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一体还是两离——“普遍生命”与中西本体论渊源辨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06 共502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方东美之美学观念探析 
【绪论】方东美美学思想探究绪论 
【1.1】存在还是价值——“普遍生命”之特征研究 
【1.2】一体还是两离——“普遍生命”与中西本体论渊源辨析 
【1.3】哲学还是宗教——“普遍生命”与方东美晚年的神学转向 
【2.1】艺术之源:“普遍生命”及对其的感知方式 
【2.2  2.3】亦诗亦哲:艺术与哲学的和谐统一 
【3.1】古希腊之物格化思想及其艺术流变 
【3.2】近欧xuwuzhuyi精神及其艺术流变 
【3.3】中国超越形上学及其艺术流变 
【结语/参考文献】方东美对艺术发展流变的梳理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一体还是两离--“普遍生命”与中西本体论渊源辨析

  一、以“两离”作为特征的柏拉图哲学、基督教神学本体论

  在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方东美获得学界极高的赞誉。“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此一桐城学堂的校训可说是对方东美治学路数之最佳概括。

  纵观其一生治学,方东美始终对中国哲学怀着深刻的眷恋与欣赏,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方东美以唯美的文辞及激扬的热情向全中国讲授中国人生哲学,慷慨激昂,听者无不动容。其后,方东美在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讲解《中国大成佛学》、《宋元明清新儒家哲学》等一系列中国哲学的课程,更在课程上屡次赞叹中华民族之美质,训诫学生不能忘乎国本,不能丢弃我们几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与此同时,方东美也受到西方文化深刻的影响。蒋国保、余秉颐在《方东美哲学思想研究》一书中曾对方东美着作中所引用的中西哲学家进行了一个粗略的统计,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柏格森、怀特海、海德格尔等西方大哲之言论在其着作中可谓俯拾皆是,就连诸如布特鲁、海森堡、巴斯卡、顾约等较少为人所知的思想家也了然入怀,引用自如。那么,方东美及其“普遍生命”到底是对于中国哲学的继承与发展,还是西方哲学的舶来品?事实上,确实有学者认为方东美及其本体论思想是打着中国哲学旗号的舶来品。如《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一文认为:“作为本体和方法的普遍生命(超越形上学)并非来自中国本土,它是对柏拉图价值哲学和基督教神学观念的改造,是一个非常西化的概念,方东美把它运用于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中国美学的分析,遂造成了许多误读。”1,又说:“方东美的思想中随处散落着珍珠他敏锐的问题意识、观察问题的独特价值学视角、他层层深入的纵向分析法、他注重整体的史学描述法、他中西比较的文化研究架构、他独特的诗学解释学都给我们很多启示。但是这些珍珠却镶嵌在一个总体上西化了的学术体系上,这使它们的光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2.鉴于方东美治学的驳杂,有必要对作为方东美美学本体论的“普遍生命”及其与中西哲学的亲缘关系作一翻探究。为了寻得此一问题的答案,必须找出柏拉图美学、基督教神学与中国美学之间的根本区别,不能轻率的因方东美使用了诸如“造物主”、“价值统会”等西方哲学的术语就将其看作是一个改造自柏拉图美学及基督教神学的思想体系。俞宣孟在《本体论研究》一书中说得好,“以本体论和关于道的论述(我们姑称之为‘道论’)分别作为西方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典型和代表,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哲学在形态上的一个根本区别:一体和两离。一体是中国哲学的特点,它是指,中国哲学并不把世界描述为分离的两个,哲学的精神--道也不游离于我们唯一的现实世界之外。两离是西方哲学的特点,这里,有一个可感的世界以及另一个与之分离存在的不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哲学的精神--即本体论所表达的那些纯粹原理所栖身的地方。”3这一观点也同样可以作为中西美学本体论的判断标准。

