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对“占有”和“所有权”的理解认识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4-25 共12328字

  一、Eigentum的含义与翻译问题
  
  德文中的Eigentum具有三个基本含义:①财产;②财产权,所有权,支配权;③田产,地产。

  〔1〕与该词相关的一个动词是Besitz (占有),一般情况下,Eigentum表示法律上的归属关系,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而Besitz表示实际的支配和控制,例如,我们可以说这间房屋归他所有,但不归他占有,因为别人正在使用它.Eigentum对应英文中的property,property有五个含义:① [总称] 个人财产,资产,所有物;②房产,地产,房地产;③ (复数) 房地产股票 (或投资);④[法] 所有权,处置权,使用权,常用搭配是rights of property;⑤特性,性质,性能。

  〔2〕Eigentum有时也译为ownership,而Besitz则对应appropriate、dominate或possess,名词形式分别为appropriation、domination和possession.目前国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第二版根据上下文语境,将Eigentum或property翻译为所有物、所有、财产、所有权、财产权、所有制、能力、特性、占有、占有制等十种含义,并把Privateigentume译为私有财产、私有权、私有财产权、私有制等,与土地相连时则译为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土地财产、地产等。这里有三个翻译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所有制并不是Eigentum或property的本有之义,这种翻译和理解把表示所有人对财产的占有关系缩小为所有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问题也随之出现,在现行的理论体系中,所有制指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属于经济基础,而所有权作为一种法权关系属于上层建筑,那么把Eigentum既翻译为所有权,又翻译为所有制,是否相互矛盾?Eigentum的双重属性是本有之义,还是后人的解释和发挥?回到马克思的语境中,他对Eigentum一词的探讨主要是围绕劳动者对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占有关系展开的,他认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占有财产的事实先于财产获得合法性,而当这种实际占有获得合法性时才成为私有财产,这意味着现行体系对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区分是在合理范围内对Eigentum一词内涵的层次化和具体化,即将德语Eigentum一词细化为处于经济基础的所有制和处于上层建筑的所有权。

  第二,中文第二版把Eigentum翻译为所有权或所有制时各有侧重。当把Eigentum翻译为所有权时主要强调法权关系这一维度,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和 《资本论》 讨论劳动与所有权的关系,或并提自由、平等和所有权,而在关于社会形态的相关论述中把Eigentum翻译为所有制,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所有制、封建所有制、私有制、共产主义所有制,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亚细亚所有制、古代所有制和日耳曼所有制,以及 《资本论》 中的私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等。这样的翻译策略体现了我们对所有权和所有制的一般区分,把所有权界定为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把所有制界定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或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但是这种对所有权和所有制的区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注解,译者只是笼统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中的一条脚注中简要地说明了Eigentum的翻译情况,“‘所有制’原文是‘Eigentum”,在本节中,按上下文分别译为’财产‘、’所有‘、’所有权‘、’所有制‘;与土地相连时,则分别译为’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制‘、’土地财产‘、’地产‘.“〔3〕这容易使读者对”所有权“和”所有制“、”所有权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土地所有制“和”土地所有权“这样的概念产生误解和混用。

  第三,中文第二版将Eigentum或property翻译为所有物、所有、财产、所有权、财产权、能力、特性等含义符合该词的基本内涵,但把该词翻译为占有和占有制则溢出了该词的定义.如中译者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feudal ownership和feudal landed property译为封建土地占有制〔4〕,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appropriation翻译为占有或占有制,这是否意味着”占有制“就是”所有制“?中译者并未作出说明.尽管所有制指人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是否就因此可以将”所有制“等同于”占有制“呢?这从学理和使用习惯上值得另作讨论.在马克思的语境中,所有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和维系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社会必然具有相应的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关系,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也就是说,所有制不是上层建筑,而是经济基础,不是主观设计,而是客观事实.通过上述分析可知,Eigentum一词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当它表示”财产“时,指涉对象;当它表示”特性“时,指涉对象的属性;当它表示”所有制“时,指涉主体与对象的经济关系;当它表示”所有权“时,指涉主体与对象的法权关系。更进一步的,关于Eigentum的讨论还可以到人与人的关系乃至社会形态的讨论。对Eigentum一词的语义学分析也是哲学人类学分析,该词的内涵从表述客体及其属性,延展到主体对客观的关系、主体对主体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问题,展现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所以在讨论马克思的所有权思想前厘清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必要的.

