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控制自然的代际剥削及其代际公平转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09 共5903字
论文摘要

  控制自然意识是生态剥削思想的发源,源于原始人类的恐惧自然。随着科技发展,控制自然成为了资本主义生态剥削的内在逻辑。因为这种观念大行其道,生态剥削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必然产物。摈弃控制自然观,回归马克思主义征服自然的本意,是生态正义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征服自然的生产力思想中,“征”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前提是合规律,“服”是人类生产实践的效果,目标是走向世代公平,合人类目的。马克思征服自然的生产力思想的本意是合规律合目的的实践观,体现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代内之间与代际之间公平生存。不能把马克思征服自然的生产力思想与资本主义控制自然混为一谈,征服自然也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状态,人类不可能完全认识自然进而完全征服自然。

  一、控制自然的代际剥削意识

  从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分依赖性必定敬畏与恐惧自然。工业文明对科技的成功运用,促使生产力突飞猛进,控制自然意识也就如虎添翼,极度膨胀。

  1. 控制自然与征服自然的本质区别

  控制自然意识萌芽于古代神话对神秘大自然的恐惧,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自从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就再也不是和动物一样赤手空拳,人类优越于自然的心态日趋明显,迈向了人类控制自然的第一步,人类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人类在实践中感到自身独立性和伟大力量,认为人类是上帝代言人,是宇宙的第二主人。“上帝进行穿凿的故事宣布了上帝对宇宙的统治权以及人对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创造物的派生统治权”,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观念把控制自然观推向巅峰,充满着当时的哲学和科学。正因为控制自然意识根深蒂固,之后马克思定义的生产力即“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也受到质疑,张路雄 ( 1980 )、董建中和王宜民( 1987)等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思想。该质疑混淆了控制自然与征服自然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征服自然的生产力思想,是劳动者( 主体) 与劳动对象( 客体) 、主观能动性( 征) 与客观规律( 服) 的辩证统一,达成人与自然和谐、代际公平。“征服”的指向在于“服”,“控制”的目标在于“制”,“服”与“制”之间的差别就是在于是否尊重规律。正如大人控制了小孩,不一定是征服了他,要征服小孩首先要尊重小孩,平等互爱。人类控制自然与征服自然道理也是如此,控制可以采取各种手段达到短期的效果; 征服自然的效果要经过长久的实践检验,因为人类是否尊重自然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正如三峡工程,是人类控制长江的结果,是否征服长江,还要长久的实践检验。人类原子弹可以毁灭地球,可以控制地球的存亡,但不是征服,因为毁灭地球实际上是毁灭人类自身,而不是自然。

  2. 控制自然意识演化的两种主流代际剥削主义

    一是生态剥削主义,即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把生态问题简单地看成是经济核算问题,西方“Payments for Ecological Services”( PES) 就是该观点的官方表达。把生态问题和人类对生态的索取简化为一种可以相互而且对等补偿的经济公式,成为一个经济代价问题。
  人类中心主义把生态系统看成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的客体,人类对生态的道德关怀与思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人类自身的利益,人类保护环境的责任基于人类对自身的责任。二是社会剥削主义,即科学主义性质的技术决定论,包括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悲观主义认为灾难的根源是人类对科技的顶礼膜拜,科技发展是一切生态问题的罪魁祸首; 乐观主义认为科技能够解决目前人类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完全可以用科技控制自然。这把人类本身的原因推到了工具方面的科技决定论,把征兆等同于根源,把现象混同于本质,科技成为社会剥削的手段。毫无疑问,生态剥削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科技术身,在于人类意识形态中如何运用科技。如果已有的科技成果不敢好好使用( 悲观主义) ,必然影响当代人的幸福生活; 如果利用科技成果成为控制自然的工具( 乐观主义) ,必然过度消耗后代人的生态资源。

  二、控制自然的代际剥削行为

  控制自然观直接导致人们对自然尊敬的丧失、对生态的滥用,是资本主义制度代际剥削的思想根源。也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达到“控制自然”的伟大“成就”,产生了深刻的生态危机。控制自然必定要首先控制人和剥削人,控制人的觉悟导致异化消费,进而产生代际剥削。

  1. 从控制自然到控制人

  控制自然观宣称主体是人类,被宣扬成是人类的普世价值,是一种统治阶级说教式的控制术。通过把统治阶级服务的控制自然观提升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此阻碍和歪曲社会关系中新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控制自然的生态剥削技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科技必然沦为资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的工具,而且被控制者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还认为是利用科技为人类服务。马克思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产力思想、生态文明意识也被打成“生态中心主义”。这种把控制自然合法化的同时,还掩蔽着“人际关系中控制的存在”,麻痹的人们感觉不到“控制自然似乎不是人类的伟大事业,而是维护特殊统治集团利益的手段。”被控制者没有真正看到控制自然观的内在矛盾,所以也就找不到变革的良方。

