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摹状词理论的内涵与批判探究
【导论】罗素摹状词的局限性研究导论
【第一章】摹状词与摹状词理论渊源
【第二章】罗素摹状词理论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第三章】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判
【第四章】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局限性及意义
【结论/参考文献】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判
尽管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声望,但它还是受到了各种批评。对于这个理论的两个最重要的异义来自表述不严密的观点和唐纳兰的区别之争。根据前者的观点,虽然非常肯定得用一个含有不完整的摹状词的句子来表述一个事实,但是罗素认为这句话是一个假命题。由此可见,罗素的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论述这样的句子。根据后者的异义,描述性的句子是不明确的,当句中的摹状词作定语时,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一般命题,当句中的摹状词被参考性的使用时,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单称命题。罗素的理论是不全面的,因为它不能捕捉到这种不确定性,也不能提供一个分析,由此看来,描述性的句子只是表达一个一般命题,本论文将章对这些异义进行排查。这些异义来源于以下几下方面:一、忽略句子的含义与通过使用那些摹状词所表达的意思的区别;二、不能区分句子的语义与句子在特定场景中的语用意义。
3.1 斯特劳森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判。
彼得·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森爵士 (1919 年 11 月 23 日 – 2006 年 2 月 13 日)英国哲学家,语言哲学牛津学派代表人物。1950 年斯特劳森发表的《论指称》一文中,对罗素摹状词理论对"三大难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他的看法,认为罗素的逻辑分析方法不适合日常语言的分析。根据斯特劳森的看法大致归结于主词不存在的语句如何有意义、排中律的有效性和同一指称这三个方面。
3.1.1 关于主词不存在的语句如何有意义的问题。
在对否定性存在的难题解决过程中,罗素认为一个有意义的语句就必须有真有假,当然一个有真有假的语句必然是有意义的,既然主词是不存在的实体,关于这些实体的所有的可能状况都应当是非真实的,其真值肯定为假,在经过摹状词理论解释以后,才能够确有意义。
斯特劳森则是反对的,在他看来虽然主词是不存在的实体,但是这样的语句同样是对某个事物的描述,很显然这样的语句是有意义的。这样一个有意义的语句斯特劳森是如何看待其真假的呢?他并没有像罗素那么把有意义必须有真假,有真假必须有意义那样归为一谈,他把"意义"和"真假"区分来看待,一个主词不存在的语句是有意义的,但是其真假必须慎重的思考分析,不能如罗素那样简单的认为都是假的,于是斯特劳森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虚假使用"的理论。当一个语句有真值或者假值,那么其中的词语则为真正使用,"虚假使用"则相反,虽然这些词语在语句中,但是该语句的真价值则是无法断言的。
简单来说,一个主词不存在的句子在斯特劳森承认是有意义的,但是不去断言语句其真还是假,则用"虚假使用"和"真正使用"去分析真假值。在我看来斯特劳森的看法和罗素看法比较还是严谨、负责的。但是最终也没有解决问题,在论述理论上也比较绕圈子。罗素对不存在实体的词语进行消解,让它不再成为主体,所指称的不存在就得到了解决,这样的逻辑分析还是有意义的。
3.1.2 关于排中律是否依然有效的问题。
斯特劳森是不认同排中律的观点,排中律则是命题"F"与"┐F"中并有一真值。
斯特劳森反驳了这种非真即假的二值逻辑,在他认为也许还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即"三值逻辑".在解决真假问题时则提出了"预设"的概念,比如说"英国的女王是学者",首先要预设一个"英国女王"这样的一个人存在,但是是否真的存在也是一种假设,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命题语境去分析,到底是英国那个时期的女王去分析,从而判断命题的真假。而不能像罗素混淆了预设和断定之间的关系,那么简单盲目的去认定命题是假的。
但是在我看来,斯特劳森既然反驳了排中律非真即假,非假即真的原则,跳出了二值逻辑,那么他说提出的三值逻辑已经不再排中律范围了,所以无从从排中律是否依然有效来批判罗素的逻辑分析。
3.1.3 关于同一指称问题。
