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基督教生态伦理观及其对当前生态危机的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22 共7801字
论文摘要

  生态危机已然成为一个当今世界不得不紧急面对的全球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人们通常从四个方面寻找疗救之道:一是技术改革,即借助于技术的革新来解决环境问题;二是制度改革,借助于制度的完善来解决环境问题;三是观念改革,即借助于观念的重塑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理念来解决环境问题;四是生活生产方式改革,即倡导一种符合生态伦理智慧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应该说,这四种疗救之道彼此关联,都有合理性。但在这里,笔者力图通过挖掘建立在《圣经》基础上的基督教生态伦理观,寻找解决生态危机的古老智慧。

  一、人是自然的守护者

  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上帝才是自然的主宰,而不是人类。《圣经·创世记》第一章 1 节至第二章 3 节记载了上帝从无中创造有的历程:“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上帝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上帝看着是好的。上帝就赐福给这一切说:‘滋生繁多,充满海中的水;雀鸟也要多生在地上。’……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祂的形象造男造女,上帝就赐福给祂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上帝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至于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将青草赐给他们作食物。’事就这样成了。上帝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上帝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上帝歇了祂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

  创世记一、二章是基督教上帝创造论的圣经基础,基督教认为上帝用 6 天从无中创造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有。这两处经文至少为基督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提供了以下几个重要的观点。其一,大自然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才是大自然的真正的主宰;其二,人只是被造物中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唯有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因此人比万物更具有上帝的美德,例如爱、善良与公义;其三,人生来就肩负管理大自然的神圣使命,这是人的荣耀也是职责所在,既表明人具备管理大自然的能力,也表明上帝赋予人管理、看护和守护大自然的权利;其四,自然界的运转是有规律的,世界是有秩序的,其中的各种生物、动物是各从其类的;其五,动物和人都是蒙上帝赐福的,最初上帝赐给人的是纯粹的素食,人并不以动物为食,上帝赐给动物的食物是青草,这暗示着起初世界上甚至不存在肉食动物,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没有杀戮,而是和谐共处。《圣经·传道书》也说:“因为世人遭遇的,兽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样;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气息都是一样。人不能强于兽,都是虚空。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谁知道人的灵魂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从这段经文上看,基督教认为动物在自然界甚至灵界里也有较高的地位;最后,上帝看一切的受造物都甚好,上帝热爱并欣赏着万事万物。

  二、自然也要休养生息———从“安息日”、“安息年”到“禧年”

  1.安息日:人需要休养生息

  “安息日”是上帝最早设立的节日。上帝用 6 天的时间完成祂所有的创造,第七天上帝进入安息,也呼唤人类一同进入安息。但这一天所具有的丰富的生态内涵往往被研究者们忽略了。莫尔特曼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合理地认识安息日,就不可能明白上帝的创造。“因为在安息日并通过安息日,上帝完成了祂的创造,也是在安息日并通过安息日,人们把他们生活于其中以及他们自己所是的这种实在看作是上帝的创造”。

  安息日是上帝即创造人类之后的第二个创造高潮:上帝借助安息日提醒人类停下脚步,与上帝一同欣赏包括自己在内的上帝所创造的万事万物。安息日是上帝荣耀也是上帝对人类的祝福;上帝借助安息日提醒人类:上帝并非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创造世界。上帝什么也不缺,上帝也不是为了创造本身去创造,上帝创造世界的动力是爱,目的是为了实现上帝与人互爱、与人共栖、其乐融融;上帝借助安息日提醒人类:人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劳动是手段不是目的,劳动是人的外在形式而不是最终本质,劳动是人类价值实现的方式之一,而不是为了赚取利益欲罢不能的自我奴役。人类应该学会休息如同学会劳动,学会在休息中享受并欣赏劳动的成果,从而欣赏自身。上帝注重安息日,将休息的日子定为神圣的日子,表明了上帝提倡休养生息,上帝需要安息,人需要安息,万事万物需要安息,安息是世界运转的动力等等思想。安息日表达了上帝有权安排生活秩序,设立 6 天工作、1 天休息的模式是上帝对人乃至万事万物最明显的关爱与体恤。与其他节日不同,安息日是上帝和人类共同的节日,这也就隐含了一个意思:即上帝专门预备了一个时间,让其创造物在祂面前整体展现,让其所爱的受造物与祂共同欢乐、共享安息,让所有祂关爱的创造物靠其自身成其所是。在这一天所有的创造物都会得到恢复并显现出他们自己的正当特性。安息日是和平的象征,是破损或伤害一同被修复的象征,安息日象征着包括人类和自然,包括肉体和灵魂,他们都将因上帝的存在而得到永远的平安和最终的拯救。

