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确定研究选题是幼儿教师教育研究的首要任务,选题价值取决于幼儿教师思考的方向和深度。幼儿教师可采用解剖思维、归纳思维、目标思维和移植思维,分别依循“遇疑—探源—逻辑—定点”“析例—归类—追因—定向”“定标—寻差—探因—选向”“移植—释义—转化—寻径”思维路径,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普遍的思维转化过程,从而提升思考深度和选题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师;研究选题;解剖思维;归纳思维;目标思维;移植思维;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幼儿教师要“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幼儿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有利于对日常保教实践形成更具有深度的反思力,实现超越个人经验的理性思考,获得经验重构和认识提升,从而实现专业自觉和职业价值。确定研究选题是幼儿教师教育研究活动的起点,决定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创新水平。好的研究选题,既基于幼儿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更取决于幼儿教师的思考方向和思考深度。
笔者在长期的教育科研指导和管理实践中发现,有的幼儿教师经常采用“戴新帽子”的跟风式选题,盲目追寻一些热点话题,对自身保教实践中的问题缺乏深度思考和理性追问,对研究问题缺乏层层聚焦;同时,对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缺乏抽象与概括,难以将丰富的实践经验提炼为有价值的选题。这些现象体现出幼儿教师教育研究选题方向的无序与零乱、选题思维的僵化与贫乏。
选题思维是研究者处理、加工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是研究性思维的具体表现。选题思维路径是选题思维的具体化、条理化和显性化,可以为幼儿教师选题提供思维支架,帮助幼儿教师深入分析研究对象内部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普遍、从宏大到具体的思维转化,从而明晰教育研究方向和路径,提出有新意、有深度、可驾驭的研究选题。
一、解剖思维:“遇疑—探源—逻辑—定点”思维路径
解剖思维是指研究者把某一复杂而模糊的问题,按照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将其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从而确定课题的一种思维方式[1]。幼儿教师常常遇到一些宏大、空泛的研究问题,如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幼儿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等,这些问题包含多种变量,关系复杂。如果不能聚焦到“小切口”的研究问题,幼儿教师难以驾驭,将会导致研究缺乏着力点。因此,可采用解剖思维从多种因素中寻找关键线索,依循“遇疑—探源—逻辑—定点”的思维路径,实现“宽泛问题具体化”。下面以“混龄游戏中幼儿自主性发展的教师支持策略研究”为例,阐释选题中的思维过程。
(一)遇疑———遇到保教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
遇疑是研究的起点,幼儿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实践中的问题。W老师在对班级幼儿混龄游戏的观察中发现,幼儿游戏质量较低,如幼儿维持游戏时间短;教师发起游戏的比例远远大于幼儿发起的比例;幼儿习惯于得到教师的分配和问题的解决,没有主动制定游戏规则、创造性进行问题解决的意识等。
(二)探源———追问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W老师通过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导致混龄游戏质量较低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游戏种类单一,材料投放不足;教师预设游戏较多;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游戏主题的机会较少;教师游戏指导策略缺乏针对性等。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教师对游戏培养学习品质价值的认识不足,缺乏在混龄游戏中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意识和方法。
(三)逻辑———寻找研究问题的逻辑关系
对问题的深度剖析需要探寻研究问题的逻辑结构,从多种影响因素中探寻关键因素并进行逻辑分析,以形成一定的问题结构网络。W老师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幼儿学习品质包含好奇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反思与解释等多种维度。已有研究证明,游戏是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重要活动方式,幼儿游戏中的自主自愿性和幼儿学习品质的主动性相链接,幼儿游戏的具体性与学习品质的想象力、创造力相一致[2]。至此,W老师通过文献学习,完成了对学习品质和混龄游戏之间逻辑关系的建构。
(四)定点———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研究选题
定点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综上,W老师将研究题目进一步明确为“混龄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的教师支持策略研究”。其缘由是,在本园幼儿混龄游戏中幼儿主动性发展不足,游戏是最能表现幼儿主动性的活动,而教师是幼儿主动性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选题进一步聚焦到教师支持策略。
“遇疑—探源—逻辑—定点”思维路径,有利于幼儿教师处理好研究问题的“大小关系”,“以小见大,见微知着”,通过小题大做做深做透,从而提升研究的可行性。其核心要义在于,教师要善于从影响研究对象的关键矛盾中寻找关键线索,在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以形成独特而有价值的选题。
二、归纳思维:“析例—归类—追因—定向”思维路径
归纳思维是指从个别或特殊的事实或经验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幼儿教师日常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常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情境性,如何使研究不仅仅停留于个别现象,而是对个别或特殊的事实或经验进行一般化研究,探寻解决问题的普适性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可采用归纳思维揭示个别教育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依循“析例—归类—追因—选向”的思维路径,实现“个别问题普遍化”。以“提升大班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家园共育策略研究”为例,经历了如下思维过程。
(一)析例———通过翔实的案例分析进行问题揭示及价值分析
幼儿教师要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实践中遇到的特殊性、偶发性问题背后的研究价值。例如,Z老师在保教实践中发现某幼儿每次吃完点心后,桌椅东倒西歪;区角活动后的东西摆放得乱七八糟;不会整理书包。可否将这一个别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Z老师带着这一疑问开始了下一步研究。
(二)归类———通过归纳和概括揭示个体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
归类就是“由点及面”,从个体到群体、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Z老师进一步对大班幼儿进行现场观察发现,一些幼儿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情拖拖拉拉;一些幼儿不清楚在每个生活环节自己该做什么,不清楚具体规则和要求等。通过对若干幼儿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并抽取其共性特征,发现以上问题都是由于幼儿自主管理能力较弱造成的,具体表现为物品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较弱。
(三)追因———找寻问题背后存在深层原因
Z老师为进一步探寻大班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对三个班幼儿进行观察以及对90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影响大班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最主要因素为幼儿自主管理机会少。究其原因有教师指导方法简单、家长包办现象严重、幼儿园和家长要求不一致且缺乏配合等。
(四)定向———选定课题研究方向
