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8 共5493字
论文摘要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党群关系的伟大创造,不仅指出了党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而且解决了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集中体现了党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为群众路线思想的提出、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群众路线作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完整理论,是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断推进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体来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党成立前后到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对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性进行过深入分析,形成了群 众 路 线 思 想 的 萌 芽。

  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提出以民众大联合对抗强权贵族和资本家,以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主张。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以及发动、组织农民运动等方式,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有了深刻认识,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早期著作中,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尤其是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以后深入农村、动员农民参加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也表明群众路线思想开始萌芽。

  (二)形成阶段

  土地革命时期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围绕着改善群众生活,改进工作方法,组织革命战争等问题,毛泽东反复强调只有切实为群众谋福利,并不断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争取革命胜利。

  1933年8月,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演讲中,指出为争取革命胜利,必须重视经济方面的建设工作,为此,应该“从组织上动员群众”,而且“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

  1934年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讲话中,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如果我们能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战争,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夺取全中国。这种依靠群众去争取革命胜利的思想标志着群众路线思想的初步形成。

  (三)成熟阶段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毛泽东主要从战略层面上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对争取抗战胜利的极端重要性,抗战初期,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毛泽东就意识到,只有争取千百万民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日本法西斯,为此他大力倡导、组织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列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将群众路线作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党的七大将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写入党章。此外,他还从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微观视角,分析了群众路线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步骤以及在具体实施中会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详细阐明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表明,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已经具备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群众路线思想走向成熟。

  (四)深化及曲折发展阶段

  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深化及曲折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毛泽东仍然强调坚持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相信群众,相信党,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1957年毛泽东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历来强调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即使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然而,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再加上阶级斗争思维惯性的影响,“左”倾错误逐渐在各个领域蔓延,党的群众工作也同样出现困境和反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把党的群众路线等同于群众运动,希望借助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这一“大民主”的实践路径对付党内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命令主义,文革时期,则将之用来对付党内所谓的 “走资派”,缺乏制度和法律约束的群众运动很快就导致了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和失序,尽管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也强调过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但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被严重扭曲,党群关系也遭到了极大冲击。

  由上可知,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群众的力量,向群众学习;党要对群众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要制定符合群众利益正确决策;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中要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方法等。概括来说,这些思想涵盖了怎样看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实现党的领导;如何实现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以及如何保证有效监督的问题,毛泽东在这些问题上的探索为我们今天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仍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价值

  “人 民,只 有 人 民,才 是 创 造 世 界 历 史 的 动力。”对人民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和强调构成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也为我们指出了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要带领人民争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权利就必须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也只有在带领人民争取独立与解放的斗争中,党才能争取和扩大自己的阶级和群众基础,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维护和实现,则有力地确证了党自身的先进性以及党从事事业的正当性。在今天,只有继续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才能真正做到眼睛向下,虚怀若谷,通过宣传教育和耐心说服,而不是命令强制,贴近群众思想,激发群众的自我力量,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实现党为群众所指出的目标,即共同富裕和自我解放,而人民群众自觉地承担历史责任,也会为党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只有我们在群众中坚持的工作,在群众中建立起我们的信仰,群众甘心情愿接受我们的指导,甚至为我们的主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时,我们才能说我们……己经取得了领导权。”

  这表明党的领导并不是天生的,要实现合法、稳定和有效地领导,必须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互动,争取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而要获得群众支持,除了要求党要有预见性,能把握时代脉搏,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纲领、路线,同时还需要党深入群众,聆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生活,基于民意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在有效维护群众权益的同时,引导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在今天只有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根本标准,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表明群众路线既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认识论原则,也是党领导人民争取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实践论原则,是实现党和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党形成、发展正确认识的源泉,“从群众中来”是将群众分散的感性经验集中起来深化为党的系统的理论主张,“到群众中去”则是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使之化为群众意见并付诸行动,在检验这些理论方针是否正确的同时,也为党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工作原理,必须将党的实践活动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只有广纳群言、群策群力,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才能实现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政府决策效能;同时也只有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才能疏导情绪,引导舆论,凝聚人心,增进共识,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一民主监督思想蕴含着“人民是民主监督的主体”、“政府要接受人民监督”以及“人人起来负责”三层含义。民主革命胜利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国家权力的最终所有者和源泉,领导干部只是接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公仆,只有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保持公仆本色。而要保证有效监督的实现,就要创造条件,造成一个“有集中又有民主,有纪律又有自由,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此就要保障人民的监督权,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使党员和群众的意愿、主张得以充分表达,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防止党或个人包办一切;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尊重少数人的意见,使他们也能就有关问题进行自由、平等的讨论和协商,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共识,增进理解,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和平衡;此外,有效监督的实现也离不开人民的主动监督,只有“人人起来负责”,以主人翁的姿态和对公共利益负责的精神监督公共权力的行使,才能确保权力的人民性和公共性,防止消极腐败现象。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以对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为逻辑起点,以实现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着眼点,以党密切联系群众和人民主动监督政府为主要路径,探讨了如何实现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以有效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党的领导以合法性的问题。

