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与怀特海自然观的融合借鉴
时间:2017-06-15 来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李猛 本文字数:11616字
摘 要: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近出场路径,是在现代性危机特别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联姻与融合。马克思和怀特海在自然观层面共同强调的过程性思想、主体性维度和正义性旨趣,构成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和怀特海的自然观共同特性的寻求,不能遮蔽其背后哲学立场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差别。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 怀特海。
自从克莱蒙大学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柯布教授提出有机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美国学者克莱顿和海因泽克合着的《有机马克思主义: 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中译本在人民出版社付梓以来,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美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热切关注的学术方向。虽然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开放体系,并不具有高度一致的定义,但基本上都遵循了柯布所确立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纲领,即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怀特海的联姻。这种联姻,无论最终是带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怀特海主义,还是带有怀特海主义色彩的马克思主义,[1]都是对两大理论的相互借鉴与有效融合的结果。怀特海与马克思在自然观方面所主张或暗含的过程性思想、主体性维度和正义性旨趣,构成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之过程性。
16-17 世纪的科学革命尤其是新力学革命为人类征服自然打下了基础,但面对当前的生态危机和资源耗竭,哲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曾被热情赞扬的“新科学”及以此为基础的机械世界观,并开始怀念前机械世界的环境价值。机械论的自然观把自然看作由被动质料构成的,看作死的,所以这种哲学观就微妙地认可了对自然及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2]怀特海和马克思自然观中的过程性思想,有助于环境伦理学者建构一个由相互关系网络组成的有机世界。这就解释了在人类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时,怀特海思想中的有机自然观为什么能够首先得到复兴,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近几十年新的理论增长点。有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继承和吸收了怀特海和马克思自然理论的生态维度,因而从本质上就是生态的。
怀特海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在出场路径和理论逻辑方面迥然不同,但二者都批判了西方传统的实体本体论,主张以过程的观点看世界。一方面,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反对近代唯物主义声称的物质实体和唯心主义坚持的精神实体,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各种事件或实际存在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实在即过程。怀特海在形而上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过程本体论。另一方面,如果说怀特海是用思辨形而上学的方法对旧哲学发起了批判,并用强调过程的机体实在论取代以往各种类型实体本体论,那么马克思则从根本上变革了这种解释世界的方式,强调实践基础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过程性。马克思不再像以往哲学家那样,从实体本体论层面抽象地谈论物质或者精神,他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及其背后的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突出了唯物辩证法的过程性,并因此确认实践才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真正出发点。当代着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哈维( David Harvey) 在《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中,也着重强调了怀特海过程哲学和有机论思想与马克思辩证法的亲缘关系,并借此构造出社会生活各环节内化于过程之中的社会分析框架。
首先,怀特海对笛卡尔、洛克和休谟等近代哲学家塑造的实体本体论哲学以及对近代机械论的批判和改造,构成了其形而上学体系发展的主要土壤。[3]在怀特海看来,以近代物理学为基础的“科学唯物论”把物质世界划归为物质粒子、空间的点尘和时间的刹那三个部分,处于特定空时上的物质粒子孤立存在,于是由物质粒子构成的物质宇宙只能是孤立的、静态的和死寂的,物质实体则只能进行盲目的机械运动。[4]怀特海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现代物理学的物质理论为出发点驳斥了近代机械唯物论。具体来看,怀特海使用了“现实存在( actual entity) ”这个术语,来指代不同哲学家所确认的世界本原即世界上究竟什么是真正现实的东西,也就是世界借以构成的终极的现实事物。准确地说,怀特海的现实存在不是近代实体本体论哲学中的物,而是那些点滴的经验,它们充满生机、转瞬即逝,错综复杂又相互独立,是构成终极实在之过程中的微观单位。[5]为了使机体概念更具时间感,说明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历程”,怀特海创造性地使用“现实发生( actual occa-sion) ”来说明现实存在的这一过程,以便更加强调事件发生的空-时特性,如能量子的实现就是一种现实发生。
