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信息技术进步中的伦理困境探析

时间:2019-03-09 来源:中国发明与专利 作者:全根先 本文字数:7021字

  摘    要: 每一项技术创新, 每一个技术进步, 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 技术进步成果经常不能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技术本身没有价值取向, 是中性的, 但是, 由于掌握技术的主体利益不同, 技术发明和技术推广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当前, 因“数字鸿沟”而产生的消极后果不可忽视, 我们应当关注信息时代的弱势群体, 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这方面,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信息时代; 技术伦理; 工具理性; 数字鸿沟; 弱势群体; 公共图书馆;

  Abstract: Every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every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o varying degrees. However, the result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not often share by all members of society. The technology itself is neutral and no value orientation,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interests of the masters of technology, the social impacts of technological inventions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s often vary widely. At present,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the "digital divide" cannot be ignore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let them share the frui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n achiev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Library, as a public cultural institution, has been brought into full play.

  Keyword: information age; technology ethics; digital divide; vulnerable groups;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public library;

  0、序言

  人类文明的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技术的进步。每一项科技发明, 每一个技术进步, 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 新技术在扩散和传播的过程中, 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之间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却不尽相同, 有时甚至是不平等的。技术本身是没有价值取向的, 但是, 由于掌握技术的主体利益不同, 技术发明和技术推广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社会土壤的不同, 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因此, 当今信息时代, 由于“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 仍然有必要探讨技术进步的伦理问题。

  1 不容忽视的数字鸿沟

  1974年, 美国传播学家卡茨曼 (Natan Katzman) 提出“信息沟” (information gap) 理论。他认为, 新技术的传播和使用给每个人带来的机遇是不平等的, 必将导致“信息富足阶层”与“信息贫困阶层”的分化。[1]卡茨曼所说“信息沟”,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 (Alvin Toffl er) 称之为“数字鸿沟” (Digital Divide) , 即“信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鸿沟”[2], 指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人、家庭、企业与地区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可及性及互联网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异。

  英国学者史蒂文·拉克斯 (Stephen Lax) 在《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话题》一书中指出:在这个社会, 阶级、种族和性别的不平等并无消逝的迹象, 而这些不平等影响任何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应用。另一位英国学者斐欧娜·戴维恩 (Fiona Devine) 在《美国和英国的社会阶级》一书中, 也深刻地阐述了社会阶级作为结构性不平等的一种形式在当今发达社会中继续存在, 批驳了“社会阶级已经死亡”的观点。实际上,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字鸿沟”所造成的消极后果已日益显现。

  曾有学者认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 它能够逐渐消灭贫穷、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排斥, 信息时代将为人类带来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然而, 这样的局面尚未出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社会中的经济不平等和社会排斥现象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应用而有所加剧。在技术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客观上已造成一部分人特别是老年人不能平等地享受技术进步成果, 沦为信息时代“数字鸿沟”下的弱势群体。

信息技术进步中的伦理困境探析

  根据201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7年12月, 我国网民数量已达7.72亿, 普及率达到55.8%, 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51.7%) 4.1个百分点, 超过亚洲平均水平 (46.7%) 9.1个百分点。其中, 手机网民数量7.53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比率为97.5%。与此同时, 非网民规模达6.11亿, 其中城镇非网民占比为37.6%, 农村非网民占比为62.4%。在超过全国人口总量半数以上的网民中, 各个地区、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也不均衡。截至2017年12月, 我国农村网民所占比率为27.0%, 约2.09亿人;城镇网民所占比率为73.0%, 约5.63亿人;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1.0%, 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5.4%。就网民年龄结构而言, 主要是10~39岁群体, 占整体网民的73.0%, 60岁以上老人上网率近年虽有所提升, 然而非网民数量依然十分庞大。在非网民中, 因上网技能缺失或文化水平限制而没有上网的, 分别为53.5%和38.2%。[3]

  在一些发达国家, 老年人的上网率较我国为高, 但是, 总体而言, 仍未达到全民普及程度。2015年, 美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8%[4];2016年, 英国65~74岁老年人中互联网使用者所占比率为74.1%, 75岁及以上老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8.7%。[5]不同国家老年人互联网普及上的差异, 不仅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也反映了各国在信息传播与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

  大数据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 将引发社会各个领域新一轮变革。所谓“大数据”, 即Big Data, 主要是通过传感器、网络交易、电子邮件、视频、点击流, 以及当前和未来可获得的其他数字资源所产生的海量、多样化、复杂化、纵向或分布式数据集, 在云计算模型下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快速计算与分析。[1]大数据技术在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存在侵犯公民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漏洞等潜在风险。其中个人隐私信息, 主要包括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行为信息和个人偏好信息等,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大, 个人的使用数据也在不断增长, 人们开始关心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否会被监控、泄露甚至买卖。这也成为许多网民特别是中老年网民所担心的一个问题。

