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移动金融现状分析
通过研究移动金融的相关理论,对移动金融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风险防控现状进行分析,更加全面地了解移动金融的基本情况,特别是风险防控情况。
3.1 移动金融产生背景。
1.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2013 年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互联网在这一年开始由简单地技术运用到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创造性的开发了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网贷等模式悄然兴起,传统的金融行业例如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行业开始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出新的互联网金融趋势。李克强总理在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至此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从政府政策的支持,到每个小企业乃至每个员工之间都开始运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这在全国掀起了互联网发展的浪潮。
2.智能手机、移动支付技术的成熟。从互联网金融到移动金融的跨越,需要的是移动设备的更新换代,而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各种便利携带的移动设备开始盛行,最为典型的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相关数据显示,2015 年智能手机使用人数达到 12.06亿台,这一庞大数据背后不仅显示的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互联网发展下市场的需求。同时,在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电商巨头的推动下,各种支付方式也创新出多样化的模式。例如腾讯的微众银行 APP、支付宝钱包、余额宝等等都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体验。
3.生活方式的变化,促使的用户需求。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推动移动金融发展的背后群体是年轻的用户,由于移动金融自身存在的自主性、方便性、及时性的特点吸引了大批年轻的用户体验,随着这种技术的成熟和安全化的考验,开始吸引大批用户群体,全民的参与潜移默化的将这种移动金融的概念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同时这种易操作性,以及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增多,移动金融的发展模式,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3.2 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1.用户规模越来越大,趋于年轻化。
根据 Talking Data 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5 年,我国全民移动设备规模达 12.8、亿台,这一规模意味着在我国基本实现了人均一台移动设备。而在各种移动设备中,手机成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连接纽带,智能手机在全部移动设备中占据了 94.2%的比例。并且移动金融理财行业的用户规模为 8.2 亿,在移动互联网整体用户中的占比超过 60%,用户渗透率高。
同时,在人群分布上,90 后与 00 后年轻一代用户在崛起,整体份额已超移动网民的三分之一,且比例持续上升,80 后用户占比达 37.1%,三个年龄段用户合计占比超过七成,这种用户持续年轻化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清晰,并且这也成为未来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的一个方向,这种迎合年轻人生活场景需求成为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活息息相关的银行业。目前来看,移动金融已成为各大银行重要的支撑:形成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全员参与,城商行开发率过半,银行业积极投身移动金融大潮的局面。各类银行的移动应用开发率如下图(数据来源:易观智库)所示。
而备受关注的 P2P 网贷也实现爆发式增长,2015 年成交额近万亿,且利率定价回归理性化。2012 年至 2015 年 P2P 网贷平台成交额。
3.各种新的模式层出不穷,市场潜力巨大。
在移动金融层出不穷的新模式下,市场潜力被挖掘到最大。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 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 28292 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率为 5.18%.
从 2014 第一季度到2015 的第一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在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从最初的 16317亿人民币,增长到 28292 亿人民币,在一年的时间里增长了约 1.7 倍。虽然环比增长率在这一年里波动比较大,但是却一直在呈正的增长速度,随着环比增长率在后期逐渐回稳,显示了移动金融市场的饱和,同时也需要开发新的增长模式,吸引新的用户需求。
数据显示了多样化的移动支付,其中在其他包含的 6.65%中有:联动优势 1.18%、连连支付 1.03%、钱袋宝 0.95%、平安付 0.81%、银联商务 0.59%、快钱 0.49%、易宝支付 0.32%、汇付天下 0.23%以及其他 1.05%.
虽然模式多样,但是其中占据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前两位的支付宝和财付通就占据了大约 86%的比例。其他支付方式却占很小的比例。
3.3 国内移动金融风险防控现状。
移动金融作为一个在这两年才兴起的新兴产物,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不论是对互联网行业还是对金融行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冲击。面对这一现状,我国在感受移动金融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意识到其存在的弊端。目前,我国对移动金融风险的防控主要做了如下几点:
1.在法律政策层面。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机构都颁布了相关规范性文件来对其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业务进行规制。比如,2015 年 1 月 13 日,为了促进移动金融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全面指导移动金融技术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指导商业银行和银行卡清算机构积极落实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安全有关政策,优先采用自主可控的产品及密码算法,加强移动金融账户介质标准符合性管理,增强移动金融安全可控能力,有效保障移动金融应用流程的安全性。2015 年 7月 28 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对各业态的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全面性指导意见,自然也包括移动金融。
2.在监管层面。目前,我国对金融业的监管实行分业态的监管制度,监管机构主要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对移动金融的监管上,仍然使用现行的分业态监管模式。目前,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移动金融的监管上已经明确了监管职责。人民银行负责移动第三方支付的监管,银监会负责移动 P2P 网贷的监管,证监会负责移动基金和众筹的监管,保监会负责移动保险业务的监管。当然,我国也意识到分业态监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在必要时机加强监管合力,2013年我国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起了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几大主要金融监管机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管理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作为邀请部门在必要时也要参加。为规范移动金融的发展,2014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大规模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试点的内容主要包括:推动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央行组织相关单位建设完善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为各方搭建互信互通的桥梁,提供系统互联、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交易实名等公共基础服务,构建移动电子商务交易可信保障体系,营造移动电子商务开放、共赢、规范发展的良好环境。
3.在业务层面。不少金融机构在业务的开发上注重对流程的完善,同时加强内控的管理,对相关人员进行新技术学习的普及,并且其研发机构对新模式的开发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及人员上的支持。其次,加强消费者领域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比如在2013 年中国银行就曾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对用户大力宣传移动支付潜在的各种风险,增加了用户的安全意识。
4.技术层面。包括互联网公司和各大商业银行在内的移动金融服务提供商,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本公司内部有关移动金融的技术培养,或者培养本公司的技术人员、或者招聘专门的技术人员对相关技术进行升级换代、加密保护或者产品的更新等。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在移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暴漏出一些问题。比如法律法规相对缺失,且立法层级偏低,单纯通过指导意见进行规划从长远来看是不合适的,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法律法规体系;监管部门没有针对移动金融混业发展的特点探索出一条监管混业经营的路子,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容易产生监管漏洞等等。在移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风险防控也需要不断发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4 本章小结。
移动金融不管是从用户群体、交易规模还是从多样化的支付模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未来移动互联网金融将呈现开放化、移动化、社交化、产业化的趋势。而移动金融的风险也兼具特殊性与隐蔽性,我国在移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改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