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题目

学术论文选题方法有哪些?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11-01 共2881字

  1、先要划定出来

  一个研究领域研究者选定研究领域,实际就是给自己划定一个研究空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

  布迪厄(PierreBourdieu,1930--1001)认为,在--项研究中"你往往会从一个空间中把你所研究的对象(例如,一所特定的精英学校)孤立出来。如果这样,那么你就必须努力勾划出这个对象所在的空间来,如果缺乏更好的信息,就不惜使用二手材料,也要对这个空间有大致的了解。"[11]如果你文史功底较好,对学术史方面的资料比较熟悉,那么就可以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划定在图书馆学史或图书馆史领域,然后再考虑细化;如果你外语功底较好,也可以选择外国图书馆事业或中外图书馆学比较研究;如果你有法学的知识背景,那么就可以研究涉及法律知识的图书馆及知识产权问题;如果你计算机编程能力强,也可以选择开发图书馆数据库系统或企业管理的应用平台。

  确定研究领域,可能是主动性的、由自己提出的,也可能是被动性的、由指导老师提出的。自己主动寻找出来的研究领域,长处是能契合自身的思维特点、知识结构、学术积累乃至问学旨趣。但是,有时自己选定的研究领域被导师否掉了,苦思冥想之后再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研究领域。此时,导师指定研究领域,不妨可以一试。当然,被动地选定研究领域优点是可以确保选题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但是能否和你自身的思维特点、知识结构、学术积累以及问学旨趣相结合,那就说不定了。有的时候,尽管导师定的研究领域是个宝藏,但是你迟迟不知如何下手进入开掘,那这个领域可能也并不适合你。尤其是导师正在做课题,他切出来-块叫你做,将你绑在导师课题的战车上,这个时候也许你会痛苦不堪。所以,确定研究领域最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综述文献1.png

  2、在研究领域中再确定出研究主题研究

  领域确定了,剩下的就是要细化,进一-步确定研究主题。例如你确定的研究领域是"图书馆史",那你就要再细化一下,研究的是中国图书馆史,还是外国图书馆史?研究中国图书馆史的话,是研究古代图书馆史,还是研究近现代图书馆史?如研究古代图书馆史,你是搞通史还是断代史?是研究官府藏书还是私人藏书(或寺观藏书、书院藏书)?这些都要一-步一步地细化,最后确定出你所要研究的明确地界在哪里。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就是有的博士生选题确定了,在开题报告时才发现题目太大了,不好驾驭。如确定选题为"中国古代图书馆史研究",要从古到今,涉及官府、私人、寺观、书院藏书诸多领域。假设博士论文有10万字,那么在哪一部分都很难写得深入,最后的形态就像一部教科书,章节不少但都是浅尝辄止。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图书馆史的教科书已经有好几部了,如果使用的材料都是"大路货",观点也是通行的,整体上不能对这些教材有所超越,那么博士论文就是失败的。所以,要量力而行,题目不能太大。研究中国古代图书馆史,我觉得可以按不同年代,藏书方法、藏书目的进行细分,如"晚清江浙私人藏书研究"明清书院藏书研究"等这样的题目既有学术价值,也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3、在研究主题中厘定研究范畴与边界

  研究主题确定了,并不是意味着研究范畴与边界就明确了。例如,一篇名为《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研究》的论文,作者界定"古代编辑活动"时说:"古代编辑活动主要表现在对已有作品和资料的整理、加工活动中,包括鉴审、选择、修改、加工、编次、编校、定型等工作。"[13]论文探讨了总集中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以及部分别集的编辑体例及思想,这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作者没有将"编辑"与"著述"、"编纂"、"校注""注释"、"翻译"等相关概念进行厘定,划出"古代编辑活动"应有的合理范畴与边界,竟然将陈寿作《三国志》、范晔作《后汉书》、刘义庆作《世说新语》、王弼作《周易注》、裴松之作《三国志注》、郦道元作《水经注》,乃至释道安编《综理众经目录》、鸠摩罗什翻译佛经也算作是图书编辑,进而探讨他们的编辑思想,这就混淆问题了。论文作者忽略了一一个核心的事实:著述活动是"无中生有",而编辑活动是"对有做手脚".所以,选题过程中如果不能合理确定研究边界,将会犯灾难性的错误。

  划定研究范畴与边界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要将研究主题转换为中心词(关键词),将其与相关或相似的概念、语词进行比较、辨析,然后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及范畴。

  有了理论框架及范畴,就像选定、划清了自己的家园。有了家园才能往里面搬运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才能属于自己。

  4、提出问题或建立假设确定研究

  主题的同时,要考虑到"你研究这个题目想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提出问题。例如我们要研究读书会,至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需要考虑的问题:

  (1)读书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组织,如属于一种社会自助组织吗?

  (1)读书会有哪些功能,在信息知识传递、社会资本拓展、社会教育提升等方面都有作用吗?

  (3)读书会都有哪些类型,是否可以分公益性或经营性的,专业组织的与大众自由组织的,面对面在场的或网络虚拟等类型?

  (4)国内外的读书会有什么不同发展特点?

  (5)维持读书会长期运行的基本机制是什么,哪种机制是有效的?

  (6)图书馆如何通过读书会进行阅读推广,用什么合作方式,采用什么具体方法?

  (7)在网络新媒体条件下读书会会有怎样的发展?

  将以上问题分头研究,并试图给予一个清晰的解答,一篇图书馆学的学位论文的选题大纲也就基本上呼之欲出了。

  除了善于提出问题,还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确定研究主题的同时要做出一个(或--组)研究假设。假设(hypothesis)是根据有限的事实材料,对所研究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提出的一-种初步设想,具体来说指的就是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所做的推断性论述。一。个变量被假设为会对其他变量造成影响的,称为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另--个受影响并有所反应的变量称为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4].例如以目前较为流行的微信为案例来研究网络社群,可以尝试着建立起-组假设,即在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中:①学历或专业水平越高的人,转发微信的频率越低,即二者关系成反比;②学历或专业水平越高的人,手机上的微信群数量越少,二者关系也成反比等等。其中要测量的自变量就是"学历或专业水平"(专业水,平可以用职称替代),而要测量的因变量就是"转发微信的频率"、"微信群数量".有了这样的假设,我们就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去检验这种假设是否成立,并揭示该命题之所以成立的背后原因。这个研究命题能构成一篇硕士论文的研究主体内容。

  假设的作用是使得问题简单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N.格雷戈里:曼昆(N.GregoryMankiw,1958--)说:"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u1s]如我们从小学过汉语拼音,知道每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但"爱"、"安",就没有声母。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能说"每个音节都会有声、韵、调"?而改说汉语音节有两类,一类是声、韵、调齐全,--类是只有韵母、声调。还是我们的先人聪明,他们不分两类,而是使用了一个"零声母"的概念(即假设),认为"爱""安"这些音节的头上也有声母,只是那是个零声母。有了这个假设,问题解释起来就简单多了,汉语的音节结构变得既简单又很有规律性了[16].

  经常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假设是怎么得来的?我认为这是知识、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自然发生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假设是研究者对变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的直觉。"[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