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绿色包装伦理构建的思想资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20 共3639字
  第三章 绿色包装伦理构建的思想资源
  
  生态伦理观是认同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和谐共存伦理关系的观念,虽然最先提出生态伦理的是西方,但早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里就有所体现,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佛家坚持“众生平等”,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价值。从这些思想里可以看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将自然放到比人类更高的位置,人绝不是主宰世界的唯一。而西方工业文明的繁荣,激发了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主导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环境给人类的报复使得人类的发展举步维艰,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的学者们开始重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思想孕育而生。
  
  3.1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中国的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孕育在五千年的文明当中,面对当今人与环境的冲突,先哲们已经给出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思想原则。在中国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性天相通”、“辅相参赞”等观念,人与自然不是一种疏离以至于对立的关系,而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关系。
  
  3.1.1 天人合一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文明的基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易经》共有 64 卦,用卦象来表示生态现象和揭示生态规律,在占筮活动,天、地、人“三才”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六爻位序不完整,传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态道德精神。《易经》在天人关系中,给人赋予了一种能够体会天地间关系的能力,即人通过道德修养参透其中的规律,按照这种规律为人处事,就能得到上天的庇佑,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告诫后人,不要逆天而为,否则会遭受“涣”,“坎”、“无妄”等灾难。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道,“自然”是指事物自身自发的本来状态,“道”反应的规律是即事物的自然规律,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人在对待自然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随心所欲。同时老子主张“无为”,反对“人为”,主张人应当顺应自然本来的态势,不可以为了一己私欲,强行使用外力改变自然。
  
  孟子最早提出完整意义的“天人合一”思想:“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认为用心灵思考的人就会懂得的本性,懂得人的本性就能知天命。
  
  董仲舒将庄子“天人合一”发展成的哲学思想体系,天指大自然,人则是人类,“天人合一”不否认人与自然的区别,但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生存和发展都需要依靠自然,两者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在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观中,含有人与宇宙、自然而然应和谐一体,是生态伦理思想的终极目标。
  
  3.1.2 崇俭黜奢
  
  《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③、“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④、“慈故能勇;俭故能广。”⑤老子主张简朴,反对奢华,他认为“俭”是他最重要的三个宝贝之一,是修身处事应带遵循的重要原则。《左传》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⑥认为俭朴是具有养良好道德的人共有的品德,而奢侈是导致一切罪恶行为的根本原因。
  
  《墨子》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⑦他认为生话节俭,国家就昌盛;嗜欲放纵,国家就衰亡,主张“节葬”、“节用”,他认为一个国家,从国君到百姓,整个社会风气祟尚节约俭朴就民富国强,走向兴旺发达。在《诫子书》中诸葛亮写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认为俭不仅仅代表着生活上的简朴,更是一种思想上的简朴,一种兼顾朴素的优良品质,是人应有的生活态度。
  
  3.1.3 仁民爱物
  
  孔子主张“仁爱”,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需要,将其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孟子发展了孔子“仁者”的思想,主张爱护生命,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物而弗仁;于民也,仁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①君子要有一个“爱人”的心,亲爱亲人,仁爱百姓,爱惜万物。“仁者爱人”的最高境界是爱惜万物,尊重万物,做到人与万物和谐相处。
  
  3.1.4 众生平等
  
  佛家主张“众生平等”,用一颗谦卑的心去看待世间万物。“众生”指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有情众生包括人和动物等一切有感知的生命,而无情众生包括花草树木等一切没有感知的生命,但不管是有情还是无情,一切皆平等。佛家认为世界的形成是先有无情和后有有情,有情是依靠在无情的基础上而存在的,脱离了无情的有情生命也不可能存活,两者相互依存,平等共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众生平等”作为佛教的理念和信仰基础,对其思想和行为方式起到了决定人的作用观,佛家对万物的尊重与关爱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还体现在吃斋、放生、不杀生等行为上,佛家主张用佛性去关爱众生,将人与万物平等而论,甚至将人置于万物之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是一种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
  
  3.2 近代西方伦理思想
  
  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伦理学中认为人是唯一的主体,坚持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为了增加国家实力,大力发展经济,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掠夺式的开发自然资源。随之而来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物种急剧减少,人类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生态伦理学由此产生。
  
  3.2.1 尊重自然
  
  1854 年,美国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在他的着作《瓦尔登湖》里记录了他独自居住在瓦尔登湖畔边的所见所闻所想,与自然对话,与万物成为朋友,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它认为人类是自然之子,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为生态伦理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伟大的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警示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①提出自然报复理论,告诫人类在开发自然时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掌握规律的结果是人类与自然长久的生存下去,而无视规律的后果是人类将随着自然的破坏失去唯一的生存栖息地。
  
  1923 年法国哲学家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念,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拉开了生态伦理的序幕。
  
  美国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在《沙乡年鉴》中发表了他“大地伦理”的思想,他认为人除了要尊重人类,更要尊重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人类应当重新审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在是征服自然的角色,而是变成自然中的一员,与自然平等而和谐的相处。
  
  1962 年美国着名海洋生物学家、生态伦理奠基人之一的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1907-1964)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书里她描写了一个美好村庄的因为环境遭到而没落,没有花开,没有鸟叫,失去了原有的盎然生机。借此来表达对现实中人类破坏环境的不满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担忧,呼吁人类重新建造道德。在公共政策中还没有“环境”一词的美国当时,蕾切尔的言论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人类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反思,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
  
  美国哲学家保罗·泰勒在《尊重自然》一书中写道:“采取尊重自然的态度,就是把地球自然系统中野生动物植物看作是具有固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提出“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学,他认为自然界中的道德关怀的对象不应该局限于那些有感知的高级动物,还影响扩展到包括植物在内的整个生命个体。
  
  3.2.2 循环经济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学者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将地球比喻成太空中的宇宙飞船,飞船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所有的乘客都依靠系统内的有限资源而存活,一旦人类滥用资源,无序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造成飞船污染,毒害船内的乘客,此时飞船会坠落,系统随之崩溃。能够使人长久生存的方法只有建立循环经济系统,让废弃物重新变成可用资源。
  
  同理,在地球这个独立的系统中,可承受的容量与可使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要实现地球的长久生存,人类应当主动建立循环经济系统来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宇宙飞船经济主张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程经济向“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经济转变,提示人类长久的发展需要走循环经济的道路。首先应当注重经济的贮备而非一味追求增长;其次应当注重经济的循环而非一味的消耗;最后注重经济所带来的真实福利而非建立在消耗环境基础上的表面福利。
  
  美国生态经济学家戴利提出:生态系统本来是一个空的世界,但是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将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直接排放到自然中,越来越多的垃圾将把空的世界变成满的世界,为了避免人类的生存环境被垃圾填满,人类应当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排放,对产生的废物进行资源化处理,产生新的资源循环利用。
  
  3.2.3 优化资源
  
  物理学家杰奥尔杰斯库·勒根提出了沙漏理论。沙漏由中间的细颈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端装着的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细颈控制着沙子下流的速度,象征着经济增长,从上面流下的沙子完成了使命变成了废弃物,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细颈的沙子越来越多,下面堆积了厚厚的垃圾,上面的资源越来越少,当沙子流尽的的时候,资源也就消耗殆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展,人类应当主动进行优化资源配置,防止资源因为过度使用而枯竭,从而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