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老年病论文

痛风的中药外治、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及中医食疗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14 共3755字
论文摘要

  痛风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引起血尿酸浓度增高,尿酸钠结晶沉积到结缔组织所致的急性或慢性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肾尿酸结石、痛风性肾病和肾功能不全等。目前临床上有许多防治痛风的药物,应用这些药物使痛风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药物的适应证限制及服用药物后的不良反应较多,导致痛风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

  痛风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病”范畴。元代朱丹溪首次在《格致余论》“痛风”中指出“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取凉,或卧地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认为痛风产生的病因有痰、风热、风湿和血虚。

  为了降低复发率和复发频率,减轻患者痛苦,后世医家做了许多尝试,在积极应用药物内服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外治、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中医食疗等中医辅助治疗手段,经过临床验证,对痛风的治疗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1、 中药外治

  《医学源流论》曰:“使药性从皮肤入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致妙之法也。”中药外治可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局部用药,使用方便安全,不伤阴败胃,避免因过服寒凉克伐之品导致脾肾阴虚或阳虚,而伏下易受湿热侵扰复发的潜在因素,体现中药外治的优势。

  1.1 中药外敷

  宋红梅将痛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6 例,均常规口服秋水仙碱,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金黄膏局部外敷,经过 1 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94.4%。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王健用中药(四妙散加减)内服配合膏药(黄连膏与岐黄膏混匀)外敷治疗急性痛风 58 例,总有效率 100%,显效率 96.6%。廖丽锦使用自制剂消肿定痛膏局部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以秋水仙碱作对照,结果发现总有效率为 98.1%,对照组有效率为94.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止痛效果明显。杜学辉将 120 名患者随机分为 2 组各 60 例,对照组口服别嘌醇片每次 0.1g,每天 2 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冰黛散外敷于患处,治疗 10 天,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5.00%,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1.2 中药外洗

  陈延生单纯采用中药(组成:防风、独活、当归、红花、白芷、延胡索、川芎、威灵仙、大黄、黄栀子、生地黄各等份,用量每次 100g)外洗患处,每天早晚各洗 1 次,每次15-20min,7 天为 1 疗程,治疗后可显著缓解患者关节肿痛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 128 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94.53%。肖景舟采用四妙散合化瘀通痹汤加减内服外用如意金黄散加减外洗,每日 1 剂,每日洗 2 次,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治疗。

  比较 2 组临床疗效及血尿酸、血沉 C- 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5.5%,高于对照组的 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1.3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通过温热作用直接通过局部孔窍经穴,渗透、吸收、扩散达到清热解毒,抗炎消肿,健脾扶正固本功效。

  袁群生将122 例痛风患者随机分组,中医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给予中药熏洗配合口服煎剂,对照组予布洛芬口服,重者给秋水仙碱治疗。与对照组比较,中医治疗组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等优点。徐慧等将 40 例急性痛风性湿热痹阻型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 2 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 20 例给予热痹熏洗剂熏洗治疗,对照组 20 例给予扶他林乳胶剂外搽治疗,疗程均为 10 天。治疗组治疗后在关节疼痛、症状体征总积分血尿酸下降方面,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2、 针灸疗法

  2.1 针刺、刺血疗法

  针刺、刺血疗法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调节机体多种代谢功能等作用。王勇等根据痛风疼痛的关节部位,结合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62 例,总有效率为 93.5%。邵天红等取穴主穴为阴陵泉、太冲、病位在足大趾及趾骨部位者取患侧隐白、大都、太白、公孙,踝部取患侧解溪、丘墟、太溪、昆仑、中封,膝部取患侧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曲泉、阴谷,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 30min 间隔 15min 行针 1 次,阴陵泉穴用补法,太冲穴用泻法,其他穴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刺 1 次,7 次为一疗程,5 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共治疗 52 人,总有效率为 96.2%。

