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相关基本理论概述
2.1 支付工具的演变
在古老的实物支付时代,想要进行交换的买卖双方需要将物品运送到相同的地点才可以完成支付。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让物流与资金流在空间上实现了分离的可能,但一般等价物的标准化、普及性以及便携性的不足愈发明显。官方与民间的信用中介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支付可以通过纸币和票据的应用脱离真正的实物,用信用的方式进行表达,此时的支付就变成了一种信息的表达。再后来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买卖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一致导致了交易效率低下,电子支付的出现又解决了新的问题,它使支付方式的信息流通变得流畅起来,使得物流与资金流能够同时运转,极大地提高了支付效率。
2.1.1 支付工具的起源
原始社会后期,商品生产出现了萌芽,人们开始逐步相互交换劳动产品,那些彼此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这时候的人们便开展了物物交换:用一种物品或劳务去交换另外一种物品或劳务以得到他们需要的物品或劳务。例如 1 只山羊和 2 把砍刀进行交换,用公式表为:1 只山羊=2 把砍刀。这时候的交换普遍是带有偶然性质的物物交换。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进行了分离,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化大分工。分工让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超越以往的剩余产品被生产而出,交换范围也在成倍的扩大。交换在此时已经是经常性的行为,不再是先前那种偶然为之的行为,因而某一种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偶然性的表现在另外一种商品身上,而是经常性的反映在一系列商品身上,支付工具的雏形由此初现。显而易见,商品交换与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支付工具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
2.1.2 实物支付阶段
支付技术的第一次重要变革发生在以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交换的转变过程中。商品的价值逐步统一的表现在几种贵金属商品身上,如黄金、白银等。马克思指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纵观人类历史,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以贵金属黄金、白银作为货币的历史阶段,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总结了黄金、白银作为货币的优势:价值较大便于分割、币值稳定易于携带、质地均匀适宜贮藏和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这些优势使黄金和白银理所应当的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并由此承担起了支付工具的职能,也由此开始了人类的实物货币支付阶段。
有趣的是即使发展到如今电子支付发达的现代社会,实物支付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有了新的发展。例如一些企业通过实物支付替代现金为员工发放福利,欠债者用实物支付偿还所欠债务等。还有一种经常被用作杠杆收购交易的融资工具--实物支付债券,它是指向债券持有人派发额外债券用来代替以现金支付利息的一种债券。
2.1.3 信用支付阶段
支付工具毫无疑问是历史的产物,其形式的变化与发展中同信用制度、商品经济紧密相关。黄金和白银等作为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拥有诸多的优点,但它最终还是退出历史舞台并由信用货币取而代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第一,金属货币的产量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节奏,币材的短缺迫使人们找寻适应经济量成倍增长的货币形式;第二,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平衡,撼动了贵金属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和自由兑换的流通基础;第三,在金银复本位下,金贵银贱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动摇了复合金本位的根基,尽管后来的金本位制克服了上述现象,但因为白银退出主币序列,使得本就稀缺的货币金属量更加匮乏;第四,奥匈帝国打破“黄金桎梏”的实践和货币信用理论的发展让各国商业银行争相发行大量银行券,普通民众因贵金属货币携带不便等原因逐步接受了银行券,政府也意识到贵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损耗是对社会总财富的极大浪费,因而也大力支持银行券的发行和流通;第五,在古典重商主义的影响下,大家普遍认为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就是国家财富,在经济危机面前,各国纷纷在金融、贸易等领域树起壁垒,把金银等贵金属作为战略物资加以管制。
纸币的出现堪称支付技术的第二次重大变革。纸币发生在信用制度尚未充分建立的情况下,它是由国家强制印发并替代金属货币流通使用的一种价值符号。纸币从以贵金属作为保障发展到如今脱离贵金属,象征着货币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信用货币支付阶段。
2.1.4 电子支付阶段
