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对施蒂纳思想的批判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17 共835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对施蒂纳“唯我主义”观的批判
【引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起点研究引言
【第一章】近代德国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施蒂纳的“唯我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对施蒂纳思想的批判
【结语/参考文献】施蒂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马克思对施蒂纳思想的批判
  
  马克思以唯物主义者的姿态来批判施蒂纳哲学思想的抽象性和不具体性,表面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施蒂纳哲学的相互对立,更深一层的对立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因此,马克思想要发展唯物主义,施蒂纳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他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其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震惊了当时的德国哲学界,他以“唯一者”为核心,鼓吹自我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马克思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一、马克思对《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批判

  
  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这本书中,施蒂纳阐述了“唯一者”存在 的合理性,不可否认,他所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以“唯一者”来作为万事万物的标尺,把“唯一者”当作万能钥匙,并用这把钥匙来解决社会上一切现实的问题,这样的做法明显是不合理的,他的“唯一者”类似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世界的主宰。
  
  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原因在于把历史关系和观念混淆了,把创造者和被创造出来的东西正好弄反了,从唯物主义角度来说,先有历史关系,才有的思想观念,但是在唯心史观看来,观念是包容万象的,它包涵历史关系,并且,就连客观的历史关系本身也成为了观念了严厉的批判,批判施蒂纳用抽象的东西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而施蒂纳唯心主义的产物就是“我”、“人”和“唯一者”.
  
  (一)批判施蒂纳的“我”
  
  马克思批判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关于“我”的部分,因为在这部分中,施蒂纳的“我”将逐步变成“唯一者”,同时,也把“我”看作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历史会随着“我”的死亡而消失,因为我是历史的书写者,是历史的主角,连“我”都没了,那么,以后也就肯定不会有历史了。
  
  从我(自身)发展到人(个人),在发展到我“我”(一类人,特指自私的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旧约中的教诫对象对我们说来是在过去时代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唯一者’的逻辑,而现在我们见到的则是‘唯一者’逻辑范围内的现时代。……‘我’的本身与‘我’的历史虚构同时破灭。这个‘我',历史虚构的终结,不是男女结合而生的’肉体的‘我,也不需要假借任何虚构而存在;这个’我‘是’唯心主义‘和’唯实主义‘两个范畴的精神产物,是纯粹思想上的存在。”②毋庸置疑,在马克思的眼中,“我”是观念上的派生物,不是身体上的产物。
  
  “我”的灵魂依附身体上,有血有肉的“唯一者”就形成了,但是,“我”的本质依旧是精神而不是身体,这一点永远 也不可能改变,因为在施蒂纳看来,精神在世界上的代言人是有些有肉的“唯一者”.
  
  (二)批判施蒂纳的“人”
  
  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最后,施蒂纳通过其思想的历险,最终完成了历史叙事,其结果就是把“唯一者”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我们却能从中发现,在看似拥有、包含万象“事物”的“占有者”却完完全全是在观念中完成的,或者说,他的“唯一者”是从抽象中想象出来的,如果按照基督教的模式,“唯一者”是人,那么,人这一理想确实实现了。施蒂纳的“唯一者”也在参与神圣的事业中实现着宗教式的价值。“个人只能参与神的王国的建立,或者按照对同一事物的现代的概念,参与人类的发展和历史。只要他参与其间,那么他就拥有基督教的价值,或按照现代的说法,具有人的价值”.
  
  施蒂纳宣告“唯一者”的历史也就是世界史,同时,就利己主义者来言,其他的历史没有任何价值,因为他们才是历史的书写者,他们把自己带提成整个人类,发展自己就是发展全人类,强调自己的观念、自由等等。但是最终,我们又在施蒂纳那里看到宗教式回归,回归到施蒂纳的“无”.任何高于我的东西,不论是人还是神,都会阻挡“我”前进的脚步。
  
