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彭立勋新著《审美学现代建构论》的评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29 共6030字
论文摘要


  彭立勋教授作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着名的美学家, 长期从事美学研究,硕果累累,屡有创新,研究内容涉及美学原理、美学史、比较美学、文艺美学诸方面,尤以审美经验研究见长.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主导,立足审美活动,融会中外古今,构建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新的现代审美经验理论体系.他的代表作《美感心理研究》和《审美经验论》,在国内倡导了一种以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为中心的新的美学研究方法,开拓了新的美学研究领域,推动了美学的学科创新.

  积几十年美学研究之经验,他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和审美问题总是被人们看作千古之谜,至今仍然未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也许问题本身所具有的难度太大是主要原因,但在研究方式、途径、方法上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呢?人们当然无法改变问题本身的难度,但却可以不断创新研究方式、途径、方法,使以后的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效.正是基于这种想法,促使彭立勋教授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加发展,于最近推出了新着《审美学现代建构论》,对审美学的学科体系建构和研究方式及方法创新等作出了新的探索.

  在本书中,作者将审美学确立为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全面、深入探讨了审美学现代建构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资源问题,提出了在现代科学方法论及科学新成果水平上研究审美经验,推动审美学现代建构和学术创新的一系列思路和见解;以系统科学方法论为基础,从分析审美经验的特殊心理结构方式入手,构建了审美心理研究的独特理论系统框架,并在视界融合中对审美学现代构建的中西思想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比较和整合,从中总结出作为研究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学的构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也是彭立勋教授长期的美学研究心得和思想成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或集大成者.

  在当代美学的多元化发展中,对审美经验的研究受到西方众多美学流派的重视,逐步走向美学研究的中心,成为美学研究的重点.由于将艺术研究置于审美经验的基础之上,推动了艺术研究的范式转型,使艺术研究和审美经验研究融为一体,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审美经验研究.20世纪以来,在审美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审美艺术学以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特点共同发展,构成现代审美学的主要形态.本书作者把握当代美学发展的这一新趋势,结合当代审美和艺术实践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了构建现代审美学的主张.书中从扩大和推进审美学的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拓展和深化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研究的领域和问题,更新和丰富审美经验研究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审美学现代建构的路径,提出了创新审美学学科体系和研究范式的见解,对审美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西方近代以来对审美经验的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在研究的思维方式上却是按照"孤立的因果链的模式",注重对审美经验的各种构成因素进行分离的、孤立的分析,忽视审美经验的整体性质和特点.针对这一弊病,本书作者认为必须更新审美经验研究的思维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论,特别是系统论的观点,着眼于对审美经验的结构方式和整体特性的分析和把握.书中以系统科学方法论为基础,提出了审美心理系统整体论、审美认识结构方式论、审美情感结构方式论、美感发生心理机制论等,构建了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特的审美经验研究的理论体系,对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点、审美心理的特殊结构方式、美感形成的心理机制等重要问题都作了新的探讨和阐释.

  全书围绕审美学的现代建构,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对西方近代至当代的各种审美学学说和理论进行了逻辑梳理与总结,对它们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派、学说和观点,如英国经验派的审美心理学说、康德的审美哲学、西方现代心理学美学、现象学审美经验理论、当代西方审美知觉理论等,都以批判的态度对之进行了科学的具体的分析,进而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地理清了西方现代审美学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既肯定了其历史成就和贡献,又指出了其思想局限性和论证之不足.该书从充分表达思想内容出发,不受任何既定的研究和写作模式的限制,采用多元灵活的论述方法,综合多种研究模式和写作方式,融历史性研究与思想性研究、宏观性研究与微观性研究、纵向考察方法与横向考察方法、阐释方法与比较方法等于一炉,且能够互相结合,优势互补,形成有机统一,从而对西方各种审美学说的各自特点和关键理论作出准确的把握和深刻的辨析,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这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作者将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审美学作为学科建设的追求目标,对中西审美心理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论证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思想的特点和优势,并探讨了如何推进传统审美学思想和范畴的现代性转化问题.书中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现代审美心理学探索和建设的成就、经验和不足,认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立足于当代中国不断发展的审美和艺术实践经验,吸取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精华,推进中西审美学思想融合互补,是建设中国特色审美学的必由之路.这无疑是真知灼见.

