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这一概念大致可分为几何学和几何形两种,几何学是一门用抽象数学逻辑思维去研究世界的学科。而几何形,这一“形”字就把几何从基本的数学抽象思维领域中带回到直观的视觉感受中来。在几何形这一概念中,“形”的研究才是最重要,通过“形”的变化和组合带给人以不同的感官诉求,这其中充满了人类探索宇宙和大自然的种种奥秘与规律。人们甚至早已发现了世间万物都是可以用几何形去分割和组合的基本原理。但,这还只是仅仅停留在几何形的表象上,因为形状只是赋予了几何形的一个外在生存条件,这是它之所以能存在于空间中的一种必然形式。而要想论其本质,则需要追本溯源,回到几何形产生之初的远古时代中去,这简单图形背后所蕴藏的不正是人类文明伊始和宇宙混沌之初的朴素规律吗!古代社会的先民用这种方式尝试探索世界与改变自然,而几何形就成了搭载人类与自然的桥梁。
1、 几何形产生的条件及背景
早期的几何形,很可能不同于现代装饰中所具有单纯的审美性这般简单。已知最早几何形多以纹样形式出现在陶器上,在当时它很可能是代表着特殊意义的族群标识“。最初的纹饰就是有意识的创造的结果,其具体的纹饰可能与具体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活动相关。”
“心理需求和精神活动”,从人类学角度来看,即指原始社会所盛行的巫术活动。在人类还处于懵懂的儿童阶段的远古时代,科学技术尚未建立,祖先们大都会敬畏自然,崇敬天与地,以此希望得到某种冥想中的神灵的庇护和保佑,祈求五谷丰收,狩猎成功。这就产生了特定的巫术活动及文化“。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
巫术的盛行意味着祖先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望,当然,这种愿望通常都是寓意吉祥。生产力的低下,使人类还仅仅停留在解决温饱等物质性的问题上,它也同时决定了几何形在人类社会早期可能还不具备单纯审美性这一特点。时至今日,几何形被用来美化生活,常被当作视觉传达中的一部分重要元素来运用,因为它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它能兼顾审美和实用这两方面的诉求。现在对几何形的理解已有了更宽广的维度,审美性也已获得前所未有的充分展示。我想,这也必然是同人类社会发展的步调相一致的,因为只有在发展创新中人类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物,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何形在不同时期因为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等因素产生的不同意义,它是由社会物质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2、 从具象到抽象 ---- 几何形的起源及演变
关于抽象几何形的起源问题,与此相关的中外学者几乎全部把它归为“模仿说”,认为它是取之自然源于自然的。俄国学者亚历山大洛夫曾指出“人从自然界本身提取几何的形式,月亮的圆形和镰刀形,湖的水平面,光线或整齐的树木,都是人类以前就存在的,以后也时时刻刻呈现在人类面前。当然,我们在自然界中很少看到十分直的线,尤其是三角形和正方形,很明显,人们建立起这些图形的观念,首先是因为他们主动地领会了自然界,并且按照自己实践的要求制造出具有越来越规则的形状的物体,人们建造自己的住所,磨光石头,圈出一小块土地,拉紧自己弓上的弦,制造陶器,改造陶器,并且相应地建立起各种概念,比如制造出来的器皿是圆形的,拉紧了的弓弦是直的。总之,起初是把形式赋予原材料,而后就意识到,形式是属于原材料的,也是可以脱离原材料独立地加以考察的。人们意识到物体的形式就能够改进自己的手工品,并且能够更明确地把形式概念本身分离出来。这样,实践活动成了建立几何抽象概念的基础。”
长期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这些简单几何形和那现实中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观察是具有高度相似性的。李泽厚先生也指出“: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已有成立的足够根据。”
“这说明最早人类绘制的几何形态都是以具象形态作为依据的,也说明人的审美过程是从形态美到形式美进行的。”当然,几何形是运用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总体思考结果所产生的,然而,先民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想法恐怕已不得而知,但我们似已把几何形的产生看作是人类认知世界所向前迈进的一大步,从此,无论是二维平面还是三维空间中,几何形都变得无处不在了。
3、 三角形的情感表达
三角形,给人的首要感受是稳定,而倒三角形,给人的感觉是紧张和摇摆不定。三角形内在蕴藏着无限的能量。三角形与方和圆形最大的区别在于三角形具有十分明确的指示与警醒作用,它同方与圆形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当三角形作为箭头的一部分出现时,它的特殊性是其他两种基本几何形所无法替代的,因为三角形底边两个夹角会将力全部供给于它所指示的夹角的方向,而这种指向性是明确且肯定的,促使我们的视觉本能地看向受力的角,继而引出它所指示的内容,以此获得重要的信息。此外,还可以将三角形的指示性特点用于建筑中,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它的上半部可抽象为一个尖锐的三角形,哥特式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点是尖塔高耸,整体呈空灵,纤瘦,高耸感,直指苍穹,它所表现的正是基督教的内在精神含义即离苦得乐,这种向上指引的运动感和爆发力以及宗教内涵的表达,正是借助了三角形的固定情感定式所形成的。