  三、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局限

  群众路线思想中的群众观与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不一致,强调群众本位容易导致个体权利的虚置化,进而弱化个体的政治认同。只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每一个人的合法权利和现实利益,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使群众路线思想获得新的生命力。

  将民主看作手段而非目的的思想,使毛泽东将群众运动看作对付党内官僚主义,乃至“走资派”的有力工具,这种以阶级斗争、群众专政代替民主法治建设的做法,不仅严重破坏党群关系,而且也侵蚀了党的领导地位的合法性。官僚主义是党脱离群众的典型表现,使党无法从与群众的有效互动中获得群众对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但是用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对付官僚主义则会使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同样也会动摇党执政的稳定性,而所谓的党内“走资派”的提法则否定了党的先进性,进而使领导者本身的合法性受到严重侵蚀,所以,面对党执政所带来的对既有秩序的护持倾向与大众反叛政治权威斗争惯性之间的矛盾,通过发动群众来对付党内的命令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修正主义”,无视法律和民主程序的“大民主”思想和做法,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容易导致极端无政府主义,对党的领导地位以及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造成严重侵害。

  作为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的实施缺乏制度性和程序性保障。群众路线“它一方面肯定同群众商量并要群众参加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又确认中央控制和领导的必要。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侧重这一方面,也可以侧重另一方面”。

  这一特质容易造成“群众路线”本身的不稳定和执行上的困难。

  在毛泽东看来,群众虽然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没有党的教育和动员,仅仅依靠群众的自觉与自愿,群众的创造和解放也难以实现,只有党积极主动并以正确的态度领导和组织人民,才能实现党的政治理想,满足群众现实利益。这就使“群众路线”的实行更多地受制于党的选择和权衡,群众意见是否得到采纳,如何采纳,完全由党来定夺,这种吸引群众参与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得“群众路线”的践行容易沦为形式主义,“党如何联系群众,除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外,并无更具体更广泛的制度上的规定……就一个党员或党的领导干部而言,他是否联系群众以及多大程度上联系群众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的民主作风而非制度。”

  这就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并不能保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一价值原则的实现。

  群众路线将人民看作愿意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自觉履行自身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积极公民,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人民群众通过正式途径参与政治活动的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到群众路线的实施成效。当前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人们将获得金钱作为生活的主要追求,在政治参与不能带来明显经济利益,而且还要付出时间、精力等成本的时候,人们政治参与的兴趣难以被激发出来;个人价值实现路径的多元化也使人们通过政治参与方式获得社会认可的动力弱化;此外,历史上政治运动所导致的人际关系的疏离乃至对立,也使人们对现实政治参与的效果充满顾虑和疑虑;再加上现实政治参与渠道的缺乏使群众路线在贯彻执行时,难以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冷漠,并不意味着公民没有政治参与的诉求,社会转型带来的民意表达冲动和现实参与渠道的缺乏,使得人们往往借助日益普及的互联网平台,表达政治意见,宣泄对政府和社会的各种情绪。如何将这种情绪宣泄转为理性而有效地政治参与,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就成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此,只有大力实施公民教育,培育积极而负责的现代公民,并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才能为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提供基础和保证。

  总之,时代变迁背景下突显出的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局限,集中体现在个体权利虚化所导致的政治认同的弱化,“大民主”所带来的党群关系的疏离,群众路线实施保障条件和积极公民的缺乏所带来的群众路线实施成效的不足等方面。在当前深入推进各项改革要求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现实条件下,只有深刻认识群众路线的重要内涵和意义,正确看待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挑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实现形式的辩证统一,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推进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积极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才能调动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
  [2]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3.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47,543.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899.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3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