  二、马克思对”占有“和”所有权“的理解史
  
  考察马克思对Eigentum的理解,首先要辨析两个概念:占有、所有权。辨析马克思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需要深入到具体的文本中进行思想史梳理。

  马克思对所有权问题的关注早于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中马克思就界定了私有财产的性质:”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是无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有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5〕这表明此时马克思已将占有视为私有财产的基础,并认为占有是一种社会事实而不是一种法权状态,当社会赋予占有这种社会事实以法律规定时,占有才具有合法性而成为私有财产.1843年马克思已经意识到占有先于私有财产,社会事实先于法律规定,这体现了他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宗旨---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由于这一时期他还处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中,没有进入政治经济学语境,所以只是用主宾颠倒的方法来改造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没能深入市民社会的结构解释占有和私有财产的关系。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受恩格斯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的启发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开始把私有财产当作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核心范畴。当他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再次讨论占有和私有财产时,理论视野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从对工资、地租、利润三种收入形式的分析中得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6〕,但是”对于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的工人来说,占有表现为异化“〔7〕.马克思把”劳动“纳入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进行考察,以劳动来界定私有财产.他指出私有财产归属关系上”应然“和”实然“的分裂,私有财产本应当是工人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的结果,但实际上却表现为工人对这种占有方式的丧失,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占有的对象就越少,他就越受到资本的统治.政治经济学研究把”资本“范畴引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他开始把私有财产的关系理解为劳动与资本的相互关系,并把这两者的极端对立视为整个关系的顶点和灭亡。”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8〕,共产主义的财产占有方式是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否定,这种否定建立在以往全部财富的保存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本质.此时马克思对”外化劳动“的理解局限于国民经济学的一般劳动概念,也就是仍把一般劳动而是”雇佣劳动“视为现代财富的本质特征,所以这时他对占有和私有财产的关系的认知还未完善。

  在写于同一年的 《神圣家族》 中,马克思辩证地评价了蒲鲁东的所有权思想。蒲鲁东在 《什么是所有权》 中提出了”所有权就是盗窃“的观点,对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一方面马克思肯定蒲鲁东捕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即所有权问题,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私有财产视为合理的前提,并把私有制视为对平等的戕害和社会罪恶的根源。但同时马克思也指出,虽然蒲鲁东主张废除所有权,以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来代替财产所有权,但是蒲鲁东的”个人占有“仍以商品生产为基础,这种用私有制的形式来构建理想社会的做法在马克思看来是在”在政治经济的异化范围内来克服政治经济的异化“,蒲鲁东”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受着政治经济学的前提的支配“〔9〕,真正对私有制的批判和取消要在清理前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由于此时的马克思还未形成唯物史观,因此还没有提出成熟的所有制界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形成了基于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考察”占有“概念和”所有制“概念.在这一文本中他开始从”分工“的角度来界定”所有制“:”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10〕.这里马克思已经把所有制确立为”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就是现在所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指出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分工决定了该阶段的所有制,决定了个人与劳动条件、与劳动产品分配之间的关系,依据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所有制关系可以区分出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封建所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指出:”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 (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产生了所有制.“〔11〕这段话阐述了两层意思,一层是马克思认同国民经济学把私有制理解为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第二层是他明确把分工和私有制并提,这里的分工特指社会分工 (文明分工),它区别于早期人类社会较低级的自然分工,这里的所有制特指私有制,马克思把私有制仅仅理解为所有制形式的一种特殊形式而非永久形式,把资本主义社会置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这是他超出现代经济学家的地方.在”国家和法同所有制“一节,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关于所有制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把所有制视为普遍意志的结果,只看到所有制以国家为中介,另一种观点把所有制视为个人自由意志的产物,认为所有制就是个人对物的任意支配。后一种观点还表现在法学家们的观点中,即认为某人可以在法律上享用对某物的所有权,但实际上并不占有该物。”法学家们的这种错觉说明:在法学家们以及任何法典看来,各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缔结契约这类事情,一般都是偶然的;他们认为这些关系可以随意建立或不建立,它们的内容完全依据缔约双方的个人意愿.“〔12〕在马克思看来这些都是对所有制理解的幻觉,资产阶级的国家、法律制度以及个人意志都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进一步说,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和交往形式的基础上产生出的意识形式.”