  真正的历史,都是在“反思”中完成的。施蒂纳再一次表达了对个人主义的崇拜,认为真理就是德国思辨哲学的所有幻想。他宣称,因为有了黑格尔哲学的存在,才会有了宗教哲学的存在,同时,也要看到,德国哲学界的各种派系的准则其实就是黑格尔的著作。于是,我们看到,在施蒂纳那里,“天主教”对应着作为物的真理的关系,儿童,黑人,“古代人”;“新教”对应着精神内的真理关系,青年,蒙古人, “近代人” ;而马克思则指出,乡下佬通常都认为历史是思想观念的硕果,历史是受这些观念支配的, 而这些思想归都消失在 “圣物”里。然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和精神被当作历史关系,被当成思想家对世俗世界的统治,即教阶制。
  
  所以,在施蒂纳的世界里,在历史刚刚被书写的时候,历史就被思想的世界所占有和控制,也会在历史结快要尾的时候,被当作思想者对物质世界的统治,我们以后还将看到,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还是德国的思辨哲学家,因此,施蒂纳的主要的任务是:战胜这些思辨哲学家及其思想,进而让“唯一者”来统治这个世界。
  
  (三)对“唯一者”进行批判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马克思的态度是十分明显的, “唯一者”的任务是压垮思辨哲学,这是唯心主义对唯心主义,不过,施蒂纳却把“我 ”描绘成一个虚幻、抽象的人,走的是黑格尔的老路子。
  
  施蒂纳及其《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可以说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另一个翻版,它企图颠覆圣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救世主的样子,在这里,施蒂纳以一个思想者的身份,阐明了历史是从思想观念中诞生的,他比任意一个在他之前的德国哲学家都相信,德国哲学界里的思辨哲学是无比正确的。这种做法-把思想观念变成历史内容的行为,其本质就带有宗教的属性,把宗教的人当成历史的人,它在自己的观念想象中,用幻想来代替社会生活中的人。
  
  把虚幻的人当作社会历史活动的主角,这样的世界观,在马克思看来,是一种形而上学,也是德国哲学界的思辨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施蒂纳用他的“唯一者”彻底毁灭了费尔巴哈的人本观,而由于施蒂纳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所产生的“唯一者”也会死抽象、虚幻的,这就使真正的人本主义发生了异化,变成了宗教式的人本主义,但却留下了消解一切价值的断头路。
  
  二、对施蒂纳“绝对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
  
  马克思对施蒂纳批判的核心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对施蒂纳“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当然,这里批判施蒂纳主要是指批判施蒂纳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在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思想正处于巨变时期,他对一般的哲学争论已经没有了兴趣,因为他已经意识到,空洞的理论争论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只有和现实联系起来才有实际的意义,也就是说一切的理论研究都必须要以现实为基础。基于此,马克思对施蒂纳“三大自由”的批判进行了批判。
  
  (一)对政治自由批判的批判
  
  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这本书中没有对政治自由主义做出过明确的解释,不过,他的对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解已经体现出来了,当时德国已经进入了资产阶级时代,其时代主题就是自由主义,人们非常愿意看到法律、道德和理性等等,一切有约束力的东西都愿意看到,不希望社会处于无序的自由主义状态。
  
  当理性的力量大于个性力量的时候,理性就占据了主导地位,个性就只能退而次之。施蒂纳对政治自由主义的批判的着手点就是从理性开始切入的,理性就好比戴在头上的紧箍咒一样,在理性的框架下,是没有真正自由的,在任何事情,都会被理性所约束,当然,他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摧毁理性。以前人们都是信仰神、信仰上帝,现在的人们是信奉国家和法律,把神和上帝替换成了国家和法律。施蒂纳认为这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只有摆脱国家和法律的所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对于这个结论,马克思是否认的。
  
  与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式不同,施蒂纳对政治自由主义的批判是建立在空洞、虚幻的“唯一者”上的,所以他对政治自由主义真正的含义理解是不完全的,甚至是错误的,他的批判主要是局限于对德国市民的对于政治自由主义的幻想,而马克思则是结合了德国和法国的历史来,从实际出发、从现实利益入手来理解政治自由主义。他根据德国和法国的实际,认为德国人民不应该幻想,市民应该也就是说,马克思不相信脱离实际就能说明问题和改变问题,当时的德国经济社会不发达,这就限定了德国哲学家的视野和民族观,这样的话,就难免会得出荒谬甚至错误的结论。
  
