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传统儒家视域下道德意志无力的原因及对策(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4 共8581字

  而程颐主张行难知亦难,"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二程遗书》第十八),"古之言'知之非艰',吾谓知之亦未易也.今有人欲之京师,必知所出之门,所由之道,然后可往.未尝知也,虽有欲往之心,其能进乎? 后世非无美材能力行者,然鲜能明道,盖知之者艰也. "[14](23)其次,知先行后、知行合一并进与行先知后. 知先行后论以程朱为代表, 如程颐所说,"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15](118)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知的指导, 以对那件事情的认识、 了解为基础,然后才去行动,"且如欲为孝,不成只守着一个孝字,须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清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二程遗书纂》卷下).朱熹也持知先行后说, 他认为,"知行常相须, 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13](148)这就明确说明了知先于行,知重于行,知行不可分离.知行合一并进论以王阳明为代表,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 "(《传习录下》)"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答友人问》)这就是一种消行归知的做法,将知行混为一谈. 行先知后以王夫之为代表,他说:"今夫饮食之有味,即在饮食之中也.知其味而后安于饮食,饮之食之,而味乃知. "(《四书训义》卷二). 他还提出了行可兼知的思想:"知也者,故以行为功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者可以得知之效也,知者不可以得行之效也. "(《尚书引义》卷三)这就更为深刻地揭示了知行二者之间的关系.

  2. 才德问题. 和知与行的关系相近,才与德的关系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关于道德意志无力问题探讨的独特之处. 孔子曾要求自己的学生要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 (98),努力做到德才兼备. 唐代名相魏征曾说:"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具兼,始可任用. "[16](69)朱熹也说:"君子者,才德出众之名",理想的人才应该是"成德全才之君子"[13](545).德才兼备,但并不是二者并重,而是有本末轻重之分的.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卷一)"德者,体也;才者,用也. "(《朱子语类》卷二十四)"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洪应明《草根谭》)在才德二者之中,德为本,才为用,德统帅才,是才的灵魂.

  总结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意志无力主要表现在"知其当行却未行"或"知其当止而未止".德性之知是道德认识与价值信念的统一, 内含有实践的意向. 知道应该做什么并不意味着就知道应该如何做,这涉及到行为方式、程序等,但无知往往会导致恶的结果.道德行为往往强调一种自觉性,但这种自觉应该是一种"应该怎样"和"应该如何做"的统一,以克服盲目性和自发性.道德以善的实现为价值目标,道德的认识不仅在于确认当然与实然、必然之间的统一,而且还涉及对善本身的把握.在道德认识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理智,还需要情感认同和意志选择.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儒家看来,道德意志无力主要表现在义利、理欲观的价值层面,知行、才德观的知识层面以及有关物质基础和制度伦理等方面,而导致道德意志无力的原因也就在于外在层次的物质匮乏、社会礼崩乐坏和内在层次的价值错误选择、知行才德的分离. 如何应对上述原因导致的道德意志无力问题,是中国传统儒家关注的核心.

  三、传统儒家解决道德无力问题的对策

  在上述论述中其实已经涉及到了应对问题的对策, 下面将更为系统地分析传统儒家应对道德意志无力问题的对策,其中与前文重合之处将简要提及.应对道德意志无力的方法具有两个维度, 一是外在的规范、榜样,一是内在的个性修养.

  (一)社会伦理规范的他律角度
  
  1. 儒家规范伦理---礼教. 系统的伦理规范对于道德意志的培养及其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先秦时期的荀子就比较重视外在礼教的功能, 他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欢.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天地生之,圣人成之."[4](443)《礼记·曲礼》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泣官行法,非礼威言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17](8)这就明确把礼看做是化民成俗和道德生活无比重要的工具,说明了"明礼"的重要性. 宋代的改革家李觏也将礼作为道德意志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夫礼, 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李觏集·礼论第一》)在儒家看来,礼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 身教示范 . 儒家创始人孔子曾提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197)荀子继承这一思想,提出了"师以身为正仪"的命题[4](22),他说:"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4](22)汉代董仲舒则提出了"显德以示民"的德性教育方法,他说:"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 故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从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 "[5](123)紧接着,杨雄提出:"大器其犹矩准绳乎,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 或曰:正国何先? 曰:躬工人绩. "这些论述都强调以身示范的重要意义.

