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问题结构和语言风格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21 共2626字
论文摘要

  马克思的历史著作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载体。尽管站在不同立场与角度的人对马克思思想中的基本原理有不同的解读,并且期间确实存在一些在现代社会的不同语境中,较难确定的含义。但是,时间与历史已经证明了马克思思想的伟大,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历史著作的研读,是我们可以洞见马克思,这位已经逝去的伟大思想家的唯一途径。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下简称为《雾月十八日》),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一篇简练的讽刺作品”,其中“叙述了二月事变以来法国历史的全部进程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十二月二日的奇迹就是这种联系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整个作品的叙述过程极具画面感,其中揭露的每一条线索都是这副图画忠实地反映了实际的证据“,他对活生生的时事有这样卓越的理解,他在事变刚刚发生时就对事变有这种透彻的洞察,的确是无与伦比”。其中,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特定历史时期(1848年2月24日到1851年12月2日)的历史形势,构建了独特的问题结构;用巧妙的内容结构还原了波拿巴政变的社会背景,及发生发展过程;用犀利的语言描述、揭露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刻原因。

  1、 历史形势《:雾月十八日》的问题结构特点

  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是以提出问题作为开端,“有一定的历史问题,才可能开始寻找遗迹、纪念物及文献资料,也就是说:找答案”。问题结构是历史理论中的一系列预设与核心概念,它决定了历史理论可能的反思范围和限度。这本著作中的问题结构特点即是历史形势。整个事件的历史主体包括了政变的特殊人物波拿巴,各种起义和议会的斗争事件,以及社会各阶级力量等,这些主观的和客观的要素构成了整个事件发生的历史形势。形势中的各种矛盾相互作用,最终促使了革命的爆发。历史形势中的诸多要素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空间,各要素的存在是既定的,对历史问题的研究需要还原到这个空间中。马克思在第二版序言中强调了自己的问题“:法国的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局势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马克思分析了在这种形势下形成的权力空位,最终为何由波拿巴这个特殊的个人夺取。对于波拿巴的成功,塑造了历史形势的各阶级都有自己的打算,但无论各自打算如何,最终是由他们亲自造成了这个形式,即只存在波拿巴一个人可能成为共和国首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波拿巴代表一个阶级,而且是代表法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小农,”他指出,小农虽然是一个阶级,又不是一个可以自己代表自己,自己保护自己利益的阶级。在法国历史上,拿破仑颁布了《民法典》,将大革命期间建立起来的小农土地所有制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获得了农民的拥戴。这个历史在法国农民中造成了对“拿破仑”的迷信,波拿巴正是利用这一点,依靠同他的名字相联系的传统获得了保守农民的支持,得以在一个短时间保持住法国社会中相互斗争的阶级之间的均势。马克思称路易 ? 波拿巴是一个“用拿破仑的死人铁面型把自己的鄙陋可厌的面貌掩盖起来的冒险家”,认为他对其伯父的拙劣模仿必将败坏拿破仑的声誉。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否认波拿巴的政治手段,他能够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夺取胜利,也来自于他对内外因素的把握和利用。

  波拿巴政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历史形势使然的因素,也有波拿巴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的因素,两个因素的结合就必然导致了历史史实的发生。马克思历史理论的问题结构以“历史形势”为主要特点,在这个新的问题结构中,马克思赋予阶级的意识形态、历史人物、经济因素以新的理论内容。

  2、 犀利讽刺《:雾月十八日》的语言风格特点

  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和载体,当一种先进的思想和一种优美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时,它的魅力将是不可抗拒的。马克思的学说正是被一种最精确、最优美、最富于激情的语言所描述。

  《雾月十八日》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语言才华,行文流畅,条理分明,幽默辛辣却不尖酸,那时的马克思显然是个有号召力的写手,犀利讽刺的语言是马克思最具特点的语言风格。

  马克思的语调是犀利的讽刺。开篇马克思就将政变比喻作“笑剧”,形容波拿巴是对其伯父的拙略模仿。他在讽刺波拿巴政府时说:“他这个政府在实际行动上表现的犹豫,和他从伯父那里盲目抄袭来的政府法令的独断果敢的风格形成一种十分可笑的对照”。在讽刺波拿巴的同伙十二月十日会时,将他们形容成钻进宫廷、钻进内阁和军队的来历不明的流氓,“是一群吵吵嚷嚷的、声名狼藉的、贪婪的浪荡者……装出俨如苏路克的高官宦臣那样可笑的庄严样子”。这些无疑是马克思在叙述上的轻蔑、讽刺态度的表现。除了形象化的描写,马克思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进行讽刺,在总结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时运用双关语,“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而不是为了拙略地模仿旧的斗争”,其中一层意义是总结上文中的革命是借用革命精神,例如英国人民为了资产阶级革命借用了旧约中的语言和热情,以此为新的革命找到新的革命内容;另一层意思是暗讽波拿巴虽然借助了拿破仑的名号,却只是一出拙略的模仿。充分营造出一种语言环境,利用语言在结构或意义上的联系,使同一句话常常包含多层意思,进行含蓄地揭露。马克思大量运用了示现的表达方式,在描述山岳党在议会斗争的失败时写道“:他们意味深长地安慰自己说,只要谁敢动一动普选权……我们就让他知道我们的厉害!走着瞧吧”,马克思将这个历史中的事件,生动地呈现在文章中,使论述不仅真实而且更加生动。

  通过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将他的基本观念贯穿在字里行间,对无产者的同情,对暴力革命和工农联盟思想的论述等,他将这些理论的陈述包装在准确犀利的表达中,用幽默诙谐语言作为他战斗方式。

  3 结语

  马克思的写作和他的思想一样是辉煌的,只有用如此丰富的表达技巧、严谨的文章结构,才可以充分表述马克思思想的全貌《。雾月十八日》充分展现了马克思的写作才华,文章以历史形式的问题结构和犀利讽刺的语言,精确地分析了路易 ?

  波拿巴的独裁图谋,分析了法国农民、工人、资产阶级民主派、共和派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背后的玄机。通过剖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我们从篇章结构的分析上掌握马克思著作的内涵,把握文体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增强阅读的逻辑性、条理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对马克思著作的阅读理解水平,更加深入地学习马克思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01,711.
  [2]德罗伊森(德). 历史知识理论[M]. 胡昌智,译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
  [3] 阿尔都塞(法). 保卫马克思[M]. 顾良,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8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24,129,140-141,156,214-216,226-22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