  (二)对社会自由批判的批判
  
  社会自由主义被施蒂纳称之为社会主义,在施蒂纳的眼中,社会主义其实也就是共产主义,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这本书中,施蒂纳对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的批判是通过劳动、私有财产、共同体进行的。
  
  施蒂纳批判劳动的切入点是“非人性化”,就是说在他的理解中,共产主义的人们是生而自由的,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但是现实是社会中的人没有单纯的人(这里单纯的人指的是不劳动的人),劳动是天生的,是命中注定、不能舍弃的。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也体现了施蒂纳对劳动的看法,它只是一种形式,仅仅劳动不能使你称之为人,重点在于你是谁,劳动者又是谁,而我们又为什么劳动?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是赞同施蒂纳的,但是马克思又不是仅仅局限于此,他关于劳动观的落脚点不是如何废除劳动,而且如何看待劳动,即如何理解劳动,马克思的理解是物质生产劳动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自我实现,他的社会主义劳动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资产阶级法权(劳资矛盾)意义下的“劳动”,即:“共同性只是劳动的共同性以及由共同的资本--作为普遍的资本家的共同体--所支付的工资的平等的共同性。
  
  这句话表明,资本具有一般性,即普遍性,但是作为有生命的人们,却丧失了个性,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施蒂纳在批判共产主义的时候,只看到了劳动的”非人性化“,劳动的不自由。
  
  这一点则是马克思严厉驳斥的,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中,自由的具体表现象是就是劳动,他能得出这样正确的结论在于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劳动。
  
  ”唯一者“联盟,在施蒂纳的理解中,其实就是所谓的”利益者联盟“,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施蒂纳所处的时代是社会变革的时代,他希望用这个共同体来代替国家、社会等,在他看来,封建国家、社会、甚至是一切其他社会组织等等只是虚幻的共同体,只有”利益者联盟“才是真实的共同体,而”利益者联盟“是由”唯一者“们组成的,或者说,只有参加到这个联盟中来,才能成为”唯一者“,他们高调宣扬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马克思则认为施蒂纳的观点正好反了,他认为,”利益者联盟“才是虚幻的共同体,它会对人的自由形成压迫,不利于人的自由主义的解放。只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共同体。
  
  (三)对人道自由批判的批判
  
  如果说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从抽象的个人的角度出发的,那么,社会主义人道自由主义则正好相反,这个是从社会生活中实践着的现实的人出发。
  
  人道自由主义,在施蒂纳看来,这是自由主义的自我发展。在人道的社会中,凡是有点特殊的东西,均排除在外,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同时,施蒂纳也认为人道自由主义不同于政治自由主义,也不同于社会自由主义,不过,在客观上,人道自由主义把这种自由主义的原则发展到了巅峰。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道主义中,解放和自由是两大主题,施蒂纳则以”我“是人的最高本质,以此来批判费尔巴哈在人的问题上的抽象性。马克思则认为施蒂纳把自由主义变成了德国哲学不完全的存在方式,在当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点还没有形成,因此,马克思在前期还是支持施蒂纳的观点的,但是,在施蒂纳与费尔巴哈开始论战的时候,马克思则说施蒂纳把费尔巴哈的思想与我们对立了,实际上,只是一些语句与费尔巴哈的一些语句对立上了。
  
  在这个问题上,刘森林教授分析并得出了这样的观点:”通过对施蒂纳的批判,马克思对价值和理想都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一点已经在“现实的人”中完美体现。’现实的人‘是社会生活中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也是具体务实的人,这也说明了,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东西进行了扬弃,好的地方吸收,不好的地方舍弃,这体现了马克思辩证的观点。
  
  三、马克思批判施蒂纳之“唯一者”的重要意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巨著中,马克思对“唯一者”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施蒂纳把利己主义当做人的本质,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可以不择手段,不顾其他任何东西。马克思对此是十分反感的,也是严厉批判的,他认为施蒂纳的人的本质的观点是没有任何现实依据的,因为人的本质不是个体所具有的属性。
  
