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卡夫丁峡谷”跨越的起点、主体及条件维度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2-19 共2619字
摘要

  "卡夫丁峡谷"典故源自于古罗马的一个战争历史事件。据历史记载,公元前 321 年,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战争冲突,经过双方激烈争斗,最终结果是萨姆尼特人打败了罗马军队。但是,充满戏剧性的一幕是萨姆尼特人为了羞辱战败的罗马军队,在卡夫丁峡谷中用长矛架起形似城门的"牛轭",并强行让战败的罗马军队通过,借此来羞辱战败的罗马军队。

  这一形式化举动,在当时被认为是奇耻大辱。此后,经过多番发展演化,"卡夫丁峡谷"被人们用来比喻充满灾难的历史性波折。1881 年,马克思借用了这一历史典故旨在说明当时的俄国可能"跨越"资本主义而步入更高级别的社会发展形态从而可以避免其带来波折性的历史灾难。当然,马克思最初本意是为了说明以俄国为典型代表的经济落后的东方社会在立足本国或该地区具体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符合东方社会发展规律,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直接享用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成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所以,深刻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对于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显得格外重要。

  一、"卡夫丁峡谷"跨越的起点维度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刻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状况,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内在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证明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合力向前推动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大社会形态。

  然而,每个国家经历的社会形态,由于国情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国家会呈现跳跃性发展情形,出现跨越式发展的情境。

  马克思在关于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时有两种思考:一是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胜利,在全世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是在多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取得革命胜利;二是类似于俄国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由于国情及国内矛盾,不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波折性历史灾难,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所以,要明确实现社会主义社会道路与其跨越起点是密切相关的。马克思在认真研究东方社会问题特别是俄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后,认为要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本主义的跨越问题就要保持俄国农村公社的公有化,如果公有制被逐渐私有化或是全面崩溃,公社会失去成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起点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实际上俄国在 1861 年的农奴制改革中,激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同时也迫使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进一步发展。"在每一个国家里都不可能只有单一性质的因素存在,正如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有社会主义因素,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因素".[1]

  因此,跨越理论的实现是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因素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提供了基础,从而使跨越理论的起点作用成为现实可能。

  二、"卡夫丁峡谷"跨越的主体维度

  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主体在马克思的着作中有诸多阐释。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主体主要是指在跨越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力量,这个主体是实现跨越的必要条件。这个主体要起到积极能动的主导性功效。显然,当时俄国农村公社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马克思经过长时间研究和考察得出,俄国农村公社有其固有的时代局限性。"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2]

  特别是在十月革命之后,农村公社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越主体。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公社当时仍处于原始社会形态,其胚胎里夹裹着众多局限性因素。所以,这就根本"没有理由相信在 19 世纪还处于原始形态的农村公社能产生出具有现代意识的跨越主体".[3]

  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深刻研究了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依此为基点思考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即具备跨越条件的俄国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更高级别的社会形态。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跨越主体主要指的是以俄国农村公社为基础的俄国社会形态,一直延伸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跨越的问题。

  三、"卡夫丁峡谷"跨越的条件维度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的峡谷"是在生产关系层面上的跨越。

  当然,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是,受客观物质条件限制的生产力是无法跨越的,受诸多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在物质条件成熟的胞胎里成熟之前是不会自动呈现跳跃式发展的,但是生产关系可以出现跨越式的发展。"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全部活动的产物".[4]

  在这里,马克思主要论述了跨越理论的条件,即生产关系的跨越式发展。"不讲特定条件企图应用马克思的'跨越'设想是不符合马克思本意的".[5]

  所以,研究都是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马克思认为俄国若成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互为补充的条件。即,俄国革命和西欧革命互为补充。马克思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得出,以俄国国内现实基本情况而言,如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跨越必须要有俄国革命。"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6]

  第二是物质基础条件。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在跨越时要有前提准备和可供跨越的现实基础,这就要在生产力发展情况下,在跨越对象里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一定的物质积累和经济条件,任何意义上的跨越也无从谈起。所以,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是同时存在的。特别是土地公有制是跨越得以完成的重要载体,为保存农村公社制度奠定了基础。第三,借鉴现有成果的条件。跨越理论的具体实施不具有普遍性意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俄国在取得胜利的西方无产阶级帮助下,积极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对农村公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具备实现跨越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主要针对东方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国家如何突破自身瓶颈取得向前发展的过程,虽然在具体实施操作层面拘束于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制,但是,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开创了东方落后国家依据一定的条件实现跨越发展的特殊历史进程,这就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高茹 . 关于"卡夫丁峡谷"的三个问题 [J].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