之余,实现身心的放松与愉悦.其主要表现特征为:(1)在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中懂得享受"慢生活";(2)不仅在追求潮流中彰显个性,而且也学会怀旧复古,沉浸在历史与对父辈生活的体验与追忆中;(3)从城市走向乡村,追求低碳、环保、生态的"绿色休闲"方式;(4)休闲方式的多元化,特别青睐以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小型精致化的休闲形式[10].其实,"乐活生活形态"和"美学经济"的提出,所牵涉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越来越沉重的工作压力下,在充满贪欲、奢华、拥挤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如何学会摆脱功利化人生的纠缠,走向心灵的平和与宁静,保持生活的节奏与韵律.它实际上也说明了休闲与审美结合的重要性.休闲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以审美为目的的休闲生活方式,可以极大提高日常生活的快乐指数,使人们懂得如何更好地去享受与欣赏人生.林语堂谈到中国古人的生活态度时,非常推崇"半"的生活哲学与理想,认为人只有在名字半隐半显,经济宽裕适度,生活逍遥自在,而并非完全无忧无虑的环境之下,其精神生活才最愉快惬意,人物性格才最和谐完美.其实,"半"的哲学就是一种能抑制现代的生活欲望与焦虑的哲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将劳作与休闲结合得很好,懂得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来丰富自我,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审美人生哲学.

  再次,将审美与休闲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面对休闲产业与消费、社会的休闲与个体的休闲、休闲的动机与制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平衡之间的矛盾.休闲与审美一样,都是以自觉自愿为基础的,都要凭借个人兴趣去进行生活的选择,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但是,休闲活动更多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休闲者的权力与身份、消费者的欲望与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受到大众舆论与行为的操纵.英国学者罗杰克谈到休闲的功能时说,休闲不能只关注休闲行为的自制与自愿的价值,它必须涉及到休闲者公民权利、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等问题,休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表现、身份、控制与抵制等,反映了权利关系在个人和群体中的动态平衡[11].比如,上流社会的人物的休闲活动,就有着其它阶层所不能比拟的金钱财力的消耗和社会地位的炫耀,会所休闲、高尔夫、马术、太空游、高端旅游常常成为其选择的休闲方式.关于休闲产业与消费、休闲动机与制约因素的研究,不能不考虑休闲主体的这种社会地位与身份.但是,无论什么样的休闲,或者说以什么样的身份、方式去休闲,都不能否定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休闲的目的在于发展自我的潜能与兴趣,保持个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的身心更愉悦,使人的生活更美好,而不是为了获得对其某种社会地位的承认.如英国学者罗杰克所说,尽管休闲活动中存在着种种不公平、不公正、统治、压迫和操作行为等致命的负面问题,但休闲本身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它是"一种享乐、令人激动、让人有暂时摆脱工作和家庭关系束缚的感觉,让人更愉快,觉得生活更美好"[12].所以,休闲活动离不开审美活动的引导.因为审美是一种个体性极强的精神活动,审美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如何更好地去面对和体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去冲撞人们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意识,去改变人们单调枯燥、平淡麻木的生活方式.审美不仅培养人们对生活的敏感、热情与创造性,而且还将这种敏感、热情与创造性与对象的形式特征的把握充分统一起来.无论是游玩山水还是欣赏艺术,无论是漫步街头还是闲坐在家,无论是品茶饮酒还是养花赏月,无论是极地探险还是健身运动,你要获得美妙和深度的精神体验,都离不开对对象形式的审美愉悦与感受.就像我们闲坐在大海边,那种由大海引起的美妙的精神体验,是离不开对大海的宽广浩瀚、潮起潮落、日出日落、涛声澎湃以及蔚蓝的海水与蓝天白云相辉映等形式特征的把握的.所以,在当代社会中,休闲与审美相结合,通过审美欣赏与教育,来发展休闲主体对形式美的敏感,形成自在自由的美的心理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代社会中,成功的休闲产业,是重视休闲与审美体验的关系的.即使以赌博业为中心的拉斯维加斯之所以吸引全世界那么多人的眼光,就不仅仅在于它的赌博业,更重要的是它独特的建筑、华美的装饰以及从百老汇最受欢迎的歌舞秀到音乐界的超级巨星的演唱.人们来到拉斯维加斯,刻意赌博的并不多,主要是为了体会这里的艺术氛围,从而获得美的愉悦与体验.