  实际上,它是所有人属性的反映,也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个问题上,施蒂纳走的是形而上学的路子,他在“我”和“唯一者”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获得自己的利益。“唯一者”已经限制了他的思维,他没有意识到:“唯一者”其实是不存在的,这是施蒂纳自己虚构的、设想出来的一个符合自己利益的东西,并没有把“唯一者”放在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中来推行“唯一者”,仅从这一点来看,“唯我主义”思想就是站不住脚的。
  
  本节主要论述的就是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产生及其对“唯一者”的超越,同时,“现实的人”的产生,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起点。
  
  (一)“现实的人”的产生
  
  马克思通过对“唯一者”的反思和批判,在 “现实的人”这条路上又迈出了一步。如上所述,在施蒂纳看来,人的本质是利己主义,没有利己主义思想的人们,是不完整的人,甚至不能算是人,只有我的“唯一者”才是真真正正的、现实的人。可以这么说,施蒂纳永远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只能看到人利己这一方面,而看不到其他方面。
  
  同时,施蒂纳只看到自己作用、限制甚至剥夺他人的权利属性,却拒斥了他人对自己制约、限制甚至改变的必然属性,不但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客观性,而且取消了整个世界的多元性。在施蒂纳严重,世界、人类都是单面的,甚至是唯一的,只剩下自我存在和合理性,只剩下自我自由存在的合理性,他的这种思想被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风味学术经典,并被诉诸于客观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所以施蒂纳关于人的自主意识、人的本质等等问题上,一直是在原地踏步或者是兜圈子,从来没有到社会生活中去考察人们,唯心主义的施蒂纳是不会理解是物质的变化,才导致了意识的变化,其结果就是施蒂纳完全脱离了社会,沉浸在个人的幻想,是他一个人或者是利己者联盟的世界生活。由于施蒂纳的人本质的来源不是现实社会,所以他不能抓住现实的人和各种关系,也就不能正确 理解人本质的问题,同时,他自己属于小资产阶级,而他也没能分清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区别,不清楚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因此虚构了”唯一者“.这个”唯一者“是抽象的,只是意识观念上面的产物,其本质是利己主义,但是,意识中的各种欲望只能在现实中来满足和实现,所以说施蒂纳的”唯一者“是永远都不能实现,或者说是他的”唯一者“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马克思通过对施蒂纳”唯一者“思想非现实本质的揭示和批判,加深了马克思对”人“理解和认识。每个人自己的哲学都有其前提,黑格尔的哲学前提是”绝对精神“,施蒂纳的哲学前提是”唯一者“,这两位的哲学前提都是抽象的概念,是意识层面上的,马克思的哲学前提是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现实的人“作为哲学基石。只能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包括人们已经拥有的东西和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马克思指出,我们所说的”前提的人,不是幻想出来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社会的人,而是进行社会资料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人只能是社会上的现实的人,不能是虚构出来的人,即马克思明确了其哲学前提-”现实的人“.
  
  马克思眼中的”现实的人“,指的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的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能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主要是通过实践和劳动来体现的。由此可见,马克思是将人的本质放到具体的、客观的社会关系实践中考察的,人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关系的,这个关系是以客观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并且是为了有效地从事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而形成的, 同时也不得不带有浓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色彩的,并且遍染受到具体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所制约的。
  
  所以,马克思随后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和共产主义制度下的”现实的人“的阐述,无不带有特定制度下的”物质“色彩。不仅如此,马克思笔下的”现实的人“还是多元的和全面的,一方面,”现实的人“必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必须服从社会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人对社会关系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最开始清楚地反映在他在其《博士论文》中反感德谟克利特接卸的种子运动论,而赞誉伊壁鸠鲁的”斜线运动“说上 .
  
