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古今孝道文化的比较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07 共3209字
论文摘要

  “其孝也者,为仁之本”,儒家文化的核心是 “仁”,而 “孝”是培养仁德的根本。可见,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孟子说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的差别很细微,而孝恰恰就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进而也说明: 人类是有机界的最高精华。那何为“孝”呢? 东汉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解释: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即 “善事父母”,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敬父母、崇拜祖先也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孔子讲“慎终追远”,就是对生命的崇尚和敬畏。我们祭祀祖先、光宗耀祖,做不好就愧对祖宗,这都是对生命的崇敬,对孝的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孝道文化也随之变迁。本文从古今的时代背景、家庭观念、需求模式和教育方法几个方面对孝道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吸收古代孝道之精华,弥补今日孝道之不足,实现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一、时代背景: 农业时代与信息时代
  
  中国古代是以农业生产为基本模式的农业社会,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劳作方式,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这样的生产生活体系将人局限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自给自足,高度封闭,流动性很差,几代人都没动过地方,过着“30 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在这种小农经济下,反哺式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过去,传统伦理把人际关系规范化,很实际,老人必须要由自家儿女养,不养就是不孝,由此导致了一整套封建小农文化,“等级屈从”观念根深蒂固, “孝”就是屈服于父母,古人为了不让父母操心,有 “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

  现今已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从自然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交通的便利,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大了社会的流动性。青年人为了工作、为了拓展视野、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背井离乡。面对广阔的生活空间及激烈的生存环境,青年人更倾向于组建以夫妻和子女为基本生活单位的核心家庭。现今,母爱也是以分离为最高境界,鼓励子女出去干事业,没有一个母亲为了把孩子留在身边而耽误了他们的前途。这种分离式的家庭模式使守在父母跟前尽孝很难实现。距离的疏远和竞争的压力使青年人尽孝的观念越来越淡泊。

  二、家庭观念: 位高者尊与和谐共处
  
  过去,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孝道观念中主要表现为,父尊子卑、父主子从,只要是长辈说的,便是真理,你若争论、反对,便是不孝,不管你有理还是没理。 《孝经》还提出 “五等之孝”和 “以孝治天下”,将 “孝”进一步等级化、政治化、制度化。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历代帝王一方面极力倡导孝道、孝行,把后辈对长辈的孝道义务片面化、绝对化。传统孝道沦为君王统治人民的手段,也成为家长控制子女的合理支撑,形成位高者尊的孝道文化。

  现今,人性化已经成为人们在相处艺术上的社会共识,不管是父母还是公婆,与子女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晚辈不必要低三下四。“孝道”体现为平等前提下的和谐相处。

  青年人探望父母,与父母谈话聊天,教父母上网,给他们买游戏等。父母帮助子女照顾孩子,提供生活服务,以减轻子女的负担,能够安心工作。现代孝道讲究人格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融洽的家庭气氛,子女对父母的热爱之情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父母与子女平等相待、和平相处,形成平等和谐的孝道文化。

  三、需求模式: 物质投资与精神投注
  
  过去是大家庭,几代人生活在一起,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晚辈对长辈的敬重,都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一家人随时都可以交流。养老模式主要靠家庭、个体养老,孝道更多是经济上的考量,是对父辈投资的孝道模式,要求子女必须对家庭负责,父母与子女是直接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即孝之物质性赡养。中国是反哺育模式,从物质上赡养父母,是孝敬父母的最低要求,也是孝道的物质基础,既重视养育子女,又重视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和回报。

  现代社会有保险、退休金多种形式的物质保障,对长辈情感考量的精神关注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现在大家都分开住,一家人除了一些重要节日、重要活动外,极少来往,交流少了,亲情温情也在减少。一首 《常回家看看》唱出所有父母的心声,引起老年人的共鸣,也进一步体现出父母渴求子女精神关注的心理需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化,传统家庭关系分离,缺乏沟通交流是孝道缺失的重要原因。空巢老人远离子女而形单影只,得不到子女的关爱而孤独寂寞。长期分离,缺少沟通,导致感情割裂、亲情淡化,下一代的性格也更为自我、孤僻。长此以往,将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将影响人类的繁衍生息。

  四、教育方法: 孝道为本与溺爱为道
  
  《礼记·中庸》: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养亲人是人之最大仁义。古代孝道主要表现为养亲与敬亲、顺亲与谏亲、传宗接代、丧亲与祭亲、立身、立功,以显父母。

  孝是人生最高的道德,事亲、尊亲是人最高的道德表现。

  正因如此,孟子才提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而是指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可见,孝道在古代是人之德性的最高表现。

  而今的独生子女政策,子女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是蜜罐里捧大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为子女营造了一个可以遮风避雨、隔绝生计烦恼的 “温室”.在溺爱 “温室”里长大的子女,缺乏认识自己和社会所需的风雨冷暖、生活挫折和关爱他人等成长元素。这种舐犊情深的爱实则是一种畸形的爱,是爱的盲点,伤害孩子于无形。高尔基说过: “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孩子习惯长辈无限的感情付出与物质给予,导致孩子只愿接受,不懂付出; 只是索取,不懂回报,又何谈孝道。家庭教育的缺失,使青少年违背道德伦理、违法犯罪,误入歧途。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把孝放到伦理道德的最高位置。但 “五四”运动反掉了家长制,“文革”又将人以阶级分级,使中国尊老爱幼的孝道精华受到严重破坏。如果现在不重视孝道,重建孝道文化,中国人将会一代比一代自私。人类繁衍后代如果得不到后人的丝毫回报,将无人愿意生儿育女,丁克家庭会越来越多,人类将面临灭绝的险境。

  五、传统孝道的现代化转换
  
  ( 一) 树立家庭观念,培植现代孝道理念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的优良影响将使孩子受益终生。培植孝道理念,父母需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要以身作则地孝敬老人,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孩子做榜样。经典是种子,完成传统孝道的现代化转换离不开中国经典的孝道文化。教育子女需要从中国传统孝道的经典中汲取知识,使经典中的孝道理念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 二) 宏观政策引导,畅通孝道关爱渠道
  国家及政府应重视解决孝道问题,用政策祛除实行孝道的障碍。中国即将进入老龄社会,养老问题是中国即将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做到老有所养,是政府要考虑的问题。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政府应畅通家庭养老的渠道,如老人户口可以随子女迁移,解决保险迁移中的难题,鼓励社区建设老年公寓,拉近老人与子女的距离。引导社会建立社区关爱互助组织,解决老年人生活问题等。

  ( 三) 结合时代特征,建立新型孝道文化
  孝道已从物质的供给转变为精神的愉悦,是要让父母老有所乐。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孝道模式。信息的便捷,拉近了人的距离,利用现代化沟通手段,发挥电话的简单快捷效用,常与父母沟通,也可以利用QQ、微信这些现代化的沟通手段与父母进行视频通话。还可以通过建立影视宣传扩大孝道文化的传播渠道,如播放孝道文化宣传篇,发挥孝道典型人物的影响力,建立家庭网站等。

  [参考文献]

  [1]王长坤。 先秦儒家孝道研究[M]. 成都: 巴蜀书社,2007.
  [2]孔润年。 传统孝德内涵的演变与现代转换[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1.
  [3]费孝通。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J]. 北京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82.
  [4]肖群忠。 论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J].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7( 01) .
  [5]杜国伟。《论语 》中孝道思想之探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1) .
  [6]朱岚。 中国传统孝道思想思想发展史[M]. 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