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的基本路径选择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23 共646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道德观构建
  【引言】新时期我国人民群众道德观建设探析引言
  【第一章】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上诸种道德观
  【第二章】道德观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历史根源分析
  【第三章】社会主义道德观内涵、核心及原则
  【第四章】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的基本路径选择
  【结语/参考文献】社会主义制度下正确的道德观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四、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的基本路径选择
  
  (一)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摆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重要位置
  
  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是将经济发展与精神文化建设放到同一水平,同一位置,促进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完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充分发挥主体精神,提高主体的能动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更强的创造力。之所以要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是为了更好的建立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精神体系。这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必须遵守的规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关系着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素质全面提高,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的建立,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相适应的,相对于一般的道德标准,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道德精神准则。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是基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市场经济。它既表现出一般的市场经济特性,遵守一般的市场经济规律,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就市场的本质来看,在社会生活中,它虽然对社会经济进步有利,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效率意识的加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人的主体性能力与道德进步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与此同时,基于商品交换法则之上的市场,对社会的政治生活以及人的精神领域也具有侵蚀作用。交换法则决定了容易引发人见利忘义,导致产生权钱交易,最终致使人对国家与集体意识的减弱,主体上对互助精神以及奉献精神的忽视和忘却。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正在逐步形成、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效避免市场负面影响的产生。对于我国来说,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只有建立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才能更好化解社会矛盾,更好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只有建立于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才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协调,更有利于民族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弘扬与发展,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协调,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利前进。
  
  (二)丰富道德教育手段,加强通过制度规范道德实践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还必须在道德教育手段,制度完善方面加强公民道德实践。具体来讲,应强化主体道德教育、加强自律教育、突出道德情感体验教育,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人格品质。同时,还应创新道德宣传机制、完善道德评价体制与道德激励机制,为社会主义道德实践提供制度保障。
  
  1.强化主体性道德教育
  
  加强主体性道德教育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重视人在道德活动中的主体性,以培养个体道德自觉人格品质为根本。所以道德教育必须走出“道德管制”的误区,走向突出人的道德主体性的现代道德教育,才能适应人的自我完善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实效性。简言之,也就是道德教育要坚持一种主体性教育理念,并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使道德教育成为受教育者能动地自主塑造道德人格品质、生成道德自觉的主体性的创造活动。
  
  2.加强自律教育
  
  自律教育既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新理念,又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模式。在自律教育过程中,一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自觉心理。通过自觉心理的培养,可以增强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觉意识,为受教育者道德自觉人格品质的生成奠定心理基础。二是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自律能力。通过自律能力的培养为个体自律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个体道德自律效果。也就是说,通过自律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培养与提高个体的道德自觉性、道德自觉意识,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与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不断提升每个社会个体的道德自觉水平和境界。三是要根据受教育者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选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在自律教育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要有与之相适应教育内容和方法来促进个体道德的发展,使受教育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由自觉转化,在每个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都要有针对性,各有侧重。四是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的有机结合。在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当中提出:“要持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管理机制,实现自律与他律的互为补充,并合理应用教育、行政、法律、舆论等手段,以有效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并规范其日常行为范式。”[13]道德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他律教育与自律教育相统一的过程,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在通过道德教育的熏陶下,培养个体良好的道德人格与品质,提升个体的道德意识与思想境界与水平。
  
  3.突出道德情感体验教育的核心地位
  
  道德教育的核心议题就是引导人心向善、社会向善,通过道德教化培养人们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进而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个体道德人格品质。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对人的心智情感的道德教化,达到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化”往往比“教”更为重要,只有通过“化”的过程才能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态度,升华为个体的道德需要,进一步促进个体道德人格品质的形成和道德境界的提升。要顺利完成这种“化”的过程,就必须对个体的道德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使个体道德的培育回归社会生活,充分体现对个体道德发展的深刻观照,是将道德教育深入到生活世界、自然之境和体验者的心灵世界,不断激起人们对生命存在的关切与感动,诱发和唤醒人的道德自觉意识,感受和体验其生存实践中过去被遮蔽的一些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并从中生成和获得一种新的身心品质、德性力量和道德能力,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摆脱传统道德教育认识论和知识论的误区,真正使道德教育融进道德情感,融入生活、融入生命,真正进入到个体的情感世界和意义世界,培育出具有道德自觉意识、道德人格品质和道德行为的道德人,促使当代道德教育真正向人文与生活的回归。
  
  4.创新道德宣传机制,以舆论引导社会主义道德正常化、科学化
  
  在道德观培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体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其舆论导向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范围广,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影响力度大,对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个体的意识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威慑力。在社会主义道德观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媒体,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占领社会舆论的主阵地。要在新闻出版及广播影视等领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情操,促使人们道德习惯的养成,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和境界。
  
  5.健全道德评价制度,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调控
  
  在道德观构建过程中,道德评价对人的道德观的生成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道德评价,人们接受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认识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不断满足个体的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德需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道德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的道德评判,更重要的是发挥一种价值导向功能,也就是以一种社会核心伦理道德观念来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事实上,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正是在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引导下不断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道德评价制度,才能为个体道德自觉的培育提供制度性保障。对此,应建立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评价体系,即构建自我道德评价机制与公众道德评价机制。这就要求不断优化个体道德需要及利益诉求,不断丰富和充盈个体道德情感,促进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内化;就要求分利用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力量,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社会公众道德评价活动,实现对个人道德行为的有效监督和舆论引导,从而为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6.完善道德激励机制,促进广大人民群众道德素质的提高
  