  2.安息年:自然需要休养生息

  上帝不仅仅为人类设立了安息日,还为以色列人进一步设立了安息年,目的就是提醒人要合理节制地开发大自然,同时人与土地都需要休息。与上帝创造万物后的安息相对应的是地球成其所是的安息,莫尔特曼把这种安息称之为“上帝的生态学”。在《圣经·出埃及记》中上帝命令以色列人:“六年你要耕种田地,收藏土产,只是第七年要叫地歇息,不耕不种,使你门中的穷人有吃的。他们所剩下的,野兽可以吃。你的葡萄园和橄榄园,也要照样办理。”(《圣经·出埃及记》23 章 10-11 节)在《圣经·利未记》中,耶和华在西乃山对摩西说:“你晓谕以色列人说:你们到了我所赐你们那地的时候,地就要向耶和华守安息。六年要耕种田地,也要修理葡萄园,收藏地的出产。第七年,地要守圣安息,就是向耶和华守的安息,不可耕种田地,也不可修理葡萄园。遗落自长的庄稼不可收割;没有修理的葡萄树也不可摘取葡萄。这年,地要守圣安息。地在安息年所出的,要给你和你的仆人、婢女、雇工人,并寄居的外人当食物。这年的土产也要给你的牲畜和你地上的走兽当食物。”(《圣经·利未记》25 章 2-7 节)根据“安息年”的规定,以色列人每过 6 年就让土地休耕一年,并让所有奴隶、雇工、外侨以及所有牲畜得到休息和照顾。莫尔特曼认为《圣经》中的安息日及安息年的这些观点是上帝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则。

  土地安息年,表明安息日不仅是人类的节日,还是整个创造物的节日。从生态学角度来说,安息日、安息年为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良性运转提供了重要伦理支持。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可以参照安息日与安息年的模式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3.禧年:“全地的自由”是上帝修复生态环境的目标
  
  上帝在安息年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设计了禧年:“你要计算七个安息年,就是七七年。这便为你成了七个安息年,共是四十九年。当年七月初十日,你要大发角声;这日就是赎罪日,要在遍地发出角声。第五十年,你们要当作圣年,在遍地给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这年必为你们的禧年,各人要归自己的产业,各归本家。第五十年要作为你们的禧年。这年不可耕种;地中自长的,不可收割;没有修理的葡萄树也不可摘取葡萄。因为这是禧年,你们要当作圣年,吃地中自出的土产。这禧年,你们各人要归自己的地业。你若卖什么给邻舍,或是从邻舍的手中买什么,彼此不可亏负。你要按禧年以后的年数向邻舍买;他也要按年数的收成卖给你。年岁若多,要照数加添价值;年岁若少,要照数减去价值,因为他照收成的数目卖给你。你们彼此不可亏负,只要敬畏你们的上帝,因为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我的律例你们要遵行,我的典章你们要谨守,就可以在那地上安然居住。……地不可永卖,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圣经·利未记》25 章 8-23 节)从以上经文中,我们看到上帝通过禧年赐给人两项主要的福份是:恢复人的自由;各人产业得以归回。不管穷人富人,人人重新站到了同一起跑线。这段经文中最重要的经文是:“地不可永卖,因为地是我的;你们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这节经文再次宣告了上帝对全地的绝对主权,提醒了人们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是永远的买卖关系,表面占有土地的富人实际上仅仅只拥有暂时的使用权。人与人在经济上、资源上最终应该是平等的,因为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是平等的。人不是世界的源头、也不是世界的主人,人人都只是世界上寄居的客旅,只是暂时的管理者。上帝在第五十年,使百姓得到赦罪,而且免去劳苦;人无须在汗流浃背下,便能从土地中得到充足食物。禧年象征着伊甸园的复得,并使人们预尝天国的滋味,禧年以有限度却真实的方式,预示了上帝的子民在将来能得到永恒的产业和福气。

  禧年也在提醒人们,生态危机根源于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危机。人的外在生活环境之所以出现危机,根本原因是人的内在环境即心灵出现了问题。从基督教的角度看,心灵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信仰的问题、灵魂的问题、罪与悔改的问题、自由与释放的问题。