  三、走向休闲美学

  休闲美学的兴起,与当下人们所关注的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生态美学、身体美学问题一样,都说明美学越来越挣脱传统的形而上的思辨领域而走向日常生活.休闲的领域是一个极其广大的领域,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今社会中,重视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实际上说明人们对于日常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了一种更自觉的审美追求,审美正日益从高雅神圣的艺术殿堂走下来,成为平民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过去只能在高雅场所,如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剧院欣赏到的艺术,今天人们在家中、在不经意场合中就能欣赏到.而在过去不被人们看作为艺术或审美产品的商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比如一件衣服、一款家具、一件电器产品,在人们的眼中也具有了文化与审美价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成为人们重要的审美活动和体验方式.1999 年,美国学者派恩和吉尔摩出版了《体验经济》一书,在书中,他们强调"体验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继"服务经济"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体验经济"的核心不在于消费主体是否有多少金钱与财富进行消费,而在于从这种消费活动中能得到多少快乐,获得多少精神的愉悦与体验.这种体验,实际上也是以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审美体验为基础的.

  以日常生活为对象的休闲审美活动,与传统艺术审美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再以传统的静观、欣赏性的态度对待美,而是全身心介入到这种活动中,与活动对象融为一体.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为了强调环境审美与传统的艺术审美的不同,提出了"介入"的概念.他认为,传统的艺术审美强调保持距离,强调无功利性地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与欣赏,而环境审美则不同,由于人和环境的不可分,欣赏者不仅不与环境保持距离,而是审美地参与到环境中,与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环境体验和感知的一部分."介入"也是休闲审美的重要特征.

  林语堂说:"我听着一个朋友随便弹着一首钢琴的乐曲,跟听一个第一流的职业者的音乐会一样快乐.人人在客厅里欣赏他的朋友的业余魔术,比欣赏台上一个职业魔术家的技艺更来得有兴趣.做父母的欣赏子女的业余演剧,比欣赏一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来得有兴趣.我们知道这是自然发生的情感,而只有在自然发生的情感里才能找到艺术的真精神"[13],这里即是将艺术作为一种休闲的对象来体验与欣赏,所以欣赏者能从朋友弹琴和子女的业余演剧中获得更大的快乐.它发生在不经意、轻松自然的娱乐消遣活动中,却又反映出人们对生活、对艺术最真切、最真实的感受,它不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艺术进行品味,而是深深介入其中,艺术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这也说明,相比传统的艺术审美体验,休闲的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主动的心理体验.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着名的"畅爽"(Flow)的概念.所谓"畅爽"是指人们源自个人能力能成功应用于社会环境的挑战所产生的一种使人兴奋陶醉的体验,它既发生在人们的工作也发生在人们的休闲活动中.这种体验也是人在进入到自我实现情境时所达到的一种最佳状态,有的人将它与马斯洛所提出的"高峰体验"等同起来.就那种"心醉神秘、销魂、狂喜"的体验状态来说,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似.但是马斯洛所的"高峰体验"是与人对于存在的认知和对神的感恩情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更多指向的是一种形而上,超现实的人生体验,而不像"畅爽"那样始终以日常生活为对象,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主动自觉应对社会环境的挑战所获得的一种忘我的、陶醉的人生体验.对于如何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畅爽"体验,奇克森特米哈伊曾提出具体的建议,如设法让对自己对惯常的事情产生兴趣;设法每天给别人惊喜的感觉;塑造个人的空间;留出时间,以便于沉思与放松;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憎恨之处等等[14]."畅爽"体验是一种极度愉悦、体现人的心理自由的体验,就这一点来说,它也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但是与传统的审美体验又不相同,它不是对日常生活意识的截断,而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最佳体验,也不像传统的艺术体验那样强调对对象作非功利性、宁静无为的审美观照,而是强调主体要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全身心地参与到对象世界的活动中,应付这种活动所带来的种种挑战.要获得"畅爽"的体验,人自愿选择、有意为之,主动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应该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做得更好.比如说,你要去登山、攀越险峰,你就必须全神贯注于这种活动中,忘掉其它东西的存在,让这种活动成为你唯一的世界,成为你掌控的对象,从而获得挑战的成功,获得极乐的心理体验."畅爽"的体验不仅仅产生于那些能将人类生存能力推向极限、形成极大挑战的休闲活动中,就是在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休闲活动中,比如说,花前月下的漫步、亭阁楼台的读书,波平如镜水面上的泛舟,曲径通幽的山路上的穿行,等等.只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极力去参与体验,你依然会从这些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有一份属于你自己的"畅爽"的心理体验.