  2. 从控制人到人的剥削

  控制自然与控制人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科技是控制自然最有效的手段,但科技运用的后果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开山辟壤需要科技( 炸药) ,但炸药在谁手中使用是人类难以控制的,技术发明的速度甚至连最先进的社会也不能控制。
  所以控制自然必然导致一部分人通过科技手段控制另一部分人的资源,人的剥削由此而产生,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根源也在于此。控制自然也就顺理成章的陷入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统治,并向世界扩张。对科技的控制转化为对人的控制,控制自然问题也转向了,由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转向到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所谓科技全球化,也就成为了“全球剥削”,地球成了人类进行索取竞技的舞台和牺牲品,威胁下一代人生存。

  3. 从人的剥削到异化消费

  科技运用强化了人的剥削能力,极大限度地耗费了生态资源,异化消费因此产生。控制自然把生态推向了人类的对立面,把生产力仅仅看成是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财富的能力,而不是“改造与征服”。这种意识指导下的生产力,其首要任务就是为满足人类的消费,而导致“物质生产越来越无限地发展,支撑这种发展的基础设施越来越不堪忍受”。商品因此也成为了一种象征和符号,购买商品的同时还传递了一种价值,即消费观。商品不仅仅是物品,更是与人类消费意识相关“信息”。由于商品生产者提供不充分的信息,加上消费者生活节凑加快而缺乏时间去充分了解商品信息,人们对消费需求和消费品本身的关注减少,导致物质追求成为人类对生活品质理解的基本标准,物质的消费活动成为人们对幸福自由的体验。这种被异化的消费观,促使人的需要与商品的关系变成一种简单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体现出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扩张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代际剥削。

  三、走向代际公平的现实路径

  走向代际公平,首先要在思想层面摒弃控制自然的代际剥削观念,回归到马克思“改造与征服”的生产力思想本意,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生态文明予以正确解读。征服自然不是靠力量优势控制自然,而是因为其理性和知识尊重自然。征服是理性对待、遵从生态规律,既提倡代内公平,又崇尚代际关怀,既提倡代内节约储存,也相信代际创造。

  1. 尊重规律是世代公平的逻辑起点

  人类文明进程是所有世代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场一代不能随心所欲地行动,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对规律的把握,虽然人类不能创造规律,却能认识规律,适应规律,驾驭规律,使之为人类自身造福。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论正是对未来世代命运的哲学关切。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代际公平必须从代内公平入手,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破题,只有生态可持续性的问题得到解答,才意味着对各代人之间社会公正的关注。
  就代际公平的规律而言,一是共同发展规律。发达国家不能以保护生态为幌子限制其他国家的发展,任何国家单独行动都不可能达成代内公平; 二是社会生态规律。社会生态和自然一样,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共同促进,只有增强发展中国家发展能力,全球行动才能达成共识,才能真正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是共性与个性原则,在生态保护中全球都要积极承担责任,发展中国家杜绝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老路,责任共同但能力有区别,发达国家更要承担起积极责任,促进代内公平。

  2. 代际关怀是世代公平的必经之路

  现代社会几乎是一个享乐盛行、物欲横流的社会,甚至人均 GDP 比较低的中国,也是奢侈消费大国。由于被物欲所蒙蔽,人类企图用物质东西来满足精神的关怀,但这是徒劳的,因为人文关怀正如母爱父爱的代际关怀一样,是难以替代的,这恰恰是许多物质富有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空虚的根本原因。20 世纪 90年代的人们比生活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的祖父们,平均财富增长四倍半,但他们并没有比其祖父们幸福四倍半,物质财富远远替代不了人文关怀的幸福感,因为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有限的资源是难以满足的,在物质王国里是不能实现的,就只能在精神家园的代际关怀里实现。正如祖辈们只有看到子子孙孙的富足生活,才是幸福的。控制自然必然剥削了后代人的资源,违背“符合人类代际正义的伦理原则”的节俭美德。代际关怀毫无疑问是当代人的事业,却是与后代人息息相关的人文准则。人们可能对自己子女吃穿住行和安全的关心胜过自己,甚至给子女们安排好人生道路,但是对于不在场的后代人的关怀问题几乎都不会去考虑,人类想到为在场的子孙谋利益,不是真正的代际关怀,代际关怀正义视角应该是“尚未出场的后代”。

