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18 共7341字

  2.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难转移的原因

  (1)农民的择业关键陈旧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还有一些农民仍存有“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恋土守家”的旧思想观念,对外出务工顾虑较多;有的还存有职业偏见,认为外出打工,摆小摊做小贩丢面子,安于现状,不愿寻找出路;有些农民自身定位不准,择业眼光过高,有怕吃苦的思想,脏活累活不肯干,转移过程中经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有些农民外出务工有畏难心理,信心不足。

  (2)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普遍偏低

  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人口占据总人口数量的比重很大,农民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都是不是跟高,关于职业教育更是比较落后,并且教育培训的规模很小,规格相对也不高,具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少之又少,针对于目前企业吸收技能型的劳动力,这有一段距离。

  因此,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持续输出和稳定就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

  (3)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阶段,吉林省的劳动力市场还在处于发展期间,发布的就业信息不够及时,很多的除外打工的农民都是以自己寻求和熟人介绍的方式出去就业的,劳务市场根本没有充分的发挥其该有的作用,所以,关于吉林省全省的劳动力输出的组织性,还需要提升。

  (4)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比较差

  在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社会为农民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在持续的增长,农村的劳动力转移渠道也变得非常顺畅,然而,农民外出就业的其工作的环境还是一直没有得到基本的改善,仍旧处于没有劳动合同、恶意拖欠工资的现象,这些农村务工人员甚至缺少了国家最根本的保障,养老、医疗表现的社会保障体系,现在完全没有纳入到农村当中。

  (5)部分留守人员生活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人群在生产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存在着困难,主要是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压力较大。一是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承重、缺乏有效监护、教育管理缺位;二是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婚姻不稳定;三是留守老人的家庭负担重、经济状况差、疾病困扰多、权益受侵害。

  (6)劳动力转移周期短,稳定性差

  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很高,但大部分农民寻找就业很盲目,绝大多数是在不放弃家庭经营生产的前提下,寻找临时性的打工机会。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务农,不能实现完全转移,兼业性比较明显。

  4.2 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三方面分析

  4.2.1 身体素质方面

  在农村的家庭中,收支情况与人均生活消费可以在主管上体现出农村的生活水准,也就是农民的生活质量情况。第一,通过人均可支配的收入角度讲,吉林省农村家庭没人平均可以支配的收入与其他省份相比,还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平,工资性的收入和非农业生产的收入的比例很低,所以,吉林省的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农业生产经营。第二,从支出的情况看,虽然最近几年吉林省的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每年都在呈递增的态势,但是在食品、文化教育方面支出的比重很少,就但从医疗方面讲,支出也仅占 11.1%,这足以说明,农村人民在医疗保健上不够重视。

  4.2.2 文化素质方面

  以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方式进行全省农村的推广,目前吉林省的文盲比例已经降到了最低,所以,平局没人接受教育的年限的增长,还是教育事业与国民素质的重要工作。通过数据统计,吉林省农村人口当中,平均没人的受教育年限仅为 7.3 每年,与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 8.5 年相比,吉林省接受教育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由此可见,吉林省人口受教育的年限与教育投资和全国的水平相比,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低,目前依旧制约着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因为缺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外出打工的时候,就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目前,吉林省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现状主要有,劳动力文化程度比较低,高知识人群所占比重小,并且增长缓慢。

  4.2.3 科学素质方面

  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在 2008 年的后期,吉林省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有39765 人,然而,在农业生产经营从业的仅有 21494 人,比例 54.1%.从技术人员他们的职称上看,初级农业技术人员 27150 人,占总数的 68.3%,中级 10196人,占 25.6%.但是,高级的技术人员仅仅有 2419 人,只占 6.1%.在 2008 年终,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站点与 2005 年相比还减少了 112 个,说明农村科技人员占全省农村人口的比例很小,高素质人才相当匮乏,使得农村整体科技素质低下。

  4.3 吉林省农村人力开发现存问题分析

  4.3.1 农民对于人力开发的积极性不高

  在吉林省的农村中,由于人们因为传统的思想影响下,导致其观念比较报酬,且文化素质比较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约束。小农意识难以清楚,不足以开发创新能力,存有较为严重的依赖性。当前,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多和资源型浪费的情况一同存在,使得本地劳动人员很多时间都是没有事情可做,也没有通过其他工作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想法,而是全天通过娱乐的方式消磨时间,更加没有对于知识的渴望,并且还存在排斥的情绪。