根据同一替换率来看,如果 A 等于 B,那么 A 与 B 具有相同性质,A 真 B 亦真,A 假 B 亦假,A 与 B 可以相互替换,以 B 替换 A 并代入有 A 的命题中,得出的命题的真假值不变。这种"A is B"形式的语句,在斯特劳森看来"把这类语句称作'验明陈述(identification-statements)'比称作'恒等式'更好。"斯特劳森认为罗素的错误在于把包含有指称语词的语句看成了断言唯一存在的语句。"因而,就使他自己陷入有关逻辑主词和有关一般地对个体变项赋值的无法克服的困境当中……罗素的关于作为逻辑主词的语词的意义的那种观点,虽然为慕状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全部的带动作用,可是同时却排除了罗素为以名词词组起首的语词作出令人满意的替换的可能性(他逐渐使这些语词从逻辑主词的地位降格)。"下面我们举例说明斯特劳森对罗素的不同声音:比如,句子(1)"那就是在舞台上跳《小苹果》的女孩"和句子(2)"那个女孩就是《小苹果》的表演者",如果一个说话者和听者知道事实谁是《小苹果》的表演者,那么他就不会说句子(2)而会说句子(1)。当一个人把他的听者当做不知道《小苹果》
表演者的事实时,他会说句子(1),这种不知道事实的人可以做出"谁是《小苹果》的表演者?"的疑问。也就是说一个人会对知道事实的人说句子(1),对补知道的人说句子(2)。这种逻辑分析法在斯特劳森来看"这是对罗素那个难题最切近本质的解答"这样看来,用斯特劳森的观点可以这样去分析罗素关于乔治四世的举例:句子(1)"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句子(2)"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这(2)个句子看似一模一样,却是不同的,句子(1)的重点在"是",是一种肯定和确定功能;句子(2)的重点在"司各脱",是描述功能,也是"谁是《威弗利》的作者?"的回答。乔治四世在确定谁是《威弗利》的作者的真假值上,会用句子(1)来回答,也就是斯特劳森所说的"验明陈述".
在我看来,斯特劳森虽然对"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的真假值做出了判断和论述,但是并没有回答同一指称替换的问题。
3.2 唐纳兰对罗素和斯特劳森的批判。
唐纳兰(K. Donnellan)将语境的概念引入了摹状词理论,他认为,根据语境的不同摹状词用法可以分为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而罗素和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虽然承认了归属性用法,但是没有充分考虑语境因素,同时罗素否认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从而忽略了对摹状词用法的区分。
唐纳兰的理论可以理解为:当一个命题包含限定摹状词时,述说诸如此类人或者物的某件事情,例如"梅西是现役足球运动员中身价最高的",这是限定摹状词的归属性用法,当一个命题包含摹状词的一些形状,根据这些性状能够确定某一事物时,例如"《挪威的森林》的作者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这时的用法即使指称性用法。唐纳兰认为,在归属性用法中,必须包含限定性摹状词,这是由于我们需要描述符合摹状词要求的人或者事物。而在指称性用法中摹状词只是过程的描述,类似于完成任务的条件。例如,"蓝色的外星人是不存在的"在不知道外星人是否存在的语境下,可将其列为归属性用法范畴,假定知道在某颗行星上确实存在外星人时,这时用法归结为即是指称性用法。两者的差别在于:
(一)语境不同。使用"蓝色的外星人"这一限定摹状词时,已经肯定了至少存在一种外星人。但是外星人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假定外星人不存在,那么该命题就不存在。只有在某颗行星确实有外星人,且其可能是蓝色的,即适合所使用的摹状词的情形下,才能确定命题成立,我们把蓝色的这一性状归属于他才是正确的。
(二)在第二种用法中,限定摹状词"蓝色的外星人"只是对可能存在的外星人的一种假设,并不肯定其存在,这时即使没有外星人适合该摹状词,该命题也有可能是成立的。即使外星人不是蓝色的,命题所指出的也是一种外星生物,而蓝色的本身并不重要。此外在指称用法中即使变换了语境,即外星人不是蓝色的也能够辨别命题本身说的是什么。
唐纳兰还将限定摹状词的两种归类引入到指称倒装的疑问句。例如,"染黄色头发的那个人是谁?"在第一种用法中没有满足摹状词条件的对象,我们也可以得出答案,例如可以回答"这里只有染红头发的李明".但在第二种用法中,如果没有对象适合该摹状词,就无法对其作出正面回答,例如"染红头发的是李明",就与命题不符。同时唐纳兰把两种用法赋以一定的感性认知,他认为在特定的环境下,即使非特别指称,说话者也可以根据本身认知将某一属性强加于特定摹状词。例如,我说"布鲁托是一条可爱的狗。"接着举出了布鲁托的种种可爱的举动,而布鲁托这条狗并不存在,或者布鲁托是只猫,我们也会认为有一只叫布鲁托的小动物很可爱。也就是说命题中所描述的东西并不适合该摹状词,这时该摹状词也可以被指代方式所使用。
