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06 共692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孔子美学观对现代德育的启示探究
    【导言】德育中孔子美学思想的价值研究导言
    【第一章】孔子美学思想的内容构成
    【2.1】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2  2.3】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第三章】现代德育对孔子美学思想的借鉴
    【结语/参考文献】孔子美学思想与德育的关系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孔子美学思想的德育价值评析

  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一个事物有价值,它的存在才有意义。孔子美学思想在德育方面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孔子美学思想作为历史传承悠久的优秀思想,在哲学、艺术学、教育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方面,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孔子美学思想的借鉴有利于德育发展的本土化

  德育发展历程十分漫长,在学校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已经开始以习俗的方式开展德育活动。在中国,早在《周礼》、《论语》、《孟子》等典籍中已包含着大量德育思想。在西方,"德育"(moral educ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学者斯宾塞(H. Spencer)的《教育论》(1860年)中。可以说,中西文化在漫长的德育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近年来,西方德育不断发展,出现了以皮亚杰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以拉斯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和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德育论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在德育理论研究层面受到其他文化思想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有的学者试图借鉴西方的德育理论进行德育建设,而有一部分人甚至开始脱离中华文化的传统思想影响,转而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普世价值等。这些思想观念的兴起既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也不利于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德育理论发展出现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双重趋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德育理论与其他思想一同进入全球视野,其传播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而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德育发展较晚,便与影响和渗入中国的外来德育思想出现了一些摩擦和冲突。中国思想文化资源丰富,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优秀思想可以为今所用。为了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中国人形成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有必要重视德育思想理论的本土化。

  "本土化"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外来思想文化优秀成果的借鉴,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形成本国特色;二是发展中国家对于本土利益和文化传统的维护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张岱年曾说过:"孔子的学说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别人不能比拟的深远影响。"[41]

  杜维明对儒学的发展也阐述了其观点:"如果儒学在大陆没有发展,那么我相信它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将都是散离的、浮光掠影的,大的动力肯定不够。"[42]只有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放出光彩,才能更好地发展现代德育事业。

  孔子美学思想中包含着中国古代德育的重要内容。孔子提出了稳健、入世的学说,形成了以"中和"为核心的审美思想。"中和"思想以"仁"贯穿其中,崇尚君子人格之美,培养出无数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出自儒家,维护并发展了儒家的思想精髓,又进一步促进了孔子相关德育内容的传播和践行。孔子美学思想中包含着礼、乐的内容,这在其后数千年的德育活动中得到不断发展。汉代董仲舒在孔子等先秦儒家思想家的表述基础上,进一步将"礼"列入"五常"之中,认为"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43].他还提出"明以教化,感以礼乐"[44],认为通过礼乐教化,可以达到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在"独尊儒术"的背景之下,汉朝由初期的休养生息到逐渐走向繁荣,其中礼乐的教育作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宋朝朱熹认为"礼"是"天理"的体现,"礼主于敬,乐主于和"[45],"古者教法,礼、乐、射、御、书、数,不可阙一。就中乐之教尤亲切"[46].经过历代儒家的发展,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教育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古代德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中国的德育本土化应注意吸收孔子美学思想等成果,为中国德育更好地发展提供助力。

  2.孔子美学思想的借鉴有利于超越功利主义德育的制约

  德育按照社会要求对社会成员传授一定的道德内容,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47]

  道德是许多思想家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关注点,但是随着德育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片面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1[48].

  功利主义德育在近三十多年以来日益显现。在德育功能上,德育成为救治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式。当国家开始进行经济建设,相应地就开始进行德育经济功能的探讨。当国家陆续地出现文化、生态等问题,相应地德育研究领域开始研究德育的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德育功能的变化要求德育内容的更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型的教材变迁就有三次。

  《礼记·大学》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明中国古代十分注重内在修养功夫,追求内在的精神价值,而这正是现代德育所缺乏的。现代德育经常变化,工具性特征明显。在德育过程中,"既把学生作为物(产品)去对待,也把教师作为物(工具)来对待,整个德育过程与其说是教师在'外铄'学生,倒不如说是社会在外铄德育。"[49]没有教师、学生的积极参与,忽视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的激发,必然造成德育的外在化。在大学中,学校一般会有德育分或量化分的考核评比,学生为了得分高一些,也会出现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现象,难以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变化。

