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生态伦理是个人幸福的基础研究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6 共463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个人幸福与生态伦理的相关性分析 
【导论】生态伦理是个人幸福的基础研究导论 
【第一章】个人幸福与生态伦理的关联 
【第二章】个人幸福与环保运动的伦理价值目标 
【第三章】个人幸福的环境正义维度
【第四章】美丽中国梦与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追求 
【结语/参考文献】基于生态伦理的幸福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导 论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生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品质;但科技创造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的幸福生活笼罩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人们之所以会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根源就在于人类将自身的利益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之上,人类只会对自然巧取豪夺却不肯对自然讲道德、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历史一再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①”.须知人类的幸福生活只有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方能实现。但究竟个人幸福与生态伦理基础之间存在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为何要对自然讲道德以及如何讲道德等等,这些问题一直等待着我们去理清。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从个人幸福视域来研究生态伦理的专着、论文主要是围绕生态伦理来阐述其对于人类社会整体的影响,而很少将生态伦理与微观个人幸福联系起来。

  尽管如此,国内就生态伦理展开的研究还是给后来从事个人幸福与生态伦理关联研究的学者奠定了基础,毕竟对于生态危机、生态伦理问题等进行的研究均关乎人类福祉。大致而言,国内对个人幸福的生态伦理基础展开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层次,其一是直接点明生态伦理基础对个人幸福的重要意义,强调个人幸福的生态维度。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教授在《生态文化视野中生态理性与生态信仰的统一--现代人的“生态幸福观”何以可能》一文中指出“幸福的含义被作了基于牺牲和忽略‘生态’意义上以‘财富’占有和人类为主体的享乐意义上的非常狭隘的理解和使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导致我们忽视了其中一个最为简单的道理:没有良好的生态为基础,一切幸福都只能是暂时的、难以长久的”,认为“真正的、真实的幸福应该是一种‘生态性状态’的确立与达成”;中国地质大学黄娟教授在《生态幸福及其实现途径》中指出“人类的幸福只有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保证幸福的可持续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王光华在《论生态幸福指数》提出生态幸福感决定于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的关系,并构建了“生态幸福指数指标体系”运用量化手段来分析生态幸福;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周国文在《全球化视域下的生态幸福观》提出“幸福不是一种物质满足的自我感觉,而是一个关切自然的整体均衡感,生态幸福观产生于自然,依据于自然,保护于自然,受益于自然”并明确表示“生态文明是现有人类一切文明的幸福感归根到底的基础”……上述学者立场鲜明地表达了一种“没有生态伦理基础,就没有个人幸福”的观点。

  其二则是虽未在书面明示生态伦理基础与个人幸福的直接关联,但却在字里行间暗示了“个人幸福离不开生态伦理基础”的观点。我国生态伦理学研究开山鼻祖刘湘溶、余谋昌教授的研究成果正是代表。湖南师范大学刘湘溶教授率先在其专着《生态伦理学》中对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展开了探讨,开始关注人类之于自然的伦理责任并于 1994 年出版了《生态意识论--现代文明的反省与展望》,提出人类的生态意识应该具有强调整体、关注未来、追求和谐三大特征,并从生产、生育、消费方面提出了如何贯彻生态意识的独到见解;中国社会科学院余谋昌教授在其专着《生态学哲学》、《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等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涉及人类幸福与生态伦理的创新性概念如生态价值、生态文化、生物工程等,从生态伦理视域全面审视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除此之外,同为湖南师范大学知名学者的李培超、向玉乔教授也纷纷撰文关注生态伦理,李培超教授在《自然与人文的和解--生态伦理学的新视野》一书中从消费主义文化视角出发对人类为满足自身欲望而大肆破坏自然的行径提出了批判,提出要借助生态伦理学来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解;向玉乔教授在其《生态经济伦理研究》一书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忧思,他从生态经济的视角提出正是因为“人类经济系统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无限扩张”才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并继而提议开展生态运动以缓解生态危机,“把人类带入一个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生态经济时代”……上述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从人类现实生活出发表达对自然生态的重视,主张约束人类行为并履行人类对于自然的伦理责任;其研究实质正是基于个人幸福目的对生态伦理展开的探索,间接却并不隐晦地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个人幸福的重要地位,认为唯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幸福。尽管当前国内基于个人幸福与生态伦理的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甚为明显:社会科学研究者主要从伦理角度来研究生态问题,更多的是强调生态的伦理意义,哲学思辨氛围浓厚但并没有就生态伦理与个人幸福作十分详实的分析;自然科学研究者认识到了生态基础的重要性,但一旦将幸福、伦理与生态相结合进行研究时往往欠缺理性思辨、哲学意味不浓。整体而言,我国就“个人幸福的生态伦理基础”开展的研究还是略显薄弱,有待后人补充。

