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用户”对自媒体审美的构建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4 共847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自媒体与审美研究相结合探析
【第一章】自媒体的审美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自媒体时代的生活
【第三章】“自媒体”的审美功能及其独特性
【第四章】“用户”对自媒体审美的构建作用
【余论/参考文献】新媒体形式对审美的影响研究余论与参考文献

  4 “用户”对自媒体审美的构建作用

  4.1 自媒体时代的“受众”到“用户”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了自媒体和自媒体审美化特点以及自媒体审美功能的独特性。在本章中要从受众的角度对自媒体进行研究,并会谈谈“受众”--“用户”是如何对自媒体审美进行建构。从“用户”审美心理、审美现象和审美观念的转型进行分析。

  4.1.1 传统媒介的“受众”

  传统的大众媒体中,首先传播者和受众是有明显区分的。传播新闻的就是记者,接收新闻的就是受众;从事艺术创作的就是艺术家,欣赏艺术作品的就是受众。其次,传播方式是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信息由一部分专业人士发布,相关部门也可以轻易控制信息发布的内容,部分受众只有根据自身解读的能力去选择理解传达的思想信息,但是由于信息只能单向传播,所以受众不会对信息内容产生一定影响。话语权被一些精英人士所掌握,体现出了传统媒体的等级观念。所以传统媒介中受众处于被动的地位,并且接受的内容也是由媒体来决定的,媒介和它便产生了一种距离感。传统媒介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使得它具有一种普通大众所认可的权威性,受众习惯性处于被告知的状态,也形成了“倾听者”的思维定式和传播者形成无形的距离,被动接受传播者想要表达的信息。

  4.1.2 “受众”到“用户”的转变

  自媒体因为自身科技含量高、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自媒体根据传统受众的需要打破了对受众自身门槛的限制,针对广大草根群众。不仅如此自媒体还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只能单向传播的局限,形成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在自媒体坏境下,由于自媒体的便捷化和交互性让受众能够及时接受信息的同时并做出反应参与其中,他们不再是传统媒介中被动的受众,而是有参与性和创造性的主体统一。“受众”的身份在这样的环境下便发生了反向逆转,它不仅能作为接受者接收信息还能作为传播者再次传播信息,所以在审美的角度来看,他们既是审美客体又是审美主体,审美传播者与受众也就处于平等的关系中。自媒体备受欢迎也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与其说科技让媒介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不如说是社会的进步影响了人们的需求,而人们的需求同时也促使了媒介去改变从而适应和满足人们的欲望需求。“受众”在这样的环境下向“用户”过度是一种发展趋势。用户的特点体现在自媒体为大众提供了个性化的定制,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服务,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定制属于自己的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手机终端的出现,让大家开始通过注册的方式对这些自媒体20进行绑定,这是传统媒体形式所不具备的。每个人在网上可以拥有自己自媒体,不仅如此它的操作还很智能化,可以在不运用任何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发布各类信息、图像、视频,还能爆料、披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公共事件,这样一来保证了用户的固定性,不再像传统媒介的受众是流动性的。“用户”也不再像“受众”

  那样意义模糊,它是清晰、具体的,每个用户的年龄、职业、兴趣将被各自媒体绑定,自媒体可根据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及服务,用户也可以对信息和信息的接受方式进行自主的选择。而这些都是在传统媒介时期无法做到的,传统媒体下,受众接受到的就是统一的、标准化的信息。由此“用户”顺理成章地成为自媒体时代的受众理念。

  4.2 自媒体“用户”的审美研究

  自媒体不仅是科学技术革新的产物,也是一道催化剂促进了用户审美心理的衍变。自媒体将前所未有的各种信息传播给用户,不仅在视觉、听觉等感官给用户以触动,还间接影响了用户的审美观、价值观,改变了用户的审美取向。

  4.2.1 “用户”审美心理特征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体验,为人们创造了很多新的审美形式,丰富了大家的审美享受,与此同时,媒介技术的进步发展,扩展了人们的私人空间,人们的生活状态也被改变,相应的人们的审美心理也受到了新时期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在现如今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人们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更让人们感到焦虑、烦闷。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这时更需要情感上的宣泄和抒发。自媒体恶搞经典、消解传统等方式便迎合了人们需要宣泄苦闷的欲望,并让人们在自媒体平台中获得解脱和释放。