  三、“原罪”的现代模式与生态危机

  1.原罪导致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

  基督教认为被罪伤害的人神关系的破裂带来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实,之后上帝来寻找他们,他们却因为害怕隐藏了起来。面对上帝的质问,亚当把自己犯罪的责任推脱给女人乃至上帝:“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他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创世记》3 章 12 节)上帝即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记》3 章 17-19 节)并且上帝为亚当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给他们穿。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亚当与夏娃犯罪的直接结果就是他们之间的“二人成为一体”的美好关系开始动摇,亚当把自己犯罪的责任推给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乃至赐给自己生命的上帝。而上帝也预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因为罪而失去了和谐:过去人以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菜蔬、树上自然生长出来的果子为食物,如今必须在大地上辛勤耕耘、劳苦终身才可以糊口;过去地里长出的是供人类和动物食用的果蔬、青草,如今地里同时还要长出阻碍果蔬、青草生长,阻碍人类和动物获得食物的荆棘与蒺藜,大地作为供养生命的本质被异化了;过去没有杀戮,如今人披戴动物的皮子做衣裳,掩盖自己无法坦然面对的身体。且据圣经记载,诺亚方舟即大洪水之后,人从纯素食转向了也食用肉食。当人犯罪破坏了与上帝的关系之后,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关系也就被破坏了,而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关系也被破坏了,人与整个自然界的美好连接也被扭曲了。

  2.原罪的现代模式与生态危机

  在创世记三章和其他两处经文的基础上,奥古斯丁最早提出“原罪”这一概念。以奥氏为基础的传统基督教原罪观一般认为,原罪这个概念是对罪的进一步规定,是人疏离、背离上帝的状态,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生育遗传下来,没有人被排除在外。原罪不是一种实罪,亦即不是现实的、个别的有罪行为。它是一种处境,是疏远上帝的一种生活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个人生活中一切个别有罪行为的根源。改革宗神学家加尔文将原罪概括为遗传的堕落和我们天性中的腐败。

  近现代以来,神学家例如施莱尔马赫逐渐开创了关注原罪“现代模式”之先河,施莱尔马赫认为原罪在现代社会更显现为一种“集体行为”或者说“人类的集体罪责”①。社会福音运动思想家饶申布指出:原罪的社会传播的途径长期被人们忽略了。他认为原罪深深根植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教育医疗以及政治经济制度之中,并通过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传统代代相传。基督教义中的原罪说及其“现代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人们深化当前对生态危机的理解。

  首先,原罪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人类极端的物质主义倾向。现代政治制度制造了一种已经普遍为现代人所认同的假象:物质的满足等同于精神和灵魂的满足,经济价值的创造与获得等同于个体的幸福。

  人们不再欣赏和相信灵魂的力量,人的全部热情为自然物和作为人造物的商品所牵引,完全服从和服务于物质的需要。人丧失了自我,或者说,自我只知道享受物质和崇拜商品。结果是,灵魂的优异比不上财富的华美。人被物所遮蔽,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人类总希望通过外在的各种所谓成就来证明什么,于是经济力量在现代社会扮演了绝对强权的角色,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社会里,其地位极其低下。现代生态危机不仅是一种必然性,更像是人类自掘坟墓的宿命,尽管它们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人类自我的自由选择。

  其次,原罪的现代模式还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心态。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具有内在价值,非人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即只有在对人有用或为人所用时才具有价值;道德主体仅限于人,道德共同体仅限于人类,人和非人存在物之间,以及非人存在物相互之间不存在道德关系,也无所谓道德责任或义务、道德权利等。既然人类是道德价值世界的中心乃至主宰,人类之外没有更高的存在,没有神灵,所以人们不必敬畏什么,不必担心因果报应、善恶赏罚、地狱天堂,人可以为了当前自我利益不择手段。人的理性能力就群体和长期来看是无限的,今天碰到的生态危机难题将来总会得到解决,今人没必要杞人忧天。人类就算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也只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或福利。人类中心主义及其带来的无神论思想,在基督教看来是原罪的最典型的现代模式,这种心态影响了人类文化的所有维度,本应该唤起人类理性和良知的各种文化正在逐渐消灭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理性和良知,这样的心态甚至扭曲了人们正当的欲望、情感和意愿,将人类的欲望、情感、意愿不断膨胀为贪婪、滥情、沉迷和失控。

  再次,原罪的现代模式还表现为人类的科学主义倾向。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所谓科学主义主张自然科学的方法是知识探究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所有的研究领域,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科学”一词等同于“正确”和“真理”,一切非科学,特别是宗教和形而上学,都是愚昧的和“反科学”的。科学在现代甚至作为一种宗教的替代物被提出,最着名的案例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形成和流行。科学主义将科学的态度和思想模式(尤其是自然科学实证的方法)提到极高的地位,认为科学的能力是无限的,原则上不存在科学回答不了、解决不了的问题。科学与知识不再是工具,却仿佛成为了人类的上帝或者说终极目标。认为科学的能力是无限的,这其实相当于认为人或者说人的能力是无限的,所以科学主义无疑是常常表现为“骄傲”的原罪的一种现代模式。当这种模式日益成为一种范式,我们发现建立在研究自然基础之上的科学技术正在成为摧毁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文明的最强有力手段。