进入信息时代,自有分工而有交易、经货币而广交易以来,曾经看得见、摸得着的支付行业一夜之间褪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态。不经意间,人们已经习惯了出门不带钱包而只携带一个绑定几张银行卡的手机钱包来搞定一切;购物不走、不站、不去银行取钱,广大实体商店变为试衣间,拿出智能手机轻触几下屏幕,金钱就无声的在指尖流转,而所要购买的物品已经在物流园区被打包分拣准备送往自家的路上了;企业收付款不去银行排队办支票、汇票,只需坐在电脑前上网完成几个简单的支付操作;卖家不再担心被赊账拖欠,只需找个靠谱的第三方支付中介或拿个手持 POS 机操作几下。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基于信息技术网络的新支付工具、新支付系统应用,催生出了不同于传统交易方式的电子交易。这种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于电脑中且能通过网络使用的资金被人们称之为“电子货币”.电子支付取代现金支付主导新时代,电子支付体系取代纸质现金和票据支付体系成为主导体系。
2.2 电子支付模式
信息技术迅速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立体式、全方位变革的重大力量。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被重构,时间界限和空间壁垒被消融,虚拟和现实傻傻分不清。前印刷时代以文字编码的交易现金流、票据流与信息流的匹配被以二进制数字化编码的交易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匹配所取代。
2.2.1 网银支付网关在线支付模式
如图 2-2 所示,该支付模式指的是卖方(企业或个人)应用系统和买方(企业或个人)应用系统与银行的系统建立链接,可以通过在线支付的方式,直接把资金从买方银行账户转账到卖方银行账户。该支付模式的核心在于商业银行网银支付网关,它处于因特网和银行业务处理系统之间,是专门用以处理支付和支付授权的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将银行的业务主机与因特网安全连接,把不安全的因特网上的交易信息传给安全的银行业务系统,起到保护和隔离的作用。可以将支付网关形象的比喻为连接买卖双方和银行的桥梁,它从头至尾参与了整个网上交易。
网银支付网关型在线支付模式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电子支付的效率,其安全简便的特性使其成为我国民众普遍应用的在线支付模式,但由于它的服务属于被动响应的方式,其发展速度极大地受制于市场发展状况。
2.2.2 统一支付网关在线支付模式
如图 2-3 所示,该模式指的是依托于各商业银行的支付网关,统一建立起一个各商业银行共同使用的支付网关。支付网关的功能不局限于作为一个安全的信息传输和转发通道,还将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的创新性服务。银联--一家专业从事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的金融性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使统一支付网关得以实现,该公司与商业银行非常相似,央行为它提供清算行号,能够进行跨行转账的在线支付服务,其主要作用是记录和转发买卖双方、物流公司和银行之间的交易信息。总结该支付模式的特点:第一,打破时空局限,使不同的人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完成资金交易;第二,操作便捷、操作交易周期短且成本低廉;第三,网上支付机构拥有良好的社会信誉,保证资金交易的安全性;第四,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统一支付网关在线支付模式代表了电子支付方式的进步,但其自身也存在极大的短板:该模式只进行了简单的资金传递,不能对交易双方进行行而有效监管,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支付安全等社会问题。
2.2.3 第三方平台在线支付模式
作为当前最流行、最便利的一种在线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充当了网上消费者和商户之间公正的中间人,它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买卖双方的信用进行担保,努力化解网上交易风险,促进网上交易成功的几率,解决繁琐的银行卡支付问题,引入的第三方采用广泛的合作方式与众多银行的收支接口建立连接。如图 2-4 所示,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作用就是充当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资金“中间平台”,为各方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并处在银行的监督管理之下[35].目前市场上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主要有三类运营模式:独立的第三方网关模式、有电子交易平台且具备担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网关模式和有电子交易平台支持的第三方支付网关模式。我国互联网的信用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第三方平台在线支付模式凭借第三方的中间力量,为在线交易双方彼此间的信任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电子支付的发展。
2.2.4 手机移动支付模式
手机移动支付模式就是允许用户通过移动终端(主要是手机)对其购买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一种服务模式。如图 2-5 所示,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因特网和近距离传感器直接或间接地向金融机构传送支付指令,从而发生资金转移与货币支付的行为,以此实现移动支付的功能。手机移动支付将移动终端、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和银行金融机构紧密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等金融服务,目前的主要使用方法有:短信、扫码、声波和指纹支付等。手机移动支付标准的制定工作主要由银联和中国移动两大阵营在博弈竞争。综上所诉,要实现手机移动支付,除了要有一部能联网的手机外,还需要手机运营商提供网络服务、独立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银行提供线上支付服务和卖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根据数据研究公司 IDC 的报告显示,全球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在 2017 年预计将突破万亿美金,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在今后几年将会突飞猛进,我国的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和百度钱包也将迎来 Apple Pay 的强力挑战。