还有埃及的金字塔,其整个外形都可被看成三维立体空间里实实在在的三角形,而金字塔的出现则要远远早于哥特式教堂建筑几千年,金字塔是纯粹的三角形在建筑中的最早应用。古埃及人对太阳神的信仰,使他们产生“来世观念”。因此,他们就把冥世看作是尘世的继续,提早为死亡做准备也就变得非常合理与重要,所以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人智慧的象征,同时也蕴含着人类文明早期浓厚的宗教性质,而三角形也就成了这种意识形态的物化载体。金字塔能给人以平稳踏实之感,同时又有高不可攀的印象,仔细观察,铸建金字塔时前人已考虑到三角形的重心越往上,面积就会越小,就会尽量少的受到腐蚀和风灾,正是这样的稳定结构,金字塔才会历经千年不倒。古埃及人眼中的金字塔是带有太阳崇拜的意味,这部分是同哥特式建筑相似的,顶点指向天空,从而就能愈接近太阳神的散射之光,所以,金字塔就成了连通太阳神之光与人的重要阶梯,这也是三角形指示作用的最大量化表现。
三角形的另一个情感特征是它的警示警醒作用。警示性的标识中,大多运用的是三角形,而采用三角形作为警示警醒标识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因为人眼在三角形上的停留时间会比平时司空见惯了的方形和圆形上多出1~2秒钟,然而即使是一瞬间,就足以使人们注意到三角形上所要传达的内容了。所以,当它作为标识时,是一种能够激起人类潜在自身警惕性生理变化的图形,所以警示牌大多运用的是三角形,原因即在于此。
4、 方形的情感表达
方形,给人的感觉是平稳和沉着。然而,方形的这种冷静客观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发现,方形中两组横线和竖线都是可沿其中线对称的,从而使其内在形成了两组互相制约的力,两组力从对抗到抵消最后归于平静。四个角皆为直角是方形的典型特性,它更易形成冷静克制,宁静客观的情感定式。
方形中,正方形是最客观的面。20世纪初期,异于传统古典艺术的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纷至沓来,现代艺术的最显著特点是把表达内在思想情感放置于首位,抽象的艺术风格取代了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成为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流。俄国的构成主义大师马列维奇与荷兰风格派大师蒙德里安都参与其中,而蒙德里安所代表的“风格派”的新造型主义绘画更是把纯粹抽象主义发展到极致,确切地说,他排除了横竖线以外的任何构成元素,画面最终形成不同大小的方形,矩形并配以三原色(红黄蓝)的方式来平衡画面。随后,新造型主义广泛的影响了现代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以及建筑。构成主义所追求的是剥去自然物表象的外形从而去创造一种最本真的形式和“纯粹的美”,而他所选择的结果正好是几何形这一元素,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是一种人与神绝对统一的精神境界,是用最纯粹的形和最单纯的色组成的宇宙精神的全部。就连现代设计造型领域的开山鼻祖包豪斯也曾深深受到蒙德里安的影响,包豪斯所设置的课程中就有“几何形研究”这一项,风格派在抽象艺术中所做的探索以及对宇宙本源的追寻,使得几何形在视觉传达的各个领域中形成了普遍可塑性。
20世纪开始,人类的审美追求变得愈发现代,理性,所追求的设计风格也日趋简洁,大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不同于呆板的一成不变,而是不再需要部分手工时期烦琐且毫无必要的装饰了。而这一现代化设计风格的转变和兴起则要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包豪斯,诚然,包豪斯对于现代设计领域的巨大影响自不必赘述,而包豪斯的精神内涵则无不映射其内在的理念是同几何形的基本情感特征紧密相连的,因为完全具象的形态始终无法突破自身具象性的特征去塑造更多的适应性的设计产品。例如,建筑中需要严谨的计算和构图,并且十分讲求内在居住的稳定性,平衡性,外在的对称性,这些情感表达只有四角皆为直角的图形可以满足,书本,桌椅,以及大部分基本实用物品,好像全部都是方形的,因为方形的庄重感和温厚性格符合人类所先天具有的心理感受能力。掌握方形的内在情感定式,对于任何艺术门类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5、 圆形的情感表达
圆形,给人的感觉大多是圆满,充实之感。这正是由于构成圆形的基本要素线的特征所决定的。弯曲的线由于不同方向力的作用而形成比直线更为变化多样的情感特征,圆形是曲线所构成的特殊图形,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变,随意自由的。圆形是中国的传统图形,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其精髓即是“仁”“礼”“和”为最高境界。圆形给予人的正是一种包容,博爱,圆满的心理感受。不难发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习惯于用具体的“形”去表达内心最丰富的情感,如“天圆地方”就是祖先用来形容他们对天的崇尚和敬仰之情的比喻,而之所以选择圆形代表“天”,则正是圆中所包含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宇宙观,而方形代表“地”,则是方形的稳定性使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一直以来思想的核心,而圆形就成了天与人之间的共通体,通过圆形,人方能通天,得到上天的指示,从而促使人与天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思想《周易》中的太极八卦图形,也是借助圆形来表达其循环流转,生生不已的精神追求的,意旨一切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用 S 形分割,产生无限的生命力,一虚一实,相反相成。