  3.环境塑造. 社会习俗和伦理规范对于道德意志作用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应对道德意志无力的外在保障.

  (二)个人德性修养的自律角度
  
  1. 立志. "立志"是儒家一贯的修身方法,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142)朱熹也说:"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道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接要学尧舜."[13](133)强调要自觉地"超凡入圣". 他所说的立志,就是要求人们给自己定一个高尚的奋斗目标,奋力追求,矢志不移,而这对于人们积极地塑造自我,提高修身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

  2. 致诚. 《中庸》 认为最重要的修养之道便是"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荀子也比较重视"致诚":"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4](32)把"致诚"作为修身的原则.后来二程也提出了"立诚"的修养之法,程颐曾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 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二程集》)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诚"对于主体道德意志修养的重要性.

  3. 反省内求. 反省内求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孟子.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善端, 自我修养的关键就在于恢复原有的善良本性,即"求其放心"的思想,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8](205)而"反求诸己"是说,当自己的道德行为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时, 便主动到自身寻找原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8](131)这是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这就是一种反身而诚之法.

  4. 慎独. "慎独"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修身方法,最早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18](27)"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以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的发生, 从而使道义时刻伴随主体自身,从而提高道德主体修身的自觉性. 《淮南子·说山训》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19](1111)"慎独"还有助于增强道德主体在修身中的真诚性:"慎独"必须以"诚意"为前提.《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明代思想家李二曲曾对"慎独" 的境界做过这样的描述:"暗室屋漏一如大庭广众之中,表里精粗,无一或苟.明可以对人对天,幽可以执鬼执神. "显然,"慎独"是增强道德意志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5. 践履. 除了心性修养之外,克服道德意志无力问题的有效途径主要在于道德实践.王阳明曾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强调知行合一的修养方法. 王夫之就更加注重行的重要性,他说:"今夫饮食之有味,即在饮食之中也.知其味而后安于饮食,饮之食之,而味乃知."(《四书训义》卷二)他还提出了行可兼知的思想:"知也者,故以行为功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者可以得知之效也,知者不可以得行之效也. "除以上所讲的以义制利、以理导欲、知行合一、才德统一、慎独、反省内求、穷理尽性、致良知等方法外,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如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孔子、荀子的学思并重思想,张载的变化气质之法,王阳明的致良知之法,朱熹的居敬穷理之法等,都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本文只能列举其中一些代表性的观点, 从中即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家道德修养之法的丰富多彩.

  在我们今天看来, 导致道德意志无力的原因显然不是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匮乏,更不是无知所致.我们现在社会最突出的问题,从社会角度来看,就是核心价值的缺失,人们的精神无所依归. 另一方面,德行要付出巨大代价,所以有人就提出了"德行代价补偿",这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讲的"志功"问题,面对"志"与"功"的不一致,如何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之所以比较强调行为的动机(志),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前提预设就是人是理性的. 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我们更需要公正,因为我们更需要普遍性的行为指导. 要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志功"思想,以为我们今天的伦理规范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而从个人的道德自觉来看,导致道德意志无力的原因则主要在于人的物化. 今天的人们普遍存在精神匮乏问题,就像麦金泰尔指出的,这是一个缺乏美德的时代.人们在不断地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逐渐忽视了自身的精神需要, 这除了需要社会的舆论引导之外,更需要我们回到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解决之道,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寻找回归自身之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达到道德上的至善.

  参考文献:

  [1]魏英敏,王泽应.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觉.潜夫论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8.
  [3]李山.管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方勇,李波.荀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董仲舒.春秋繁露[M].周桂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6]陈晓芬,徐儒宗.论语·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傅佩荣.解读论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8]宁镇疆.孟子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9]翁其斌.《左传》精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0]张载.张子正蒙[M].王夫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2]郭仁成.尚书今古文券璧[M].长沙:岳麓书社,2006.
  [13]黎靖德.朱子语类: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杨时.二程粹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6]骈宇骞,齐力活,李欣.贞观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7]张延成,董守志.四书五经详解[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18]陈戍国.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社,1991.
  [19]何宁.淮南子集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