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公正观的当代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17 共1109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社会公平正义思想探究
【引言】马克思公正观的内涵与当代意义研究引言
【第一章】马克思公正观形成背景与发展轨迹
【第二章】马克思公正观的基本思想
【第三章】 马克思公正观的当代启示
【结论/参考文献】马克思公正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三、马克思公正观的当代启示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许多社会不公正的问题,引起了我国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求全体人民在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实现社会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如何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众多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如何实现社会的公正,必须以马克思公正观为指导,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正观,为实现社会主义公正保驾护航。
  
  (一) 以马克思经济公正观为指导,分析解决我国经济领域不公问题
  
  当今中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政治、经济体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而各个领域的社会公正问题也凸显出来了。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公正观为指导,为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不公正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经济公正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到的源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公正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社会公正,实现社会公正必须依托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马克思在论证社会公正问题的时候曾经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保障社会成员的富足的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和发展。”
    
  这也充分说明了只有当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保障,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发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由于本质上还残留着旧的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痕迹,因此只能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的平等的经济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还存在着许多经济成分,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防止收入过分悬殊等。这种分配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了条件。
  
  其次,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家决定性作用,为实现社会公正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公正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经济环境。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出现了许多的社会公正方面的问题,可见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但是在竞争中存在了一些人为的因素和行政干预的成分,使得真正的公平竞争难以有序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清除这种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为了避免市场自身存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特点,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进行调节,维护市场经济的平稳健康的发展,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有利的经济环境。
  
  最后,抓创新,谋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创新步伐持续加快。从高技术产业增长强劲,到“双创”蓬勃兴起,从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到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到54%,无不说明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为实现社会公正创造了有利条件。
  
  2. 缩小贫富差距,逐步实现经济诸领域公正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虽然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 ,我国生产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的贫富差距却也在逐年拉大。
  
  国际上用来衡量收入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用来定量测定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其数值在 0 到 1 之间,越接近 0 表明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反之则越趋向不平等,0.4 则作为一个警戒线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收入差异。有关统计部门公布的历年我国基尼系数 2009 年为 0.490,2010 年 0.481,2011 年 0.477,2012 年 0.474,2013 年 0.473,2014 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 0.469.虽然数据显示我国连续几年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是始终高于 0.4 的警戒线,也足以说明我国收入差距的存在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表明,根据 2014 数据统计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 元,比 2013 年同比增长 9.0%.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山东等 9 个地区。2014 年上海、北京、深圳、浙江等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 4 万元大关,其中,上海具有最高,达到了人均 47710 元,北京以人均 43910 元位居第二,深圳 40948 元,浙江 40393 元。从地域角度来看,收入差距更加显着。就 2014 年数据显示,青海省、甘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分别为 22307 元和 20804 元,处于最低水平。此外东西部居民收入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东部地区:2014年浙江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2658 元,江苏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7173 元,广东 25685 元;中部地区: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8283 元,河南为 15695 元,湖南较高为 17622 元;西部地区: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0804 元,相比之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仅为 5736 元,差距十分巨大。这些强有力的数据显示出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差距等等。收入差距的拉大,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我国全面迈向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什么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制度日趋完善,贫富差距还会如此巨大呢?
  
  首先,生产力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而言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本主义从其出现到发展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偶尔巨大的社会生产力,超过了过去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创造的生产力。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基础的之上的社会主义社会,理应物质生产水平以及财富积累要远远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然而事实上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落后的封建主义社会基础之上的,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注定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及其不平衡,物质财富不是很丰富,因此并不能做到兼顾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难免出现一些不公正的现象。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公正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以极大的调整整个市场的资源的合理分配,但是市场经济效率优先的特点导致经济发展过程追求效率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社会的公正。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特征,每个经济主体可以自由平等的进入市场。表面上看,大家都可以平等的竞争,但是每个个体在进入市场前的起点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意味着所谓的平等竞争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这就会造成社会出现贫富差距的拉大。将这种现象推知区域发展,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地区自身存在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我们一直在倡导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但是事实上存在着的这种不平等是无法立刻实现经济发展的公正的,这需要很长时间去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来弥补市场经济自由运行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二) 以马克思政治公正观为指导,分析解决我国政治领域不公问题
  
  1. 消除权利与义务不对等,遏制杜绝官员腐败等现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政治体制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也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但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远远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在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不等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各种政策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但是权利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定很好的保障了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很多时候国家在选举人民代表的时候,作为普通的老百姓并不了解选举的实际情况,就被告知已经行使了权利。还有许多政策再实施的时候,公民的知情权也没有得到保障。虽然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享有一定的权利,但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正确有效地实施迫在眉睫。如今,由于人民权利没有得到保障而引起的社会冲突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此外,人民群众在受教育权和劳动权等方面也缺乏了有效的保障,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公正的实现。
  