所以,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有无相生,佛家的因果轮回,中国从古至今的思想皆趋同于“圆”,这样圆形就不单单是一个抽象的几何形那么简单,而是宇宙万千规律的总和。不仅限于中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曾明确指出“:在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古埃及人同样认为:“圆,是神赐给人的神圣图形。”这两种观点,使“圆文化”早已不局限于地域种族之分,成了全世界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审美象征。另外,圆形最符合我们的心理感受,它树立的是一种圆满无缺的标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满足感。就连中国的许多节日都同圆形密不可分,正月十五要吃元宵,八月十五要吃月饼,这其中的“圆文化”不单单是实物的形状,而是人们借物寄托美好情思的愿望。
在现代视觉传达领域,圆形作为创作元素同样受到极大关注。日本当代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大多是由圆形和圆点构成“,圆”在草间弥生的运用下变化多端,时而愉悦,时而神秘,时而又冷静异常。草间弥生的作品在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同时也很好的诠释圆在当代艺术中所处的位置,一种全新的语境和创新性的精神内涵。
6、 结语
立体派大师毕加索说“:单纯的美,不是粗糙,不是肤浅,不是原始,而是最高的智慧和内在丰富的单纯。”大自然对几何形的运用,可谓是毫不吝啬,人类诞生至今,几何形正慢慢剔除了那些纷扰嘈杂的“修饰”,让我们越发清楚地感受到它内在的声音,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之声,它时刻依托着人类的情感而发生着变化。我不禁在想,这漫长的岁月长河无休止地改变着自然万物与人类自身,然而几何形始终以有形或无形的身份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仿佛超越了一切那般不可动摇。当我们把表现情感作为几何形出现的首要目的思考它时,也就说明了社会物质的发展水平在大大提高,同时,也需调动起所有的感官系统,由表及里的去论证那些表现几何形方式的可能性。有尝试就有可能,更何况,在种种探索中,对简单几何形的把握和感知定会更加细致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周淑兰 .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精选[M].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12.
[2]段建华 . 中国吉祥装饰设计[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2.
[3]亚历山大洛夫(俄). 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第一卷)[M]. 科学出版社,1960:21.
[4]李泽厚 . 美的历程[M].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7.
[5] 程金城 . 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论纲[M].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92.
[6] 古希腊罗马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6.
[7] 李砚祖 . 装饰之道[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8] 陈烈 . 中国祭天文化[M].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9] 倪建林 . 中西设计艺术比较[M].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0]倪建林 . 装饰之源[M].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1]王受之 . 世界现代设计史[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2]吴山 . 几何形纹样的构成与应用[M].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13] 张道一 . 几何形纹样论[J]. 美苑,1986.
[14] 原研哉 . 设计中的设计[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5] 易英 . 西方20世纪美术[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6]何政广 . 世界名画家全集:蒙德里安[M].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7]蒙德里安(荷). 蒙德里安艺术选集[M]. 金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