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镇化概况及金融需求
2.1城镇化的提出及发展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随着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工业大生产及新兴产业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而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又空余出大量的农民生产力,这就给农民进入城市提供了机会。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势必会造成城市,城镇规模的加大,数量的增多,这就成为城镇化的前身。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显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4.3倍,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013年建制城镇数量是1978年的9倍,为20113个。快速的城镇化成为近十几年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志。"①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央逐渐将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明晰;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更是奠定了现阶段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基调。城镇化的发展经历了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十六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3年10月,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全国城镇化率保持在37. 7%左右,国内的城镇化发展正在迅速进行中。在此背景下,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
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首次将城镇化的雏形一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并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作为其城镇化的初步方针。
第二阶段: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新四化"倡导城镇化。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使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概念。相对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的解释,以及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四化".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被称为"新四化".2006年在各省的^一五规划"中开始出现了 "新型城镇化"的专门论述。
2007年5月17日,温家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优化城乡布局,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讲话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到了统筹城乡建设的高度。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观,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城镇化作为"新四化"的主要内容郑重提出,将城镇化摆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奠定了城镇化的地位。
第三阶段:十七大确立"新五化",利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城镇化。
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提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城镇化列入"新五化"范畴,全国新城镇建设进入薪新阶段。
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在各省的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会议上,都将"城镇化"作为十七大重要指示加以推进。在此基础上,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向全国进行了推广。2009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调"探索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是建设领域落实十七大精神,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专程到全国市长研修学院讲授了《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政--如何应对我国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他提出六大转型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 "城市优先发展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高能耗的城镇化到低能耗的城镇化;一数量增长型到质量提高型、高环境冲击型到低环境冲击型、放任式机动化到集约式机动化、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到社会和谐的城镇化"等六方面内容。十七大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与建设路径,在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发展的道路上达到了理论的集大成。
第四阶段:新型城镇化深入指导"十二五"实践。
2011年制定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开始全面指导全国城乡建设。其后,在各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均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型城镇化在各省展开实践。以广东省为例。
2010年8月,《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提出珠三角要"率先建立新的规划建设模式,在空间资源配置上遏制'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引导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高聚集、高效能、高质量'的城镇化道路。" 2011年1月,《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明确新型城镇化指导全省的城镇化建设。2011年1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继续"制定推进广东省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由此,广东省进入到全面推进"广东省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
第五阶段: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新四化的融合共进。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会议肯定了中国的城镇化的建设,指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并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大报告肯定了城镇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道路,并为未来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协调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第六阶段: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定调城镇化。
2013年11月12日,持续四天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会议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是要城乡一体化发展,而这其中的主要障碍是城乡二元结构。如果能更好的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来,给于他们更多的权利和享受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就会形成新型的工农一体,城乡共荣的关系,能更好的促进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我国城镇化水平将在20年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有希望追上日韩等国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表明农村宅基地入市转让流通的可能性加大;城镇化的核心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均等化,包括不存在户籍的差异,社保和教育等公共服务覆盖全体国民。
第七阶段: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
2014年3月16日,在我国首部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请来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人社部、国土部、住房部6大部委的相关负责人详解《规划》。《规划》提到2020年将实现1亿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落户,要想完成这一目标,利用大交通、大信息网络破解特大型城市发展瓶颈尤为重要。对此,交通运输部表示,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将促进经济增长。
从2003年至今,中央不遗余力的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及实践,前后历经七个阶段,从提出概念意向到逐步发展概念内涵,从拓展内涵到完善理论,直至全面指导全国城乡建设的过程。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发展反映了中央在城镇问题上积极审慎的态度,各省市的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勇于求证、勇于实践的精神。城镇化的积极实践也必将反过来进一步深化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完善其实施路径,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2.2中国城镇化状况
2.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显示:"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及工业的迅速发展,城镇化也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4. 3倍,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 02个百分点;2013年建制城镇数量是1978年的。9倍,为20113个。从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来看,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化率一直在17%-18%之间浮动,改革幵放后开始迅速上升。其中1978年-1988年上升速度较快,这十年的提升速度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30多年,平均每年提高0.82个百分点。1989年-1995年提升速度开始放缓,为年均0.47个百分点,1996年-2012年出现了长达17年的加速提升期,年均达到1. 39个百分点。这些年城镇化率的提升在全国的表现为:各省市大中小城市、城镇水,电,路,气,网络等基础设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也迅猛发展,各种硬件软件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都得到很好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2.3.2中国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是以市、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计算,世界各国统一以城镇化率表示该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我国目前取得了一些城镇化建设的成就,但是中国整体的城镇化水平并不高,城镇化率更是远远落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只是相当于上世纪中叶的韩日等国。根据国家开发银行课题组研究分析,如果按现有速度进行城镇化,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6%左右,只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要完成现代化经济结构转型势必会加速城镇化的建设。
2.3.3中国城镇化特征
在中国,进行快速的城镇化十分必要。一方面,城镇化在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并实现持续增长的强有力保证。城镇化必将带来现代经济的一次腾飞,使得越来越多的资本、技术、知识向城市聚集,为经济和国家的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另一方面,我国从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大国转变是我们当前的最大国情特点,城镇化势在必行。
我国进行的城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产城互动、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城市、农村及乡镇协调发展、繁荣共进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点。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着眼农民,涵盖农村,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积极稳妥的推进,不仅使得三农问题得以解决,小康社会的建设也会圆满完成,更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不管是党的十八大,还是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新型城镇化蓝图进行了重点阐述。基于此,各地方政府都将坚持新型城镇化之路作为当前乃至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之一。
2.3城镇化金融需求分析
2.3.1城镇化金融需求趋势分析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和农业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必然带来对基础设施需求的不断增长,从而引起对投资资金的需求。而在目煎n城镇化发展中,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是最多的,任务也最为繁重。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保证国家或者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交通运输系统,水利系统,教育、医疗、住房系统等,每个系统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1、基础设施投资呈现加速扩大模式
"九五"时期以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速,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状态,规模不断扩大,从1995年的5299亿元到2013年的102206亿元,18年间扩大了 19倍,年均增长16.8%,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同步。其中"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14.6%, 19. 1%和23.9%,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
城镇化期间,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速更快,其投资规模由1995年的1935亿元扩大到2013年的72858亿元,年均增长21. 1%,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年均增速高4. 3个百分点。其中,"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19.3%, 27. 7%和26.7%,投资扩张速度不断提高。
从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对比来看,无论是全部基础设施投资,还是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速度,都大大高于同期OTP的名义增长速度(下图2-1)。
在城镇化建设期间,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起飞的助推器。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大大快于经济增长,这与我国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加快,而过去基础设施的基础弱、历史欠账较多,需要加快建设以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国情密切相关。也正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高增长和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聚集效应的发挥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基础设施资金需求分析
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必然带来对基础设施的更多要求,并由此产生对基础设施建设及资金投资的大量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由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引起的对基础设施需求增加而产生的新增的资金投资;二是维护原有的基础设施正常发挥作用所需的改造维护的资金投入;三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而对基础设施功能需求提升引起的追加性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