鉴于以上观点,唐纳兰认为罗素和斯特劳森的观点之所以有误,是因为罗素和斯特劳森在使用摹状词时第一未考虑使用场合,即语境,第二在使用摹状词时已经赋予该摹状词所包含的特性,即假设了某个东西适合该摹状词。因此在命题提出时,其合理性和正确性就已经被否定或者肯定了,因此再谈论命题的真假就显得无意义了。
唐纳兰认为,罗素和斯特劳森的观点紧适用于限定摹状词的非指称性用法,这是因为指称性用法本身就规定了主语的有效性和命题为真,但对于指称性用法,由于其所指带的专名的属性是不确定的,因此命题本身有可能不成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中并未提及指称性用法,因此其对三大难题的解决方法如果从这一角度就无法解释的通。斯特劳森发现了这一问题,提出了指称用法,根据斯特劳森的解释,如果没有属性适合限定性摹状词,这时指称本身就不成立。在唐纳兰认为在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时,指称对象并非摹状词所描述的问题,但所描述的对象符合所描述的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命题也是成立的。
例如:"染红头发的人是谁?"而当时没有人染红头发,李明染得是黄头发,这是我们也可以知道说话人指的是李明这个限定摹状词的指称。唐纳兰还指出,罗素在不同程度上将指称和指谓两个概念进行了混淆。指谓所指定的对象同时适合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指谓对象存在于指称方法和归属方法中使用的限定摹状词,而非只属于其中一种。
如果将两者混淆有可能出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的张冠李戴的用法。例如:某人根据以往的经验说:"2014 赛季 NBA 总冠军将是一只东部球队。"这时"2015 赛季 NBA 总冠军"这一限定摹状词所指谓的对象就是"圣安东尼奥马刺队".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马刺队能夺冠,有可能是东部其他球队,这时所指谓的对象就不能理解是马刺队了,只能理解是任意东部球队。因此,唐纳兰指出一个限定摹状词究竟是以指称方式还是以归属方式使用,是要根据说话者的语境来判断的(其实维根斯坦在《论指谓》一文中已经提及),同时在特定的语境下可能以这两种之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使用时(两种用法并不是固定的可以相互转换),语句所指谓的对象也是明确的,这是因为所指定的摹状词无论是以指称方式还是以归属方式被使用,这个摹状词所蕴含的语句都具有相同的主谓结构,在句法上相互区分。同时该语句所蕴含的语句涵义也不是含混的,在语义上也不是含混的。
最后唐纳兰认为,即使语句在语义上有含混的嫌疑,而限定摹状词在两种用法的区别上紧紧是根据说话者的主观意识和后来的客观事实来区别的(参考"2014 年 NBA 总冠军是一支东部球队"这个例子)。在限定摹状词的情形下,摹状词时无法和语境相独立的,总是依存于特定语境,即使仅适用于归属方式或以指称方式被使用的摹状词无论在句法上还是在语义上都是非独立存在的,并且语义清晰,因为其包含了适合于两种方法使用的摹状词,即两种用法互通后,含混性不成立。因此唐纳兰认为罗素的理论没有认识到指称性用法的可能性,斯特劳森则把两种用法合为一体,只提出一种单一的解释,即真假同时存在的命题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3.3 克里普克对罗素斯和特劳森的批判。
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中,一般专名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摹状词,其可被其他限定性摹状词代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命题中专名甚至可以不出现,而作为逻辑主词的必定是限定性摹状词。因此只要将命题通过逻辑手段进行拆分,即可将限定性摹状词消除掉,这时命题的整体结构便清晰可见。而克里普克(Kripke)认为,摹状词和专名摹状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必须加以区分,这种观点是对摹状词理论的一个发展,同时也批判了专名理论。通常情况下摹状词和专名摹状词的界定不是非常的清晰,经常混用,因此克里普克的批评是建立在专名和摹状词关系的理论基础上的,这一理论可以认为是一种新的理论,在理解克里普克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时,只有准确把握了限定摹状词,才有可能准确把握专名与限定摹状词的关系。
克里普克对罗素的名称摹状词理论的批评主要从模态论证、认识论的论证和语义的论证三个方面来阐述的。抨击的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条逻辑论断:
(1)对每一个名称或指示符号"x"来说,都有特性集合 a 与之相对应,即特性簇Φ 使得Α 相信"Φ X".