  国外关于个人幸福与生态伦理基础的研究以欧美学者为主,相对于国内研究而言,西方学者的研究现实针对性更强,这也是符合西方生态伦理学高度关注社会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价值取向。西方社会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环境压力的逼迫之下,西方学者纷纷展开了对生态伦理的探索,其中当以梭罗、史怀泽、利奥波德、卡逊的研究最富盛名。工业文明时期日趋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导致了梭罗的极度反感,为此他选择远离文明的尘嚣,独居于瓦尔登湖畔,与天地为邻、与万物为伍并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瓦尔登湖》,将大自然的四季变幻栩栩如生地再现于生花妙笔之下,以此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逃避并告诫世人树立生态美德、为幸福生活创造条件;法国哲学家史怀泽执着于对善和美的追求,并将这种追求深刻渗入到苍生万物之中。史怀泽在《文明的哲学:文明与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将一切动物和植物都囊括于伦理的范围之中,认为不仅是要对人、而是要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始终保持敬畏的态度;认为对非人的生命的蔑视终将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并带来不幸。他呼吁世人敬畏生命,保护生态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创建了“荒野协会”,提倡扩大面临污染和侵害的荒野之地、保护荒野上的自由生命,他的“大地伦理”思想在他的哲学论文集《沙郡年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利奥波德借助“大地共同体”这一概念强烈暗示人类应尊重大地之上的所有生命--因为任何掠夺性的行为都会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堪称推动现代环保运动、传播生态思想的经典之作。文章开头描述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以“春天的消失”来批判人类世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书中指出了人类化学工业的泛滥导致春天消失的残酷事实。卡逊笔下曾经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的消失实质代表的是人类幸福生活的消失--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但污染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腐蚀了人类的生存根基,人类不但要疲于应对自然环境恶化导致的生态危机,还要承受生态失衡对人类精神、心灵的煎熬。卡逊虽然是以寓言的方式杜撰了一个“寂静的春天”,但字里行间却毫不隐讳地表达出了人类幸福生活对生态伦理基础的完全依赖并明确警告人类“没有良好的生态伦理基础,就不会有人类的幸福生活”.

  纵观中西方生态伦理发展历史,生态伦理研究之所以得以蓬勃开展,是与现实世界中不断增多的生态灾难息息相关。人类对生态伦理展开研究,一方面是因为生态困境的倒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之美及幸福生活的追求。

  尽管目前中西方学术界明确针对生态伦理基础与个人幸福的研究并不多,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未来学术界中,相关研究将逐渐增多并发展为学术潮流。无论是单独针对生态伦理或个人幸福展开的研究还是将两者相结合进行研究,都将日益重视生态伦理基础、追求自然生态美之上的个人幸福。

  二、主要观点及写作思路

  本文的主要观点正如文题所言,旨在揭示个人幸福需要生态伦理基础的事实:人类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稳定、完整、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此本文主要从生态伦理学视域论述生态伦理基础之于人类生存与发展、人类幸福生活的重要意义并试图结合生态伦理与个人幸福构建生态幸福观,以启迪世人关注个人幸福、关注生态伦理基础。文章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着重从生态伦理思想、意识与实践三个方面论述生态伦理与个人幸福的紧密关联;第二章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人类整体利益目标与个人生态美德三个维度论述环保运动伦理价值目标与个人幸福的内在契合;第三章从生态正义维度详细辨析了生态伦理基础对于个人幸福的影响;第四章从理论转入现实,以生态伦理理论为指导探索我国社会现实问题,继而以“美丽中国梦的生态美实质”点题;文章最后以结束语收尾,在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的基础之上,结合生态伦理与个人幸福的要求提出构建生态幸福观以指导个人幸福的实现。

  三、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生态伦理学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及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生态伦理学研究方法主要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出发着重对生态道德展开研究,包括对人与自然的事实关系与人类规范评价自身行为的规则体系;具体表现为对人类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以求得生存这一客观事实进行明确并厘清自然的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同时明确人类对自然环境应持有的尊重态度等。

  跨学科研究方法体现在文章结合生态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观点对生态伦理基础与个人幸福进行综合分析,借生态学视角明确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借伦理学视角肯定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借心理学视角突出自然环境的工具价值,借政治学视角凸显生态伦理基础的威严。

  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体现在将生态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文章着重将生态伦理学领域重要生态伦理思想及罗尔斯的“正义论”、哈丁的“公地悲剧”等相关理论与当今世界的环境非正义现象进行关联研究,以理论指导现实、以现实完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体现在文章从历史、唯物的角度对生态伦理基础及个人幸福展开研究,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注重探讨、分析人类实践与生态伦理思想、意识及个人幸福的关联。

  四、论文研究意义

  以个人幸福为介入点研究生态伦理基础与个人幸福,能够激发追求幸福生活的现代人的环保激情。文中高度强调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天然依赖性,明确了保护自然资源、避免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类幸福的重要性,有助于唤醒现代人的生态环保意识并帮助人们自觉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从而吸引更多民众投身环保事业、推动环境保护、减少生态问题、缓解环境危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个人幸福。

  广泛介绍中西方生态伦理思想,通过不同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交锋来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国人的生态伦理道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文章主要观点就是“人类应该对自然讲道德”,并分析了“人类怎样对自然讲道德”,就此展开的论述对于端正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姿态、纠正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不当认识,推动人们在声张自身权利的同时履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伦理义务大有裨益。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