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中国式旅游”的现状、成因及其道德思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05 共2983字
论文摘要

  提到“中国式旅游”,就是一群中国人在某个知名旅游景点,制造垃圾,破坏文物等种种不文明行为,并影响了中国原本应有的“礼仪之邦”形象。每当谈到这个词时,人们更多的是谴责这种让中国人蒙羞的行为或是现象,却不知一转眼,他们也正在做着让别人嘲笑的举动,明明自己身在其中却又感叹他人行为的不捡。虽然“中国式旅游”现象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也确实的反映了“中国形象”背后的种种问题。

  1 “中国式旅游”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1.1“中国式旅游”反映了中国人的倾向性心理。随着2013 中国电影《泰囧》的大热,使原本不温不火的泰国立即进入了中国旅行社的热门旅行地的名单中。“2013 年到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比 2012 年大幅增长,游客人数从 2012 年的 270 万增至 2013 年的 470 万,增幅达68%”。泰国旅游人数的暴增只是中国人趋于一体的一种形式。中国人常常对于多数人的一致意见不假思索的表示赞同,在旅游中这种现象表现的甚为明显。例如国内旅游景点中名不见经传的小景点,随着某次的报道突然曝光或是成为热门电视剧、电影的拍摄景点,那么往往随之到来便是不计其数的中国人在节假日人挤人式的扎堆到此地旅游,不考虑景点的可承载力。如果人人都怀抱这种只为自己尝鲜和不甘落人后的心态去旅游,那么最后可能造成的结果便是人气越旺的景点因充斥着远远超过接纳人数的旅客不能游玩畅快。
  1.2“中国式旅游”表现了中国人素质教育培养欠缺。现今的中国媒体正在尝试以铺天盖地的报道传递正能量,但是根据最近的数据统计,对中国人素质的提高见效甚微:在 2013 年 5 月媒体报道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的中国文字“到此一游”,引起了国民对“素质教育”的热议,一时间公民的讽刺、责骂声起伏不断,该事件再次将中国人的形象拉入谷底。而各大媒体对北京今年 1 月的龙潭庙会的各种不文明现象的报道更加说明了对于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着媒体宣传报道是远远不够的。其素质提高的瓶颈根本在于中国的发展速度与素质教育的深度不相匹配,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1.3“中国式旅游”暴露了中国人对旅游真谛理解的扭曲。美国《侨报》曾这样评论过中国大陆游客的购物精神“遇到美国购物季,你会一口气买下 5 年需要使用的商品吗?当然不会!但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他们真的会!他们还边买边告诉记者,买的越多越省钱”。难道对中国人来说旅游的意义仅仅就是购物的乐趣么?2013 年 3 月 22日,***同志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的致辞: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出国旅游更为广大民众所向往。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句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便是读出了旅游的真谛,然而“中国式旅游”却更多的表现出了走马观花之势,常用“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来忘掉”来形容旅游的过程。
  1.4“中国式旅游”披露了中国旅游行业的不规范性和执法的不严性。中国式旅游的出现除了游客的心理与素质原因外,在中国旅游业的各方面制度上也能发现不少促使因素。旅行社为了经济利益压缩游玩时间、尽可能的安排购物点、自费项目从中提成;导游依靠购物、自费提成发放工资使其在无提成的真正旅游项目中服务态度不好,甚至出现如丽江导游辱骂游客等事件。我国已于 2013 年 10月 1 日正式实施了的新旅游法中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安排购物、不得索要小费、取消自费项目,这不仅对旅游行业的规范发展,也是为消费者的旅游行程提供了法律保障。
  虽然随之到来的是大幅度涨价浪潮,但值得肯定的是效果还是十分明显。但是,即使是在法律的支持下,有些旅行社仍存在侥幸心理,试图钻法律的空子,比如行程单不列景点时间,常常一处两个小时景点却要求 40 分钟浏览,虽然不要求你自费索道等项目,但如果不参加很难在他规定的时间内浏览完毕。而低价团中常会出现一些行程单以外的景点,冠以自愿的形式,你不愿参加就需要在烈日或寒风中等待两三个小时。而在旅游时出现的种种违规事件后,又多发生投诉无门甚至庇护的现象更加助长了旅行社的违规行为的猖獗。而这些仅仅是中国旅游业的不规范及执法过程中问题的一方面,但此现象不仅是损害了旅游人的利益,更多的是影响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完善行业规范增加执法力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旅客的权益。

  2 中国旅游者背后的道德考量

  如今,在“中国式”现象高频出现的时代中,如何使其转变为真正的中国形象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而“中国式”舆论最大价值的体现莫过于通过这种形式加速人们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回归“礼仪之邦”。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们心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那么,对于中国旅游者的道德考量,应该如何下手呢?
  2.1 提高文明素质水平。公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素质层次的提升需要教育的投入,不仅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只有政府对教育系统的完善,才能促使更多的公民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代表的就是中国形象。但是,中国人在外的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充分暴露出了中国旅游者的素质底下,如缺乏公德心、社会责任感不足。近年来,中国出现的“中国最美交警”“、中国最美司机”“、中国最美妈妈”等都为中国人的素质发展提供了“正能量”的标杆。不仅如此,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公民的文明素质水平的提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纠正国人行为偏离正轨的主导力量。
  2.2 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法律与道德都同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同时服务于经济基础。虽然,道德推动法律的完善,是法律的补充,违反道德不一定触犯法律。但是,法律是传播道德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加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法律手段不容忽视。中国旅客在新加坡由于乱丢垃圾被处高额罚金的报道为数不少,虽然还未涉及法律,只是违反相关法规,但新加坡对乱丢垃圾行为的严厉处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不文明现象的产生。诚然,为了坚守文明底线,树立道德典范,适时进行“严打”,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有着警示作用。
  2.3 提升理想信念层次要求。理想信念是指:将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凝聚成能达到公民一致认可的社会共识。社会共识越是深入,道德层次越是高尚。就中国人旅游而言,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的传播,而中国文化从古代儒家思想开始就强调“以和为贵”。现如今,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更是突出双赢、共赢的理念。“中国式旅游”中种种不和谐现象的产生,有国民自身的因素,也有政府管理不当的原因。但是,当下仍有许多国人对“中国式”现象存在偏激的理解,对“中国式”的评价既没有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也没有依据理性的态度进行评价。可见,“中国式”现象的发展方向还未达成社会共识。然而,和谐社会的建成是全民的理想,信念所在,只有不断的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加速和谐社会的发展,才能促使道德品行的提高。所以,说到底,“中国式”必须严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尊重公民的素质要求,遵守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朴哲宇.我国旅游合同立法思考[D].延边大学,2007.
  [2]叶忠等.家庭教育投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支持性因素[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王寿鹏.旅游者行为的道德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