  其中,柏拉图美学与基督教美学正是以本体界与现实界之两离为特点的西方美学之代表。对“美本身”与“美的现象”之区分是柏拉图美学的一个首要原则。自柏拉图而言,感性世界中的一切都是出自于对神所创造的“类型”的模仿,使用其在《国家篇》所举的例子则是神创造了床的“类型”,而匠人则模仿神的创造物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床。但是,只有存在于神的世界的床才是永恒的、真正的床本身,凡世的床只是对其的模仿。同样,感性世界中的美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美,而只是“美本身”的投射。对此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曾借狄奥提玛夫人之口将审美对象分为感性的形体之美、心灵之美、知识之美及美本身等几个阶段,若不能意识到“美本身”之价值而沉溺于感性之美,柏拉图则将其斥为“把自己抛到淫欲里,像畜生一样放纵情欲”1.在如何接近“美本身”这一问题上,柏拉图是前后矛盾的。若说在《会饮篇》中还能通过对感性之美的一步步超越达到对“美本身”之把握。而在《斐德罗篇》中,美本身则存在于“诸天之外”,只有神和死后的灵魂才能接触,并在灵魂投胎转世时将对“美本身”的记忆带入到人世,使得人在欣赏“美的形体”时唤起对“美本身”的回忆。因此,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才会说道“那些以正确的方式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就是在自愿地为死亡作准备。如果这样说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实际上终生都在期待死亡。”2并在赴死时拜托克里托代替他给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献祭一只公鸡3.总而言之,存在于神的世界的“美本身”才是真正的美,现实世界中的美只是摹本,与“美本身”相比本身并无价值可言。因此,方东美认为柏拉图美学是不健全的,“因为这种思想否认‘生’之价值,死后才得以解放,故哲学家的努力是在求死。”4基督教美学跟柏拉图颇为相近,故柏拉图又被尼采称为“预存的基督徒”.纵观《圣经》一书,其中其实不乏赞颂现世之美的观点,如《传道书》中便指出: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但是,现世一切的美都来源于超验的上帝,”上帝是所有美的事物的根源“5.若与神相比,现实世间则是丑的、恶的、应遭厌弃的。这种思想在许多神学家中都有体现,如神学家克莱门特便指出:”肉体美和鲜花美,当它们被观赏时会给人以愉快。由于视觉受益于这美的事物,人们应当赞美造物主。然而就起价值而言,这些事物均是有害的。鲜花的美与肉体的美都会消亡。“6奥古斯丁虽在《忏悔录》第十三卷中用铺陈的笔调热情地称颂感性世界中的一切,认为”每一样都已美好,而综合一切尤为美好“1,但这并不意味着奥古斯丁认为凡世之美是真正的美,也不意味着凡世之美能与上帝之美相提并论。相反,奥古斯丁指出:”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是善,因为它们是好的;你实在,因为它们存在,但它们的美、善、存在,并不和创造者一样;相形之下,它们并不美,并不善,并不存在。“2无论是把美的本源归为”美本身“还是将其归为”上帝的荣光“,柏拉图美学与基督教美学在贬低现世的感性之美上可谓同出一辙,于二者而言,现世的精神价值是由超验的神所赋予的,本身并无价值可言。因此,若要寻得真正的美,则必须抛弃生命,或是到众神所居的”诸天之外“,或是到凌越尘世的上帝之国中寻得真正的美之本体。于方东美而言,认为美必须在死后才能获得,实际上是贬低甚至否定生命的意义,因为方东美认为人生不仅要追寻物质性的财富,更要探寻精神上的价值。吃丰盛可口的美食,拥有温暖舒适的住处,掌控着统领一切的权利,这些追求同样也是动物所追求的东西。但是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就是因为人类不仅脚踏实地,以大地上丰腴的财富充实自己的人生,更要仰望星空,追求精神上永恒的价值。真、善、美尽管听起来虚无缥缈,遥不可及,但正是对它们的不断探寻使得人性不断的提升,社会不断的进步。假如最高之美等精神价值只能如基督教、柏拉图所言般在死后才能获得,那么人生也就失去了价值与意义,甚至得出了亚里士多德在《残篇》中诸如”人生最好的路是不生,既然生,那就赶快死“等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3.因此方东美将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讥讽为”人死哲学“4,并认为”尽管在科学上或宇宙观上,中国人比不上欧洲及印度,而在人生哲学上,则远在他们之上。“5

