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李老师
发布于:2017-07-10 共8040字
  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在内涵方面实质上是一致的,循环经济所遵循的“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提倡与环境和谐发展,发展的同时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稳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这些规律,即符合自然生态的和谐型、稳定性、持续性,其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并且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具体途径,循环经济的实施可以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此外,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需求和资源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作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2.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内涵。
  
  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根据诺斯的描述,制度就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其主旨在于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由此可看出,制度是制约人的行为的一种准则。从制度对于人们行为的制约和规范的特征来看,不管是在一个国家还是在一个社会中,制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导、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被制度约束的人并非指单一的某个人,而是社会中的所有人,这也是制度的公共性。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构成,正式制度指人们通过有意识的建立并以正确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其重要作用是规范人们的行为,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以及契约等,明确了人们在社会分工中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等;非正式制度是与正式制度相对应的一种不成文的制度,来源于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传统文化、习俗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等内容。
  
  要建立一个成功的循环经济系统,没有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是不行的。我国之所以资源浪费严重、生态不断恶化,就是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以制约人们的行为。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了解了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而在我国当前的制度建设中仍有诸多因素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政府和群众的参与,因此,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既要有完善的正式制度建设,也要加强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循环经济相关的正式制度是指政府制度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相关制度,主要目的是通过相对应的激励与优惠制度来引导参与者实施循环经济,相应的利用处罚等方式来约束和禁止相关参与者的消极经济行为;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是指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与正式制度相互配合应用,如公众经过“绿色教育”后,理解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再通过政府给予一系列优惠、奖励政策等,逐渐使循环经济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想,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利用这种制度的建设使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在建设过程中,使原有的不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等,通过调整、完善、修改使其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仅可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因此,如何通过对制度的设计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建设生态文明制度的重大课题。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共同发展。
  
  (二)马克思相关思想及启示。
  
  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已威胁到全世界,马克思在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时,抓住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以及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他对资本主义制度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使得这种批判与生态危机联系在一起。这些思想不但为我们深入了解生态危机、树立现代意义的生态意识提供了出路,而且也为我们解决生态问题、倡导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1.马克思的相关思想。
  
  首先,在资本主义工业的弊端刚露头角之时,马克思就已经预见性的指出人类的文明终将向生态的文明转变。《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早体现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他敏锐的看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实质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与自然相互交流、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时,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以及社会生态环境进行剖析,认为进入资本主义后的西方国家,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打着“技术至上”的口号,改善生活条件的欲望逐渐加深,使人们越来越相信人是万物之灵,是整个世界的统治者,使得人与自然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虽然人们需要依靠自然才能够生存,生存的表现形式如住房、原料、衣服以及粮食等,但由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使自然生态系统日益成为人们所疏离与统治的对象。所以马克思警告人类“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生态批判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理论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学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对李比希观念和理论的吸收,将新陈代谢理论从自然领域推至社会领域,将其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揭示了资本主义人与自然新陈代谢断裂的原因。马克思通过对新陈代谢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既揭示了使生态危机产生的自然和社会机制,又对资本主义社会从经济危机向生态危机转变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在对新陈代谢这一概念的运用中,马克思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以资本主义目前的状况,人们应该对土地合理性的使用,不应为眼前的利益过度消耗资源,造成未来的资源枯竭。马克思在“新陈代谢理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代谢方式是社会与自然相割裂的,其规律不一致导致整个社会生产过程违反了自然规律。马克思关于生态环境理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基本思路。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着作中,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本质与规律进行了揭示,还通过当时的生态环境及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进行描述,指出一切都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在这种生产条件下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人身心的摧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与产业的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起到很大作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掠夺。对于这种人与自然异化的现实,马克思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推动生产力的基础上,又对其造成的人、社会与自然异化以及造成的环境破坏做出了批判,揭示了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与剩余价值,而破坏生态坏境,并指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所依存的生产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2.马克思相关思想的启示。
  
  在马克思的人与自然思想启示下,研究者们概括出了生态生产力的理念,并指出它是一种崭新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及循环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生态生产力就是要求生产过程的可循环性,以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对传统的生产模式进行变革,不仅对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同时对人和社会的整体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起到推动作用。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对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受到资源与环境容量的限制,虽然我国资源辽阔,但由于人口多、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低,且污染与资源消耗日益严重以及浪费现象的广泛存在,逐渐限制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历史与现实都要求我们不能因为环境问题而放弃发展,因此,发展生态化的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