  不仅如此,自媒体把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呈现出来,政府部门能通过自媒体了解民情,与群众形成互动,解决人民真正关心的问题。它传播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可见自媒体种种技术便利仍然满足传统媒体所能满足的人们认知世界、渴望肯定和加快社会化进程的心理基本需求。除此之外,自媒体时代“用户”有了一些新的心理特征。虽然这些心理特征并不是自媒体时代用户所特有的,但是却在自媒体的环境下展现不一样的特性。

  首先,“用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伴随着自媒体传播方式的增加,信息的增多,用户由被动变为主动,人人都有话语权,并可以对用媒体信息进行筛选、过滤,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也正是这样主体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选择权,更积极频繁的通过各种自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讨论,通过自己的力量影响信息的传播。人们希望将自己的生活及感受与人分享,并获得与他们交流增进感情的机会。就如很多用户喜欢通过微博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抒发自己的心情,并通过手机拍照上传分享身边有趣的人事,甚至还可以拍微视频,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博友们展示自己的生活。用户为什么能在自媒体上无所顾忌得展现自己的私人空间呢?因为自媒体在时空上有一种安全的距离,用户可以匿名发表传播的信息,不认识的就不会有交集。不会担心有不安全的因素。所以用户才能在自媒体上抒发也许现实生活中无法述说的心情。

  其次,“用户”拥有了更强的娱乐、好奇心。生活压力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喘不过气来,而自媒体上的游戏、视频、新闻、聊天工具终端不仅让人们放松心情,减轻压力,还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不再一味的只需求政治方面的信息,还需要各种各样的信息。正好新时代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它们能通过自媒体充斥着人们眼帘,网络、手机这一技术设备的更新,让自媒体能够发挥它的优势各用户间便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交流,随时随地地满足自己的娱乐和好奇心理。用户将私人生活分享在自媒体上,满足了用户之间在现实生活无法满足的好奇心。

  前面我们说了人们习惯于在自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心情,所以无论你们在没在一起,都可以通过自媒体了解到对方的心情。增加了用户之间的交流,也满足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存在的好奇心。

  最后,“用户”对媒体的态度也有了改变。在传统媒介时期,新闻信息对于受众来说是被动地被灌输,而自媒体时期,用户从接受者转变成创造者、参与者,可以完全支配自己何时何地看何种新闻信息,并且能及时反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参与任何的新闻事件,影响事件的进程,通过与其他用户的交流沟通,也对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判断力增强。所以用户和媒体之前不再有距离,而是变得界限模糊双向互动。用户便可通过自媒体打造属于自己个性化的审美,对经典台词、歌曲的改编,根据自己的喜欢制作属于自己的视频,或是剪辑一些经典影片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新作品等等,这些不仅让用户自己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同时放在网络上也为大家提供了新的审美资源。这样一来用户对自媒体产生了高度的依赖,甚至渗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这是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一点。

  4.2.2 自媒体对“用户”审美的影响

  建立在技术之上的自媒体正在影响和修改着人们的审美观。它创造了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用户审美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作为“用户”的身份登录各种自媒体获取信息,营造属于自己的审美天地,通过其便捷化的途径与外面的世界建立联系。而自媒体在此对用户审美也不乏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生活由此变得艺术化和审美化。

