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含义、基本立场及其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05 共11226字
论文摘要

  影响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因素较多,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本身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回答有待于进一步科学;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追问; 三是没有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只有科学准确回答好这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问题追问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回答是这样的: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1]1这是一个前后或者说狭义和广义矛盾的回答。“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话和写下的文字。也就是说,如果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那么,后人就没有办法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后人无论谁说过的话或者写下的文字,都不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话和写下的文字,无法解释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如果硬要这样解释,真正相信科学或者有科学头脑的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相信。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不相信”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不相信不科学的解释,一种是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当下,有人不坚持和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应该说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不科学的回答有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其哲学理论和方法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展开,科学社会主义是其哲学理论和方法在社会领域的展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和阐述集中在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方面,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和阐述也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归宿。唯物论和辩证法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首创,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方面的里程碑式的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方面的贡献是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科学成分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分别剥离出来,形成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尽管这种剥离和形成也很伟大,但相对于他们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而言,毕竟是第二位的。

  主义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和主张。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和主张是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问题的理论和主张。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成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革命领袖和导师,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其他规律。1872 年,伊·伊·考夫曼在俄国的《欧洲通报》第 3 卷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 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社会关系的一定秩序的必然性。”[2]1101873 年 1 月 24 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 1872 年第二版跋中说: “这位作者先生把他称为我的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谈到我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2]111恩格斯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和得力的助手,他《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更可以说是对马克思最权威的盖棺定论。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首先提到的是唯物史观。

  他说: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3]776这里的“历史科学”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地理、历史中的“历史”,而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1,既不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更不利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甚至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其他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论调大开了方便之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作了比较科学的区分,那就是毛泽东思想不等于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不等于毛泽东的观点和学说,马克思主义倒等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了?

  在马克思主义是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面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过时了,因为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者没有一个人能拿出人类历史发展没有规律的证据。在马克思主义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面前,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不言自明。列宁主义探索的是当时俄国及其他国家社会革命的规律; 毛泽东思想探索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步建设的规律; 邓小平理论探索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规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索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规律; 科学发展观探索的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俄国革命规律、中国革命规律、中国建设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规律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以说,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追问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 一) 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1969 年,罗伯特·塔克尔在《马克思的革命理念》一书中提出“马克思对正义持反对态度”; 1972年,艾伦·伍德发表《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一文,说在马克思的着作中“找不到任何清晰而积极的阐述权利或正义思想的真正努力”[4]255。这就是学术界所谓的“塔克尔 - 伍德命题”。当然,一些西方学者对此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1978 年,胡萨米在《马克思论分配公正》一文中提出了与塔克尔和伍德相反的主张,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拒斥正义。1979 年,伍德撰写《马克思论权力和公正: 回应胡萨米》一文,对胡萨米的观点进行反驳。

  “马克思对正义持反对态度”的主要证据有两个: 一个是马克思在《民主的泛斯拉夫主义》中的这段话: “‘正义’、‘人道’、‘自由’等等可以一千次地提出这种或那种要求,但是,如果某种事情无法实现,那它实际上就不会发生,因此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5]325另一个是列宁《在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 “马克思恰恰是把他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很大一部分着作和很大一部分科学研究用来嘲笑自由、平等、多数人的意志,嘲笑把这一切说得天花乱坠的各种边沁分子,用来证明这些词句掩盖着被用来压迫劳动群众的商品所有者的自由、资本的自由。”[6]810马克思反对的是空想的“公平正义”和资产阶级的所谓“公平正义”,反对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正如马克思最初从“批判共产主义”到最后成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导师一样。马克思主义与公平正义的关系,不能像塔克尔和伍德那样只在马克思着作的字里行间去寻找,而是应该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致力的事业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过程就是一部宣示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宣言书。《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当时德国工人流亡组织正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这就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与共产主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共产主义是通往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共产主义的理论指导。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拒斥”公平正义,正义者同盟就不会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正义者同盟,马克思恩格斯也就不会加入正义者同盟并负责为同盟起草纲领,简言之,如果马克思真正“拒斥”正义,《共产党宣言》就不会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为受压迫的无产阶级获得真正的公平正义提供思想指导和理论指导。正如他们自己所说: “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7]16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

