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德育中孔子美学思想的价值研究导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06 共477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孔子美学观对现代德育的启示探究
    【导言】德育中孔子美学思想的价值研究导言
    【第一章】孔子美学思想的内容构成
    【2.1】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2  2.3】孔子美学思想对现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第三章】现代德育对孔子美学思想的借鉴
    【结语/参考文献】孔子美学思想与德育的关系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导言

  (一)选题意义

  孔子作为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把"学在官府"变成"学在四夷",扩大了教育的影响范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其在著述中体现出的善美思想,为人们展开了一幅人性美的画卷,引领人们去认识美、欣赏美、享受美。孔子的美学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孔子美学思想蕴含在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中,对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都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充分展现了孔子对真善美的弘扬,对假恶丑的批判。他用"仁"的思想将各部分联结起来,独成一体,自立于中国美学史上,影响深远。结合德育对孔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有利于发掘其德育价值,推动德育理论的发展。

  首先,孔子美学思想为德育研究提供了传统文化的借鉴。孔子美学思想是传承历史悠久的宝贵财富,对本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在国外德育思想深入影响中国德育发展的情况下,将孔子美学思想有意识地与德育相结合,有利于体现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关注,并立足于中国道德思想发展的现状,吸收借鉴其合理因素,为当今的德育理论建设服务。

  其次,孔子美学思想对当前功利主义德育的现状具有启发意义。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将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运用到了各个领域,德育也逐步具有功利主义的特性。功利主义德育以片面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和短期效果为标志,而忽视了德育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孔子以遇事潇洒超脱的精神状态感染、启发人们不应仅关注功利事务,还应寻求身心的和谐,追求道德的自由和超越。

  再次,孔子美学思想为德育体现终极关怀提供了新的思路。终极关怀是人对自身的生存和意义的关怀,体现人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反映人对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满意度。

  作为对发展的人的意义的关怀,终极关怀具有无限性和变化性。孔子在音乐中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对自身意义的认识升华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2.实践意义

  当前的德育面临着种种冲突,首先是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西方不良的价值观念不断渗透,给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也存在冲突,中国当前处于文明转型和社会转型两个转型期,使得传统德育方式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交替影响,相互冲突,当前一元价值观逐渐被打破,多元价值观形成,这无疑折射了社会的进步,但如何处理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是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教育者来说,孔子美学思想有利于拓宽教育者的工作思路,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环境的塑造等方面提供启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德育的外在化、低效性等。德育工作者应注重将孔子美学思想运用于德育的全过程,以其道德性、实践性、超越性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施的效果。此外,德育工作者还应运用孔子美学思想的精神追求,引领德育工作的开展,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潜能,促进道德教育的内化。

  对受教育者来说,孔子美学思想有利于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受教育者长期处于学校这样的教育环境,对单纯的道德说教易产生反感情绪。从人的需要的角度来看,人具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希望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德育工作应关注受教育者的这一特点并加以合理运用,激发其内在道德情感需求,使受教育者求善求美,提升其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促使其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孔子美学思想与现代德育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随着学界的不断深入研究,孔子美学思想的德育价值将日渐显现,为道德意义上的人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关于美学的认识成果日益丰富。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在《谈美书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一书中,解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在与自然的交锋中,双方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宗白华将文艺与美学相联系,在《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中分析了中国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以此揭示美的内涵。潘知常在《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中,认为审美活动是以"超越性"和"境界性"来满足人类的"未特定性"和"无限性"需要的一种生命活动。这些观点丰富了美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挖掘也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孔子美学思想是在以"仁"学为中心的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的大美学思想。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一书中,专章论述了孔子的美学思想,他提出孔子美学思想是以仁学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于乐"、"游于艺"的艺术观、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显示出伦理学的特点。邓承奇在《孔子与中国美学》(济南:齐鲁书社,1995)一书中,认为孔子仁学与美学密切相关,美在此岸而非彼岸,正是孔子的仁学造就了他的美学特征。孔子的社会美论、艺术美论、审美教育都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自然美观使人置身于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获得精神愉悦。这些观点对于了解孔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具有一定意义。

  在期刊论文方面,关于孔子美学思想的有关文章较多。韩钟文和李丕显在《儒家大美学观论纲》(《孔子研究》1995 年第 2 期)中,就认为以孔子仁学为思想基础的儒家大美学观是以人为本位、以中和为审美规范、以天人合一为理想境界的大美学思想。陈立雯在《新时期孔子美学思想研究综述》(《教育评论》1998 年第 3 期)中,对孔子美学的理论基础和孔子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加以论述,认为"仁"学是孔子哲学体系的核心,也是其美学思想的灵魂。美的本质是以善为美,美善统一。蒋孔阳在《孔子的美学思想》(《学术月刊》2000年第 6 期)中,提出孔子在"知、好、乐"三种人生态度中,认为最高层次的是"快乐的人生境界",追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认为孔子最早将"礼""乐" 思想相结合,"礼"是行为规范,是国家大事,"乐"就是文学艺术,是快乐,"乐"是为"礼"服务的,同时又通过礼乐蕴含的人情味,调和人的情感。在《孔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其意义》(《广西社会科学》1997 年第 5 期)中,张利群将孔子儒家审美模式体现出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天人合一"的审美特征、"礼乐"化的审美本质、以中和之美为审美核心、内省化"图乐"的审美过程,并在其中穿插阐述了孔子美学思想的意义,这些对本文也有一定启迪意义。