  一方面,自媒体促使用户审美对象更加多元化。它突破以往内容的局限,以往的许多艺术样式和作品在自媒体的渲染下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义,让用户根据需求选择最适合当下自身所处的情境的途径去欣赏艺术和美,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见识更多更新奇的事物。它让用户审美的空间的壁垒得到了消除,审美经验得到了更新。如传统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放在了荧幕上,这样一来人们可以在自媒体上下载观看,而不必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审美方式也由传统的阅读方式也转变成如今的多方位阅读方式,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影像和声音的结合。可以看出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向视听方式转变。传统的阅读往往对欣赏者的条件有一些要求,文字表达的方式有很强的符号性,它的“能指”和“所指”都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求欣赏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还必须要具有想象思维才能解读作品的内涵才能真正走入作品去审美。它还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科技的支撑和自媒体自身便捷化的特点,让用户审美变得随心所欲,随时随地。这样拓宽了用户审美的场域,营造其虚拟性的场域让用户对于时空的感知也发生了变化。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阅读方式和场域的转变,也让用户逐渐忽略思考,追求娱乐、舒适的生活方式,忽略对生活意义的真正思考。传统审美多以触及审美主体心灵,引起精神上的共鸣,达到一种物我同一的状态为目标。自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快速,让人们在对媒介的依赖下对速度产生了迷恋,所以在传统审美中崇尚的“静观”、“涤除玄鉴”等被消解,换来的是人们对快感的追寻对享乐的迷恋。“‘美’不再仅仅是令人心向往之而不能至的艺术的专有领域,‘美学’也不复是拥有良好艺术感觉和理论思考能力的学者的专利了。”①新生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必须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既要肯定它的优点,当然也要对其不利的方面有客观的认识。

  4.2.3 自媒体视野下的“用户”审美现象

  通过之前对于自媒体概念和形式的界定,以及自媒体文化和自媒体对用户审美心理的影响的研究。我们能看到,自媒体不仅是科学技术革新的产物,也是促进媒体“受众”到“用户”过度和用户审美心理演变的催化剂。自媒体将各种媒介内容信息传播给广大用户,无论是从视听等感官角度对用户的触动还是在审美观、审美体验方面对用户形成的影响,自媒体都深刻的改变了用户的审美取向。在话语方面,各种新兴的网络语言替代了传统媒介深层、严肃的语言风格。在传播内容方面,各种娱乐性质的微视频、微电影、时事新闻热点、娱乐头条等占据着自媒体被用户关注。传播方式上面,自媒体拥有的即时聊天工具,用户定制适时转发、转载、复制等功能,让传播通过覆盖的网络不论时间空间的限制广泛而快速的发生着。它们共同交织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用户的审美习惯。形成不同风景的用户审美。

  第一,“瞬时性”审美。

  美国文化学者卡琳内斯库曾说过“一种文化的转变,即我们正在由传统的永恒性美学转变为一种瞬时性和内在性美学。”①自媒体作为以个人为中心的媒介,使用户主体得到了充分地“延伸”.并让用户体验到了崭新的审美空间和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就是“瞬时性审美”.瞬时性就是“变化和新奇”②,也是现代美学的实质。在自媒体的影响下,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审美的含义。

  自媒体时代,传统审美中对审美对象的神秘感已经消失了,审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活动,它变成了谁都可以参与的普遍现象。这得益于自媒体各种便捷化、个性化的技术,人们通过自媒体可以接受大量的图像信息,在不断变幻的图像世界中,悲伤感动、大笑流泪。传统美学形而上的社会批判开始渐渐被人们弱化,被日常生活审美和消费审美所代替。也是因为自媒体时代科技所带有的速度,信息发布的速度、传播的速度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相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习惯在短时间内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习惯用这种最便捷省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却很难沉下心来思考,静下心来读一本经典、欣赏一部作品、完成一项工作等。用户被各种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不再忠于从前的精英主义,不再去“细嚼慢咽”似的品读美,而是沉醉在“瞬时性”审美中,去追求快感与新奇刺激。例如如今智能手机上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除了一些日常必须的自媒体 QQ、微信等聊天工具外,还有很多生活服务类娱乐类的软件,如导航地图、菜谱、天气、翻译、游戏、唱吧等,这些手机应用程序全面地将用户的需求欲望呈现,让人们的瞬时性审美体验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产生的快感也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其他媒介。

  第二,“从众化”审美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用户追求个性、追求快感的时代,人们具有强烈的彰显个性欲望,试图用各种新奇的形式去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尽管如此,在高速发展、信息量极大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又不可避免的受身边人影响,不由自主的去从众。