  占有“概念也是 《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高频词。马克思认为,要保障个人的生存和实现个人的自主活动,就要实现每个人对现有生产力的占有.这种占有受制于三个条件:第一,这种占有必须与一定阶段的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相适应,因为占有首先是占有生产工具和生产材料,这些占有对象由生产力水平决定,而占有对象的性质又决定了占有者的才能的发挥;第二,这种占有必须是现代无产者的占有,过去的占有总是屈从于有局限的生产工具和有局限的交往,而在无产阶级的占有中,生产工具归属于每一个人,财产归属于全体个人;第三,由于无产阶级的普遍交往,这种占有必须采取联合的方式,并且这种占有必须通过革命即推翻既有的权力结构才能实现.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明确了”占有“和”所有权“的内涵,从另一角度也可以说,马克思在确立”占有“和”所有权“等范畴的历史内涵的过程中形成了唯物史观.

  在《哲学的贫困》 中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 《贫困的哲学》 展开了批判并阐述了自己对所有制的理解。马克思说:”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着。因此,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关系描述一番。“〔13〕马克思再次强调了所有权的历史性质。他认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关系就是要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对全部的生产关系进行一番描述,清理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逻辑和历史.这就是马克思后来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指向针,尤其体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和 《资本论》 等着作的写作中。马克思接着说:”要想把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这只能是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14〕这里马克思批判了两种研究所有权关系的方法,一种是蒲鲁东之流的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一种是法学解释,这两种研究方式的共同之处就是把所有权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抽取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抽象的、永恒的范畴来进行讨论,把所有权关系抽象化进而把本来具有历史规定性的资本主义所有权关系永恒化,忽视不同历史时代中所有权内涵的变化。

  到 《资本论》 及相关手稿阶段,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系统地”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关系描述一番“,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分析私有制的产生、特征及发展趋势,并探讨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制.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所有制形式“称为”劳动对它的客观条件的关系“〔15〕,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节他还通过批判黑格尔在 《法哲学原理》中的观点进一步澄清了”占有“和”所有权“的关系:”例如黑格尔论法哲学,是从占有开始,把占有看作主体的最简单的法的关系,这是对的.但是在家庭或主奴关系这些具体得多的关系之前,占有并不存在.相反,如果说存在着还只是占有,而没有所有权的家庭和部落整体,这倒是对的……可以设想有一个孤独的野人占有东西.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占有并不是法的关系.说占有在历史上发展为家庭,是错误的.占有倒总是以这个'比较具体的法的范畴'为前提的.“〔16〕也就是说,可以说一个鲁滨逊式的、完全孤立的个人占有某物,但是这种占有还不是法的关系,占有作为法的关系是在家庭或主奴关系形成后才建立的,这种占有关系是主体最简单的法的关系,它早于所有权产生,而所有权要到部落共同体形成以后才建立,且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才过渡到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对所有制历史形式的分期就是以部落所有制为起点的,尽管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中他是以古典古代的所有制作为所有制分期的起点,但是古典古代的所有制也以自然形成的部落共同体或群体为前提.