鉴于家庭教育在幼儿自主管理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Z老师希望以家园共育为切入口,探寻幼儿自主管理能力提升的策略。综上,将研究题目明确为“提升大班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家园共育策略研究”。
“析例—归类—追因—定向”思维路径,有助于教师处理好研究问题的“点面关系”,从而提升研究的普适性。其核心要义为:要注重掌握归类的方法,将个别的问题或特殊的行为进行归类,抽取出共性特征,将研究视角从“点”转向“面”。
三、目标思维:“定标—寻差—探因—选向”思维路径
目标思维是基于活动目标来思考问题的认知加工过程,以探寻和缩小教育目标和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目标思维是一种将政策要求或工作任务转换为研究选题的思维方式,可依循“定标—寻差—探因—选向”思维路径,实现“工作任务课题化”。下面,以“双向衔接视角下幼儿入学准备教育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为例进行阐释。
(一)定标———确定课题的研究目标
定标就是要明确各级教育政策具体要求,或者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具体任务,并思考如何以研究的方式进行落实和深化。例如,2021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双向衔接。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因此,“幼小双向衔接”成为当前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目标和研究热点。
(二)寻差———探寻理想目标和现实水平的差距
某课题组通过调研本园幼儿入学准备水平情况,发现与国家政策要求相比,存在以下问题:在身心准备方面,不向往入学,情绪较焦虑;在生活准备方面,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在社会准备方面,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相对缺乏;在学习准备方面,学习品质发展不平衡,主动性、目标意识有待提升。
(三)探因———分析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
课题组通过对幼儿、小学生、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与家长的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幼小入学准备主题活动实施效果不佳是导致幼儿入学准备不充分的最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缺乏整体性统整,以幼儿园教师为主,缺乏幼儿园、小学、家长的三方协同。
(四)选向———根据实际确定研究问题
确定研究方向就是根据本园工作实际,探寻多种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并按照有效性对策略进行最优化排列,寻找最佳突破口。课题组基于本园幼小入学准备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方面存在的多种问题,将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为“双向衔接视角下幼儿入学准备教育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定标—寻差—探因—选向”思维路径,是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选题思路,有利于落实学前教育各级政策要求,凸显课题研究为学前教育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从而提升研究的应用性。其核心要义在于,要学会将工作任务转换为研究目标,避免成为无意识的感性化和经验化活动;要用研究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以实现工作创新。
四、移植思维:“移植—释义—转化—寻径”思维路径
移植思维是将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其他领域的思维方法。幼儿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常常发现学前教育和其他领域、学科的一些现象或问题具有相似或共通之处。因此,如何借鉴其他领域和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开拓研究视野,寻求有新意的研究选题就变得尤为重要。移植思维就是移植其他领域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升选题价值的过程,可依循“移植—释义—定点—优化”的思维路径,实现“理论问题实践化”。以“区角活动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为例,经历了如下思维过程。
(一)移植———确定要移植的理论、观点、原理和方法
“深度学习”是当前学习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促进学习者深度建构学习意义、形成高阶思维等关键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某课题组希望将深度学习理论引入学前教育研究,引导幼儿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提升幼儿学习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情绪,提升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
(二)释义———对要移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阐释
对要移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学习和解读,构建起自身对该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课题组通过深入的文献学习,形成了关于深度学习的内涵认识,明确了深度学习的要素和特征。
(三)转化———对要移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意义重构
转化就是对要移植内容的对接点进行适合性的调整、改进和优化。课题组在引入深度学习理论后,需要对深度学习进行符合学前教育特殊性的意义重构,对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再阐释,并准确把握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要素和具体表征。
(四)寻径———结合实践确定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幼儿深度学习有多种培养路径。结合本园情况,发现幼儿园区角活动实践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区角活动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课题组希望探索如何在区角活动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综上,将选题明确为“区角活动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
“移植—释义—转化—寻径”思维路径,是一种基于理论应用的选题思路,有利于借鉴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学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利于寻找到新的研究视角,从而提升研究的创新性。其核心要义在于:一是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他领域和学科中可以借鉴和迁移的理论和方法,提升研究选题的新意。二是要避免简单套用原有理论和方法,要建构其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独特意义,提升研究选题的深度。
五、结语
研究选题是衡量幼儿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学前教育科研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选题思维路径作为幼儿教师选题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外化工具,能够引导幼儿教师在选题过程中的深度思考,从而探寻研究对象的本质。幼儿教师要在教育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学习应用选题思维路径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提升研究选题质量和思维品质,逐渐养成科研思维,并将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教学与重构经验的重要方式,不断提升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泽文教育研究选题过程与思维策略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8):87.
[2]胡新宁.幼儿游戏与良好学习品质的共生联结关系探究[J].教育探索, 2022.(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