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信念思想探究
【绪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观探析绪论
【第一章】理想信念与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信念观的形成
【第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信念观的主要内涵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信念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结语/参考文献】马克思与恩格斯理想信念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理想信念与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信念观的形成
1.1 理想信念概述
理想信念简而言之就是对于精神方面的理想化追求,是人类思想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是人类对现实社会中一些现象或事物的期望。理想信念能够反应这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背景,还能表现这个人在精神方面是否由坚韧的意志力。理想和信念之间相辅相成又互相促进,理想的是信念的根本和源泉,信念又是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自古以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物,都有着伟大的理想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1.1.1 理想概述
"理想"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ideal".说到理想,总让人心怀敬意,感觉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很多人会觉得理想就像是个梦,虚无缥缈。其实不然,理想并非空想,真正的理想是通过实践的积累,在自身成长积淀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是对自身成功的渴望,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也是对自己人生成功的向往。理想是催人奋进的良药,是黑暗洞穴里光明的指引,更是生命中沮伤的安慰,是可以触摸、可以实现的。
理想其实是一种意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本意就是在外界物质的影响下,意识也会发生变化,而意识的改变也会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够有效的促进自身不断的进步同时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让人们误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拥有正确的目标和理想,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迅速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周围事物的发展。爱迪生通过上万次的实验最终发明了电灯泡,奥本海默与曼哈顿工程众多专家历时 5 年终于研发出了原子弹,阿姆斯特朗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在月球表面迈出了人类历史最坚实的一步,等等这些都充分的反映了从人类文明的起源至今,只有拥有理想,并不断付诸努力,坚定信念、永不放弃,人类文明才能够进步,科技水平才能飞速的提升,全社会才能够良好有序地不断向前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理想的阐述,理想具有四个特性,分别为现实性、长久性、情感性、促进性。第一点现实性,就是说理想虽然是精神世界的思想,但也需要与实际结合,一个人的理想往往与他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若是不经过现实的努力,那理想也只能是空谈,若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跟理想相近的事物,那这些事物就会牵引理想的形成;第二点长久性,就是说能被叫做为理想的,几乎都是不容易达到的,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然要经过一番风吹雨打乃至千锤百炼之后才有可能将其实现,所以说,理想的实现是一段遥远的路途,能把理想实现的人,也绝非平庸之辈;第三点情感性,即理想由情感塑造,它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理想很大程度上能够支撑一个人的生活乃至生命,这份理想,无可代替、至关重要;第四点促进性,理想是未完成的事物,它在人们心灵的深处向人们挥手,促使人们放飞激情,挥洒汗水,极力的向理性奔去,这种追求理想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能力与价值。
理想按照实质内容可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两个层次。二者相互依赖,个人理想包含于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同时依赖于个人理想。
1.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是在某些背景条件下的个体根据自身能力,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同时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其中包括个人具体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生活理想顾名思义就是对于所处的生活现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期望。职业理想就是对职业道路的选择与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程度。而道德理想则是对自己和社会道德观的态度及期望。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由于外界物质环境的不同,思想及心理状态也会有所不同,心中的理想也就会随之发生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自我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所以对自己的期望值也会更高。比如高考时所希望报考心仪的大学,大学毕业时想找到的理想的工作,工作时又希望自己的努力与回报成正比,所以期望加薪升职等等。拥有理想就会激励自己要不断前行,同时也提醒自己要时刻反思,使自己将理想与实现铭记于心,时时刻刻脚踏实地的努力学习和工作,这样人才能逐渐完善自我、挑战自我、最终超越自我。