  由于休闲审美主要属于日常生活的领域,是以一种随兴、从容自在、轻松自然的心态所从事的审美活动,所以它不也像传统的艺术审美有那么多的理性认知和鉴赏评判的因素.以休闲的心态对待艺术品,对待艺术美与自然美的欣赏,人们所关注的就不再是审美等级与价值评判的高低,所谓"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价值评判;抑或李白、杜甫和王维那一位诗人作品的价值更高,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哪一种艺术存在更合理的争论,就没有任何意义.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能带给人们生活的情趣与快乐,能使人们从物质功利和繁忙劳作状态中解放出来,有一份心灵的优雅与从容.

  正因如此,休闲美学的兴起,人们对休闲与审美关系的重视,也使审美的类型与活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虽然,传统的艺术审美,如阅读文学作品、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绘画,也是当代人审美生活的重要部分,但若从休闲角度看待这种欣赏,它的存在价值与活动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些活动方式,突出表现在家庭休闲、城市休闲、旅游休闲等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建立社会成员之间亲密行为、相互信任从而获得最大限度舒适感的重要环境与场合.所以家庭休闲,对于美好融洽的家庭气氛的营造,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以及美感愉悦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古人就非常重视家居审美与家庭审美气氛的营造.李渔谈"行乐"之法,将家庭行乐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说"世界第一乐,无过家庭".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庭院的建造,山、石、花、木都充分纳入庭院之中,琴、棋、书、画、茶具、古玩,都为家居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实际上也是为了营造一种家居休闲审美的氛围与情调.

  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时间的缩短、居住条件的改善,人们有更多的可能享受家庭之乐,享受家庭休闲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与精神愉悦.人们不仅通过居室之内的生活,如看书、读报、养花、下棋、品茶、饮酒、看电影电视、网络游戏、收藏古玩、家庭聚会等形式,而且还可以延伸到室外,通过家庭旅游、户外健身、野外聚餐等形式充分享受家庭休闲带给人们的审美快乐.家庭休闲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种休闲活动的优先选择,也成为休闲与审美相融合的最佳方式.

  城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也汇聚着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为人类的文化与艺术创造提供了保证.从休闲活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看,休闲的繁荣离不开城市化的进程.

  而在今天,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城市休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人们所重视,成为人们生活选择的对象.城市的休闲并不同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刻意营造的休闲的城市,它并不以某种特殊的休闲资源为载体,也不刻意去经营某种休闲产业和文化品牌,而是指休闲本来就是城市应有之义,是指居住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愿意生活在这里,呼吸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气息,真切地感受他在这个城市可以拥有和享受的一切--不仅是便捷、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参与其中,沉浸其中的那种家园般的感受、欢乐与激情.当代一些美学家非常强调将环境、城市与艺术结合起来,非常强调城市建设与设计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想象与感知.比如,美国身体美学倡导者理查德·舒斯特曼就将城市看成一种大型的艺术品,认为"城市本身体现了艺术品的关键特征"[15].阿诺德·伯林特提出要培育一种城市美学,所谓培育城市美学,就是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不只是为了工作而驻留在城市中,而且将城市看成是一个审美环境,充分感知与体验城市环境与生活的美.他说:"城市设计必须满足人们想象的需要,通过更多的途径在城市生活中创造机会.因为让人充满惊奇的城市生活就发生在街道上、房中和商店里,在那里人们可能会碰到各种使人产生兴趣、好奇和意想不到的事情."[16]