  3. 代际储存是世代公平的必要手段

  代际交替只按一个方向发生,当代人可以为后代做事,预测他们的未来,但后代不能为我们做事,所以公平和正义问题只存在当代。就自然资源公平正义而言,非再生性资源应建立起代际储存机制,在没有开发出替代资源之前,只能节俭使用。即每一代都从前面的世代获得好处,而又为后面的世代尽其公平的一份职责。
  合理的代际储存率体现代际公平的伦理诉求: 一是当代人只满足最基本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后代储存。从现实顺序来看,先满足当代人再为后代人储存; 二是确定社会最低受惠值水平,对收入( 或消费) 课税比例加以调节。最低受惠值是合理储存率的临界点,储存率过低导致储存不足或者当代人过度消费,只顾当代人眼前利益而透支后代人的利益,导致“当代利己中心主义”; 储存率过高则导致“当代苦行僧主义”,为后代人过于牺牲当代人,正如父母省吃节用留给“啃老族”子女一样。两者都不可取。

  4. 代际创造是世代公平的源头活水

  非再生性资源的合理储存率是一种代际责任,有些资源也终有耗竭的期限,代际创造才是最有效的补救措施。代际创造观主张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创造性开发,既是对马克思“改造与征服”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科技悲观主义的辩证否定。
  代际创造是当代人对现有条件的突破性利用,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原动力,离开创造就不会社会文明进步。创造能够不断地随着时空的变迁而完善,人类文明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代际创造史。每一代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进程中所拥有的创造能力是有限的,但整个人类来说是无限的。承认其有限性,就应当确定合适的代际储存,体现出当代人的代际关怀,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我们后代人; 承认其无限性,我们就应该合理使用,同时充分发挥代际创造的潜力。资本主义的机械自然观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不谋而合,衍生出控制自然为目的生产力系统,必然导向技术具有逆生态性,科技成为代际剥削的利器,远离代际创造。当前的生产技术需要重新设计,以使其主要部分遵循生态上的正确路线,促进代际创新。

  5. 生态政府是世代公平的核心机制

  代际公平最核心因素是转变在场当代人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个核心机制的问题。构建生态政府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把生态责任视为首要责任,在生态公平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世代公平。也只有在生态责任基础上,经济职能才能确保实现,政治、道德、法律等才得以有经济基础。生态政府是一个全球的问题,1999 年世界人口突破 60 亿大关,再过 50 年全球人口将突破 89 亿,地球已不堪承受。全球都市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态环境,如果各国政府还是关注各自国家的“切身利益”而加剧代内剥削,代际公平就是一句空话。据美国矿产局统计,按 1990 年的生产速度,世界黄金储备只够用24 年,钢为65 年,铝为35 年,石油探明储量只可供开采 44 年,天然气为 63 年。
  现在全球发展模式的弊端导致代际不公,各国政府没有真正代表未来人的立场,而仅仅是当代人利益的角逐者。生态政府是一个公共行政与委托代理型的政府,公众要防止政府作为其代理人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给自己谋私利,就必须代表自己的子孙后代全程参与政府的决策管理活动,从源头上抵制各种代际剥削的决策和行为。

  [参考文献]
  [1]威廉·莱斯着. 自然的控制[M]. 岳长岭,李建华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璐雄. 对生产力定义的质疑与探讨[J]. 哲学动态,1980,( 9) .
  [4]董建中,王宜民. 生产力不是“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J]. 北京社会科学,1987,( 4) .
  [5]易果平,傅晓华.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探微[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11,( 6) .
  [6]李培超.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1,( 11) .
  [7]廖小平,成海鹰. 论代际公平[J]. 伦理学研究,2004,( 7) .
  [8]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6.
  [9]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An Es-say on the Problem of Need and Commodities,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
  [10]傅晓华,赵运林.“都市桃花源”: 生态型城市群的先锋理念———以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发展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1,( 1) .
  [11]罗尔斯. 正义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夏学銮. 社会发展与代际公平[J]. 江西社会科学,2006,( 11) .
  [13]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4]艾伦·杜宁. 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5]廖小平. 论代际公平何以可能[J]. 天津社会科学,2004,( 6) .
  [16]万俊人. 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7]杨成湘. 实现代际公平的可能性路径[J]. 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2) .
  [18]傅晓华,易果平. 论“两型”与“新型”的内在统一[J]. 湖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11,( 5) .
  [19]Bryan G. Norto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weakanthropocentrism[J]. Environmental Ethics,1984,( 2) .
  [20]曾建平,顾萍. 环境公正: 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J]. 伦理学研究,2007,( 2)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