  孔子美学思想的借鉴为德育提供了目标启示。德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通过教育将人培养成具有"美"德的人,是德育的追求。孔子的自然美学思想中包含对德育境界的追求。他同意曾点所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50]

  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在德育上,这一思想体现为德育活动本身对人生境界的追寻,对道德主体自身的超越倾向。在当前中国,德育片面地注重道德的适应性,强调道德的发展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变化,而忽视道德自身的追求目标。道德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和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人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应当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到,从中可以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和自由;得到唯独人才能有的一种最高享受。"[51]

  道德不是上层建筑的附属物,德育也不是政治或经济活动的附属物,我们应积极探求德育的本质。德育既应使人们具备符合外界期待的外在目的,又应该使人获得"超出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52],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孔子美学思想的运用,启发人们增强对意义世界的认知和追寻,是对功利主义德育的一种矫正和超越,是对当前教育"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53]的一种转变。

  3.孔子美学思想的借鉴有利于丰富德育研究和德育实践方法

  孔子美学思想作为德育理论体系之外的思想内容,对德育方法的运用具有重要启发价值。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经摘录过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一句话:"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54]德育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德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或态度、观点,它对德育研究什么,从何处寻找问题、如何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具有指导作用。目前来说,德育主要涉及正向研究与负向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等研究方法。近年来,关于量的研究方法运用过多,而忽视了质的方法的运用。量的研究方法遵循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positivism),认为德育研究也如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一样,可以通过实验、控制场所、数据分析等方式达到研究目的。但是量化研究忽视了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德育研究的对象是人,是社会关系,只有通过质的研究进行补充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研究目的。质的研究就是德育工作者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德育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材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受教育者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通过互动,教育者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从而促进德育研究工作的开展。

  孔子虽然生活于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但是作为一位具有美学追求的教育家,他已经开始注重原始的质的研究。他的教学工作都是在对话、互动中完成的,对于音乐的学习,他通过摸索,告诉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曒如也,绎如也,以成。"[55]对于学生的学习,孔子充分发挥对话的作用,给每个教育对象以最适合的答语。

  在学习效果上,他曾担心颜回难以学到什么东西,但是通过观察,孔子看出颜回能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56],才放下心来。孔子注重研究学生具体情况,归纳总结学生特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质化研究的代表。这是孔子社会美学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孔子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仁"学思想的展示。孔子的美学思想有力地支持了德育发展,作为交叉学科的内容,为德育研究方法的确立提供了历史层面的支撑,开拓了研究者的思路,更易于突破研究者原有的思维习惯和实践维度,逐步形成德育的基本研究范式,促进德育更好地发展。

  孔子美学思想还为具体德育方法层面提供了滋养。当代著名教育家夏丏尊曾说过,学校教育在制度上方法上对外界的变更迎合太多,"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57].这里的"池"指学校教育,而其中的水就是指教育的方法。也就是说,对教育方法的忽视,会影响德育的效果。当今的德育更多地将道德当作知识进行传授,但是道德并不止停留在知识层面。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曾提起自己偷梨的故事。他说自己以前做过很多坏事,但是偷梨的行为最坏。因为当时他并不需要那个梨,并且可以通过正当手段获得那梨,唯"偷"这个行为本身吸引着他,他明明知道偷为恶却仍选择了偷。圣·奥古斯丁接受了道德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没有转变为道德规范约束他的行为,却成了他寻求刺激的方式。

  孔子美学思想注重人的内在美德的修养,倡导用诗、乐等方式陶冶人的德行,这对德育方法的运用具有启发意义。孔子谈到:"朝闻道,夕死可矣。"[58]孔子认为道德是具有独特魅力的,它使人感到快乐。孔子教育人是"始于美学,终于美学"[59]的,他讲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60],诗、礼、乐都体现着美的元素,使人接受美感教育。通过诗乐,怡情养性,促进内心的和谐;通过礼仪仪表,规范行为,促进生活秩序的养成。"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61]

  因此,德育工作应注意运用诗化教育、乐化教育启迪受教育者内心存在的美,使德育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促进德育活动的开展,使人们实现儒家所言"澡身而浴德"[62],将整个身心沉浸在道德之中并适然其中。诗歌一般具有意境高远、气贯山河的特点。

  诗化教育就是运用诗歌等教学资源,培养受教育者诗人般的宽阔胸襟,使德育发挥感化作用,融入受教育者内心,成为鼓舞人们的道德行为、强化人们的道德认知的有效手段,涵育出有"儒者的良心"的人。乐化教育作为艺术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通过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深化对道德教育的认识,陶冶德行情操,促进精神境界的提高,成为德育的有效方法。

