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答辩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答辩陈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蒋老师
发布于:2017-07-01 共2372字

  论文答辩是学校领导临场检验学生学业情况的重要形式,下面是学术堂为教育专业硕士生们准备的毕业论文答辩陈述,希望能帮助到各位。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答辩陈述

  尊敬的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叫,20xx级教育学专业学生。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的指导老师是xx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教育所要解决的文化多样性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实现对少数族群的整合;其二,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体之间有效互动,解决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问题。在西方学界这两个问题长期以来分别处于不同的领域一一在对少数族群的整合方面更多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对“跨文化教育”的推动为时不久;基于个体或群体交互的跨文化相关研究则较少涉及政治,更多地探讨个体的跨文化交际与适应问题。

  当前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互越来越频繁,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体之间的交流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族群之间的关系特征也因之发生了变化,跨文化教育为应对这一时代特征的挑战而兴起。作为国际教育的新潮流,跨文化教育要应对的是时代新问题,即通过跨文化教育不仅促进族群关系的平等,而且让所有学习者有能力适应当今不断交互、多变的社会,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和睦共处。但无论从学者的争论还是各国的政策来看,跨文化教育的本质不是很清晰,引起了大量与我国类似的争论,即如何看待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

  由此本文以跨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取向为题,力求探讨跨文化教育的本质及实践范式,以期对我国当前的相关争论有所借鉴。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采用了

  (1)历史研究法:跨文化教育在教育研究领域出现已有比较长的历史。因此本研究需要在对大量文献和不同观点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勾勒出跨文化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2)比较研究法:基于不同学科对跨文化教育基本概念的论述,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同时比较国外的跨文化教育相关政策文本,分析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

  论文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阐述了跨文化教育兴起的背景以及存在的争议。对待文化多样性有作为权利和作为资源两种取向,此为跨文化教育的现实基础。近年来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出现了多元文化主义的衰退,原因在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施造成了族群对立和社会分裂,大部分国家开始倡导跨文化主义,跨文化教育于是兴起。但跨文化教育还存在争议,由此需要明确其内涵,关键在于对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进行重新认识。

  第二章讨论了跨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即对文化差异的理解,重点从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学科视角分析了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教育的意义。从人类学视角考察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教育的意蕴是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的态度、文化批判意识、学习他者文化的知识。文化差异社会学分析的启示是需通过跨文化教育促进社会团结、让学生获得文化资本,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技能,跨文化教育的教学与评价也必须与日常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心理学对文化差异的阐释对跨文化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掌握理解文化差异的框架、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为重要目标。

  第三章从精神分析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讨论了文化多样性社会中身份认同以及跨文化教育的回应。精神分析学视角的身份认同理论指出了文化多样性对于个体建构自我认同的意义,因此跨文化教育应构建尊重文化差异的环境、促进学生自我认同的统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个体社会认同的形成和转变机制,因而为避免削弱少数族群成员的国家认同,跨文化教育不应过分强调少数族群成员的身份。社会学的理论指出了因当前时代个体化的加剧,使个体身份认同的动态性增强,个体因此经常遭遇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由此跨文化教育需要通过强调普遍价值和个体的独特性,促进学生形成跨文化认同。

  第四章讨论了跨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跨文化能力。基于对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阐释,目前跨文化能力的研究主要分为交际适应取向、外语教育取向和整合取向。这三个取向对跨文化能力的建构侧重点有所不同,交际适应取向的研究一般聚焦于跨文化交际和适应,外语教育取向则重点结合了语言能力,整合取向力图取得共识,即寻求跨文化能力的一般构成。在探讨现有跨文化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初步探索了学校教育中跨文化能力。

  第五章讨论了跨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即开发、设计旨在培养跨文化教育能力的课程以及教学与评价。在学校教育中,培养跨文化能力的课程可分为融入学科课程、开发综合课程两种途径。学科课程需重新组织现有的学科课程内容或添加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内容,而综合课程则是专门设计培养跨文化能力的课程。在教学方面,跨文化教育以小组讨论和活动教学为主要教学策略;在评价方面则采用表现性评价。

  结论指出,跨文化教育破除了文化差异和族群认同的本质主义神话,是对多元文化主义缺憾的弥补;跨文化教育反映了多学科理论的进展: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意蕴是以动态的、非本质主义的文化差异观与身份认同观为基础,以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为基本目标,是对“学会共处”思想的新解读。对我国文化多样性教育的启示是,以非本质主义的、动态的立场看待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构建促进跨文化交往的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习者共同价值观念的培养;在普通教育中纳入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目标;逐步实施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最后,再次感谢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予的悉心帮助与指导;其次我要感谢各位专业师在这四年来对我的教育与培养,没有你们的教导,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最后也要感谢本专老业同学这几年来对我的关心与支持,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恳请各位老师、同学进行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