  私有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对私有制的考察也要深入到历史脉络中,从抽象形式一步步分析到具体形式,而不能像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样在经济学开头摆上一个总论,把生产分解成一些同语反复的基本要素,割裂生产和分配的联系.马克思批判道:”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在这个意义上,说财产 (占有) 是生产的一个条件,那是同义反复。但是可笑的是从这里一步就跳到财产的一定形式,如私有财产. (而且还以对立的形式即无财产作为前提条件。) ……可是,如果说在任何财产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谈不到任何生产,因此,也就谈不到任何社会,那么这是同义反复.什么也不占有的占有,是自相矛盾。“〔17〕考察一种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需要克服两种倾向,第一,用生产的一般形式取代生产的特定形式;第二,割裂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关系.具体来说,任何一种生产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属性.古典政治经济学用抽象的一般生产及分解出来的一般因素来解释所有社会形态的生产的做法看似从经验出发,其实质也是一种抽象观念.再者,任何一种生产都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作为前提条件,而一定的物质财富必定是一定生产的结果,两者是互为前提、互相作用的,没有无占有的生产,也没有非生产的财产,所以不能割裂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有机联系,不能仅仅把生产看作一个孤立的起点,或者仅仅把财产和所有权视为分配结果。在马克思所有权理论中,所有权被放置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有机总体中综合考察,所有权作为一种关系是动态运行而全面关联的,所有制形式和所有权关系是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环节,与社会形态的演变史紧密相关.更深刻的是,在马克思看来,所有权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生产关系,还反映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一定的物质生产以人们的一定的结合方式为前提,在这种分工和协作的交往中共同完成一定的生产,这是经济层面的交往关系,而在上层建筑这样的交往会更加频繁和密切.在1959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马克思区分了这两个层次:”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18〕私有制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结果,相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它具有自身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它也日益表征出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 《资本论》 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对这种矛盾的揭示或者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通过分析”所有权“和”占有“之间的辩证关系来达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然后获得相应的报酬,还可以通过市场上的等价交换原则实现商品交易,从而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他人的商品,从这一角度看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遵从平等和自由的原则,每个主体都是自由的,相互之间也是平等的。但是马克思指出,这种自由和平等只是表面的自由和表面的平等,其实,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所有权规律实质上已经转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占有规律,即资本家不生产却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而无偿占有工人的产品,工人辛苦劳动却丧失了自己的产品,所以工人愈辛勤地劳动就愈丧失自己的产品,也就愈贫穷,商品生产的所有权变成了自己的对立面,”劳动所有权“变成”劳动丧失所有权“.

  由此可见,明确”占有“和”所有权“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理解马克思的所有权思想,以及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所在.

  三、马克思所有权思想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列宁曾精辟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三个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所有权思想佐证了列宁的观点,在宽泛的意义上呈现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潮的有机结合.在哲学方面,马克思的所有权思想扬弃了近代欧洲社会契约论、功利论和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洛克的”劳动所有权“思想,在《政府论》中洛克阐述了他的财产观,他认为每个人在自然状态下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他自身的所有者,因而也是他自身的行动或劳动的所有者,而劳动使自然脱离原来的共有状态并赋予事物新的价值,所以劳动生产出的东西就成为他的私有财产.洛克的”劳动所有权“观点一方面基于”自我所有权“,另一方面基于”劳动构成价值“,劳动使事物具有不同的价值,”劳动的改进作用造成价值的绝大部分“〔19〕.洛克还阐述了”事物的真实价值“和”人们赋予的价值“,事物的真实价值”以事物对人的生活的功用而定“〔20〕,而随着交换的需求和贸易的产生,人们开始”赋予金银以一种价值并默认货币的使用“〔21〕,货币的产生为人们积累财产提供了机会。洛克的劳动所有权构成马克思批判资本主社会的一个基点,他以”劳动所有权“的应然状态批判现代”劳动丧失所有权“的实然状态,批判现代社会表面遵循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从洛克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寻到后来马克思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等概念最初级的萌芽,洛克对价值概念的这些区分还未达到理论自觉的程度.