  现代社会借助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牵引和制约着人们消费的内容和方向,结果科学技术及其后果成为控制人的政治意识形态工具。正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所带来的对人的总体控制,使得人的灵魂物化,使得人们丧失了自主意识,导致极其可怕的生态危机。因此,在基督教生态伦理观看来,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最根本之道,是对原罪的克服和人类对各种现代隐蔽模式下的罪行之悔改,等待“新天新地”的救赎,这也正是新约生态伦理观的又一重点所在。

  四、“新天新地”:基督教生态伦理观的最高实现
  
  “伊甸园”是《圣经》旧约第一卷书《创世记》中描述的神与人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环境佳美的乐园,然而人类由于犯罪,失去了乐园。神与人、与自然“和好”,恢复乐园,是基督救赎的目的,也是基督教对人和自然的终极关怀。基督教认为,人通过信靠耶稣基督可以实现赎罪,恢复人与神美好的关系,最终进入一个“一切都更新了”的“新天新地”。《圣经》中“新天新地”又称“天国”。

  《圣经》新约最后一卷书《启示录》描述的“新天新地”是对人类最初失去的伊甸园的永恒恢复,是基督教认为的全部生命的意义和整个世界最终的归宿所在。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新天新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和睦共处:“豺狼必与羊羔同食;狮子必吃草与牛一样;尘土必作蛇的食物。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这是耶和华说的。”(《圣经·以赛亚书》65 章 25 节)因此,“他们不再饥、不再渴,日头和炎热也必不伤害他们”,“上帝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上帝。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圣经·启示录》7 章 16-17 节)。

  基督教所认为的生态和谐不仅强调自然界内部的和谐,而且更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永恒的和谐。解决日益危急的生态危机,人类需要一次“道德革命”,建立在《圣经》基础之上的基督教生态伦理观可以帮助人们重新理解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深层的、属灵的关系,帮助人们很好地突破和超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将道德共同体扩展到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基督教圣经所展现的生态伦理观是一种建立在“神创论”基础之上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首先,人与万物同为受造物,非人存在物自身有其不依赖于人的内在价值,而不仅限于工具价值,人与世界万物应该成为一个道德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应该包括非人存在物(如动物、植物,甚至是无生命物),这是一种对“主客对立”二分思维方式的克服。人类只是整个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所以应当与其他成员或环节休戚与共、和平相处。其次,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自然的主人,但是享有上帝的爱、公义、智慧与道德性,被上帝赋予了管理和看护大自然的神圣使命。基督教生态伦理观绝对不仅仅只是推崇生态的价值,而贬损人的价值;也不仅仅将生态价值作为人的主观添加,而抬高人的价值。

  实际上是倡导天人合一、主客交融,反对生态与人的外在对立和主客相分。再次,自然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人需要休养生息,自然和社会也需要休养生息,人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管理、看护自然,而不是无止境地掠夺地球的资源,更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自然是通往上帝、通向他者的一个有效而美好的途径,上帝透过自然向人类彰显其自身,虽然并非万物里面都有上帝,但上帝却在万物之中;世界的无限性来自上帝的无限性,大自然的奥秘彰显了上帝的奥秘,人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自然,尝试理解自然,发现自然之规律,欣赏自然之美,而不是征服自然。最后,原罪及其现代模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人类应当在上帝的恩典与真理之中克服原罪对人与世界的伤害,人与整个自然界都是上帝所热爱,却同为罪所伤害,共同沦为被拯救的对象,在最终被赎之前彼此应该惺惺相惜,共同等待新天新地的到来①。不管怎么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关系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多个维度上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从宗教伦理学切入展开研究,也算是一个新的视角吧?

  [参 考 文 献]

  [1] 莫尔特曼.俗世中的上帝[M].曾念粤,译.台北:台湾雅歌出版社,1999.
  [2] 奥特,奥托.信仰的回答———系统神学五十题[M].李秋零,译.香港:道风书社,2005.
  [3] 戴茂堂.找回德性的力量[J].江汉论坛,2012,(9).
  [4] 叶立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科学维度探究[J].东岳论丛,2014,(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