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多部经典着作中,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反复论述了共产社会实现的历史条件,例如,生产力高度发达带来的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社会化大生产促使商品和货币的消亡、三大差别的消灭、旧社会分工消亡的前提下社会成员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整个社会实行计划经济、劳动产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阶级差别消失等等,这些原则都是衡量是否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为了更加全面地阐明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还从自然观的角度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说明。研究这些散见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同时期着作中有关观点,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现实社会。尤其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当今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角度出发,将其作为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基础和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方法,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上看共产主义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经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对自然的异化及其扬弃等两个阶段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这种观点处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其中,人的对象性是马克思早期着作中所讨论的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从这些着作中可以看到,这一范畴主要被用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研究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和对象性关系入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得以生成并发展。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表达了人来自自然,同时又会积极地对自然界进行干预的观点。他认为一方面,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与生俱来的欲望驱使人自觉地与自然发生关系,这是人与其他动植物相区别的特殊性; 另一方面,由于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取自于自然界,就决定了人同动植物一样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这是人与其他动植物相一致的共性。为了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对象性关系,马克思指出,满足人类欲望的对象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不依赖于人而存在。人类要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就需要能够满足他的欲望的对象的存在。马克思总结道: “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为了明确这一点,马克思举出很多例子做出说明,比如饥饿是人的基本生理现象之一,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人就必须从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获取食物或者食物的原材料。那么食物或食物的原材料相对于需要的人来说就是人本质的对象性。又比如植物为了生存就需要阳光的照耀,阳光相对于植物就是植物的对象性。这就是说,正如太阳是保证植物生存的对象一样,植物是确证太阳本质的对象。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也是如此,人类需要依靠自然界而存活,反过来自然界通过人类证明自己的本质力量。
在通过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论证人是自然存在物之后,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还是类存在物,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如果说“人的依赖性”社会,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繁衍与自然界发生最基础的、最本质的交换能量的活动,到了“物的依赖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后,异化劳动使得工人通过自己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表现的反而排斥工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界对象化集中表现为人类自身劳动成果的丧失和被自身劳动成果支配和奴役的现象,即人的劳动的异化和外化。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界对象化关系出现异化,即工人被剥夺了生活和劳动的必要对象,最终工人不计完全丧失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对象,而且就连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是连工人想要在资本家工厂继续出卖自己的劳动也变成了只有通过不停歇的劳动才能占有的对象。那么,究竟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会出现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被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给出了解释,他认为自然界在整个资本主义大工业形成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自然界为劳动和工人提供了生活资料,即一方面提供了劳动存在的劳动加工对象,另一方面提供了维持工人本身肉体生存的手段。按照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应该是工人首先作为自然存在物,获得生存资料,才可能去工作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但在资本主义社会,情况却恰恰相反,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他只有先得到工作,才能够生存。这样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被异化了: 工人与感性的外部世界、与自然对象相敌对。这种异化现象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时,人的本质才能在自觉自愿劳动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并通过劳动能动地、现实地生存和发展。也只有到这一阶段,人才会完全地表现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才会重新回归到自身和社会,伴随着人本质、人性同时复归的将是人平等地占有以往社会活动创造的全部社会财富,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把此时的共产主义又称为自然主义,人道主义。
由上述论述,从人与自然界对象性角度考察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规律可知,人类社会三个大的历史阶段,“人的依赖性”阶段、“物的依赖性”阶段和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异化与最终的复归。共产主义的实现,也就是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实现。到那时,包裹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重重矛盾将迎刃而解,个体和类、对象化和自我确证、存在和本质、自由和必然之间的斗争将停止,人也将在自己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重拾自身与自然界的和谐。
二、从物质自然观看共产主义的实现
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一。关于物质是什么,不同的哲学派别有着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基本观点出发,建立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其中的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就阐发了物质是一切变化的本源的观点,随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一步将物质第一性的基本观点推广到自然界、人类历史和自身的精神活动,并指出一切物质都在不停地生成、变化和发展及运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观点。而把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人类的活动。从以上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其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自然观承认自然界中物质的普遍性和联系性,对这一点的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通过物质自然的客观性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的事实来作出解释。
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 哲学每前进一步,都依赖于和伴陪着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同样,自然科学的每一步发展,也都凝聚着和渗透着哲学的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了新自然观的建立与形成,新的自然观又作用于科学研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以母系社会为前提的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人们以集体的力量和简陋的工具与自然界作斗争时,一方面逐步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活动与某些自然现象的联系; 另一方面又受着自然界的沉重压迫,对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得不到正确的理解。于是,恐惧与希望交织在一起,对许多自然现象作出歪曲的颠倒的反映,把自然现象神化。与此相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处在最初的萌芽阶段; 私有制的出现把人类社会带入“物的依赖性”社会,这一时期,尤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生产力极大发展。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建立起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在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一步发展。本来是增加社会财富、缩短劳动时间有力手段的机器的改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变成了提高劳动强度、增加失业人口、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的手段。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将极大丰富,人对自然的改造已经完成,这种完成的形式表现在有限的自然环境中,在人的能够生存的环境里,所有自然具备了的人本身又进行了人的意志建设后的全部生存环境都有了人的生存行为的进行。