2.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是社会中每社会成员理想的总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目标,它需要靠大家一同努力来实现。社会理想更加需要群众达成一致,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社会理想的实现,源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由于社会成员的数量极其庞大,所以汇总出的社会理想也就层出不穷,这也是社会理想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同时由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理想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社会理想也同样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
而正是因为诸多这些积极的、向上的社会理想的实现,国家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国民才能够实现富强。
3.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密不可分,二者之间,个人理想包含于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依赖于个人理想。社会理想较个人理想相对复杂,因为社会理想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理想有时也是个人理想,社会理想能否实现或多或少也会影响个人理想的成败。
人就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运行。理想亦是如此,就个人理想来说,如果社会条件不好或者与社会接触少,那么个人理想实现的难度就很大,希望较小,只有胸怀大志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既国家民族发展规律相融合、将国家民族的理想当做是自己的理想、心系天下才是最有价值的理想。将个人理想社会化不是扼杀个人的理想,而是说个人的理想要与社会的理想相适应,二者只有达到合适的关系,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理想的实现离不开个人理想,有时候会出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社会理想不符合的情况,对此,就会期望胸怀大志的人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帮助社会完成理想。
个人理想的实现是社会理想的奠基石,因为社会理想的实现与否,取决于个人理想是否实现,只有正确的树立个人理想并且实现,社会理想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否则一切都是无稽之谈。同时个人理想的实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泉,若想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就必定会付诸巨大的辛苦和努力,而在这实践的过程之中,就会无形的促进社会的进步,无数个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的积累,最终就会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1.1.2 信念概述
信念是一种精神状态,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或事物的执着于追求,是对人生的态度。
信念必须具备三个方面,分别为了解、信任、意志力。可以这样理解,信念是以了解开始的,然后相信自己的意念,只有拥有坚定地意志力才能成就信念。信念是一种思想境界,不是简单地行动或想法,其本质在于信念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对自己的要求,重点在于自身对某一事物的专注和执着以及内心坚定不移的态度。
信念同时具有三个特点,分别为社会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社会性既是对信念形成影响最大的就是社会因素,成长环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格品性,其信念也差距很大,社会因素对信念的影响不可小觑。稳定性既信念在人思想扎根结果,对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影响是很难改变的。发展性则是信念是种精神粮食,它会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提升。
信念能产生强大的意志力,信念与意志力二者相辅相成又互相促进,彼此依赖,若一个人连基本的意志力都没有,那么就别谈信念了。信念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催人奋进,无论在身体力量、思想力量及处事能力上都能让人发挥无限潜能,信念所带来的美好是不可估量的,也是这种种意志力促成了信念的实现。
人生在世,需要有个理由好好生活,更需要一个上进奋斗的理由来为生活添枝加叶。
信念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它是免费的,也是昂贵的,是奢侈的,也是简单的,在现实生活中,在你不满意生活环境而沮丧灰心之时,在你经济萧条却无可奈何之时,在你整日思考但毫无结果之时,没关系,我们还有信念,坚定信念最终的胜利就一定会属于我们。著名思想家皮尔士说,成功的人有着相同的特点,失败的人有着不同的沮丧,这里所说的相同的特点,就是指信念。信念是一个人心灵及精神上的安慰,是生活前行道路上的照明灯,勤劳奋斗的人在追求信念之路上一定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1.1.3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理想是对没能完成目标的设想与期望,而信念则是对理想的执着于追求。二者关系紧密,但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理想和信念都属于人类精神境界中的一部分,理想是产生信念的基本条件,而信念则是理想的实际体现。具体的说,信念是在有了理想之后,在现实生活中对事物的发展及自身所追求事物的专注与执着。在有了理想并用行动实现的这一过程中所表现的执着就是信念。
理想和信念是就如同红花和绿叶,联系紧密,不可分开而谈。信念的前提必须要在思想上有想要完成理想的欲望,理想的实现要靠牢不可摧的信念。信念需要坚韧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一旦形成就很难消退,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素质,加强个人能力。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理想和信念有是有机的统一体。
1.1.4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观的意义
把人生活的社会比作同汪洋大海,人就相当于航行于大海中的小船,海面上波涛汹涌,小船时而摇晃时而平静,这种情况下,小船需要明亮的灯塔来指引方向,看准方向扬帆起航。大家都可以看出,这里的灯塔指的时理想,而风帆就是信念。没有灯塔和风帆的船一定会石沉大海,人也一样,生活没有理想和信念的指引就变得毫无意义也枯燥无味,人生的价值也很难被挖掘。年轻人是社会的顶梁柱,我们更应该有理想有目标,培养自己坚韧的意志力,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辉煌的人生离不开理想,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拥有理想信念能够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人生的道路方向很重要,有的人在一开始走错了方向,就算走的再远也没有结果。回顾世界文明灿烂的历史,那些能名流千古的人都拥有明确的理想信念,在艰难险阻下不屈不挠,最终实现理想。李时珍走遍大地,品遍草药,呕心沥血著成《本草纲目》;马克思勤学苦读半辈子,数不尽的书籍被他所吸收,终于发表《资本论》等著作。高尔基说,一个人的成就,与他的理想层次有很大的关系。邓小平也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这个理想。总的来说,是理想和信念加之中华人民不懈的努力,排除了艰难万险,有了现在光明的生活,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拥有了理想信念,就是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1.2 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信念观的形成
