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的中国特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2 共2266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于 19 世纪晚期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 1949 年成立,其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这期间,翻译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本,可以说译者和译作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用重要。

  二、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过程中不同的政治立场

  人们一般将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期定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初期,诸多译者的阶级立场不同、表达的思想倾向也不尽相同。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的目的性也各不相同,因此,相同的著作,译文不同,分别具有不同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反映了不同的态度。

  在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由于特殊的阶级立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抵制的。

  维新派的翻译观与洋务派的不同,他们侧重于翻译西方先进国家的历史与政治、法律制度等,其目的是表明救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变法维新。在维新派眼中,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学派,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防范和排斥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于社会主义的态度是比较暧昧的,一方面,他们同情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思想对其影响却根深蒂固。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但在列宁看来,这只是他们对于未来的一种向往,没有实现的可能。此外,无政府主义者也有选择地翻译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但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

  封建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及无政府主义者都不能正确且公正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他们的阶级立场都是狭隘的,不可能正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基于自身的政治利益,他们截取适合自己目的马克思主义进行翻译,传播,整体上,对于马克思主义是防范的。因此,这个时期所翻译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其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

  三、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的中国特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自鸦片战争起,中国日渐衰落,东西方列强纷纷侵略中国,“救国”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者所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目的性和实践意义,他们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目的就是寻求救中国的出路,他们的翻译具有强烈的“中国性”。

  (一)翻译目的

  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目的就是寻求救中国的出路,他们的翻译具有强烈的“中国性”。毛泽东曾说:“哪个主义能救中国我就研究哪个主义。”带着这样的目的,他们开始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鼓舞,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以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开始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自此开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来。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中产党成立之初便已经确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实践则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二)翻译内容

  中国共产党人在翻译、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初就已经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与中国各个阶段的社会条件、革命形势紧密结合。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翻译的马克思主义是基于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是与中国所处的特殊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三)翻译方式

  翻译的过程同时就是选择的过程,就是使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任何的翻译都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译者采用各种翻译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翻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用以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中国汉语独特的表达方式及阐释方式、翻译者所带有的强烈的政治性和实际的翻译方式都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译文带有强烈的中国色彩。

  (四)翻译主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初期,不同的阶级其翻译目的不同,作用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是翻译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多种社会思潮相比较,最终逐步地选择、接受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它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他们翻译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五)翻译作用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并指引中国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其翻译就带有中国特色。翻译中的政治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选择,翻译中的文化选择构成了中国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无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努力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努力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努力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事实告诉我们,这一切是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结论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一天起,翻译作为其媒介,至关重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翻译在各个方面都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可以这样理解,在中国,要想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以及译著就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新大陆游记[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2]申叔.欧洲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异同考.天义报[N]. 1907-09(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5.
  [4]毛泽东生活档案:上卷[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