    二、以”一体“为特征的”普遍生命“本体论

  与之相比,方东美的”普遍生命“并没有将价值与现实世界劈为两橛,而是认为宇宙本身便是盎然大有的价值园地。一方面,方东美认为中国哲学始终以”一体“作为特征,从不将物质存在看做死寂而又贫乏的荒原。在《人生哲学讲义》中,方东美认为”中国文化的大特点:(1)没有本位的宗教,(2)没有两重世界的看法。或谓‘形而上’(道),及‘形而下’(器),岂非把世界分为两种么?又如理学家之所谓理、气亦然。然而,中国人的这种看法,道与器不是隔绝的,可以沟通的“1.在《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一文中,方东美亦指出:”……典型的中国本体论,其立论特色有二:一方面深植根基于现实世界;另一方面有腾冲超拔,趋入崇高理想的胜景而点化现实。它摒弃了二分法,更否认‘二元论’为真理。“所谓二分法,二元论,正是指柏拉图哲学及基督教神学将物质与精神互为对立的哲学思想。方东美对于中国哲学的分析无疑是符合实际的。先秦道家尽管将”道“作为本体,但”道“从来没有脱离自然万物存在,所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甚至说道存在于蝼蚁、稊稗、瓦壁等琐屑甚至卑微的事物当中。朱熹虽然将世界划分为形而上的”理“与形而下的”气“,但两者的划分也只是出于逻辑上的需求而非实际的情况,恰如朱熹所言,”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因此,方东美认为中国哲学之本体论始终以一体性作为其特征。2”普遍生命“作为方东美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概括,自然也以”一体性“作为特征。如前所述,”普遍生命“的说法主要见于《中国人的人生观》一书。《中国人的人生观》源自于方东美 1937 年所作的面向全国青少年的公开演讲,是对中国哲学精华的介绍,该书也是一如既往的强调中国哲学之一体性特征,认为”从中国哲学家看来,‘宇宙’所包容的不只是物质世界,还有精神世界,两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不像西方思想的二分法,彼此对立,截成互相排斥的两个片段。……‘宇宙’从中国人看来,是精神与物质浩然同流的生命境界,在波澜壮阔的创造过程中生生不息,宣畅一种日新又新的完满自由,绝不受任何空间或时间所束缚“3.因此,作为对中国哲学本体论之概括的”普遍生命“也从来不会脱离于自然宇宙而独立存在。一方面,方东美力主”‘自然’……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其真力弥漫,贯注万物,因此自然是无穷的,它不被任何事物所局限,也没有什么‘超自然’驾临其上。“1,所谓”没有什么‘超自然’驾临其上“,其实正是对西方哲学之二元论而言的。另一方面,方东美又认为”几乎所有中国哲学都把宇宙看作普遍生命的流行,其中物质条件与精神现象融会贯通,浑然一体,毫无隔绝,一切至善至美的价值理想,皆可以随生命的流行而充分实现。换言之,宇宙,当我们透过中国哲学来看它,乃是一个沛然的道德园地,也是一个盎然的艺术意境“2他笃信宇宙本身并非一冥顽不化,一片死寂之物质系统,而是会不断创化演进,孕育出丰富的精神价值,展露着勃勃的生机:广袤的星空、奔腾的大海、绚丽的生命以及人类心中对至善至美的永恒追求,这些都不是物理学家所说的撞球和随机法则的产物,而是”普遍生命“之浑浩流行的必然结果。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皆源自于”普遍生命“流行其中的自然宇宙,自然宇宙与”普遍生命“绝不能强分彼此,离开了自然宇宙则更是无美可言。相反,美之真谛也必须在与自然万有合流同化,在天人合一中寻得。

  毋庸置疑,作为世界主义者的方东美在治学上采取融中西精粹于一炉的比较哲学路线,因而在某些具体观点上不可能与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相一致。相反,在方东美的某些早期着作如《科学哲学与人生》、《哲学三慧》中仍对中国哲学诸如不重视自然科学等方面颇有微词。而对于西方哲学的某些长处,方东美也多不吝其赞美之词,如方东美称赞”柏拉图之气魄,雄奇伟大,可算是古今哲学家之模范“3,又指出”柏拉图推论宇宙,写象人生,妙在超自然而合乎自然,遗现实而邻于理想。他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纯是诗的意境。王静安先生谓:‘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柏拉图在哲学上所造之境,所感之情,可算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了“4.但是,方东美在”一体与两离“这一中西哲学-美学之根本区别上是坚定地站在了前者的立场上对柏拉图美学与基督教美学展开了严厉的批判,并毫不留情地指出”柏拉图的思想虽极解脱,然而从这里面亦产生一种不良的趋势。他把物质的世界看做罪恶的渊薮,现实的人生看作惑乱的勾当,结果遂种下出世思想的种子。欧洲中世,人人趋于宗教的狂欲,蔽于天神,暗于人理,一千年间人类个方面之活动无显着之进步者,其由来已久,非一日矣“1.因此,说方东美的”普遍生命并非来自中国本土,它是对柏拉图价值哲学和基督教神学观念的改造,是一个非常西化的概念“2,进而指出方东美美学”从总体上来说并不能给中国美学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帮助“3,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就显得窥测未周、有失偏颇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