1.2.1 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信念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左右的法国政治大革命胜利完成,人类历史随之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资本主义首次向人类历史证明了其潜在的创造能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但最后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固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日益突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陷入激烈的斗争。19 世纪初期,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不断爆发,资本主义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关系进一步加深,由此开启了无产阶级为自身命运发起政治抗争的时代,尤其是 1848 年六月法国革命的爆发将资本主义社会残暴的剥削性质彻底暴露出来。无产阶级所开展的抗争需要新的革命理论的指导,这为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信念观的产生创造了社会背景,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信念观的产生历史必然性。
19 世纪上半叶,新兴资产阶级不甘受制于封建压迫开始了拼命抗争,资产阶级是反对封建主义社会的先锋力量,欧洲各国的民族民主革命热潮逐步掀起。马克思受到早期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明确了自身终身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的理想。处于被消灭边缘的封建统治者试图要做最后的挣扎,妄图利用人类善良的本质,紧紧抓住民族情感这颗救命稻草,在民族大义上大肆制造唯心理论。普鲁士政府当局者利用形而上学的理论,将民族与革命相对立,并向世人宣传,条顿人是世界上最完美无瑕的民族,其最原始的条顿精神是上帝赐予的最纯正的民族精神。德意志民族的每个人都要保护自己的民族,忠心于民族,就必须维护一切旧的制度,追求民族固有的传统,一切新生事物和新的思想观念都是阻碍民族生存的东西。总而言之,参与和发动革命就是对民族的背叛。
中学时期的马克思就已经开始向腐朽民族观念提出了抗议和挑战,在其所写的《论宗教问题》一文中说到:"任何一个民族,即使它达到了高度的文明,即使他们之中出现了一些最伟大的人物,即使他的艺术达到了充分繁荣,即使科学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尽管有了一切,它也不能从自己身上解脱掉迷信的枷锁;它无论关于自己,或者关于神,都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真正的概念;无论它的道义,或者道德,任何时候也脱离不了外来的补充,脱离不了不高尚的限制;甚至它的德行,与其说是出于对真正完美的向往,还不如说是出于粗野的力量、无约无束的利己主义、对荣誉的渴求和勇敢的行为"[1].
也就是说,无论一个民族取得的成就有多么伟大,都不可能实现追求完美的境界,它在发展道路上必然会受到传统的、封建的社会关系及道德观念的束缚和制约。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必然充满了强制和压迫,必然有为了追求一己私利而压榨他人的行为存在,诸如此类的外界干扰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这个民族追求文明的发展过程。在此,马克思仿佛已经能够看到落后的社会关系和传统观念对民族发展造成的牵绊。一个民族要获取新的发展,就必须扫除这些牵绊。打破封建制度所捏造的宿命论,提出改造和发展民族的艰巨任务,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信念观最早的雏形。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起初马克思将实现人类和民族解决的希望放置在上帝身上,认为只有上帝才能够真正拯救全人类,但是从当时马克思理论的整体趋向上看,他说的上帝并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上帝,而是扎根于社会基层的一股新的民族精神。它是由人类所能掌握的可以为自身利益而抗争的工具。统治阶级将当前民族发展的成果称为上帝创造的最完美无瑕的作品,无需再进行任何加工。而马克思借用上帝的力量有力的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所编造的骗局,并且将上帝与自然放置在一起,认为上帝能够为民族生存和发展指明方向,但上帝并不能亲自去实现这一目标,相反,上帝指引人类自己去探寻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1841 年,马克思完成其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鸡鲁自然哲学的差别》,文中彻底否定了"神"的地位,将资产阶级拥有的理性价值观作为拯救人类的精神动力。他认为,神是人在自我意识当中臆想出来的虚无的东西,尤其是古时候,每个民族为了保障民族延续性,按照各自独有的特殊和需要,打造出属于民族自身的神,但仅仅是人类思想中所创造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希望依靠神灵来发展民族,这是自欺欺人的表现,缺乏理性思维,"因为无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神才存在"[1].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依靠理性思维来打造未来。
恩格斯有着与马克思类似的青少年经历,也在为人类和民族的全面解放而不懈努力着。由于他的生活条件更优越,所处的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新兴的资产阶段进步思潮不断影响着他。因此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扛起了利用理性思维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大旗。在很多恩格斯的著作中都能感受到理性思想对人类和民族解放的重大意义。理性思维犹如一阵清风,吹醒了各族人民,放佛能够让人类这棵古树焕发出新的枝叶,从而为各族人民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其发表的《谢林和启示》一文中,恩格斯明确表达了要为实现各族人民解放不懈努力的伟大决心。他说:"'伟大的决胜的日子,各族人民战斗的日子来临了',我们要腰悬利剑,'在最后一次圣战中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因为,继之而来的必将是自由的千年王国。'胜利必将属于我们"[2].