  除此之外,政府官员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公正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在政治领域也滋生了腐败,而且愈演愈烈。腐败这颗毒瘤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危及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015 年 7 月 2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发布消息,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经查,周本顺在重大问题上发表违背中央精神的言论,干扰、妨碍组织审查;为提拔职务进行非组织活动,违规选拔任用干部,超标准公务接待、公款吃喝,等事件,严重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严重违反了组织纪律,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严重违反了党的廉洁纪律,此外为其子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家风败坏、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等。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可见腐败现象在我国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早在 2015 年 1 月 22 日,国家主席***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就明确了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要加大力度打“老虎”,既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事件,又要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仅仅到 2014 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 17.2 万件违法违纪线索,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18.2 万人。近日,纪检委督查组入驻高校,严查高校存在的违法乱纪腐败等行为,至此许多高校的领导干部纷纷落马,可见我党对于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
  
  为什么随着经济发展,政治制度也在日趋完善的形势下,我国的政治领域依旧存在上述所说的公民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官员腐败等问题呢?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不公正的论证政治公正观的时候,提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社会公正的。因为虽然社会制度本身是公正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运行中要通过特定的社会体制表现出来。合理的社会体制则是社会公正的形式。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体制还不合理、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社会体制在表现社会公正的时候显得并不那么公正。这种社会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公正的实现。
  
  同时,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间,由于政治体制不健全也造成了中国出现了大量的社会不公正现象。比如,决策机制不透明、不民主不科学;行政管理效率低下;法制不健全;司法力度不够;权利运行机制缺乏监督等等。近几年通过网络媒体曝光的行政主体不作为的事件比比皆是,官员腐败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公民的知情权没有得到保证等等诸如此类的报道很多,这些都在印证了一个事实就是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政治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必然导致诸如公民权力与义务不对等、官员腐败等政治不公正的现象,严重影响制约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
  
  2. 健全政治体制,为实现政治公正提供制度保证
  
  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公正,不仅仅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必须要健全完善的公正的政治制度,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政治制度作为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产物,对社会关系具有整合、规范和引导作用。公正的理念如果只停留在理念层面是无法实现政治公正的,只有当这种理念外化为制度时候才能保证公正的实现。没有公正的政治制度,就没有政治公正。公正的政治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强有力支撑。建立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封建社会,其本身就是不公正的,因而马克思提出了只有在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剥削后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因而健全公正的社会政治制度对于实现社会公正至关重要。
  
  首先,完善民主制度,推进民主进程。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政治体制的发展和改革却相对滞后,中国的政治体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权力过分集中。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保障人民民主,实现社会的公正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几千年来封建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民主制度还存在问题,诸如权力过分集中,官员乱用职权等。
  
  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民主制度,推进民主的进程,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保驾护航。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因而在权利平衡上我们必须照顾到每一个利益群体,协调各种利益的分配,使各个阶级共享共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城乡基层的民主选举制度,群众能够直接的反映自己的意见,为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还应该扩宽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将其程序化、制度化,切实保障各个社会群体利益的充分实现。
  
  其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决策机制。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根本组织准则,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政策,实行政策之前必须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每项政策的制定的和实施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民主决策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有效的预防和避免个人意志在决策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偏袒等问题。只有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吸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切记只是把这种决策机制流于形式,敷衍了事。
  
  最后,完善政治监督体制。腐败现象的滋生,除了由于官员自身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利益的熏染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不受监督的权力势必会走向腐败,威胁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实现。如何完善政治监督体制?第一,加强党内的监督。继续落实中央巡视组工作,强化中央巡视组的打击力度,加强对中央巡视组对各级党组织的权力的监督,完善民主政治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干部述职制度等。
  
  第二,强化社会监督。社会监督主体包括老百姓、社会团体以及新媒体。推进政府政务的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完善举报制度,鼓励保障各种举报行为;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及时监督。第三,强化国家监督,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能力,监督政府的行为,不断加大纪检、监察、检察等部门的工作力度,强化监督的强制性和独立性。
  
  (三) 以马克思社会公正观为指导,分析解决我国社会领域不公问题
  
  1. 关注弱势群体边缘化问题,逐步消除社会阶层严重分化现象
  
  虽然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快速地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社会阶层的两级分化,弱势群体边缘化等,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和国家给予特别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就业。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中坚力量,肩负这重要的义务和责任。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被排除在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之外,他们基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成了城市的“边缘人”.主要表现在:第一,劳动权的不平等。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往往是城市中最苦、最累、污染最严重,风险也最大的职业,他们收入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缺少就业安全意识,同时由于没有完善的法定的就业保障,导致农民工工作相当不稳定。
  
  第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一些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为了上学,大部分需要缴纳高额的赞助费才能上学,否则只能选择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与此同时,由于教育的基础存在差异,农民工子女往往由于语言、文化和知识基础等差异与当地的学生产生心里隔阂,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第三,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14 年对 40 个城市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仅为12.5%.签订的合同中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履规的问题,甚至有些单位存在着同工不同酬、不同权等问题。此外,拖欠和克扣工资问题依旧很严重,农民工取得相应劳动报酬的权利很难得到保障。更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工工作条件恶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据我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为工作致残的工人约有 70 万,其中农民工占绝大多数。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农民工利益得不到保证等问题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速度滞后,尤其是对农民工的保障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覆盖城镇职工,然而,农民工作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主力军,他们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却没有很好的得到落实。在五大社会保险中,除工伤保险已有相当数量农民工参加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大多数农民工都处在边缘。与此同时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保险情况也很不容乐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以及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在社会救助方面,现行城镇社会救助只覆盖城镇户籍人口,一些政策农民工是根本享受不到。此外我国现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不完善,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的专门规则只有地方性和政策性规定,这些都是造成社会不公正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迫在眉睫。
  
