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中国机构养老发展机制的构建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7 共419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伦理学视角下的机构养老分析
  【第一章】机构养老存在的伦理问题研究引言
  【2.1  2.2】机构养老的比较优势
  【2.3】机构养老的现状、问题和原因
  【3.1  3.2】机构养老的伦理价值
  【3.3】孝文化与机构养老
  【第四章】应对机构养老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中国机构养老发展机制的构建参考文献
  
  结语

  机构养老的设立最初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救济措施。然而,时至今日,它早已褪去"慈善"救济的外衣,取而代之的是全民共享的"福利".机构养老是以各种养老机构为载体,依靠国家资助、亲属承担或老年人自助并由养老机构提供养老照料的养老模式,其主要服务对象为老年弱势群体,即"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失能老人"以及城镇"三无"老人与农村"五保户"老人。机构养老作为我国老年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被着上了鲜明的伦理底色。它不仅是社会保障学、经济学、人口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更是与关怀伦理、责任伦理、老年伦理、代际伦理等休戚相关的伦理问题。
  
  本文从纵向的、异时性的角度研究机构养老的变化过程,探讨了传统与当代的机构养老伦理因其所处时代背景不同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从机构养老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养老机构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它所迸射出具有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及社会公益性的本质。它不仅保障了老年弱势群体的晚年生活幸福,而且加强了老年群体的心理关怀。
  
  机构养老弥补了对老年弱势群体的照护空白,管护人员通过与老年群体的朝夕相处,关心呵护,使缺少或者缺乏家庭亲情的老年人得以重温世间温情,从这个角度上说,养老机构缓解了因受地域的限制使代际之间缺乏亲情沟通这一现状,同时,又为管护人员对其照护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即通过类似亲情的服务模式使老年群体感受家的温馨。由此说来,机构养老并非是对传统孝道的抛却,反而是对孝的继承。综观机构养老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伦理学的视角,从养老主体、政府、养老机构三方发力,为老龄弱势群体在养老机构中幸福度过人生最后阶段设计了诸多可操作性方案。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
  [2]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 简编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周中之。《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4
  [4]宋希仁。《社会伦理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5]唐凯麟。《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1
  [6]唐凯麟。高桥强。《多元文化与世界和谐--池田大作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7]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刘喜珍。《老龄伦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9]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人民出版社。2004
  [10]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12]何怀宏。《底线伦理》。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13]曾钊新。《道德与心理》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9
  [14]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
  [15]肖群忠。《伦理与传统》。人民出版社 2006
  [16]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 2001
  [17]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18]李桂梅。《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化转向及现代价值》。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2
  [19]陈功。《社会变迁中的养老和孝观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20]潘剑锋。《传统孝道与中国农村养老的价值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1]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
  [22]高成鸢。《中华尊老文化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3]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
  [24]许晓茵、李洁明、张钟汝《。老年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25]梅陈玉婵、齐铱、徐玲。《老年学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6]周玉萍、薛仲、康永征。《老年社会工作。》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7]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5
  [28]邬沧萍主编,杜鹏、姚远、姜向群副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9]董亚红。《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0]郭爱妹。《多学科视野下老年社会保障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31]黄耀明、陈景亮、陈莹著《人口老龄化与机构养老模式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32]祈峰。《中国养老方式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14
  [33](美)戴维·L·德克尔 著。 沈健 译。 《老年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34](美)N.R.霍曼、H.A 基亚克,《社会老年学--多学科展望》,冯韵文、屠敏珠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
  [35](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承诺--一项有关文化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周怡 译,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
  [36](苏)季塔连科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黄其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
  [37](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徐义春译。商务印书馆。1998
  [38]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 2000
  [39]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主编。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暨亚太地区后续行动会议文件选编。[C].华龄出版社 2003:323
  [40]周玉萍、薛仲、康永征主编。老年社会工作[C]知识产权出版。2009:78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人民出版社 1972:18
  [42]世界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国老龄协会译,华龄出版社 2003:43
  
  二、期刊类:
  
  [1]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2000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201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侧记[A].中国的养老之路[C].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4]穆光宗。家庭养老而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策问题[A]中国的养老之路[C]l.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5]穆光宗。3+2 养老工程: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N].经济日报,1998-09-14;穆光宗。家庭养老而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策问题[A].中国的养老之路[C].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6]穆光宗。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理论分析[J]社会科学,1999,(12)。
  [7]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对策问题[A]中国老年协会、中国老年学学会编中国的养老之路[C]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54.
  [8]高岩、李玲。机构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J]2011(7):47
  [9]黎民、胡思科。中国城镇机构养老及其模式选择--以广州为实例的研究。南京社会科学[J]2009(1):92
  [10]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经济评论[J],2000(3):59
  [11]尚晓媛。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 2001(3):120
  [12]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2(3):100
  [13]何瑾。凝聚全社会力量,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我国首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发布[J].科技智囊。2013(4):48.
  [14]蒋志学、刘艳、赵艳霞: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探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3(3):43
  [15]李义庭、付丽、刘芳等。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社会关怀对策的研究--对北京市老年人社会关怀调查的报告[J],医学与哲学 2006(1):38
  [16]毕素华、陈如勇。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思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5:127
  [17]陈茗。日本老龄产业的现状及其相关政策。人口学刊 2002(6)
  [18]孙建萍、周雪、杨支兰、申华平。国内外机构养老模式现状。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31:1264
  [19]翟德华、陶立群。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选择决策模型理论研究。[j]市场与人口学分析2005 增刊。
  [20]姜向群:养老转变论:建立以个人为责任主体政府帮助的社会化养老方式》[J].人口研究。2007(7)31.4
  [21]尚晓媛。"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 2001(03)
  [22]田北海。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困境与出路。[J]学习与实践。2008(6)
  [23]董红亚。非营利组织视角下养老机构管理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29.1
  [24]周云、陈明灼。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7(4)164
  [25]唐咏、徐永德:中国社会福利变迁下养老服务中非营利民间组织的发展。[J].深圳大报。2010(1)。
  [26]林艳。为什么要在中国构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R]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人口与发展。2009(15)4
  [27]唐仲勋。探索中国特色的未来养老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综述[J].老龄问题研究,1998,(10)。
  [28]刘桂莉。眼泪为什么往下流?--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倾斜问题探析[J]2005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9]唐凯麟、张静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养老的伦理关怀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
  [18]李翌萱。对我国机构养老模式发展问题的思考[J].2009 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
  [19]姜向群,丁志宏,秦艳艳。影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04)
  [20]陈敏。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浅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
  [21]易松国,鄢盛明。养老院老人与居家老人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3)
  [22]李肖峰。论孝的现代意义。[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4.2
  [23]张怀承。论中国家庭模式及其道德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和会科学学报,1994
  [28]何建良、潘剑锋、刘峰。中西养老伦理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10
  [29]刘颂。老年精神生活: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群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2(4)
  [30]杨善华: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69
  [31]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2(3):100
  
  三、论文类:
  
  [1]吕珊。我国城市机构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探索。武汉科技大学。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2010
  [2]朱勇。少子·少龄化背景下的我国机构养老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人口学。人口管理学。2007
  [3]赵晶磊。社会福利社会化中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社会保障 2008
  [4]邓旭。社区养老服务的伦理研究--以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为例。重庆师范大学。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研究 2013
  [5]白雪苹。安阳老人的孤独感及其团体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 2008
  [6]吴涯。中国老年伦理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0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