  在洛克之后,卢梭继续阐发了”劳动所有权“的思想,他在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将劳动视为私有财产的唯一来源,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才能把东西据为己有,另一方面他也认为在确立私有财产的同时,奴隶制和贫困也随之产生,因为人们资质、能力、技巧上的不同出现了穷人和富人的分化,引起了统治和奴役、暴力和掠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消失了。同时,卢梭指出,私有财产和新的不平等导致的人人藏有利己之心,人与人之间是竞争、敌对、利害冲突的”战争“关系,同情心消失,天然的自由和公民的德性被破坏.卢梭将私有财产视为人类不平等和不自由的根源这一观点无疑启发了马克思。但马克思与洛克和卢梭的一个本质差异在于,后两者认为人们通过缔结社会契约、建立国家和政府实现对自己的财产、生命、自由的保护,这为资产阶级国家和政府提供了合法性论证,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所有权理论和国家观只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表象和幻象,实际情况是,私有制下劳动者通过劳动不是占有而是丧失自己的劳动产品,资产阶级国家不过是私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产生矛盾后在观念中呈现的虚幻形式,实质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抗性关系的产物,资产阶级国家不过是要把资产阶级的利益表述为普遍利益,在打压无产阶级的过程中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对功利论也进行过批判.正如卢梭所言,私有财产的确立使得人们只关心一己私利,人与人处于战争的状态,人对共同体的义务遭到破坏,因此,关于私有财产的讨论离不开关于利益关系的讨论。马克思认为,从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的利己主义,到葛德文和边沁的功利论,再到穆勒完全结合功利论与政治经济学,功利论和剥削理论的发展历程对应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英文中exploitation既有”剥削“的含义,又有”利用“的含义,这种用法正好就是现实关系的反映。因为在资产阶级社会,所谓的功利关系就是相互利用,就是人剥削人,利己主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这就是18世纪资产阶级社会所谓的”解放“的实质---”竞争“.恩格斯在写于1844-1845年的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中把这种”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并为了自己而反对其他人“的现象称为”社会战争“,这是”大工业和大城市“时代”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功利论认为,尽管每个个体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但是最后恰好就是社会利益的实现.这种谬误的产生与功利主义者所处的历史语境紧密相关,简言之,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马克思直言:”把所有各式各样的人类的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唯一的功利关系,看起来是很愚蠢的.这种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抽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切关系实际上仅仅服从于一种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22〕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也是马克思所有权理论重要的思想资源。虽然马克思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只针对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第261-313节阐述国家观的部分做了批判,但是我们很难想象马克思没有阅读这本着作的第一部分中关于所有权的讨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证实了这种猜想。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以所有权作为讨论起点,因为自为自在的自由意志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就是直接的意志,即抽象法领域,抽象领域以所有权作为第一环节,因为人要实现自由必须给自由以外部领域,人把自己的意识体现在物中,把该物置于自己的力量支配下,该物就成为我的东西,这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

  从自由的角度看,财产是自由的最初的定在“〔23〕.

  黑格尔把所有权视为实现人格和自由的必要条件,而马克思虽然也把私有财产与人格和自由的实现联系起来讨论,但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所有权本质上是对人格和自由的破坏,所以共产主义社会是对这个财产的否定和超越,也只有扬弃了私有财产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

  对私有财产的本质的分歧导向对既有所有权形式的态度的分歧,黑格尔对私有财产合法性的论证直接导向对资产阶级国家的辩护.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把国家视为自在自为的理念形式,认为只有发展到国家这种伦理实体的阶段市民社会中利己主义的对抗状态才能消除,而普鲁士国家就是绝对理念的实现.而马克思走的是”证伪“资本主义国家的路向,私有财产与基于私有财产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有待被扬弃的,它们都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马克思专门着书或有意着书批判的对象并不多,施蒂纳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用了将近70% 的篇幅来批判施蒂纳的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Der Einzige und seinEigentum),批判他的”唯一者“哲学的新主体及其与所有物的关系,他把活生生的、肉体的、利己主义的个体视为主体,的确扬弃了各种宗教、国家、社会、民族等类观念对个体性的压制,但是他把这种个体观念发展到极端,认为整个世界历史是由这种主体从无中创造出来,就不过是黑格尔观念论的拙劣模仿。