  其次,农民工的公正意识淡薄,不懂得采取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我们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公正的制度需要公正的意识来建立和维护。但是几千年的封建落后思想严重影响了社会公正的建立。传统的平均思想,使得人们错把平均主义当成了公正,人们认为只要实现了公有制,就能消除社会的不公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了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客观规律,幻想一夜之间实现社会的公正,结果急躁冒进,欲速不达。我国当前出现的弱势群体边缘化问题,根源在于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前些年,人民代表大会中农民的代表数相对我国农民的庞大的人口基数少之又少,农民失去了参政议政的话语权,无法真实的反映农民内心的需求,农民的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障,造成了我国社会领域中出现了农民工群体边缘化问题。
  
  2.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各阶层共享发展成果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种有效机制,能够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弥补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措施;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措施。处在社会主义发展转型期的中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证人们的生活不至于因为失业等问题而茫然失措,使得全体人民处于“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环境中,除此之外,要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工的发展问题,加大对中低收入阶层的扶持力度。譬如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民的幸福晚年;扩大低保范围,提高低保标准;提供住房保障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能够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的实现,逐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保障所有人共享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从而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利保障。
  
  实现社会各阶层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重要的就是解决好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着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因此民生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关系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正的目标也就早日实现。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呢?第一,促进就业,重点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就业作为老百姓最基本的谋生手段,必然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利益问题。
  
  就业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普通老百姓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只有保障每个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才能保证公正的实现,然而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就业困难、失业率高、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为了促进就业,应该努力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第二,控制房价的快速增长,建设保障性住房。住房难是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所谓安居才能乐业。我国目前住房问题主要表现在:房价过高,刚需用户没有自己的住房,买不起房问题严重;富裕者,手里好几套房产闲置。这种差距的存在严重的制约着社会的公正发展。为了控制过高的房价,从 2011 年至今国务院发布若干条文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新国八条”的出台有效的抑制了一些投机者的炒房行为,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房价的过快增长。在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同时,党和政府应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确保人民有房可住,解决人民群众住房难问题,从而增强他们的心里平衡感,真正实现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全体人民共享。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资力度,但是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的存在覆盖面小,管理体制不健全,投入力度不够等。因此,必须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努力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覆盖面,增强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公正性,实现社会的公正。
  
  (四) 以马克思生态公正观为指导,分析解决我国生态领域不公问题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杜绝资源浪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是生态领域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严重破坏了生态领域的公正,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首先,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植被、地表等受到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及其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37%,水土流失的频发,造成了我国耕地面积以每年 100 万以上的速度正在消失,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草地沙化约有 100 万平方公里等。这些惊人的数字无不在说明一个问题,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此外,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盲目的开垦造成了土地的荒漠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对于耕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需求量的提升造成了森林资源的破坏,水资源的短缺等问题。生态的公正性、生态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
  
  其次,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近几年 PM2.5 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PM2.5 作为雾霾天的罪魁祸首,主要来源就是汽车尾气、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工厂制造的二次污染以及冬季取暖燃烧煤炭排放的污染物这些都是 PM2.5 的来源。雾霾天气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增强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使得传染病增多,不利于儿童的成长等。
  
  虽然,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期,需要加快脚步发展经济,进行经济建设,但是经济建设的出发点绝对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和背景的,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领域出现的不公正问题,警醒我们必须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提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停留在高投资、高消耗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会在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还只是依托对资源的简单加工来获取利益,这种生产模式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浪费,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调,但是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虽然我国这几年一直在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建构,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缺少人民群众的参与基础,相关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还是比较淡薄。首先,虽然公民对环境污染的行为进行了举报,行使了举报监督权,但是在相关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公民没有任何的参与权利。其次,虽然公民对环境保护的相关信息具有知情权,但是公民在获取环境保护的相关信息的时候往往很困难,给生态环境保护法案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最后,公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对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环境破坏行为没有敏感的动洞察力,造成了社会监督不到位,公民监督不到位,污染行为难以有效的遏制和治理。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公民是不可忽视的坚强力量,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我过解决生态领域不公正现象的主要出路。
  
  2.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马克思在论证社会公正观的时候,特别指出了生态领域的公正问题。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十八大报告中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系统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必须高度重视,维护生态的公正。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公正
  
  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第十八届代表大会中确提出了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体现的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这种做法严重的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带来的环境的污染。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我们要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其次,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强化监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我国应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现如今,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缺乏强有力有的法律支撑,使得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地遏止,必须完善法律监督体系,使得执法行为有法可依。更为重要的是,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给以关停,对屡教不改的可以采取法律的强制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生态环境的有利发展。
  
  最后,提升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强化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加强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教育;鼓励公民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倡导公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举报监督破环环境的行为等。最终树立健康、文明、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