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运用儒家美学思想的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14 共3087字
论文摘要

  1 儒家美学思想及运用
  
  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华夏文化的代表。儒家美学思想的精髓在于强调美与善的一致性,要求美善统一,高度重视美与艺术陶冶、协和、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充分地、明确地、自觉地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儒家美学突出了美的自然形式包含有社会的内容,这使儒家美学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作为其重要美学原则的“和”(人和),本身就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通过与道德的有机交融,以感受与体验为中介,实现对人生和人心的和谐化育,这就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

  美,无时不在影响着人类社会,教育着人们不断提高意志趣味。所以儒家美学思想在当代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更显示其独特的育人功能。高校的职责之一就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儒家美学思想中,追求理想人格和完善人性之美,促进人的本质发展,是其核心思想。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应汲取儒家美学思想之精髓,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运用儒家美学思想的原因分析
  
  2.1 应试教育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金钱主义等价值观的冲击,制约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应试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体制,只重视考试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将教育片面化,它僵化了学生的思想,制约学生德育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另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社会情况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价值偏离,诱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这些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稚嫩的头脑,使得一些大学生道德低下,人文精神缺失。儒家美学很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社会的和谐,仁义得到推行,这是最重要的,个体的发展只有得到社会的肯定才有意义,个体个性的充分发展一直被认为是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才有真正的价值,它把美善统一的境界看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应运用儒家美学思想,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抵制应试教育的弊端及社会不良思想影响,真正提高人文素养。

  2.2 高校现行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性与功利性,不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知识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一定时期内推行的是专业教育,过分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这种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现行高师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上也都存在着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过分强调专业性,忽视全面素质教育,结果导致学生知识面偏窄、思想僵化、视野狭小、适应性和应变能力较差,极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师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是过分注重功利性,忽视人文教育和道德修养,这导致了重智育轻德育、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儒家美学是一种规范性的美学,它要求艺术活动要以道德人格为基础,推之开来,也就是说大学生教育的基础在于要以道德人格培养为基础。

  2.3 大学生自身修养不高,自制能力差,人文精神缺失
  古人有云:“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即解释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儒家的教化天下的思想,也就是主张通过诗书礼乐等来塑造符合儒家社会理想的人。从现代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看,“人文精神”包含了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要保证人的自由和尊严;其次个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等。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来的人文素养普遍偏低,表现出自身修养不高、自制能力差、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心理素质差、社会责任心不强等等。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而学习儒家美学思想,运用儒家美学思想来建构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运用儒家美学思想的策略
  
  3.1 营造和谐的人文气氛,丰富校园人文活动
  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方面是着眼于现实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之美;当代大学校园是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的阵地,要培养合格人才,提升其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是前提。

  当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学校的角度,要运用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积极倡导和谐、诚信、关爱、亲和的人文理念,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气氛,开展扎实有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活动,使整个校园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

  3.2 注重人性与品性的内在修养,提升人文素养
  “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人性指的是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品性,比如善良、慈爱,包含所有正义性的人类价值观,以人为本,也包括对“人”个体的尊重,在英文中称 humanity.通常所说的“人性”,也指同情心与同理心,是隶属于人性这一定义中的分支。品性包含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涵养素质和性情,修养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性,是指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儒家的美学思想着重点在人心,讲求人伦道德的完善,人格的健全,即“性善论”,也就是对人性和心灵的探索。

  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人文素养的提升就要注重人性与品性的内在修养,这是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必须具备的前提。因此,运用儒家美学思想来提升人文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措施。

  3.3 建立人文教育评估保障机制
  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人的文化素养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是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而儒家美学思想对“成人”有着高要求:“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从当今高校教育来看,建立人文教育评估保障机制,主要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

  3.3.1 建立起对高等学校人文素养培养机制的评估体系
  人文素养培养机制,在中国的高校教育体制中还未形成系统,针对高校来说,对其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评价时,既要改善大学教育管理体制,又要评估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教育管理体制在理论上就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保障。改善现有管理体制,体现人文化,从制度上体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其次,就是在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上,要进行评估。要从人文教育课程的数量、质量以及效果上予以评估,确保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上始终占据重要位置。

  3.3.2 建立起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估体系
  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前提,敏锐把握社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反映到评价指标体系中,鼓励学生在达到这些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评价应以正面评价为主,并重视考察其学习过程中对人文课程的态度,以及是否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肯定和体验。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应结合学生的人文行为,因为人文行为是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评价大学生的人文行为,就要测评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具体说来就是做人、做事的行为方式和风格。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知识和人文行为的评价,建立起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估体系,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柳文。运用儒家美学思想健全青少年人格[J].赤峰学院学报,2009(7):171.
  [2] 刘兴亚。谈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122.
  [3]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65.
  [4] 眭国荣。构建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J].教学研究,2010(6):72.
  [5] 杭国英,武飞,武少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7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