  特别是用户在自媒体审美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微博、微信朋友圈,大量的信息、图片、视频等被人们转发、分享,用户的主页大多是许多转发分享的心灵鸡汤也好、新闻看法也好,原创的东西很少。不仅转发分享还会@朋友去关注、认同并参与进来,这样形成群体式转发,信息也会快速广泛传播。在这些群体用户中,他们大多关注同样类型的问题,拥有较为统一的价值观,对待诸如事情看法也一致。这种网络上虚拟的群体其实和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一样,用户之间都有从众行为。从众,在日常生活中是个贬性词语,意味着跟风、让步妥协。但在审美活动中它是一个中性词语。因为“从众化”审美既有积极一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如果跟从的是正面向上的内容,那对于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有积极意义。反之则会造成用户审美的低俗化,对社会也有不利影响。

  第三,“吐槽式”审美

  “吐槽”是近年来随着自媒体产生而出现的词语。主要表现在自媒体对话中。

  它有一定的调侃、戏谑意味,是自媒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用户在网上吐槽电影电视、图片甚至电视节目的一句话。人们对吐槽乐在其中,如宫廷剧的历史还原不真实被吐、春晚节目被吐等等,目前电视里火热播出的《武媚娘传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电视播出一段时间后,收视率一路飙升,但因为技术原因而停播了一段时间。其矛头指向了其嫔妃的穿着“尺度太大”,坦胸露乳。再得到复播以后,“妃子”脖子以下的镜头被剪辑。这就受到了观众和网友的大量吐槽。

  电视中本来美丽的人物变成了一个个大头,一来这影响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视觉上造成了极大的反差,甚至一些观众因为“剪胸”而弃剧。二来网友们对唐代宫廷女子的穿着展开了热烈讨论,到底还原到历史,宫廷妃子们是否本该如此穿着?网友们甚至还把各式人物都做上了大头贴的模样来讽刺剪辑所造成的审美问题。那些有意还是无意、常识或是非常识的错误和那些对大众审美造成阻碍的行为会立刻成为人们吐槽的对象,用户们直接、间接表达着自己的意见,从而引发吐槽热潮。

  吐槽也是一种用户群体之间的审美交流。那为什么人们在自媒体时代如此热衷吐槽呢?这其实是一种游戏心理。在西方哲学史上,将游戏视为一种人类活动,探讨的都是人们在游戏过程中不同于其他活动的认知和情感。在我国游戏是围绕道德进行讨论的。到后现代时期,游戏以它独有的特点营造出了其独特的审美空间。在游戏中,人们虽然也有一定的规则限制,但却处于现实生活没有的自由状态,不必被社会文化规则、传统思维所束缚。正是这种游戏心理,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得到了一种解脱。自媒体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气氛愉快又具有游戏氛围的虚拟空间,吐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被人们“津津乐道”.用户在吐槽的同时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愉悦。在自媒体空间里,用户可以摆脱一切约束和生活常规的突破,对传统经典的消解、对规则规范的颠覆。这一切都满足了用户渴望自由的心理,吐槽式审美折射出了用户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和批判心理,一吐为快后,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4.3 自媒体时代“用户”审美观念的转型

  上文中已经谈到电子媒介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媒介文化也已渗透到美和艺术,自媒体的出现更是让文学艺术以各种形式走近大众。自媒体上的电子图书、视屏影音软件、电子杂志、报纸等软件的出现,这已经和传统艺术的生产和传播不能相提并论了。还有各种文学经典着作改编的游戏,让大众能以其经典人物进入游戏了解其故事始末,这让传统的文学艺术表现方式被人们冷落。所以自媒体对美和艺术的影响不仅导致了生产方式、传播方式等的转型,还导致了审美观念的转型。康德曾说过:“我们所了解的审美观念就是想象里的那一表象,它生成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吻合,因此没有言语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①也就是说审美观念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审美形象所包含的思想,而这些思想不能笼统的概括也不可言传,只能靠欣赏者凭着自己的想象去意会。即社会的发展自媒出现必然让大众的审美观念发生转型。

  4.3.1 传统主流审美观念的消解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审美观念发生转变的例子,如总所周知在唐代都以胖为美,女人丰满丰腴的身材才被认为是没人,而到了清朝,我们从《红楼梦》等着作可知美人都是如黛玉般身材纤纤,以瘦为美。这就反映了审美观在两个朝代分别发生了变化。本小节主要探讨的就是自媒体所带来的审美观念的转型。