  此外,关于孔子美学思想研究的文章还有:马德邻 2004 年在《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上发表的《孔子美学思想再评价》,皮朝刚和刘方在 1998 年第 3 期《美学》上发表的《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叶朗在 1995年第 4 期《美学》上发表的《儒家美学对当代的启示》,唐检兰在 2002 年第 2 期《湖南教育学院学报》发表的《简谈儒家美学及孔子》,刘宗贤在 1998 年第 2 期《孔子研究》上发表的《孔子思想的人文精神底蕴》,陈望衡在 2003 年第 3 期《美学》上发表的《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邓承奇在 2000 年第 1 期《孔子研究》上发表的《孔子美学的潜体系》等等。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孔子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美学思想的内容、层次、意义及启示等方面。这些都说明孔子美学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精华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显示出了传统文化的强大活力,对本文研究孔子美学思想的德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孔子美学思想与德育的关系相关著作较少,只能借鉴一些美学与教育关系或美育的相关著作进行研究。早在 20 世纪初,王国维就提出了"美育"一词,随后蔡元培提出包括美育在内的"五育并举"的方针,将美与教育相联系。周义的《教育美学引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区分了教育美学与审美教育,提倡教育自身的美育。孙俊三的《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通过教育过程与审美结构、审美活动之间的互动,探讨教育过程的诗意表达。檀传宝的《德育美学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首次将德育与美学相交织,将德育美学观作为独立的概念提出并进行了分析。这些成果对于孔子美学思想的德育价值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2.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随着文化的蓬勃发展,对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特别是海外华人学者和东亚各国学者,积极地推动孔子走向世界,促进儒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其中,美国、日本、韩国对儒学的研究最为集中,他们通常将儒家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美国学者杜维明、狄百瑞等学者较为强调儒家传统的伦理课题,意在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在杜维明看来,西方所倡导的以权利为基础的道德,无法解决心灵层面更高层次的问题。由此他指出,人们不可能从人权本身开拓出道德观念,却可以在儒家的传统中寻找到丰富的伦理资源。杜维明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孔子诞生 2540 年国际会议"中所做的演讲《面对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义》中,提出儒学对全球伦理的贡献还未像今天这样得到广泛的认同。 "恕"和"仁" 这两个儒学的基本原则构成了普世伦理的基本点,人们既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认为儒学大有发展前景,处在整合自我、社会、自然和天(命)关系过程中的儒家人文主义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通过学术的转化使之服务于全球化的社会。狄百瑞认为"仁"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是整部《论语》的核心所在。他在《儒家的困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中指出,重视人生问题和天下为公是儒家的教育理想,这种理想应该被整合到美国教育的核心理想中去。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些延续数千年的传统价值,才能在今天全球化的视野下,对保全生命的价值达成共识。

  由韩国的崔英辰主编的《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一书深入论述了在韩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并从美学角度对仁进行了解释,认为"仁"以恻隐之心为中心。日本学者今道友信有些美学研究涉及孔子美学思想,在《孔子的艺术哲学》(载《美学译文》第 2 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中,他提出孔子美学倡导"为人生而艺术",达到自我形成要经过诗、礼、乐三个阶段,通过孔子美学的再阐释,有助于现代人摆脱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这为今天重新诠释孔子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外儒学研究热在持续,但是单独阐述孔子美学思想的著述并不多,将孔子美学思想与德育相结合的研究更是没有。我们应通过这些国外研究提供的国际化视野,在更开阔的学术层面上开展孔子美学思想的德育价值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文需要涉及《论语》、《礼记》等古籍及其译注,并通过阅读、思考这些文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选题进行充分论述。在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对其德育价值进行阐述,使传统思想可以为德育服务。

  (2)辩证思维方法:将孔子美学思想置于当代社会条件下,应对其做出一分为二的分析,既看到其德育价值,又能够分析出其历史局限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德育发展提供借鉴。

  2.创新之处

  论文基于孔子美学思想,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孔子美学思想与德育的关系,从美的角度阐述德育价值,深入德育存在之基,论述德育的合理性。以美论德育,弱化了传统德育的约束性,突出了美学指导下德育的可行性、必要性,为德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孔子美学思想与德育相结合,使孔子美学思想普及到人的道德实践层面,同时以独特视角研究德育,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动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