2.3 第三方支付概况
21 世纪是网络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传统行业也罢,新兴行业也罢,都将会被深深地刻上互联网时代的烙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或冗余。第三方支付的颠覆性发展无疑带来了一场狂风骤雨般的革命,传统的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朝不保夕,几家欢喜几家愁。为了顺应潮流,保证生活的品质,我们不可避免需要去认识它并参与其中[36].
2.3.1 概念界定
第三方支付平台,指与一些银行签约并具备相当经济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交易平台,通过在收付款人之间设置中间过渡账户,使汇款转账实现可控性停顿,直至决定资金的去向。它是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个公共的、可以信任的中介支付。一方面连接银行渠道,处理客户服务、资金结算等一系列工作;另一方面连接商户和消费者,使商户的支付交易能够顺利接入。
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三个方面的价值:对银行来说,不需要直接面对终端用户,极大地提高了处理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对商户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应用接口,卖家无需分别同自成体系的银行连接,降低了开发和维护成本;对电子商务产业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积极推动的专业化分工,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电子商务产业的进步。
2.3.2 第三方支付的实现原理及操作流程
第三方支付通过独立第三方在持卡人或顾客、银行之间进行,持卡人需要先和独立第三方以替代银行账户的某一种电子数据形式(例如邮件)传递账户信息,使个人银行信息无需透露给商户。此外,用户也不必再登录各不相同的网上银行界面,取而代之的是每次登录操作简捷、界面友好的独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界面。
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各主要银行之间都签订了有关合作协议,使其能够和各银行之间实现某种形式的相关信息确认和数据交换。由此,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买家、商家和各银行之间建立起一套安全可靠的支付流程体系。
在第三方平台支付的过程中,消费者的资金一般先打入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各银行间开设的收款账户,然后借由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各商家进行结算。现以银行卡支付为例,以图 2-6 为例说明其具体支付操作流程:
(1)买家在网上浏览卖家商品网页,选择中意的商品并下单交易;(2)在随后弹出的支付页面上,买家选择具体某一家第三方支付平台并链接至其安全支付服务器上,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页面中选择中意的支付方式,确认后进入银行支付页面进行支付;(3)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买家的网上支付信息按照各银行的支付网关技术标准传送到各相关银行;(4)银联核验买家的支付能力,进行划账或冻结等操作,并将信息结果反馈给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买家;(5)第三方支付平台通知卖家支付结果;(6)得到支付成功的信息后,卖家向买家发货或提供其他服务;(7)各银行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卖家进行清算。
2.3.3 第三方支付的盈利模式]
第三方支付企业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收:收单手续费、备份金利息、预付卡和建立平台带来的潜在收益。收单业务按照交易量的 0.08%~0.22%收取手续费;存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备付金能够获取利息收入;预付卡作为一种辅助性货币,能够提前锁定未来收入并为消费者返利;此外,大量的资金在周转过程中由第三方支付机构(例如支付宝)代为保管,利用资金周转的时间间隔,通过一定的资金运作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收入,这被称为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
2.3.4 平台经济理论
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平台经济的基础上,尽管平台自身不生产任何产品,但是它可以促成平台之上的双方或多方达成供求交易,进而通过收取服务费用或赚取差价获得利润。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平台就是一种典型的平台经济,它具备互联网金融的的经营特征:第一,双边市场模式始终在不断增加平台的价值和粘度;第二,存在平台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长尾效应,即规模的扩大导致边际成本的减少和边际效用的增加,进而导致边际价值的增加;第三,平台经济始终以客户为重要核心采取多点式扩张,其增长速度常常以几何级增长,不断增加的买家人数吸引了更多的卖家和相关参与者加入,反之亦然。