  4.孔子美学思想的借鉴有利于体现德育的终极关怀

  德育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体现对人的现时的关怀,使人们受到公正的对待,尽量避免伤害。但是德育的关怀不应仅仅局限于此,德育更应该给予人们终极关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没有终点。当前的道德要求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德育需求。

  概念的规定具有局限性,孔子从未对"天道"、"人性"做过明确的定义。"宇宙间有那么一种东西,比如人性、天道,与类、种、属无关,因而也就无法用概念去把握它们。"[63]世界存在许多词汇,我们难以明确地指出它的释义,只能无限接近它的内涵。终极关怀是由保罗·蒂里希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人最终关怀的,是自己的存在和意义。'生,还是死'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终极的、无条件的、整体的和无限的关怀的问题。"[64]终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们的认识发展变化而不断发生变更,因此终极关怀具有无限性和意向性。

  当前的德育陷入了一种困境,人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存在,希望不断完满,也就是追求"至善",但是所谓的"至善"含义过于狭隘。现代德育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规定往往是在它在日常生活中已事先具有存在论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比如我们经常说"善于帮助他人"是善人的标签。事实上,帮助他人我们就成为善人了吗?明显善人的要求应该不止于此,而是不断发展的,无止境的。"至善"是一个不断追求道德进步的过程,是不断接近理想境界的过程。"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生存于'天'、'地'之间,向'下'看,是人所源出的'大地'即自然世界;向'上'看,是人类所想望的'天'即理想世界,人类世界则是存在于这'天'、'地'之间,'立地顶天'而'与天地参'."[65]

  理想的接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现出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一种精神渴望。

  孔子追求美并不是一蹴而就,他意识到了道德现实与理想道德追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应通过个人的努力,不断地接近高尚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66],不学好诗歌,就不会说话。诗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如果我们看到了诗歌中所暗示出的光辉,那么我们就学习到了诗的意义。学习诗歌,我们并不是着眼于语义的分析,而是重视其象征意义,通过诗歌完成与作者之间的精神交流与沟通。这为人们精神超越具体概念成为可能。在诗歌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以松比德、以竹喻人、以梅修身、以菊陶情等比德方法,这是常用的为人们所熟知的方式,为人们道德修养的提升创造了条件。随后,孔子提到"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使人立于世。祭礼中人们动作优雅,通过身心投入地展现,使人们感受到祭礼动作举手投足间的艺术感,将学诗所获得的精神气息表现出来,更加接近天道。学礼后,人的精神修养进一步提高,但是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阻碍。孔子在音乐中摆脱了束缚,达到了空前的超越状态,他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从中受到启发,陶醉其中。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了时间的节奏,变换了空间的旋律,使人们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极度的享受。

  目前的德育中缺失的正是这些过程,道德的碎片化使德育面临种种问题,而孔子求美20的过程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德育并不是达标的检测项目,而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探索过程。德育是为了实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和道德自由而不断努力的活动。

  5.孔子美学思想的借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次十二组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国际上,世界形势不断变化,各国力量博弈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情况,精神文化领域的较量成为国家间较量的新方向。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文化的冲击,人们在建立价值观念时出现困惑,许多不良价值观念的流入对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在国内,中国处于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发生变动,加上科技的发展以及国家间频繁的交流,使人们面临着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出现了价值迷失、道德滑坡等现象。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人的价值危机会迅速影响周围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成为道德群体的价值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提炼出属于中国人的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孔子美学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提供理论根基。

  孔子美学涉及和谐、爱国、诚信等内容,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孔子美学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他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孔子的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三个层面。孔子对个人修养规范严格,要求"吾日三省吾身"[67],成为守"仁"、明"义"的君子,达到自身的和谐。他还注重家庭和谐,推崇"孝悌"之德,认为"事父母,能竭其力","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68]他提出的"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为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提供了思路。对国家的态度方面,孔子倡导人们要忠君,"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69]这一时期将君主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对君主的忠诚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孔子倡导诚信思想,"恭、宽、信、敏、惠"信列其中,"言必信,行必果"[70],重信、守诺是孔子十分重视的品质之一。由此可见,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社会美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映照,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作为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以多种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孔子美学思想因其丰富的道德内涵,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支撑。只有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才能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现中国文化的优秀形式和孔子美学的独特风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