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我在深圳大学美术馆观看了《界·限--迎大运当代版画家油画作品邀请展》,展览里面的作品有别于正常的油画样式,散发出一种版画特质,如这次展览艺术家苏新平的《干杯》系列,作品色彩简约,视觉强烈,艺术家利用版画的套色经验运用于油画的创作中,几大色块的重叠制造出多层次的变化,超现实地再现了他的亲身的体验与对生命的一种外在意味.又如梁宇的《信号灯》系列则通过黑、白、灰的视觉语言、洗练概括地将力量的美感注入画面.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使我联想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版画家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带动艺术文化的渗透,当代艺术浪潮随之席卷全球,势潮之涌,难以抵挡.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外国文化与艺术思潮开始涌入中国,这些新鲜血液瞬间燃起了中国艺术家的激情与渴望.随着外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呈现,如劳森伯格、安迪·沃霍尔、吉尔伯特与乔治、汉密尔顿等,他们的当代性艺术观念也一并开始影响国内的艺术氛围.徐冰、蔡国强、谷文达、王广义、方力均等等,50至60年代生人的艺术家成为国内最早开始进行当代性艺术探索的一批人.如今,在国际领域中他们也是中国具有代表性与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家.
研究这批艺术家的艺术经历与作品,探寻让他们迅速的自在游走于当代艺术领域的关键点,途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现象,这批艺术家中有不少人是版画家出身抑或是曾经接触过版画.尽管如今他们大多以油画、装置或其他表现形式进行着自己的艺术创作,表面上不完全与版画有关系,但他们的作品中却不可避免的呈现出版画特质.尽管媒介不同,但版画特殊艺术语言的运用与观念的表达无一不对于艺术家的发展产生影响.
纵观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朝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多样化的创作方式并存,如装置、多媒体、录像与摄影等等.面对艺术的开放性,作为媒介艺术的版画自身日趋消解,但这种消解不是意味着传统版画形态的消失,而是说,当代版画进入了另一个创作维度.印痕、拓印、重现、繁衍等这些版画技术性概念被当代艺术家直接作为艺术创作的手法,并借由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想法.这些作品虽然脱离严格意义上的"版画",但同时又具有与版画相关的特征.在《界·限》这一展览中,虽然展示的是版画家的油画作品,但这些作品不再是停留在传统绘画的视觉样式,而是一种思维与观念的跨越.利用版画的技术性思维冲破了绘画形式语言间的界限,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形态的固定看法,对艺术材料的习惯认识以及对艺术展览的传统方式有了审美意义的改变.王家增的《工业日记》,作品表面极具肌理的触摸感,这是来源于铜版制作时必须是通过手的触摸来完成最终效果,这是与油画语言有机结合的视觉产物.再如钟曦的《印象山水》,感性的画面散发着版画随机与偶然,然而又通过工艺般的技术反复制作画面的抽象元素,使之衍生出极具现代意味的视觉图示,直逼艺术的本质.张敏杰的作品是以技与艺的完美结合,以数以千计的人物形象冲破具体的形象表面,把隐晦的语言通过理性地思维来展现出来.有序、规律使郭鉴文的作品带有梦境意味,作品中机器图像的反复重叠增强了图像的张力.而宋光智的作品,画面不断位移、错位与重叠,犹如碎片般的记忆.罗必武在作品中为了体现心灵的真实,利用蒙太奇般兼版画半立体的手法,打通联想与心灵之间的对话.祝彦春作品色彩华丽、概括,画面呈现出个人强烈的主观臆想.而李康则是运用版画的间接性手法与油画的直抒性使之发生内在效应,营造心中的镜像.唯一来自中国香港的吴松显然把瓶子通过重复的美学观使之脱离自身意义,上升为个人独特的视觉符号.版画的开放性思维使这些艺术家轻松地跨越艺术之间的界限,那么版画思维是怎么形成呢,版画思维与版画家,与当代艺术创作之间又是存在什么联系?
版画创作实质是以"版"为创作媒介,里面包含了双层意义:一是技术性,二是艺术性,艺术家以艺术性为前提利用高超的技术实行技术自然转化为艺术的结果.版画的平、凸、凹、漏的技术性概念使艺术家得到综合思维以及技术强化的锻炼,如抽象思维训练,它的创作的维度与深度丝毫不亚于油画,概括力强的特点摆脱现实的束缚同时无限接近艺术的真谛;版画创作过程具有开阔的实验性,加上严谨的制作性和程序性,艺术家的逻辑思维与技术得到培养与强化.版画自身具有的综合技能使得版画家的思维对艺术创作始终保持开放与包容,较之其他画种的艺术家更容易接纳前卫的艺术形式以及创作观念,这也筑就了版画家易于介入当代艺术创作.艺术的跨界是一种突破,一种进步,也是思维的置换.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创作情感符号",而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就是娴熟的技法与艺术家情感的完美结合,无须疑问,艺术家情感抒发是通过技术来达到,则技术性是一切艺术的本体.当下的艺术创作,技术的成分在作品中和创作的参与度里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实际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欣赏的就是技术本身,技术的结果占据了人们的视觉.巧合的是,所谓的艺术精神正是人们对技术功能的欣赏中所体现的,而并非在忽略技术自身存在的情况去领略到.在传统艺术观念中,技术只是充当达到目的的手段,柯林伍德对"技艺"的解释是"通过自觉控制和有目标的活动以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即将技术归纳为工匠范畴,去除它引起的情感及审美功能.现代艺术的发展证明描述性内容及社会伦理的价值判断不再是艺术的唯一主题,技术才与形式一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技术已不单纯是实现艺术目的的手段,而是融入艺术形式之中,直接成为艺术内涵的表达.正如版画与其他绘画的区别,其他绘画通过画的方式就直接达到目的,但版画必须通过媒介的转化,转化的过程必须技术的支撑.