  ( 二)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 50 多卷,数千万字,但有没有一个总的结论或者说基本观点呢? 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白无误地指出: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32 -33这就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萌芽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完善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名篇。综合马克思恩格斯的代表性表述,唯物史观的完整准确内容,除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简要表述”外,还有部分重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这就是: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3]776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和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揭示唯物史观时写道: “我们遇到的是一些没有前提的德国人,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8]31不幸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去世后再次遇到一些没有前提的人,不同的是这次遇到的不仅有德国人、格鲁吉亚人、俄罗斯人,还有中国人、朝鲜人和柬埔寨人等。这些人在革命取得成功后,无一例外地“忘记”了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这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热衷于坦克、大炮、阶级斗争和“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3]776,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长期落后于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以至于本是同根生的东德落后于西德,朝鲜落后于韩国,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不仅没有给马克思主义添彩,反而给马克思主义抹黑。邓小平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第一个“记起”唯物史观前提的共产党领导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以中国风格彰显和坚持了唯物史观的这个前提。

  实践是判断和检验生产关系到底是否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到底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长期徘徊在较低层次,人民生活得不到根本改善,证明当时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2012 年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518 942 亿元,是 1978 年的 142. 37倍,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 1978 年的第十位跃升至 2012 年的第二位,人均 GDP 从 1978 年的 381 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38 420 元,外汇储备从 1978 年的 1. 67 亿美元、居世界 38 位增加到 2012 年的 33 116亿美元、连续 7 年稳居世界第一,财政收入 117 254 亿元,是 1978 年的 104. 6 倍[9]。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的生产关系比改革开放前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是上层建筑究竟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风向标。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人们对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着重点应该有所不同。革命时期,革命党和人民应该密切关注统治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有什么矛盾,用以推动革命取得成功; 建设时期,执政党和人民应该密切关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怎么才能更好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和精神懈怠的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意识中去寻找,而应该到社会存在中去寻找; 不是人们的头脑出了问题,而是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或者政治体制的社会存在出了问题。面对马克思恩格斯未曾遇到过的新情况,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一切政策和措施都是马克思主义; 反之,一切硬要意识决定人们存在的行为,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即使这种意识貌似“马克思主义”。

  ( 三)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将阶级分析方法误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曾经给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建设造成重大损失。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本来是十分正确而且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可是,会后不久毛泽东就得出“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及其政治路线是错误的”的错误结论,原因就是他把阶级分析甚至阶级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误认为是一回事。

  “左”打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错误地坚持“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他们坚信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甚至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 “右”同样没有办法将马克思主义与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剥离开来,在否定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同时,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国的“左”和右常常把自己看得很神圣,“左”认为自己是在“保卫”马克思主义,右认为自己是在“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马克思,早在 1852 年 3 月 5 日给约·魏德迈的信中就清楚地说明过自己与阶级理论的关系及其对阶级问题的看法。他说: “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加上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 ( 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 2) 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 3) 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0]54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哲学既是基础又是方法。阶级分析或者阶级斗争属于社会范畴。从科学社会主义中寻找包括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简直就是本末倒置。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阶级矛盾只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的成功之处在于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分析主要矛盾,科学地提出解决主要矛盾的有效方法。阶级压迫、阶级剥削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而是他们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时面临的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只是用矛盾分析方法,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及其之前人类一切阶级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得出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 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1]278、“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1]284的科学结论。运动变化是矛盾的基本特征之一。即使是阶级矛盾,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形式和性质也有所不同。

  中国共产党最成功的历史时期,无一例外地都是准确分析和抓住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地制定正确路线方法和政策的时期。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联合革命的国民党,共同反对北洋封建军阀; 当蒋介石窃取领导权,国民党由革命蜕变成反革命后,中国共产党被迫领导工农大众独立革命; 在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亡我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主动捐弃前嫌,再次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共赴国难。这时的毛泽东深得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写下了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名篇《矛盾论》。

  三、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关系问题追问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12]137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发展共产主义理论不行。

  120 年前,恩格斯说: “‘共产主义’一词我认为当前不宜普遍使用,最好留到必须更确切的表达时才用它。即使到那时也需要加以注释,因为实际上它已经三十年不曾使用了。”[13]203他的意思,不是说共产主义一词以后再不能使用,只是说当时“不宜普遍使用”。现在就是对共产主义“更确切的表达”与“加以注释”的时候了。“更确切的表达”与“加以注释”就是发展。