(2)A相信,特性集合 a 中的某些特性相结合时,能够惟一地表示某个个体。
(3)如果特性簇Φ 的大多数或绝大多数为惟一的对象 y 所满足,则 y 即为 x 的指称。
(4)如果表决不产生任何惟一的对象,那么"x"就无所指。
克里普克认为专名摹状词是对所描述对象个体的性质的体现,这些性质同属一个集合,在地位上以平等的,因此在抽取时存在着偶然性。专名不等同于摹状词,因此摹状词不能对专名指称。而罗素论断将此描述成:假设我们说神仙真的存在,即是说宇宙中有一种物理符合神仙的条件和性状;如果神仙不存在,那么就不存在符合这些属性的条件的事物。假设这个分析成立,那么他的否命题也必将成立,也就是说假设神仙不存在,那么必定没有符合神仙属性的物体,如果神仙存在那么就有符合该属性的物体。对于这种假设克里普克特别强调了"必然性"和"真实性"的区别,他认为罗素的论断,无论在模态问题还是认识论问题中都存在着错误。例如某人问是否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判断神仙是存在的,并不等于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必定会出现神仙。原因是有可能存在着一种人,他们有法术,能够长生不老,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封为神仙,因此也没有发生神话传说里的故事那类情形;倘若神仙不存在,也可能有其他生物来完成大闹天宫或者降妖伏魔之类的事情。这样包含"神仙"这个专名的命题与包含关于神仙这类物体的典型的描述的命题并不等值,也就是说两个命题在真实世界中的值存在着差别。同时罗素并未区分以上两种情况的不同逻辑状态即:一是"Α (x)Ex",另一个是"(x)Α Ex",对此克里普克给出了一个词"模式状态差异"来形容这种错误。
克里普克在空名问题上也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在规避空名问题,即罗素不承认假设可能存在的条件。克里普克认为,无论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空名所指的对象都是有意义的,即假设存在,如果所指的物体并不存在,其不具有指称性,也就是说该命名的意义在于指称,而非指谓,然而这些名称所指向的对象其实并不存在,因此这种指称也就是一种假设。以克里普克的假设原则举例,如:《水浒传》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因此"黑旋风"、"及时雨"这种专名就是一种假设指称,如果李逵、宋江真实存在,那么这两个词有可能就指称这两人,前提条件是他们确实有这个绰号。
从克里普克的观点来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就会发现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限定摹状词理论,还是专名摹状词理论都是无法避免空名问题,要想解决它,首先是要承认空名的存在。以小说为例,里面所讲述的故事都是虚构的,描述其命题的真实性就在于我们是否"假设存在".所有小说中的人物都不存在均为虚构,但是我们并不说小说中的人物是空名,而是承认其是一种假设,称之为"虚构人物".克里普克认为一种是虚构的人物,一种是虚构的故事,虚构的人物在真实世界不存在,而虚构的故事也不存在,但是虚构的人物存在于虚构的故事中。
总之在限定摹状词和专名摹状词研究中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真实谓词是关于独立个体而独立存在的;第二,故事的真实性并不代表所描述的事情是否真实发生过,其中的人物是否真实存在。第三,当我们在故事中展开某种逻辑时,不需要考虑他的真实性,将他与真实事情一样对待即可;第四,虚构的对象在主观条件下是存在的,可以对包含他的命题进行判断。
3.4 罗素对于批判的回应。
罗素认为传统二值逻辑所遵循的二值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例如,传统的二值逻辑中每个有具体含义和具体描述的陈述句都表达了一个命题,当然前提是不考虑语境的情况下,命题的结果非真即假,必取其一。逻辑真值与你否命题相同与逆命题相反。