  当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数字鸿沟”反而有加深趋势。不妨说, 对于原本掌握信息技术就有困难的弱势群体, 被现代社会所排斥的可能性变得更加严峻。

  2“技术异化”与“技术暴力”

  在西方文化中, “伦理”一词可以追溯至希腊文ethos, 具有风俗、习性、品性等含义。美国《韦氏大辞典》对“伦理”一词的定义是: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义务的学科。而伦理学, 则是以人类道德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其核心是探讨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典籍中, “伦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乐者, 通伦理者也。”在这里, 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 而音乐与伦理是相通的。先秦儒家虽然没有提出伦理学的概念, 但是, 他们都非常重视“义”和“利”的关系问题, 并将“义”置于首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和”, “和”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技术进步中是否存在伦理问题?有人认为, 由于人类决定着技术的设计、发展和未来, 因此, 人类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来创新科技, 实现科技完全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另一些人则过分迷信技术, 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技术之上, 对于技术的不完善性、不完全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视而不见。由此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技术伦理问题, 即当一部分人尽情地享受技术进步成果时, 另一部分人却可能反而受到伤害。这样的事例, 在历史上经常发生。近代西方纺织技术引进中国, 直接导致大量的民族资本企业破产, 小农经济濒临瓦解;姑且不论发明原子弹对全人类安全所造成的巨大威胁。

  信息时代“数字鸿沟”所造成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困惑和伤害, 固然其严重程度较上述事例为轻, 但是, 就其实质而言, 都是技术的不完善性、不全面性的一种表现。

  近代以来, 世界文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实际上, 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已造成这样一种局面, 即人们不知不觉地被技术所操纵, 技术转变为一种权力, 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操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制造和使用设备、工具和机器, 被制造被使用的工具本身, 以及它们所服务的需要与目的, 都属于技术的所是。这些机巧的全体即技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机巧, 或者, 用拉丁文讲, 一种‘工具’。”[6]技术的本质, 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种“工具”。然而, 人类发明这种“工具”以后, 已越来越依赖这种“工具”, 甚至被它绑架, 服从其“命令”。南宋学者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中说:“命, 犹令也”;又说:“命如朝廷差除”“命犹诰敕”。清代学者王夫之解释说:“谓如朝廷固有此差除之典, 遇其人则受之, 而受职者领此诰敕去, 便自居其位而领其事。”[7]技术也是如此。技术一旦为人所用, 有时候, 它会不顾人的意志, 让使用它的人绝对地服从其指令。

  这种现象, 可以称之为“技术异化”, 甚至可以说是“技术暴力”。

  技术权力的根源, 来自于现代世界的本质——工具理性。我们所说的工具理性, 既不同于康德的纯粹理性, 也有别于他的实践理性。康德所说纯粹理性, 是认识主体对整个外部世界 (自然和宇宙) 的纯思, 不包含行, 故与实践理性相对, 而工具理性则兼带有行为, 并直接现身为操作者、制造者的技术行为;康德所说实践理性, 实质是主体自己决定自己的自由意志, 这种意志行为被看成是与理论理性相隔绝的主观性行为, 而工具理性则没有这种主体自由性和主观性, 个人的意志自由和选择被剥夺, 个人被严格地按规定去实行或实施先行筹划好了的方案或图式, 并使之变成现实。[8]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整个世界可以说已成为一部安装、组建起来的庞大机器, 科技力量已成为统治世界的绝对力量, 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技术的广泛运用, 使技术本身转变为一种“权力”, 人的行为必须遵循技术的要求和规范。某种意义上说, 这时, 技术实际上已转化为一种“隐性暴力”, 没有掌握某种技术的人, 则被无情地排除在外, 无法参与某些正常的社会生活。

  毫无疑问, 当今被信息技术排除在外的人, 首先是被“数字鸿沟”所隔离的弱势群体, 尤其是老年人、贫困地区没有受到多少教育的人。医学研究表明, 人到老年以后, 会出现身体机能的衰退现象, 诸如视觉敏感度下降、视域变窄、对强光不适应, 听力减弱, 感觉敏感度下降, 以及手指和关节灵活性下降等。所有这些, 对于老年人来说, 即便拥有智能手机和电脑, 操作起来也远不及年轻人灵活自如。社会生活中诸多应用软件 (App) , 诸如预约出行、网上订餐、网上购票、手机转账、网络购物、自动结账等, 对许多老年人来说, 掌握和使用有一定难度。