  ( 一) 共产主义是共同生产主义

  共同生产是共产主义的第一要义。人类从猿分化出来的时候,没有任何财产可言,狩猎和采集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狩猎是向动物界要食物,采集则是向植物界要口粮。无论是狩猎还是采集,都是氏族内的人们共同去完成。原始社会初期,自然界本来就是豺狼虎豹的世界,人类只不过是刚刚从它们中“叛逆”出来的一枝弱小奇葩,奔跑的速度不如豺狼,搏斗的力量不敌虎豹。有理由猜测,那时的人类和动物是互为食物,“共产主义者”把动物当食物,动物把“非共产主义者”当食物,结果是原始“共产主义者”生存了下来,成为现代所谓文明人的祖先,“非共产主义者”因为成为动物的食物,早就断子绝孙了。

  李大钊是在中国宣扬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人。北洋直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之前,“针对敌人诬蔑共产党‘共产共妻’、‘你的也是我的’等言论,李大钊使用了‘共同生产主义’这个词,通俗地解释了共产党的理论基础。他说: ‘我所主张共产主义与一般主张不同’,‘并不是如外面所说,他人之产业即强为我之产业,我之产业他人强作自己产业。盖共产意义,原为共同生产’”[14]157。“共同生产”反对一部分人生产、一部分人不生产,不生产的人反而占有生产人劳动的剥削制度。

  共产主义倡导人人劳动,各尽所能,不崇尚游手好闲的享乐主义。巴黎公社的战斗口号就是“给宫廷以战争,给茅屋以和平,消灭贫困与懒惰! ”[15]586生产或者说劳动的形式多种多样,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至少有三种形态,这就是体力劳动、管理劳动和科研劳动。社会中的每个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客观能力,至少从事一种生产。至于科研、管理和体力劳动( 生产) 在价值创造中的各自贡献比,不同时代、不同组织、不同条件和不同行业的情况,各有不同。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科研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管理也是劳动,而且一般而言是比体力劳动更为复杂和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忽视管理,不把管理当劳动是形而上学; 将管理神秘化,夸大管理在价值创造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以致出现管理者合法占有包括科研和体力劳动者在内的其他劳动者的劳动及其创造的财富,就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形而上学问题,因为剥削社会的所有剥削者都以“管理者”自居。

  区域一体化甚至全球化不是对共产主义的挑战,而是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更完备的物质条件。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说到底是生产力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特征还是“共同生产”的问题,只是共同生产的范围突破了国家的界线,向区域甚至全球方向发展。当今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缺点在于生产力在全球范围的社会化的巨大红利被少数国家和地区的少数既得利益集团窃取,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大多数人民并没有完全获得生产力社会化、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应得利益,少数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甚至成为生产力社会化、区域一体化和人类全球化既得利益集团的牺牲品。共产主义的缺位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之一。共产主义应该欢呼生产力全球化的每一个新进展,应该在全球化中为自身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及一切劳动者争取应得利益。“不当头”是邓小平根据当时国际冷战形势,为中国外交政策作出的战略决策,也应该随着历史条件和具体问题的改变而改变。共产党与生俱来就是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在共产主义的问题上,共产党不当头,谁当头? 共产党不当头,要共产党干什么? 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主持正义、为一切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国家、民族、人民争取利益最大化,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不会损害和削弱自身的发展,相反,很可能会产生出一呼百应、四两拨千斤的正能量。

  ( 二) 共产主义是同舟共济主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上十分之七是水,十分之三是陆地。十分之三的陆地,在十分之七的水中,本身就是只“舟”。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产生人类时,没有济谁不济谁的特殊倾向,人类是自然界的共同子孙,自然界面前,人人平等。换言之,地球、空气、降水、日照等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六千年来,人类一切“生存争斗”争夺的利益,在自然界这个“西瓜”面前,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芝麻。人类一直把自己视为自然界的奇葩和最高智慧,可自然界中还有哪一种动物比人类更善于掠夺欺压同类和自相残杀? 继续窝里斗下去,人类的命运只能永远是同归于尽。

  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要靠进一步全球化才能解决。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的不公平,要靠建立公平正义的全球化社会组织管理方式来解决。20 世纪科学界最伟大的英雄爱因斯坦,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说: 全球现有的主权国家的体制只能带来粗暴、野蛮、战争和非人性,只有全球的法律和规则才能够带领我们向前实现文明、和平和真正的人性。创建民主、公平的全球政府的时代已经到来! 咒骂和惧怕全球化,相当于马克思主义诞生前被压迫的工人憎恨和厌恶天天“让”他们累死累活的机器。反对和污蔑争取全球公平正义的全球政府,无疑类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资本家吃饱了饭,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就把吃饱饭定性为资本主义化,永远不让人民群众吃饱饭。岂知,让全世界被压迫者能够和资本家一样吃饱饭,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时最想要做到的事情。