  这部美学研究新着以揭示人类审美现象的各种规律为目的,系统梳理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审美观点体系,这对于端正学界的美学认知和审美观念,培养读者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具有毋庸置疑的创新意义,也凸显了较强的实践特征.如果脱去神秘的外衣,审美学其实是美学的别称,其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这是一门较为深奥的学科,更何况它本身还处在建设过程中.也许可以说,美学或审美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引领人们进入"天堂"-追寻人生的诗意境界,达到人格的和谐完满.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说审美学就是美学,但从特定意义上说,审美学则是研究审美主体审美活动规律的学科,是美学的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正是在此意义上,德国着名美学家鲍姆嘉通最初以"埃斯特惕克"(Aesthetica)命名这门学科,其义为"感性学"、"感觉学"或"审美感觉学".Aesthetica一词源于希腊文aisthesis,原指用感官去感知,依鲍姆嘉通的观点,将之译为"审美学"似乎更为准确.因为"审美学"义为以感官感知美或感受美的学科.这样便突出了主体性,即突出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这部美学新着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它带有强烈的当代性.何谓当代性?按照有的学者的解释,只有在最当代最相近事物中察言观色到了最远古最根源的东西的人,才明白什么是当代性.当一个人漂洋过海到了纽约,从远处第一次看到摩天大楼,在其中看到了9/11展示给我们的那些启示录式洪荒般毁灭的人,才是真正明白了纽约的当代性.如果我们想要思考当代,就会将当代撕成碎片,或将它切成几个时代,加入切分和不连续性,来分别看它们与以前时代与以前年代的关系.

  换言之,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经由反思历史,来理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偶然性,当前的黑暗作阴影投在历史上,使得历史和过去能对当前的黑暗作出反应.福柯就认为他的历史性研究是这样的,因其对当前的理论研究投在过去的阴影对当前作出了反应.在这个意义上,该书作者彭立勋作为一位当代美学研究者,我以为他不仅具有勇气,也具有智慧.他不仅敢于直面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黯淡,还在这种黯淡中感受和发现到了一种光,这种学术之光、美学之光其实正在以比掠过我们更快的速度而离我们远去.(阿甘本:《什么是装置?》51-52页)这就像一对恋人必须准时赶赴一个不加努力就会错过的美丽约会一般.所以说,当代性是一种被折断了脊髓的稀缺元素,作为学人必须通过自身的勇气与睿智去感受到、发现到、捕捉到它.

  有论者认为,"当代性"具有"瞬息间性"性质,围绕当代性世界、当代性空间、当代性自我、当代性他者、当代性价值、当代性时间等一系列概念,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学术猜想.就美学研究的当代性而言,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的历史进程研究,历代学者们都从美学史角度,纵向梳理了这个发展进程.诸如:汉语文化圈中"美学"这个词是如何酝酿而来的;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是如何草创的;在本土化过程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美学原理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中国的"古典美学究竟是如何从"返观传统"中重建起来的.对西学的引进和误读、于本土的发展和建构,始终是本土美学发展的两极张力.考察美学与中国现代性历程之间的关联,中国美学从20世纪前半期的四模式(梁启超式的社会学模式,蔡元培式的教育学模式,朱光潜式的审美现象学模式和宗白华式的文化学模式),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的本质的四派,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四种演进关结,基本上是在世界主流文化影响下的一种中国现代学术建构.当中国经历一百多年的奋斗而进入崛起的态势,且处于一个全球化时代多种文化并存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的时候,一种把中国美学资源在理论上融入世界学术通用规则,以重建中国现代美学的本土形态,或许象征了中国现代性的另一面.而"新古典主义"作为对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概观描述,认为这个时期的美学经过初创、复兴和转型三个历史阶段.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西化美学是这一时期中国美学最显着的学术特征.2006年末,随着汝信主编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方美学史"的结项,中国的西方美学史研究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众多学者也在各自的领域积极探索.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即只有在辩证法之光的观照下方得以成立.换言之,必须首先尊重历史,以在场的姿态深入历史内部,采集真实、直截的史料,然后又以现代观念、当代眼光去重审历史,得出具有强烈当代性的新观念、新见解.在美学研究大厦高层凭窗而立的本书作者彭立勋先生,对西方近代美学思潮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做了总体审视和综合研究,认为西方近代四大美学思潮以各自独特的理论主张,创造性地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新的美学观点、概念和范畴,实现了美学的近代转型.它们以人的理性作为美学的建构基础和衡量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为支柱的现代理性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在美学思潮中始终贯穿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的对立,正是这种分歧和对立,使美学中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特殊与普遍、主体与客体这一系列对立面的矛盾十分尖锐地暴露出来,而寻求这些对立面的辩证统一也就成为近代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面临的主要课题.彭立勋早年对于美感心理的研究,是新时期我国美学研究最早的成果之一,体现了作者高屋建瓴、融会百家的学术勇气和智慧,他将美学、心理学、认识论、文艺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结合起来,对美感心理的性质、特点、要素、过程和形态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对美感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机制作了新的探索.其《美感心理研究》一书出版后,社会反响较大,多次再版,并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着名美学家蒋孔阳教授称其为新时期审美心理研究的开拓性着作之一.之后不久,凝结着他国外美学研究心得的又一部美学新着《审美经验论》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着名哲学家和美学家汝信认为,该书"填补了我国美学研究中一个空白".彭立勋的审美学研究在国内倡导一种以审美心理与审美经验为中心的新的美学研究方法,开拓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对我国美学建设作出独特的贡献.这种烙印着鲜明的彭氏个性特征的开拓与贡献,在彭教授这本美学研究新着中也有突出的体现,在我看来,它也是该书所蕴涵的强烈当代性的突出体现.