徐冰《天书》就是很好的说明.自刻、自印、自制,整个创作过程时达两年.常人是无法体验创作过程中对于精神与身体的双重煎熬,而徐冰则认为这种农民式的劳动给予了他的作品新的价值.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话语来说,这是把劳动物化的过程同时把劳动对象给加工了,在物化的形式上使最终的劳动力形成了价值.邱志杰的《磨碑》也充分说明技术的纯粹性能使无意义的行为发生质变.邱志杰将两块不同身份的墓碑先以拓印的形式记录了原貌到墓碑上面的文字完全被磨至消失".磨"与"印"间接性语言的反复的行为,这种隐晦的版画概念的延伸无时无刻能体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上.
其实版画自身具有的美学特质与技术纯粹化的范围内实行了无意识的外延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版画的复制功能这一技术特性具有现代工业文化的特征,其渗透和扩张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的视觉模式,正如本雅明所说的"各种复制技术强化了艺术品的展演价值,因而艺术品的两极价值在量上的易动竟成了质的改变,甚至影响其本质特性".
就如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的代表作《玛丽莲·梦露》和《坎贝尔汤罐头》为例,作品显着的特征是复数的美学观.作品以系列性作品,以非稀有主题与形象的重复性,接近一模一样的手法处理并多次展示.数以百计的重复形象被精确和均匀地排列在画面中,这种呈现强化了作品本身的视觉意义.杜尚认为":如果你拿一个坎贝尔汤罐头并重复画它五十次,你感兴趣地就不会是视觉形象.你感兴趣的是要把五十个罐头至于画布上的观念."[4]
又如邱志杰的《重复书写兰亭序一千遍》,重复的书写使字迹在过程中完全被消解于黑团中.这种复数性的书写的意义不但超越了书法的本质,并且使复数性的观念以从传统狭窄的版画概念中转化为美学.
平面化意味着绘画性的消解.版画艺术一向以概括、简洁、精炼的特点为宗旨.这也使他们不会像油画家一样追求过多的绘画元素.他们使形象简化,更多注重形与形之间和灰度的版画语言.方力钧的光头系列,作品以光头的自画像的不断重复来反映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锯子与凿子在木刻上留下的痕迹,能使人感受到木版被施以暴力的过程中遗留下的美感.栗宪庭是这么评价他的作品:巨大而兼有刀法的流畅,他使用工业电锯等工具,刀法的流畅、气派形成一种语言的力度,刀法力度的表现力,迥异于油画、丙烯的无笔触感,显示了一种力量.
另外深浅不同的颜色给被锯成单个的拼色块上色,消解了画面的绘画性,使作品走向纯粹的物质层面.
图像时代下的版画转化为当代艺术的跨界现象源自于版画的技术性思维的作用,至少在上述版画家出身的着名当代艺术家中摸索到蛛丝马迹.种种迹象,让我们看到了版画成为当代艺术的可能性.前提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转化版画的功能属性.版画固有的创作观念与方法日益被多元化的语境所消解,版画的技术性功能在当代的语境下更应突破原有的门槛限定.另外,当代版画家应寻求的当代身份的认同,冲破传统的创作模式,利用时下的图像资源转化可利用的创作资源.
只有当代版画家的身份转变了,才会具备自觉的功能开发意识,立足于本土的文化传统和生存经验,从文化遗产到民俗民风,从符号体系到精神气质、文化底蕴,从艺术题材到创作手法、语言形式,将本土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下的生存体验作为创作的资源.
上述艺术家的成功,不仅将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了世界,并且看到了我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大好前景,其中的版画家现象更是打破了当代版画边缘化的说法,让我们看到了在图像繁荣迸发的时代下,版画利用其特殊的绘画语言语境,从多方面实现了自身的重新构建,并为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构想.当代版画的创作应勇于探索,超越版画固有的概念,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开拓出自己强有力的话语权,从更多的语境中探寻出艺术家观念的表达方式.同时,版画家们还应通过网络、媒体、影像等新兴媒介的时代力量,不断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探寻更具当代性的艺术形态,从而实现中国版画的价值更大化.
参考文献:
[1]刘英.版画技法与情感表达[J].中国版画,2006(27):13.
[2]易英 . 抉择于技术于观念之间--评徐冰近作[J]. 美术,1988(05):52.
[3] 本雅明(德).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M]. 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66.
[4] 耿幼壮 . 视觉·身体·文本--解读西方艺术[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2):209.
[5] 栗宪庭 . 被遗忘在角落和被席卷面漂浮不定的人群[J].东方艺术,2006(23):110.
[6]陈向兵 . 中国当代版画的文化自觉与当代价值[J]. 美术观察,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