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美术论文

清代学风对画家思想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18 共2999字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兴盛于六朝,且理论价值极其深远。之后人们普遍关注绘画技法,导致画论开始偏重技术的讨论和研究,从而相对削弱了绘画理论阐释的发展和深入。画论的这种现象持续到清代,对于技法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并形成了体系。清代绘画,虽没有画院设置,但是画人供奉内廷随运而生。清代山水南宗独盛,人物肖像参入西洋之法,唯花鸟或承袭前代之风,或自出新意。从余绍宋《书画书录解体》《清史稿·艺文志》等所收清代绘画理论着作来看,清代画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很大提高,并且出现了很多绘画批评理论的着作。从整个清代绘画理论来看,其受清代学风影响很深,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这就把传统的绘画研究带入了一种严谨而有规范的学术框架之内,从而在清代的画学思想中留下了深深的学术的气息。一般来说,清代学风对画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清代学者多治史学,编撰画史亦受此风气影响,所编画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清代为界的断代史;一是以地域为特点的区域史。如撰历代画史有彭云灿《历代画史汇传》、姜绍书《无声诗史》;断代画史有秦祖永《桐阴论画》、冯金伯《国朝画识》、徐沁《明画录》、张庚《国朝画征录》、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专门史有汤漱玉《玉台画史》;区域史有鱼翼《海虞画苑》、陶元藻《越画见闻》等。清人对画史的修撰体现了学术惯性,也表现出清人总结、规范古代绘画新格局、新秩序的责任意识。“叙而不论”的编撰方式恰好说明“以叙为论”思想根源,其出发点仍然是对明代以来绘画史理论的阐释与补充。

  其次,清代学者治学,善用归纳比较研究,多讨论体例。清人总结古代绘画理论体系,多用此法。最为成熟的典范当属康熙时编撰的《佩文斋书画谱》。此书把古代绘画理论归纳为四个部分:画体、画法、画学、画品。这种体系的归纳,完全体现出清人学风影响下致广大的学术能力。同时,明代流行的书画鉴藏品评风尚也在清代成为学人研究的内容,如陆时化在《吴越所见书画录》中着有《书画说铃》数则详细论述古代书画作品的流传、鉴别、作伪等内容,从雅玩中流露出学术的品味。清人论画重视体系划分不仅是对繁杂的技术进行整理,同时也是清人“以艺通道”思想的具体体现。

  再次,清人治学对纲目划分精细,崇尚以“用”为本。清人对古代绘画亦有系统划分。如唐岱《绘事发微》列“正派”“传授”“品质”“画名”“得势”“自然”“气韵”“临旧”“读书”“游览”等多项内容;张庚《浦山论画》中分“论笔”“论墨”“论品格”“论气韵”“论性情”“论工夫”“论入门”“论取资”;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总结山水画理论,分“宗派”“穷源”“神韵”“存质”“避俗”“立格”“会意”等。这样一种精微细致的分类方法,不仅总结了清代以前中国古代画学所涵盖的全部内容,也完整地区分了“技”与“道”的差异。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曰:“夫为学之道自外而入者见闻之学非已有也,自内而出者心性之学乃实得也。善学者重其内以轻其外,务心性而次见闻。庶学得其本而知其要矣……画虽小技当究用笔、用墨、炼形、炼意、得气、得神,方是心学。”

  由此可知,清人详细总结前人绘画中的技法内容,最终是要做到技进于道、德成为上。

  最后,清代学风有门派、地域之分,书学重视门第传统,画学也同样坚守正统。如唐岱《绘事发微》中首举“正派”,次为“传授”;沈宗骞《芥舟学画编》首举“宗派”;王概《学画浅说》有“分宗”一节。这种划分明显受到清代学术风气影响,旨在为古代绘画厘清宗派,肃清源流,挖掘绘画的学术思想基础。明代项穆《书法雅言》奠定王羲之“书统”形象,意在等同于孔子的“道统”地位,那么清人在画论中所举“正派”“宗派”也就含有建立“画统”形象的倾向。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首举董其昌、王时敏、王监、王翚、王原祁等五人,意在强调古代绘画“正宗”地位。需要强调的是,董其昌与“四王”在清代不仅仅代表山水画技法的最高成就,更主要的是他们的技术和审美代表了一种“传统秩序”,是“雅文化”的代表。这些都非常符合清代政治的需要。所以,清代绘画理论中有关宗派的划分正是要对“传统谱系”的确认与维护,这也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传统思想的体现。