  因为吉林省的农村当中,缺少了一定的学习气氛,使得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求职意识薄弱,造成他们的子女也同样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自我素质的观念。由于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只认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是一种浪费,不如外出赚钱,造成常见的辍学现象。据调查,在农村青少年的辍学年龄都是集中在14 岁至 16 岁之间,其中有几个重要原因:一是农村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学生的监管力度;二是家庭对孩子的监督不好,造成辍学现象屡见不鲜;三是外出打工,因为外出打工人多都数都在建筑业和工业等行业当中,因为没有相对很高的文化素质,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职能从事体力劳动,并且收入也是不很高,最后只能通过增加一定的工作时间,提高自身的劳动收入。

  因为在于农村劳动者的主动寻求被开发的思想意识,成为了现在农村人力资源在开发过程当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因为这些被开发者纵使在被动的接受文化教育和培训,进而产生了系列的排斥情绪,造成开发效果不显着。收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甚至还会认为,学习不好还遭到勉强,这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开发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农民的主动学习意识。

  4.3.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效性不强

  实效性不强,就是吉林省人力资源开发过程当中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在开发中起到了对人口素质的一个主导性作用,显然的效果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政府还未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起到足够的重视和为其构建以个良好的开发环境。所以,政府应该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看做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农村的经济发展,就像一座需要高级装修的大楼,人们通常只看到了表面建筑和内在的豪华,并没有注意到这栋楼的地基是否稳固,然而,人力资源就是这栋楼的根基所在。当前,政府所关注的就是快速的发展经济,往往没有注意到因为经济增长,农民所处的生活水平,更加对农村的教育没有一定的认识。纵使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但是还是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开发中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关于实效性不强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政府对其开发的过程当中缺乏一定的开发系统吗,在根本上就未为农民树立起一个正确对待学习观念,也没有根据每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农村劳动进行类别和层次上的开发。目前,政府的主要工作精力还全部放在了招商引资的问题上,同时也是为了推进农村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却忽视了开发资源不足的问题,和农民综合素质需要提高的问题,以及改善农民就业服务的问题等,这些一些列问题造成了虽然农村人力资源处在开发的过程当中,但是效果不显着,总体上,劳动力的素质提升非常缓慢。

  4.3.3 教育经费不足,投入机制不灵活

  目前农村学校的教育体制,一直以来都是吉林省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因为吉林省的一些中学和小学他们的教育布局不但不够合理,而且在新的国家形势下,保障农村教育经费的相关制度还有得以完善,在农村的学校当中,甚至还有的地方拖欠教职工的工资,农村的中小学的教室、教育经费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加上我国农村教育的传统思想观念,都没有得到解决,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在最近几年,出现了招生难等突出问题。

  4.4 吉林省农村人力开发不当造成的影响分析

  4.4.1 导致吉林省的农村发展滞后

  吉林省的农村发展滞后,这不但体现在农村社会发展落后于城市发展的层面,也同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并且农村的经济发展也会遭到严重的与社会脱节,因为这样导致了农村中社会性问题不但非常突出,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尖锐性。首先是教育的落后,其带来的影响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其次,就是很多农村的基层组织得不到有效应用,缺少一定的凝聚力,群众意识薄弱,以至于影响到社会制度的不稳定现象出现。反过来由同时给吉林省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有的状况出现还会更加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些在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伴随着发展,也是农村产生许多问题的主要因素所在,现已经逐渐引起党中央的关注,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新问题。

  4.4.2 影响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发展

  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不适当,同样还可以产生对吉林省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由于吉林市乃至全国的农村农民都是教育文化很低,接受教育的时间很短,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在各项知识的掌握中,难以达到全面性,在拥有较健康的身体的同时,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都很重要。因此,在农村新的技术出现在农业生产时,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毕竟有限,并且对于新型的农业技术和产品的认知程度还没有提高,使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少了一定的科学性,生产技术老化,设备陈旧的现象频繁出现,加之农村对新事物的不信任,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4.4.3 制约农民生活的改善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提高,其产业的结构优化和一些新兴产业的逐渐兴起,已经发展到社会对于劳动力质量的要求逐渐增高,使得转岗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的范畴领域中,就业渠道开始变窄,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就业领域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一些农民到城镇就业,并没有获得他们可以适应的就业岗位,就没有一定的工资作为资金累积,就会成为城市当中的最下层或是若是群体。表面上,他们是来到了城市,可以享受到城市带来的文明,但是从不能满足于基本生存的基本需求角度讲,这部分农民就不能称之为实际意义中的城市居民,只能是“农民工”而已。所以,只有在农村文化教育方面和科学技术培训方面加强,从总体和未来的角度上看,只要农民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作为劳动储备,才能适应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才能获得一定的城市地位,他们的收入水平也会因为拥有一定技术不断提升,逐渐的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