  人类的不安全主要来自于以集团或者国家为单位的人类自身。起初,战争是牺牲了别人,成就了自己,还有点损人利己的味道。现在,战争已经发展到为了争夺一只鸡,参与者各方付出的代价和破坏环境的价值早已超过了 9999 头牛的地步,损人损己。如果说过去的战争毁灭的是战争一方的话,未来的战争毁灭的却是全人类。以国家民族为单元的安全防备格局是把双刃剑,自己的安全防务力量在别人看来是威胁,别人的安全防务力量有时又威胁到自己,真求自身安全的正义和假借求自身安全之名行侵略他人之实的邪恶,在潘多拉盒子打开之前,界线十分模糊,难以评判。安全防务全球化就是将全球分散甚至敌对的安全体系和力量联合和整合为统一的整体,化敌为己,共同维护社会秩序、抗击重大自然灾害和防止外太空威胁。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传统全天候友好国家应该推进防务一体化,集体安全总比个人安全更安全; 有岛屿领土之争的国家,安全防务一体化也许是摆脱困境、避免战争和实现互利的最佳选择。

  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规律的发现与利用,规律属于人类的共同资源。国家、企业甚至个人垄断科学技术成果,不同国家、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的需要重复投入大量的人、财、物,重复生产同样的科学技术,尤其是核技术的垄断和重复研发与试验,给不少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威胁和不堪之重,核战争和没完没了的核试验增加了全人类灭顶之灾的风险。科学技术的生产者在生产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得其应得利益,天经地义,但一经发现就完全由少数人垄断用于剥削多数人,与封建地主利用土地剥削他人、资本家利用资本剥削他人异曲同工,毫无二致。马克思说: “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16]2科学技术的生产与运用全球化,就是将全球的科学技术资源与力量合理配置,所有的科学技术一经生产出来,根据实际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运用,科学技术的生产者从中得到合理的生产费用和报酬,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效益。科学技术的生产者是科学规律的代言人和维护者,除了尊重和揭示科学规律,不应该依附于任何人。科学技术无国界,应该是为全人类谋幸福无国界,而不应该是少数人剥削多数人无国界。科学技术生产者的解放,就是从对统治者和资本的依附中解放出来,当仁不让地担当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动推动者,用自己的劳动成果———科学技术为全人类谋幸福。

  生态环境是人类最重要的共同生产和生活资料。没有以空气、降水和地球为代表的生态环境,人类不但什么都不能生产,而且什么人———不管是有产者还是无产者———都无法生存。共产主义是人类适应共同生态环境要求的主义。共产主义决不是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的主观发明,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客观要求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宇宙的生成发展变化有其内在规律。可以肯定,即使没有人类的活动,地球上的气候及其生态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既然可以恶化生态环境,那么,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就完全有可能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科学。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技术当成获取高额利润的手段和工具,再次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要钱不要命的本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制度性根源,生态危机和环境退化是资本剥夺生态环境的必然结果。生态帝国主义国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剥削和牺牲其他国家生态环境的结果。有哪一个生态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剥夺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资源、破坏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 又有哪一个生态环境恶化和出现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没有被生态帝国主义国家剥夺过、破坏过?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关注的都是人应该怎么更有尊严地活着,或者说,人类幸福感的总和及如何能够最大化。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之所以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原因是他们认为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尽管剥削者和压迫者有“尊严”和“幸福感”,但被剥削者和压迫者的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人类的幸福感总和及指数无法最大化。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者,请问你们到底是不愿意有尊严地活着,还是想剥削和压迫别人或者被别人压迫和剥削?

  参考文献:

  [1]赵曜,王伟光,鲁从明,蔡长水.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 北京: 中共央央党校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Allen. W. Wood. 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J].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72( 3)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6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1.

  [6]列宁选集: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

  [9]国家统计局. 改革开放铸辉煌 经济发展谱新篇[N]. 中国信息报,2013 -11 -0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2]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9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4.

  [14]穆玉敏. 建国十年要案揭秘[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5]奥·倍倍尔. 第一国际( 1864—1872) 在德国[M]. 柏林,1964.

  [16]保尔·法拉格.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