由上述论述,从物质自然观角度考察共产主义的实现可知,人类社会从“人的依赖性”社会经由“物的依赖性”社会直到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方面也将从极度匮乏到极大丰富,其索取方式也由简单地依靠采摘直接获取到通过科技的完美使用而得到。
三、从生态自然观看共产主义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直接的理论来源。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 19 世纪,生态问题还远远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他们也就没能对如何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但在他们的诸多论着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思想。挖掘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态思想,将会对人类摆脱生态危机、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和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告诫人类不要忘了自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对自然界的关系也就绝对不能像征服、统治异邦民族一样,相反地,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融入自然,顺应自然界发展的规律。第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着环境。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主张“人与环境相互创造”。他们提倡通过积极地、能动地实践活动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应该是健康并合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于人性的环境。”
恩格斯还举出日耳曼人进入德意志之前与之后德意志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改变的例子来说明人对环境的影响,“日耳曼人移入时期的德意志的‘自然界’,现在剩下的已经微乎其微了。地球的表面、气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人本身都发生了无限的变化,并且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的活动,而德意志的自然界在这一期间未经人的干预而发生的变化,简直微小得无法计算”。第三,消除生态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实际上是由于社会制度造成的。
因此消除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不可缺少的途径是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当今,资本主义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污染不仅导致环境退化和全球生态危机,而且使大量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再循环利用技术增加了稀有资源形成产品的耐久性和回收率,但仍改变不了全球性资源紧缺的现实问题,只有计划调节生产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而计划调节必须有与之适应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阶级、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把共产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替代物提出来的。共产主义可以克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克服和解决的一切社会矛盾。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和原则做了一系列的设想,其中,生产力极大发展、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整体占有、个人消费品按需分配等就深深包蕴着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从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发展这个角度推导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观点,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反而是以其作为分析社会形态更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四、从历史自然观看共产主义的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中涉及到的自然观与以往一切自然观有本质的区别,他们主张自然是历史性的自然,是历史与自然融合共生、既形成自然的历史,又形成历史的自然。正是在批判旧自然观,主要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克服了唯心主义割裂历史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致命缺陷,认为通过正确认识人类实践这个中介,将自然观置于实践的基础之上,这样自在自然历史地转化为人化自然,自然的历史也就会变为社会历史的自然。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合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自然界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这种自然界随着生产力的大发展已经越来越少了; 一类是经人的实践作用过的自然界,这种自然界的存在有一个前提,即人类必须生活下来才能进行历史的创造,这是人类和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以此观点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进而将人类历史活动分为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生产人类生存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第二个方面是超越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上,为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需要而又引起的新的需要。由于第二个方面需要的存在,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产生; 第三个方面是人类的繁衍。在指出这三种关系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又着重强调从人类出现以来,这三个方面同时存在着,而且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 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由此可见,自然在其固有本意上是不依赖人类主体本意为转移的,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只能是利用自然规律,却不能制造或消除自然规律,“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正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了。
既然人的活动必须以自然为基础,那么历史就不能脱离自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的全部历史本身就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回归本质和大自然的历史。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用“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这两组概念完整地表达清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自然观,明确提出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自然是“历史的自然”的自然观思想,论证了自然和历史是一组基于人类实践活动而不断发展的现实且又辩证的有机系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将这种科学的历史自然观运用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形成了批判资本主义,展望共产主义的独特的社会批判理论。
此时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当做某种伦理道德上的不合理加以否定,而首先认识到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与自然史进化的方向完全一致,将资本主义社会视为一个比较先前历史阶段更加“合理”和先进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将其定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王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于不可克服的矛盾,又开始从历史的“不合理”到历史的“合理”,人类历史进入“自由王国”,实现共产主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统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物质自然观、生态自然观和历史自然观为一体,从各个方面论证了实现共产主义是顺应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产生的。当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时,物质的极大丰富已经不存在贫富差距,精神层次的高度已经到了人人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和为整个社会作出贡献而奋斗,人的个性将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明确这一点,对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早日实现中国梦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为“对于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 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之一,十八大报告更是从民族未来、人民幸福的角度提出要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长远大计。当今,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相应人民越来越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遵循“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规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诞生到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再到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方面,并辟以专章,完整、系统地阐述生态文明理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的深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靳辉明.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J].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年 6 月 15 日.
[2]刘晓宇. 基于环保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解读[J]. 兰州学刊,2012(10) .
[3]赵笑蕾. 论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实践创新[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5) .
[4]杨怀中. 论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及其走向[J]. 江汉论坛,201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