即如果原命题若 a,则 b 为真,若非 b,则非 a 为真,而若非 a 则非 b 为假。同时对于如"神仙是存在的"这样的命题,其本身有意义,但其值的真假无法被证实,先前的哲学家将其冠以"形而上学的逻辑理论",同时划分为无意义命题,以此来解决这类问题。
诸如此类的论点饱受争议。罗素则用他的摹状词理论对此进行了回答。例如:很多哲学家举出"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一命题,由于其主词"法国国王"在当今社会并不存在,无具体指代,所以无法对其进行取值判断,也就是说定义本身不存在,当然就无法赋值了。
罗素认为,争论的原因在于提出问题的人所站的逻辑角度不同,即错误的定义了逻辑形式。根据语法分析"法国国王是秃头"这个语句是一个主-谓词结构语句,其由主语"法国国王"和谓语"是秃头"构成,但从逻辑上讲,该语句中的"法国国王"并不是一个逻辑主词,一阶逻辑中规定,能充当主词的只有个体常元,而个体常元有所指,逻辑主词由逻辑专名担当,专名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且有所指,而法国目前并不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因此"法国国王"在当前语境中并不是一个专名,不能够充当逻辑主词,该语句本身就的所谓主谓结构并不成立。在罗素看来,该命题并非无意义,而是其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语句"法国国王是秃头"是一种复合型命题,由三个简单一阶命题所构成,拆分后可理解为:
原命题:"有一个或多个法国国王"逆命题:"有且只有一个法国国王"逆否命题:"不存在既是法国国王,又不是秃头的人"根据推理原则,当且仅当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都为真时,命题为真,只要有一个支命题为假,则整个命题为假,"法国国王"无所指的时候,命题的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矛盾,因此该命题为假。同时也证明了语句是有意义的。否则无法断定其为假。
罗素的分析告诉我们,对于给定的语句,在逻辑上对其本身进行分解,就能够清晰的看到其是否有意义。同时对于谓语,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也对其进行了分解。例如"秦始皇是外星人"这样的命题,其主词"秦始皇"是一个专名,但谓语所指定的特性为主语不具备的,该命题也为假。这是因为在逻辑上不存在着满足原命题"秦朝的开国皇帝是秦始皇"逆命题"秦朝的开国皇帝不一定是秦始皇"逆否命题"只有外星人才能成为秦朝的开国皇帝"三者合取时矛盾,因此命题也为假。因此,根据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出:
1、语法主词无指代时,该句是否有意义。
2、如何通过逻辑分析来确定一个命题的真假,以及其为假的原因。
由上可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维护了二值原则解决了一些哲学难题。
3.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研究各学者流派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判,以及罗素对于批判的回应。分别讨论了斯特劳森、唐纳兰和克里普克对其理论的批判。斯特劳森批判罗素在使用语言时产生了混淆,对罗素对三大难题的解决提出了疑问,主要是从关于排中律是否依然有效的问题、关于排中律是否依然有效的问题、关于同一指称问题提出他自己的疑问。唐纳兰则提出他的关于限定摹状词理论,批判了罗素的同时批判了斯特劳森。克里普克提出了"因果命名理论", 同样在批判了罗素的同时也批判了斯特劳森。由于研究的角度和理论诉求的不同,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批判罗素,向其发出猛烈的挑战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然而罗素在面多不同声音下,冷静面对挑战,对批判做出了自己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