1.2.2 马克思恩格斯理想信念观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出生于德国北部的特利尔城,该城长期以来被拿破仑政权下的法国所统治,在德意志的各个城邦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这自然创造了受迫于近代启蒙思想的社会条件。马克思的父亲作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律师,敬仰 18 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著作和思想。中学时期马克思就读于特利尔中学,学校聚集了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这些因素对马克思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这使马克思很小的时候就勇于追求真理、向往自由,对普鲁士的封建制度充满愤怒。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明确指明了要为绝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的崇高志向。
马克思在大学时期所学专业是法律学,同时十分热爱历史并热衷于学习哲学。并沉浸于康德和费希特哲学,并将这些理论与自己所钻研的法学和文学研究相结合。"康德和费希特哲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割裂了"应有"和"现有",用前者批判后者,用理想批判现实"[3].马克思曾一度将这种逻辑与自己的法学理论体系相结合,结果自然劳而无功,建设的是空中楼阁。这使马克思看到了这种哲学所存在的弊端,并及时调整自己,阅读大量理论著作,寻找新的理论支撑。他说:"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翔,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而我只求深入全面地领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为了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5].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头到尾阅读了黑格尔及弟子的大部分著作,而且参加了博士俱乐部,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马克思理想信念观的特点至此初步形成。
1841 年,马克思发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其中明确表达了用理性力量改变民族命运的思想,并完全否定了"神"的存在。
1842 年底,恩格斯来到了英国的曼彻斯特。在此期间,他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投身到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中。1843 年底,马克思也移居巴黎同时开展了对法国革命的历史的研究,英国和法国在当时的时期,资产阶级已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德国人民正在为之奋斗的那种社会制度已经展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前。但是当他们进入这种制度中时却发现,这种按资产阶级自由理性要求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并未消除阶级压迫。在英法两国,正当资产阶级为自己的统治而斗争之际,无产阶级也已经站起来为自身的利益而战斗了,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充分显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各国工人运动的观察,看到了无产阶级在实现人类解放过程中的伟大作用,从此便抛弃了"理性"救民的思想,开始把自己的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想结合。
1844 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中先后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篇经典文章。前者主要从哲学角度阐述了无产阶级所展开的斗争,后者则从相同视角介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况。恩格斯在同一时期迎合了马克思的思想观念,先后发表了两篇历史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正式这几篇经典著作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彻底转变了原有的世界观,由唯心主义彻底成为了唯物主义者,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这些著作当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将民族的未来与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式提出了实现民族解放的唯一途径是开展无产阶级革命,他们将不同民族所开展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所形成的理论进行总结和考察,将强加在运动上的民族局限性打破,为无产阶级革命消除障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他们还尤其关注爱尔兰和犹太民族的解放运动,将民族斗争正式推向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式轨道上。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转变自身世界观的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民族观。
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首次将无产阶级看做是可以推翻一切阶级压迫的力量,赋予无产阶级拯救民族和人类的最有力的力量,并着重阐述了民族解放与人类解放之间的关系。他同时指出,推翻旧的社会制度是德意志民族寻求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德国人开展抗争不能单纯局限于本民族的需要,必须从全人类的解放角度来思考本国的革命。在德国,革命不再是单纯地推翻封建统治阶段及资本主义压迫的一切不合理势力的统治。随着历史变迁,革命内容更加深入,已经超越了某个国家甚至某个民族的利益要求,其他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发展需求向德国革命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法国和英国即将消灭的东西,在德国正拉开帷幕,"这些国家在理论上反对的而且依旧当作锁链来忍受的陈旧的腐朽的制度,在德国却当作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而受到欢迎,这个美好的未来刚从狡猾的理论过渡到最无耻的实践。"[1]