  宜于休闲的城市,就是城市功能完善、城市与艺术完美结合、满足人们审美感知与需求的城市,它不仅生态良好、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善,而且艺术审美和人文气氛浓厚,就像到了上海你忘不了黄浦江外滩的灯光,到了成都你忘不了杜甫草堂、武侯祠、都江堰、川菜小吃,到了杭州你会西湖寻梦,到了南京你会秦淮记游一样.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你会觉得自己就是城市的主人,城市中的一切,包括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每一个广场、每一处居所,甚至城市中穿行的每一辆车,每一声汽笛,都会与你产生精神上的联系,都会留下温馨亲切的情感与记忆.人们不仅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繁华与喧闹,也感受到隐含在繁华喧闹后面的那份轻松与惬意;不仅瞩目于声色光影的华美炫丽,而且也会体验华美炫丽之外的那份生活的淡定从容与简单朴素.总之,当休闲成为城市应有之义,城市居住者注重的不仅是城市的工具性功能,而且学会以审美眼光看待城市,城市对于人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才会充分彰显出来.这样的城市不仅丰富着当下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而且将使人们对未来城市的美好生活有更多的遐想与期盼.

  旅游休闲也是当代人休闲与审美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对"旅游"的重视并不始于现代社会,但是,谈到古代的旅游文化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在古代社会中,真正有物质和经济条件去从事旅游休闲活动的人是很少见的.而且,在很长时期内,人们所提倡那种"旅游",更多地是为了表达某种情绪与心情,特别是怀乡去国、功名场中的失意的心情.所以,他们还不像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人们那样自觉地去游历天下,亲近山水景物,使旅游成为自身的赏玩与休闲的对象.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旅游"已成为大众普遍采纳的休闲方式,旅游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不仅有异乡异国的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城市美景、风土人情的观光游览,而且还有以自我体验为基础的近郊游、农家乐、生态游、太空游等形式.为什么"旅游"能成为当代社会人们最重要的休闲方式,叶朗认为,主要是因为旅游使人从功利化的日常生活中超脱出来,是日常生活的隔离、中断.人们住在原来的城市,周围的一切对你都显示出实用的价值,可是一到旅游区,旅游者都把日常的眼光换成了审美的眼光,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眼前的一切都成了美(意象世界),新鲜、奇特、有意味[17].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的确,在当下这个物质化、功利化的社会中,人们之所以喜欢旅游、选择旅游,是因为旅游可以使你暂时摆脱身心的疲惫和物质功利性的生活,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生活.但是,仅仅如此,并不意味着你的旅游生活就有了审美的价值和意味.事实上,许多参与旅游的人,他们并没有从旅游这一休闲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社会上流行的对旅游活动的讽刺话语:"上车睡个觉,下车撒泡尿、到了景点忙照相,回到家里全忘掉",就形象地描绘了当下旅游休闲普遍存在的非审美状况.所以,要使旅游休闲真正成为大众参与的审美方式,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亲近自然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旅游者不仅是风景的旁观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个参与者,将你的旅游行为看成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你自由自觉的生命体验和心灵行为.西方城市美学家谈到城市的审美欣赏时,曾提出"内在视角"与"外在视角"之分.

  所谓"内在视角"就是以城市居住者的视角去考察城市环境的审美欣赏,"外在视角"则是指那些仅是来城市旅游观光的人的欣赏[18].其实,旅游休闲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视角"上.旅游者要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不能仅仅以旁观者、暂居者的身份来观照,而是要深深介入到所观看的对象中,与对象同忧乐,对象不仅仅是一个如优美风景画般的观照对象,而且也是你的知觉意识可以自由呼吸的对象,是你可以全身心投入和感受的对象.只有这样,旅游的世界对于你来说才不会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旅游对于人的生命价值和审美意味才会充分显现出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