因此,怀特海认为,整个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都是由各种实际存在的发展过程所构成的瞬间或轨迹,是由各种事件、关系构成的有机系统。而有机体的根本特征是过程,是有机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持续创造。因此,诸如“红色是否是真的”“绿叶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红色只是现实化过程的因素,知觉者和被直觉物必须共存于相同的时段。“现实存在如何生成,构成了现实存在之为何物。”[6]另外,过去的事态绝不缺乏对当前和将来的影响,这就是说如果放在更广泛的前后联系中,现实事物的实在连续体,就是生产过程中一种未完成状态。[7]由此可以看出近代机械论自然观与怀特海过程自然观的一个重要区别: 前者将世界看成一部精密如钟表的机器,各部件之间相互外在; 而怀特海过程思想认为,存在本质上是一切生成的可能态,而且这些存在之间是内在相互关联的: “一个现实存在存在于其他现实存在之中。……有机哲学的任务主要就是致力于弄清‘存在于其他存在之中’这个概念。”[8]因而,这种现实存在是宇宙中一个特殊的合生,这个世界中的每一部分对构成有机整体都是必要的。总之,怀特海过程哲学展现出的过程性、整体论图景,构成了有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基础。另外,从价值论角度看,由于怀特海“机体论的出发点是事物处在互相关联的共域中的体现过程”,[9]因此,对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和过程思想家而言,价值只能被定义为合作和共同体,而非竞争和个体[10].
其次,马克思突破传统实体本体论的形而上学研究进路,转向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社会历史分析。因此不是所谓物质这个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构成了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正如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中,施密特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作为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界面,在“人变革自然的实践中”深入挖掘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将人与自然作为实践的辩证“要素”,着重强调过程性和历史性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之意识形态迷雾的重要意义。
恩格斯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阐明了自然与历史的过程思想。通过高扬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恩格斯将一切科学认识和人类历史看作运动变化的过程,[11]并进一步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根基,认为“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与此想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适应的”.[12]但在马克思看来,正像辩证法的思维过程“不允许把事物形而上学地僵死地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一样,反过来,也不允许把事物完全消溶到使它受中介的社会过程这要素中去,因为这意味着仅把前提倒过来,同样是形而上学的谬误”.[13]相反,马克思自然观的过程性是要阐明关于在每时每刻形态中的物的存在之直接性和中介性的辩证法。在早期的哲学着作中,马克思据此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现象。
在后期的经济学着作如《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商品、价值、资本等核心概念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总体运行机制的辩证运动分析,得出“社会存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关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揭示,彰显出了商品形式中物化的历史关系和社会关系。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斯密等人把资本仅仅看作“物”的思想,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关系,一种价值生成和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交替地表现为货币、商品等形式。由此出发,马克思得以最终寻找到资本主义生成过程中隐藏着的剩余价值。而在论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时,马克思更是批判了过往经济学家将后三者与生产静态并列的肤浅认识,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本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14].
有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吸收借鉴了怀特海和马克思的过程思想,赋予了相互关联的事件及与这些事件有关的所有存在物以内在价值,指出过程性作为事物本质的确证。通过借鉴怀特海过程思想,有机马克思主义者确信关系和过程对于科学和人类经验的重要性,并从哲学上批判了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为有机马克思主义融合不同发展模式做了合法性论证。而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性分析,有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确证了自然问题的社会根源,即资本主义与生态破坏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强调怀特海和马克思自然思想的过程性维度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上必然是生态的: “所有生物的存在及其自身身份认同都与其他生物紧密相连而不是无关……也就是说,所有现实存在从本质上来看是完全生态的,人类本身也是生态的,是共同体中人,而不是孤岛中人。”[15]他者的存在不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标,真正的价值就存在于“每一个事件、存在于每一个有机的联系中,而不是在于它们的用途或者它们在自由市场上能换来多少钱等这些外在因素”.[16]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一个整体性框架内论述了存在物的价值,从而合理地扩展了价值范畴,将相互关联的一切物体都纳入到广义的价值范畴之中,张扬了生态文明理念。
李猛.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兼论马克思与怀特海自然观的异同[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50-57.
相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