  道德激励是通过对道德行为的奖惩刺激来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善恶,从而引导个体走向道德行为合理化的一种道德调控方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应不断完善道德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奖励或制裁措施,激发和保护个体行为的道德动机,进一步引导和约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调动道德主体的创造性;要引导个体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激发个体的道德公平公正观念,使个体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不断完善,养成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个体道德自觉人格品质的形成和道德自觉境界的提升;要加强道德激励的严格组织和管理,树立道德激励方面的法律权威,发挥道德调控功能,促进社会道德内化与外化,使社会个体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借鉴近代西方伦理道德思想,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创新
  
  社会主义道德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积淀下的传统美德。同时,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与创新,也必须借鉴西方文明,特别是近代西方有益的伦理道德规范。
  
  1.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巩固社会主义道德地位。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发展所创造的精神成果。这种精神文化不仅体现在“有形”的经典文献上,同时还体现在各民族传承与流传下来的各种风俗习惯、独特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无形”思想中。在庞杂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的道德资源,而儒家伦理思想就是主导这一体系的重要主体。
  
  中国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美德的国度,周代以“礼”为主导的道德是儒家创始者直接的思想渊源;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孟子强调“义”,其道德规范的定位是仁、义、礼、智“四德”;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从此,自周以来逐步形成的这五种道德规范才真正成为被官方认同,推向社会并影响深远的道德规范。自汉至唐,先后提出以“孝”治国,推行举“孝廉”的“吏制”,宋代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长期主导着中华思想道德文化的发展,也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发展,一直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在其影响下逐渐形成底蕴深厚的道德传统,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也是一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就是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华传统道德规范,对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仍具有良好的调整功能,其中的大部分文化精华,在今天依然可以直接继承过来并加以利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上,是延续与升华了的中华传统美德。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巩固社会主义道德地位。这就要以传统道德为基础,梳理与吸收传统道德中的那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内容,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推广。积极吸收与融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精华,是建设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美德中的“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特色文化,“仁”,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也是民族道德精神的一种象征;“孝悌”,体现的是父慈子孝以及兄友弟恭的美德,是对家庭亲情的一种规范,对协调现代家庭关系,稳定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应将其规范化、具体化,并融进美德思想建设中。“爱人”、“爱众”是“仁爱”思想的具体表现,与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爱人民有着共同点和相通点,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继承和发扬“爱人”、“爱众”思想,不仅能够传承古人的博爱、济世等优秀品质,同时也能激励人民群众为大众服务的热情,并付诸于实践,从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天下为公”,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宽大的胸怀以及无私的民族精神境界,强调的是个人对整体、集体利益的服从,这与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集体主义精神有着共同点和相通点,通过融合与发扬“天下为公”的美德,传承前人以“天下为公”的那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更好的培养个体自觉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乃至为全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而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精深的内涵与精髓,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挖掘与融合这些优秀道德文化,能够更好的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使其成为建设民族高尚精神与道德文化的活水源头。
  
  当今社会,道德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新领域、新趋势不断出现。我国的传统美德一直以来规范与引导着民族行为与民族精神追求,同时,又在历史前进中不断丰富、充实与发展,才形成了今天庞大、深厚的文化体系。因此,我们要大力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吸收与发挥其优秀部分,充实与融合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中,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的优良道德文化。
  
  2.借鉴西方伦理道德规范中的合理因素,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实践。
  
  西方伦理道德与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一样,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并且有着明显的系统性和思辨性,这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可供借鉴的伦理道德思想。
  
  首先,理性主义道德观、功利主义道德范式以及实用主义道德范式等近代西方合理的伦理规范,为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创新提供了借鉴。具体来讲,理性主义道德观较好地体现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功利主义道德范式较好地保证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实用主义道德范式有利于解决当前由于道德标准多元化冲突而产生的一些道德实践困境,有助于形成切合当前社会现实而又不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新道德范式。这些有益的伦理元素适应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实践的需要,特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近代西方注重道德范式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以集体利益的实现来保障个人正常利益的满足,以善恶标准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机统一起来,为社会群体树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益观,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断上升。
  
  其次,近代西方伦理思想在道德本质的认知上,高扬道德的主体性,在道德人格的培养过程中,注重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这为我国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了借鉴。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价值多元化使得人们在道德素养的提高上显现出诸多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德育教育缺乏结构性与完整性。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场地,是培养完善道德人格品质的主要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道德实践的主要参与者,能否注重自身道德素质提升,能否在道德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展现其道德行为的主体作用关系到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高低。近代西方伦理道德所倡导的“平等、博爱”思想、人本主义、“合理利己主义幸福论”、实用主义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深化、发展,能够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上,提升国民道德素质,正确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创新。
  
  最后,近代西方伦理道德规范在个人道德自觉与社会公德养成上,倡导道德认知自觉、道德情感自觉、道德意志自觉、道德行为自觉,主张伦理自由、平等,这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构指明了方向。中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封建统治,其思想残余根深蒂固,不能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旧的道德观念中摆脱出来。“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消极思想仍然存在,家族、血缘利益至上等狭隘道德伦理仍占主导,这些从根本上束缚了社会化变革的前进步伐。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公民道德养成必须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同时,融合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西方有益道德伦理规范,不断创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促进个人道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等全面发展,为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添砖加瓦。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