  当然, 我们不能忘了, 在数量庞大的非网民中, 除了老年人, 还有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及网络不发达地区的人口, 如果一律采用现代服务技术, 取消传统社会服务形式, 他们的生活会变得困难重重。

  技术进步永远不会停止, 然而, 我们不可忘却未能随之进步的部分人群, 应当为他们保留一定的生存空间, 维护基本的技术伦理准则。

  3 让更多的老年人融入信息时代

  中国已于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老龄统计数据, 2017年, 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090万人, 占总人口的17.3%, 其中, 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 占总人口的11.4%。预计到2020年, 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 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 成为超老年型国家。[9]

  数量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 他们的生活是否幸福, 能否享受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能否良性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 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服务。伟大领袖毛泽东曾明确指出:“美国确实有科学, 有技术, 可惜抓在资本家手里, 不抓在人民手里, 其用处就是对内剥削和压迫, 对外侵略和杀人。”[10]在他看来, 科学技术要为人民所用, 为人民服务, 当然也包括数以亿计的老年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他还说: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 制定了一系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本战略思想, 描绘出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 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 坚决落实。同时, 我们也高兴地看到, 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正在迅速改善。根据2016年10月公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 2015年, 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从2000年的48.8%提升到了60.9%。[13]从全球老年人生活幸福满意度来看, 我国是世界上数值最高的国家之一。

  联合国《1982年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第27条中说:“尊敬和照顾年长者是全世界任何地方人类文化中的少数不变的价值因素之一, 它反映了自我求存的动力同社会求存的动力之间的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决定了人种的生存和进步。”[14]应当看到, 今天的中国, 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让更多的老年人融入信息时代, 逐步减少信息时代的弱势群体, 依然任重道远!

  我们认为, 在构建和谐社会、帮助老年人跟上信息时代发展方面, 构建较为完善的老年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公共图书馆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提供服务, 既是为了保障公民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 又是受其公共图书馆性质所决定, 是图书馆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力, 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有学者认为, 公共图书馆制度是政府为保障公民的信息获取自由而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读者权利是在图书馆环境下的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现, 是作为公民的读者利用图书馆过程中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公民的信息权利, 是国家的 (法律) 制度所确认和赋予的, 为了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利的实质性实现, 政府必须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设立并发展公共图书馆制度, 就是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信息权利而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15]

  老年读者享受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文化服务, 是他们所拥有的基本权利。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对于老年人的各项权利保障以及为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务, 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形势下,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教育性机构, 在开展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 已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 正在主动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形势, 积极为老年读者提供便捷服务, 为他们提供终身学习的舞台, 使图书馆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多年来,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老年读者服务方面已取得许多宝贵经验, 有的图书馆还针对受教育较低的老年读者, 开展多项服务创新, 如教他们使用电脑、智能手机, 有的图书馆还提供大字阅读设备、电子助视器、电子读屏软件等。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 已越来越成为老年人常去、爱去、必去的地方, 成为他们学习新知、丰富生活的精神家园。

  有鉴于此, 我们认为, 技术进步中的伦理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的, 由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数字鸿沟”总有一天可以解决, 不久的将来, 我们一定能够看到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Natan Katzman.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Some theoretical premis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Ekistics, Vol.38, No.225, ENERGYSOURCES AND USES (AUGUST 1974) , pp.125-130.
  [2] [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利的转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87.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
  [4] Pew Research Center.Americans'Internet access:2000-2015[EB/OL]. (2015-6-26) [2017-11-19].http://www.pewinternet.org/2015/06/26/Americansinternet-access-2000-2015/.
  [5]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Statistical bulletin:Internet users in the UK:2016[EB/OL]. (2016-5-20) [2017-11-19].https://www.ons.gov.uk/businessindustryandtrade/itandinternetindustry/bulletins/internetusers/2016.
  [6] [德]海德格尔.人, 诗意地安居[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99.
  [7] (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M].北京:中华书局, 1975:64.
  [8]魏久尧.技术权能:现代国家的隐性暴力-现代政治哲学沉思之一[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1-6.
  [9] 权威发布: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4090万人, 达17.3%, 老龄化加快![EB/OL]. (2018-01-24) https://www.sohu.com/a/218786362_99894106.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95.
  [11]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 2012-11-16.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23.
  [13]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三部门发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EB/OL]. (2016-10-09) http://www.cncaprc.gov.cn/contents/2/177118.html.
  [14] 中华文本库.1982年老龄问题维也纳国际行动计划, P9.http://www.chinawenben.com/file/sstvp3oct6iwsox6c3wczx3z_9.html.
  [15]蒋永福, 黄丽霞.信息自由、信息权利与公共图书馆制度[J].图书情报知识, 2005 (1) :20-23.

    全根先.论技术进步的伦理问题[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9,16(02):6-10.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