  《审美学现代建构论》的成功在于,它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烙印着鲜明个性的美学精神家园.虽然说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不同,但笔者以为也同样需要个性化的介入.没有个性就不会有独特,而人云亦云是永远不可能登上社会科学研究的险峰的.因此,我高兴地看到,从审美现代建构的理论思考,到审美学现代建构的西方资源,再到现代建构的中国资源,该书所提供的理论新思和实践新知,都是丰厚扎实、新颖活泼且令人欣赏的.而最值得钦敬的,私以为还是作者的独立思考精神,这可谓是作者孜孜不倦地耕耘于美学原野的深层动力和根本原因.

  诚如彭立勋教授在其《审美之谜与美学之思一一我的美学探索之路》一文中所言:在美学研究的人生选择上,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就是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创新是学术发展的生命和动力.为了开拓美学探索的新路,需要从学科发展要求和个人特点出发,选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路径,孜孜以求,潜心治学,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现代社会最大的精神危机莫过于信仰危机,信仰虚位导致道德系统的飘摇,导致物欲的横流或悲观乃至绝望情绪的弥漫.而看似抽象无用的审美学,在作者看来,却能够给人生带来希望,为精神营造家园.它诱导人们不满足于悦耳悦目,而追求悦神悦志,所谓"化人"、"养心".呈现诗意人生境界,让理想照进现实,所谓"诗意地栖居".尽管这种人生境界可能只是一种乌托邦,却有着可望亦可即的真实,正像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所说,它是主体以整个生命为底蕴而建构起来的.

  作为中国美学研究界的一员宿将,作为当前"深圳学派"的领军人物,彭立勋的美学研究具有原创性、创新型的理论特征,他在当代美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成就,为深圳学派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谈到深圳学派,彭立勋认为,深圳的文化建设在品质上与北京等一些文化发达的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其中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术文化发展严重滞后.深圳缺少一流的大学和着名的科研机构,深圳的文化根基薄弱.所以,无论从学术氛围、学术水平,还是学术的影响力等方面来看,深圳都与部分文化发达城市存在一定差距.现在深圳发表的社会研究成果数量不少,但影响力较大的成果不多,究其原因就是原创性、创新型不足.随着老一代深圳学人的逐渐老去,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有鉴于此,彭立勋这匹驰骋于我国美学研究沙场上的老骥,一天都不敢怠慢,也一天都不曾卸鞍,他决心"一定要克服这个问题,潜下心来做出点成果".

  一直以来,学术界存在着种种偏见,比如,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世界上所有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需分出个高低优劣.比如,东方学是伴随西方列强对东方殖民而兴起的一门学问,是一种以西方为基点,以扭曲东方形象来构造和扩张西学知识体系的霸权文化.这种霸权文化最大的特点是"自况"、"自我确证"或"以己度人",最大的缺陷是"不真".在这种知识体系中,东方充其量只是西方用以验证自我的"他者",一切关于东方的神话都是西方人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想象和推衍出来的.比如,后殖民主义拓宽研究范围的同时,也进一步暴露了在西方/东方框架中西东之间实际上存在的不对等关系.哪怕到了今天,东方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处境也并不比以前好多少,仍然是尴尬的、不理想的.置身于这种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文化语境中,彭立勋教授显得头脑十分清醒,意志也更为坚定,他正以《审美学现代建构论》为新的起点,在现代美学研究的迢迢征程上再出发;立足自身,海纳百川,融贯中西,酝酿着一个又一个崭新的美学研究成果,冲刺着一个又一个学术创新的纪录.美学研究,说到底还是一种精神的乌托邦,但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真实".我国古代哲人将这种"理想的真实"赞之为"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个体反求诸己便能由诚而明,呈现良知而完成道德立法.提出"生命形式和生命风格的概念"的意大利当代着名哲学美学家阿甘本说,"我所谓的生命形式是一种不能与其形式相脱离的生命,一种不能与诸如赤裸生命一样的东西相分离的生命……在这里,是私人的概念在起作用."进入晚年却"不知老之将至"的彭立勋教授,将美学研究、学术创新视为自己的"生命形式"和"生命风格".从彭立勋这本美学研究新着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学术,更是灵魂;不仅仅是美学,更是生命一一是一颗抱持着"理想的真实"的炽热的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