  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从早期延续到了后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如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中马克思就时不时提出蒲鲁东及其同伙作为反面例子。蒲鲁东既是一个政论家、经济学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还受施蒂纳的影响开创了无政府主义,所以他对马克思所有权思想的影响既可以归入政治经济学,也可以归入哲学或社会主义,但毫无疑问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影响是最大的.上一节已经阐述了马克思在《神圣家族》 和 《哲学的贫困》 中对蒲鲁东所有权思想的批判,从这些批判中可以看出,蒲鲁东在 《什么是所有权》 中提出的”所有权就是盗窃“这一惊世骇俗的观点对马克思的震撼和影响,马克思认为这本书使政治经济学具有了成为科学的可能性,因为该书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私有制做了批判,可惜蒲鲁东只是想通过和平改良的方法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幻想在不触动私有制的情况下消除私有制的弊病。这显然与马克思的革命观念相悖。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配第、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对马克思的所有权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马克思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最早由配第提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把分析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奠定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区分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概念。斯密在 《国富论》 中系统讨论了劳动价值论,他从分工引出交换和价值,并第一次将价值区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24〕,可是斯密同时又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可以购买到劳动,在价值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尺度的矛盾.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只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克服了斯密的劳动价值二元论,确定了劳动价值论.从配第到斯密再到李嘉图,对应着资本主义发展萌发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阶段,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器大工业时代,经济学家的认识获得相应的发展.到了马克思,他严格区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与价格、劳动力价值和劳动价值等核心概念,建立了更完备的劳动价值论,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这个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的存在,批判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获得资本增值的掠夺行径.第二,除了劳动价值论外,斯密对分工问题和收入问题的讨论也启发了马克思。斯密把分工的程度视为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以分工和交换作为人们相互联系的纽带,并以分工作为划分野蛮时期的狩猎社会和畜牧社会、过渡时期的农业社会、文明时期的工业社会的尺度,他认为文明社会的三种基本收入地租、工资和利润对应着社会的三种基本阶级,这些对马克思以分工界定私有制和讨论社会收入、社会阶级、社会结构具有启示意义。第三,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利己主义。在倡导竞争和利己心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功利论是一脉相承的,斯密充分肯定了利己心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为个体利益有助于推动社会利益的实现,但同时也谴责商业社会中自私自利的道德危害,即斯密对利己是否必然引出利他和社会繁荣是持有疑虑的。到了李嘉图阶段,这种疑虑不再存在,他认为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道德领域,利己心完全支配了人的行为,而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马克思精辟地总结道”政治经济学是这种功利论的真正科学“〔25〕.私有制、功利论、政治经济学是相互沟通的.社会主义思潮对马克思所有权思想的影响主要指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和实践。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曾构想过理想的所有制,并在小范围内进行过社会实验.圣西门将所有权问题视为社会大厦的基石,他构想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实业制度“,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一切人都劳动,按才能和贡献实行分配,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造福民族.在他看来,实行普遍劳动是未来社会实现最大限度平等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他在提出普遍劳动的原则的同时,把工厂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都看作劳动者,这实际上是保留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傅立叶设想了以一种”和谐社会“代替资本主义,这种和谐社会由一个个名叫”法郎吉“的合作社组成,在”法郎吉“中人人参与劳动,在劳动中为社会服务,在劳动中体验快乐,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但傅立叶否定革命,主张用改良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社会.1823年欧文以全部的财产在美国印第安纳购买土地建立”新和谐村“,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实验,公社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公社的自给自足,取消商品交换,取消剥削,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背景下,欧文的想法和实践只能是乌托邦,两年时间不到劳动公社的实验以失败告终.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为理想社会的所有制形式提供了可能性框架,但缺乏转变成现实制度的合理性,这些理论和实践只是尚未成熟的无产阶级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一种抗议形式。

  马克思的所有权思想与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是紧密相连的,在展开更深入的讨论前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厘清一些基本概念、梳理一下思想谱系是非常必要的。所有权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财富、权利、自由,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 杜登德汉大辞典 [M],赵登荣,周祖生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 (第2版)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3] [15] [16]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5、503、43、28-29.
  [4] [5] [6] [7]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2-263、137、277、279、297.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2.
  [10] [11]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本)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27-28、78.
  [13]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80、180.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3.
  [19] [20] [21] 洛克: 《政府论》 (下篇) [M] .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6、24、32.
  [22]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79、479.
  [23]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 .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54.
  [24]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上卷) .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