2.4 战略理论综述
2.4.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战略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的时间很短。美国学者巴纳德发表于 1938年的《经理的职能》一书中首次提及了“战略”这一构思;美国着名战略学者、“公司战略之父”安索夫发表于 1854 年的《企业战略》一书中正式开始使用了“战略管理”一词,才使得“战略”一词被人们广为引用。他认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在平常基础业务的决策同长远规划的决策相结合而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现代的战略管理定义为: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的统揽全局的、目标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战略管理主要有两大学派:内部资源学派和行业结构资源学派。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则将战略管理划分成了 10 个学派,定位、计划和设计学派属于说明性学派,他们看重更多的是应该怎样明确地对战略进行表述;企业家、认识、学习、文化、权利和环境学派着重研究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结构学派则是各个学派的综合。
企业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制定和经营的总体战略思想;二是企业的战略期限内应该达成的目标;三是企业重要资源的战略投入重点;四是企业特定的战略方针思想;五是企业战略实施的技术性手段;六是企业为成功实施战略而准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学者们通过长期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总结和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一体化战略(又可细分为纵向和横向一体化战略两种类型)、加强型战略(又可细分为市场渗透、市场和产品开发三种类型)、防御型战略(又可细分为清算、剥离和收缩三种类型)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多元化战略(又分为横向、集中和混合多元经营三种类型)。
说到企业战略,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当今世界企业战略领域里的最高权威、“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他举世闻名的三部巨着:《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被称为竞争三部曲,他提出“五种竞争力量”和“三种竞争战略”(成本优势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缝隙市场战略)备受世人尊崇。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企业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强,企业经营环境瞬息万变,林林总总的各种变化都对企业战略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看,波特的战略理论与其分析方法依然能够屹立不倒、居学界主导地位。此外,我国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与其它领域一致,都有着突飞猛进的进步,不但吸收了国外战略管理最先进的经验,而且在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具有了中国特色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体系。
2.4.2 战略理论分析方法介绍
(1)SWOT 分析法
S (strengths)指优势、W (weaknesses)指劣势,O (opportunities)指机会、T (threats)指威胁,作为企业战略分析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它能够清晰、全面、系统地反映出企业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通过对各种因素加以匹配并用系统分析的思路进行研究,将公司的发展战略与内外部情况有机结合,为企业的提供一系列决策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战略应当是其“可以做到的”(指的是组织的优势和劣势)和“可能做到的”(指的是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两者的有机组合。
(2)PEST 分析法
P 指政治(politics)、E 指经济(economy)、S 指社会(society)、T 指技术(technology),作为企业战略外部宏观环境分析的最基本工具之一,它通过上述四个维度对企业所面临的林林总总的状况进行分析,并评价各种状况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所造成的影响。企业对面临的各种外部因素没有控制力,但它们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波特五力模型
作为一种企业制定自身竞争战略时经常使用的战略分析工具,它主要分析对竞争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决定竞争规模与激烈程度的五种力量:消费者的砍价能力、供货商的砍价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和行业内目前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并认为这五种力量的结合将对现有产业的吸引程度以及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决策产生较大的影响。无论是国内外、供货商或服务商,行业的竞争规律均在这五种力量上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