  传统审美活动中,是以审美价值和美为中心所进行的。不仅如此,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还推崇含蓄美。艺术着作为了表现美都是以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只有去感悟才能悟出其深刻的意蕴。而在自媒体时代,情况发生了逆转,一些丑陋、粗俗的东西开始进入人们审美的世界成为人们审美对象。艺术家在文学着作中将其具有恶意和充满不雅、暴力的东西直接显露于人前,这无疑对传统审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艺术中的丑其实是生活中丑的反映,只是艺术家将其转变为艺术美,让丑具有了审美价值,进入审美范畴。进入审美范畴以后,这些丑陋的东西便有了它自身的价值,是一种让人们觉醒的态度。这样,传统审美中的教化功能也就从此消解。

  在传统审美中,艺术文学的形式都是印刷的产物,它们在时空上都有其唯一性,并且在生产上是批量生产,对版权有其权威性。不能任意复制,人们对其艺术文学作品也持有崇拜性,从而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崇拜价值还具有收藏价值。在自媒体文化时代,艺术和美不再仅存于印刷产物中,它们被置身于网络中,而网络世界中的自媒体所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再加上网络以其自身的技术特点使得传输各种艺术形式变得可能,所以这增强了艺术机构、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仅如此,自媒体还使得审美主体不再只是作为欣赏者还可以在欣赏的基础上对作品加以再创造。这样一来,自媒体文化很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艺术和美的领域也被扩大,人们对审美的观念也会被扩展,而对审美艺术作品的权威性和崇拜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对艺术文学作品“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距离也被消解。这样现代自媒体时代的艺术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规则。

  4.3.2 自媒体对用户审美观念的重构

  现代消费社会自媒体审美文化有足够的能力去满足大众各种各样的审美欲望。而自媒体也在运用各种美学原理、经济原理对大众的欲望和消费心理进行揣摩、迎合,用户也被自媒体所创造的审美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用户的审美观念进行重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传统审美观的继承和发扬,因为它大多和社会道德价值有密切关系。但是自媒体审美文化中的价值观主要偏向于当下消费社会的流行时尚和变化多测。它要迎合大众的审美消费需求还要对其自身进行审美创造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

  因为到了现代社会,艺术文学开始大量被生产和传播,传统艺术高高在上的光环消失,艺术和美以其普遍的方式被自媒体所传播,而高雅和通俗也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并且艺术成为人们消费的商品出售供人们欣赏,它本身除了其审美价值还被赋予了经济价值,所以审美生活也被纳入了消费生活中。那资本无疑成为自媒体生产信息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商品一方面具有审美意义,又被包装让其具有消费的价值,用户获取到其欲望。另一方面,用户又被作为消费资源消费自媒体中的各种信息,如软件的下载率、某部电视的点击率、某首歌的收听率,都能成为自媒体的生产效能。为了在各种竞争中获得先机,各自媒体总是试图不断探寻用户各种变幻的审美取向或者试图引导用户去建立新的审美观念,进而进行具有广度和深度的传播,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在这样的机制下,审美观念在多方面的影响下而形成,却很难以其独自自主的形式出现。

  在消费社会中,自媒体不仅要平衡于用户和市场,还要面对各种自媒体之间的竞争。所以为了不被淘汰,它们会不断制造各种新奇的内容去吸引更多的用户,这样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商品所附带的审美观念被融入到了生活中。各自媒体为了得到更多用户的追随,迎合用户喜新厌旧的审美特质制造出多元化审美客体去刺激用户的审美愉悦。总之,自媒体开启了审美符号消费模式引导着用户构建审美观念。在这些漂浮虚幻的审美符号中,艺术品不再遥不可及,审美距离不再遥远,让用户身处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被形形色色的审美意象所“绑架”而难以选择,于是他们以审美体验替代了阐释,用拼凑替代了思维,用户的审美观念渐渐地被自媒体和消费文化所塑造,而被自媒体文化塑造的用户审美观念也同时在改变和构建着自媒体的审美世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