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一:
各位老师好!我叫陈科平,来自能源工程学院,我的论文题目是《焦炉煤气/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研究》。在这里,请允许我向吴锋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从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在背景意义上,中国汽车保有量从2003年0.24亿辆迅速增加到2014年近1.4亿辆,年均增加超过0.1亿辆,而其高速增长必然带来能源、环保、交通等一系列问题。汽车的主要燃料是石油,而全球探明原油储量按当今开采速度计算,不久后便会枯竭。中国2005--2013年原油净进口量和表观消费量的数据对比,中国原油进口依赖度早在2009年已超过50%,而汽车原油消费量在2007年占总消费量的1/3,且每年持续上升,预计2020年到57%.与此同时,汽车尾气污染是目前汽车与社会的最大矛盾之一,也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尤其近几年我国空气污染急速恶化,近七分之一国土面积被灰尘雾霾笼罩。
短缺的石油资源和严峻的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寻找代用燃料来应对这两方面的难题。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大背景下,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 “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2009年发改委联合其他三个部委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特别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清洁代用燃料在传统车用内燃机上的应用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醇类燃料和气体燃料为代表。其中,气体燃料以其资源储备广、尾气排放低、经济性好等优势,受到了内燃机工业的重点关注,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首选。
富含甲烧和氢气的焦炉气理论上是汽车理想的代用燃料,相比于利用焦炉气制甲醇、天然气、氢气等燃料,生产工艺更简单、成本更低。因此,如果能攻克焦炉煤气在内燃机,特别是车用内燃机上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无疑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
1.深入分析焦炉气/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功能需求,并确定其总体方案;
2.根据总体方案设计对焦炉气供气系统的关键零部件完成选型,包括燃气喷射阀、减压阀、电磁阀和关键传感器等,并完成MR479Q汽油机的改造;
3.在原汽油机电控系统的基础上,幵发一套适用于焦炉气/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基于飞思卡尔MC9S12XEP100单片机完成焦炉气ECU的硬件系统设计,利用CodeWarrior软件用C程序设计语言完成了焦炉气ECU的软件系统设计;
4.通过台架试验对比,针对焦炉气的特性,对焦炉气ECU进行优化设计,完成喷气脉宽的建模和点火提前角的预测;
5.基于实验室自主研发的SMR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对焦炉气ECU进行功能验证。
最后,在不足之处上,本文设计了一套焦炉气/汽油两用燃料电控系统,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持和借鉴,但由于时间和能力有限,且发动机管理系统非常复杂,本文对ECU开发仅做了初步工作,更多的工作尚需不断的深入,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焦炉气ECU电控系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研宄还有待深入,以充分焦炉气燃料的优势,且使ECU更加可靠和稳定。
2、由于焦炉气气体来源等试验条件的限制,本文在HIL仿真系统下进行了焦炉气ECU的功能测试,完成了部分发动机台架试验,更多的台架标定工作还有待开展。
再一次谢谢各位老师。
范例二:
各位老师好!我叫彭影,来自能源与工程学院,我的论文题目是《车用锂离子电池冷却方案优化设计》。在这里,请允许我向俞小莉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从论文的课题来源、研究内容、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在课题来源上,本课题来源于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开发”,为解决当前某汽车厂商的纯电动汽车尚未采取冷却措施,在车辆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动力电池组过热现象的问题。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将主要进行以下内容的研究:
(1)通过分析目前电动汽车的发展优势、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以及动力电池热管理的研究现状,掌握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的研究方法。
(2)通过对锂离子电池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的了解,分析了裡离子电池的基本传热特性,包括其生热机理与传热机理。
(3)利用AnsysFluent软件,对建立的电地组模型进行四种冷却方案的数值仿真研究,包括空气自然对流冷却、环境风强制对流冷却、空调风强制对流冷却以及导热油强制对流冷却,并进一步分析对比各自在不同放电倍率、冷却温度以及冷却强度下的冷却效果。
(4)根据实车运行采集的数据,掌握了车辆不同运行工况下的电池电流输出状态,提出相应的冷却方案优化策略。
最后,在不足之处上,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后续研究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由于受限于计算机性能,本文将整个锂离子电池处理为均匀发热体,下一步工作可以细化内部分层结构,以达到对电池模型更精确的数值模拟结果。
(2)在本文的数值仿真研究基础上,后续可以开展实车冷却方案优化策略的试验及反馈。
(3)将低温状态下的电池组加热方案也纳入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当中,以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全温度范围内的性能发挥。
再一次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