  正是基于这样的学风,清代绘画批评理论中鲜明地提出了书卷气、去“俗”、画品即人品等非常有特点的三项标准。清代士人提倡绘画应具有“书卷气”,如笪重光《画筏》云“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王原祁《麓台题画稿》“画法与诗文想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查礼《画梅题记》“凡作画须有书卷气方佳”.清代是学者型社会,士人治学深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画虽为文人之余事,同样可以通于道。士人提倡“书卷气”,旨在强调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作为媒介的绘画,必然要能体现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修养。

  这种精神风貌区别于世俗、市井之气,提出绘画要避“俗”.叶以照《论画脞语》曰:“画中之病多矣,惟俗为难治之病。”王概在《学画浅说》中进一步指出“俗”便有“市俗气”所谓“俗尤不可侵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对于绘画的“俗”,清人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又归纳出五种,“画俗约有五:曰格俗、韵俗、笔俗、气俗、图俗……惟能避俗者而后可以就雅也”,沈氏从格调层次、画外之意、技艺非凡、精神风度、形象构成五个方面区分“俗”的类型,全面细致,深得清人治学精微之法。清人学风远接顾炎武,文宗意在“去俗”,画论中提倡书卷气,意在去“俗”,可见画论深受学风影响。

  清人强调画有“书卷气”,去“俗”,都是在标明“雅”的标准。清代画论借助“雅”的不染一尘,如鉴古锦的外在表述,进一步延伸出“画品”与“人品”的一致性。

  查礼讲“知士必先端品而后可以言艺也”;王概说“不惟其画惟其人,因其人想见其画,今人舋舋起仰止之思”;张庚《浦山论画》论“品格之高下不在乎迹,在乎意”;王昱《东庄论画》云“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沈宗骞认为“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叶以照《论画脞语》“字如其人,画亦如其人”.论画不过是一种方式,而归结于人,人品高,画品自然就高,以画论道,以画求道。

  清人论画提倡“书卷气”,要求去“俗”,归结为“画品即人品”,理论内涵一步步深入。在清代士大夫的心中,探讨绘画,无论是形而上或者是形而下的阐释,都是为求得一种超凡脱俗,存古存今的人格境界。同时,清人论画也讲意在笔先、正派正传如道统、偶逢“合作”等内容。清代绘画批评理论之所以有这样成熟的标准,一方面来源于书法理论早于绘画理论成熟,另一方面清代学风也对清代绘画产生了较大影响。

  从所提倡的三种批评标准来看,受书学观念影响较为明显。首先,书法提倡“书卷气”、去“俗”,早在北宋苏轼、黄庭坚时就已经出现。而《宣和书谱》评沈约书法谓“胸中有万卷书,下笔自无俗气”,则可以到一种因果关系;其次,书如其人,肇端于许慎《说文解字序》中“书者,如也”,两宋时期最为普遍,归结出“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等批评标准,从“人本思想”对古代文艺精神做出整体关照;再次,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画要能得“士气”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精通书法。清代士人论画,移植了很多书学内容,如笪重光讲“点画清真,画法原通于书法”;沈宗骞讲“画之与书原无二道……孙过庭谓学书有三时,余以学画亦然”;蒋骥《读画纪闻》记“书画一体,为其有比例也,此语为士大夫言之。……书法论有云意在笔先,作画亦然”;叶以照讲“欲学画,当先学书”等。清代士人普遍善书,加上帝王的推崇,前后出现尚董、尚赵的风气。董、赵二人既为画坛领袖,又秉承王羲之“书统”正源,所以清代士人兼顾书法的同时自然也在关注绘画。

  实际上,清人治画学,全在一种广博、朴实的思潮之下形成。虽然划分近于繁琐,但细致详实的内容有助于绘画的普及。而建立的三项批评标准全然在一种艺术精神品质下加以提倡,这也避免了因技“熟”而技“俗”的情况发生。所以,清代学风影响下的画学非常具有学术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