此外,所谓的新型资本主义并没有实现人类解放,更不可能真正实现民族的彻底解放,它只是在民族身上又添加了一道新的枷锁。以往压迫人类发展的是封建时期的统治者,现在只是转换成了资本家。
资本家实施了新的压迫手段,转换了束缚民族成员自由的方式。资产阶级所谓的民族观就是谁拥有最多资本,谁就能称雄本民族。因此马克思认为,在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条顿主义从人变成了物质,因此,我们的棉花骑士和钢铁英雄也就不知在哪个黄道吉日一变而成爱国志士了"[2].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替代了封建制度仍然无法满足解放人类、解放民族的需要,因此德国必须将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继续深入,力争消灭新兴资产阶级等其他一些压迫。因此,马克思在此着重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承担起彻底解放全人类的艰巨任务。只有实现了人类的彻底解放才能实现民族解放,而民族彻底解放就是为了人类的解放,正如马克思所说"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3].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还解释了社会生产关系不够发达的落后地区或国家是否可以开展无产阶级革命,跨越式完成民族和社会解放的问题。当时的德国,资本主义制度尽管已经确立并有所发展,但新兴的资产阶级并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封建势力依然存在,整个国内多股力量纵横,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格局,资本经济确立所需的外部条件尚不充分。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否能够直接开展无产阶级革命呢?马克思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给出了非常肯定的回答。从社会内部环境上看,首先,德国的革命,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哲学为无产阶级革命确立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并且拥有了最科学的理论武器。物质力量尽管只能利用物质破坏,但是群众一旦掌握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但充实了精神力量,也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其次,德国资本主义制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其中夹杂着封建落后思想,同时又有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称为一切矛盾的集中点。"正象在罗马的百神庙可以看到一切民族的神一样,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可以看到一切国家形式的罪孽。……德国这个形成一种特殊世界的政治现状的缺陷,不摧毁政治现状的一般障碍,就不可能摧毁德国的特殊障碍"[4].因此,对于德意志民族来说,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变得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无产阶级成为德国现存的解放社会的有效物质力量。从外部环境看,德国不是封闭的孤立国家,英法各国所开展的革命斗争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对德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一切内在的条件一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5].在此,马克思的理论为德国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指导依据。正是由于该科学论断的提出,所有落后民族的无产阶级革命找到了最终的出路。
在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指出,犹太民族的解放问题非宗教问题,也不是资产阶级所谓的政治解放问题,而是关乎全人类的全面解放问题。"犹太人的解放,就其终极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从犹太中获得解放"[1].这里所说的犹太是指市民生活中的犹太精神,也就是如贪婪、奸诈、剥削等背离人性的东西,它的"最高表现就是货币制度"[2].总之,犹太人要想实现全面解放,必须消灭一切阶级和民族的压迫,消除资本主义制度。
恩格斯通过全面考察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认为,英国资产阶级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只能说明资产阶级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并不代表全民族的彻底解放。资产阶级尽管表面上标榜代表民族利益,而他们存在的实质仍然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剥削着整个民族"[3].只有贫苦的工人阶级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利益,他们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现实生活的苦难遭遇将他们逼上了运动前线。"英国工人几乎都不会谈,更不会写,但是他们自己的和全民族的利益是什么,他们却知道得很清楚"[4],"从事伟大的民族事业"[5].资产阶级及其他残留统治者已经走上了亡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他们最终只能是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中,无产阶级最终登上历史舞台,不仅仅在英国,"对于各个民族来说也是同样"[6].
所以剥削阶级总是利用唯心主义理论解释民族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为处理民族解放问题提供了最科学的理论依据,就是将各民族人民的解放与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紧密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中的民族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诸多关于革命民族问题的科学论断,一是民族发展的科学规律问题,二是判断民族运动反动与进步的标准问题,三是受压迫民族为争取民族利益而进行的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直到 1848 年2 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无产阶级才拥有了相对系统的民族理论,从此无产阶级对认识和处理革命难题拥有了科学、完善的理论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