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消费影响下审美转向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4 共315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消费经济下审美观念转变探究  
【第一章】消费社会对审美思想的影响研究绪论 
【第二章】消费时代审美转向产生的社会背景 
【3.1】消费环境下审美新转向的演变趋势 
【3.2  3.3】消费时代审美图像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四章】消费主义时代的审美泛化及其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消费影响下审美转向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推动人类的生产生活继续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也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从实践层面来看,人们的经济生活逐渐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消费为中心,从意识层面来看,呈现出审美活动和审美理念的转变。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人们的审美转向和消费情况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致性,它们共同建构着人文科学的生存语境和话语模式,并不断影响着现代人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审美与消费的转向也日渐彰显出时代特征与社会特征。

  本文以审美转向中的图像化和大众化为契机,深入分析了消费主义时代下现代审美转向发生的内在原因、演化进程、特点、结果,并进一步理清了现代审美转向的新趋势,以及探究了与审美泛化相关的一系列内涵,并将审美转向纳入艺术历史的线索中分析审美、艺术、商品、生活等之间的关系,以期在日益市场化、多样化和全球化的消费语境中,对当前以及未来的现代美学研究提出有所裨益或有所启发的观点。同时,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消费与审美的矛盾性与融合性等问题提供理论解构,反思由审美转向与消费主义的相互异化、相互影响引发的深层次后果,以期推动我国消费主义与审美文化的正常化、秩序化、规范化发展。

  本研究将审美转向和消费转向结合起来,以图像化和大众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审美转向的发生,并在审美与日常消费生活的泛化处结束了全文。本文的研究以美学的诸如理论为基础,但由于学术水平有限,因此不能一一评析。对于正在发生的审美转向,人们往往谈及美学的复兴与回归,本文并未谈及,本文认为相比复兴,超越更加重要和值得讨论。

  人类世界的审美在消费倾向的积极影响中发生重大的转向,这是其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自我解放。虽然他们之间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不同,但是对于它前进的张力我们是持相当肯定的态度的。即消费时代的美学转向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并展示出人性的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专着类:

  [1] J·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柏拉图。蒂迈欧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着作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 曹晖。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曹晖。企业形象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10] 安格斯·迪顿。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 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2] 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3] 尤根·格罗瑙。趣味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 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6]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7]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8] 马丁·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9] 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0] 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1]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2]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3] 伊曼努尔·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4] 莱辛。拉奥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5]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7]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8]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96.

  [29] 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30] B. 约瑟夫·派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1]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2]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33] 伍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着选编(上卷)[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4] 吴琼主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5]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

  [36] 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7]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8]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9]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0] 张奎志。文化的审美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期刊类:

  [1] 金惠敏。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4.(9)。

  [2] 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N].北京:中华读书报,2001.(7)。

  [3] 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J].长春:文艺争鸣,2004.(3)。

  [4] 李西建。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J].贵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 廖恒。先验性的终结与消费社会的美学建构[J].天津:北方论坛,2006.(3)。

  [6] 李金正。论消费与审美的间离与复归[J].天津:文艺理论研究,2009.(4)。

  [7]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J].杭州:浙江社会科学,2002.(1)。

  [8] 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J].天津:.河北学刊,2010.(5)。

  [9] 吴垠。嵌入性的符号消费: 为消费文化的神话去魅[J].天津:理论观察,2009.(1)。

  [10] 吴承笃。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J].东疆学刊,2006.(1)。

  [11] 周宪。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视觉文化[J].天津:天津社会科学,2000.(4)。

  [12]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J].天津:国外文学,2006.(5)。
 

  致谢

  硕士研究生的二年学习时间匆匆而过。在此要真挚地感谢我的导师张文涛教授,这篇论文的完成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与严格要求,从论文选题到文章结构,从理论阐述到行文措辞,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批阅,一次次鼓励,都是我完成本文的最大动力,而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渊博的理论学识更是使我终生受益匪浅,难以回报,唯有师恩谨记!

  同时,还要特别感谢美学专业的毛娟老师、钟仕伦老师、刘敏老师、董志强老师、李天道老师和申喜萍老师课上课下对我的无私教诲与关怀指导。在校期间,我的同学们于学习和生活上都给予了我热情的帮助,非常感谢你们陪我度过三年的美好时光。

  最后要感谢我父母长期对我的培养与照顾,唯有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加倍的努力才能不辜负你们的苦心与期望;还要感谢我的未婚夫,虽然因为上作的原因身处遥远的异地,萦绕在我身边的却一直是你对我无私的爱与支持;以及我的好朋友们对我孜孜不倦的支持,是你们,给我温暖,给我力量。

  在诸位的帮助与支持下我完成本篇论文,得以为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人生崭新旅途的开始,正如木文所讨论的审美转向一样,每一次转折都将孕育着新生,相信生活也是一样,爱与美常驻心中,未来的每一天都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欢乐与精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