  (二)”现实的人“对”唯一者“的超越
  
  第一,生活层面对意识层面的超越。施蒂纳的”唯一者“是意识层面上的东西,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是社会生活中的产物。马克思则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指出那种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浸在自己的意识里、完全脱离社会的人,根本就不成称之为人。人只有生活在社会中,才会具有社会属性,从事劳动实践、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才是真实的人。施蒂纳的出发点是”唯一者“,实际上,这是抽象的、虚幻的,属于唯心主义,由于其局限性,他只能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看不到其他方面,从这方面来看,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早就把施蒂纳的”唯一者“远远甩在身后了。
  
  第二点,”社会本质对利己本质的超越。即马克思的“现实的人”和施蒂纳的“唯一者”本质是不同的。施蒂纳认为人的本质是利己主义。马克思认识人的本质是实践活动。施蒂纳的眼中只有“唯一者”,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是不真实的,比如,民族、国家、社会、人民等等,同时,信仰、道德、法律、宗教等等,这些上层建筑,凡是与他的“唯一者”理念相抵触的东西,都是要打倒的。
  
  在他看来,“唯一者”是这个世界上能够代表正义的东西,而世界、国家、社会、人民等等,其他的一切东西都是为我服务的。
  
  马克思则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对“现实的人”的研究,转到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研究社会关系和物质生产活动。也正是由于马克思抓住了社会关系和物质生产活动,才能把“现实的人”规定为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同时,他对社会现实根源进行了一定的探究,探索到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的根源,而施蒂纳呢,则是完全背离了社会现实、离开了物质生活条件,根本就没有探索人性为什么会利己?也没有探索其社会根源,他只是在他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打转、在意识层面打转,这样,就永远不可能发现“现实的人”这一本质问题,所以说,在人的本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已经远远超越了施蒂纳。
  
  第三点,多元属性对单一属性的超越。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方面来看,“现实的人”超越了“唯一者”.施蒂纳宣称,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真实的人是“唯一者”,即“自我”,这个“自我”是自我意识的高级阶段,即“绝对自由主义”者。这个“绝对自由主义”者,不像儿童那样受到社会和自然的束缚,也没有受到青年人的精神和理想等等的约束,“绝对自由主义”者,是成人,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受任何的限制和约束,是一个完完全全自由的人。
  
  马克思则认为他的“现实的人”是处于社会关系和自然中的人,是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如果没有自然给人类提供物质基础,那么又从何谈起衣食住行呢?所以说人只有依靠着自然才能生存。同时,人类在利用和再改自然的时候,必须要遵从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其实也对人们的生活是一个紧箍咒,一个巨大的约束,这也反映了真正的自由是有条件、有约束的自由。人们不但离不开自然,也离不开社会,因此,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生产关系。
  
  (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起点
  
  实际上,施蒂纳的“唯一者”是意识层面上的产物,“利己者联盟”是人的意识关系,这属于唯心主义,但是,正是他的这种唯心主义理论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起了重大的作用。马克思通过对施蒂纳的批判,明确指出了施蒂纳的“唯一者”是不存在的,是虚构出来的,施蒂纳夸大了观念的作用,认为自己想象出来的“唯一者”是无所不能的。而马克思重点批判的也恰恰是这种唯心主义,指出施蒂纳只看到意识层面的“唯一者”,并没有注意到物质世界和社会生产力,更没有看到劳动和实践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马克思在施蒂纳的“唯我主义”思想这个反面的提醒下,实施了自己的理论研究的转向,即从纯粹理论的研究转向了社会历史事件方面的研究,他认为,光有理论研究是不行的,只有从天上回到人间,从纯粹理论回归到现实、回归到实践,这样才能认识到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而且,历史也都是那些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的人”创造的,离开物质资料生产来谈人和历史都是不现实的,可是施蒂纳却宣称这个世界都是由“我”来创造的,世界历史是由“唯一者”
  
  来书写的。与此同时,马克思宣称,施蒂纳的历史观是抽象的,用意识层面上的东西是不可能创造出来历史的,就比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这些都是只能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来实现或是来满足的。由此可知,马克思关于人和历史的理解,都远远的超越了施蒂纳。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物质资料生产决定人们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而历史是“现实的人”的历史,是“现实的人”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同时,“现实的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是在不断实践、不断发展的人,是通过劳动把理想变为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应该阐述原因,阐述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一步一步构建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建立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将人放到具体的阶级矛盾关系中分析,提出了异化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最终具体的提出遍染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规律,并客观地描绘了共产主义的蓝图。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提出来的,马克思的理想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此,人不会在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所控制,例如“唯一者”、“绝对精神”等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