  2.2 针罐结合、火针疗法

  具有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通其经脉、调整气血、平衡阴阳、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的目的。马跃东采用细火针刺穴加火罐治疗痛风 20 例,总有效率 100%。旷秋和用改良火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其镇痛和降低血尿酸效果显著优于口服西药,总有效率 97.5%,较口服西药(87.5%)高出 10%。庞素芳采用火针点刺穴位,主穴行间、内庭为荥穴,太冲、陷谷为输穴,加足背瘀阻比较明显的络脉(阿是穴)放血治疗 56 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愈率为 69.6%,总有效率为 94.6%。刘芳针刺治疗取穴:曲池、合谷、隐白、大都、三阴交、阴陵泉,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留针 30min,配合三棱针刺络放血、梅花针局部叩刺、拔罐、皮内针、耳针等,针刺每日治疗 1 次取得显著成效。

  2.3 灸法、针灸结合法

  具有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宗静杰将 40 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观察组)和西药组(对照组),每组 20 例,分别采用温针灸及口服西药 2 种方法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尿酸的变化,观察组能显著降低血尿酸值、症状积分指标。观察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95.0%、75.0%,证明温针灸是治疗痛风的有效方法,且对血尿酸有调节作用。樊丽军等将 100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治疗组采用天灸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1 个疗程后比较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8.0%,对照组为 5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值与对照组比较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推拿疗法

  《类证治栽·痛风》说:“寒湿风郁痹阴分,久则化热功痛”。

  显然,痛风的发作是由于素体阳盛,复感风寒湿气,病邪入里郁而化热而导致邪气雍阻,气血凝滞,血行不畅,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手法的刺激作用促进了气机的调畅和气血的流动“动则通,通则不痛”。由于疏通了经络,改善气血运行,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尿酸盐结晶逐渐消散,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王伟取患者仰卧位,点按患足公孙、合阳、三阴交、太冲、太溪、光明各约 1 分钟。然后用轻快揉和的滚法在跖趾关节周围治疗约 10 分钟,接着点揉涌泉、然谷各 2 分钟,并在两穴连线处刮抹 5 分钟,尔后用双手掌轻快地搓擦足掌、足背以透热为度,最后拿揉阴陵泉、阳陵泉约 1 分钟。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张梅枝通过按压痛风患者的涌泉穴及握拳用力从足跟部顺足底到涌泉穴来回推,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起到了显著疗效。

  4、 中医食疗

  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病情进展与饮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痛风患者应遵循多摄入碳水化合物,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少食脂肪,减少钠盐摄入,少饮酒或者禁酒,多饮水,限制嘌呤摄入,少食用强烈刺激的调味品或饮料等饮食原则。除此之外,在食物的选择上还应注意选择具有特殊疗效的食物,根据中医辨证确定的一些食疗方,有医家在临床工作实践中遵循中医食疗理论,通过平衡膳食和应用食疗药膳来辅助治疗痛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王淑荣等根据痛风的不同时期,拟定了不同的中医药膳。在炎急性发作期:选用蜜山慈菇,山慈菇等含有秋水仙碱等成分的食材。痛风间歇发作期:选用土茯苓粥(土茯苓 30g,生薏苡仁 50g,萆薢 15g,川牛膝 10g,粳米 100g)具有解毒、化湿、利小便的作用,从而调节嘌呤的代谢紊乱,起到缓解或根治的效果。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期:选用百合薏米粥(百合、薏苡仁、梗米各 16g,将三味洗净后放锅中煮粥,每日分中、晚两次服完,为痛风患者主食)。痛风病晚期:选用菟丝子羊脊骨汤(羊脊骨 1 根,肉苁蓉 25g,菟丝子 18g。将菟丝子酒渍 3 天,晒干,为末。肉苁蓉酒渍一夜。羊脊骨洗净,斩块。

  将肉苁蓉、羊脊骨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煮 2 ~ 3h,空腹随量饮用)能起到补益肝肾的作用。痛风合并结石:选用鲜茅根饮(鲜茅根 30g,滑石粉 30g。鲜茅根洗净后,用刀背轻轻敲扁,去除硬芯;滑石粉用布包,将两者一起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 30min)代茶饮。根据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食疗方,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于痛风有很多辅助治疗的方法,都取得一定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少。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人,给出适合不同患者的治法,这些都是中医特色和优势。但是中医治疗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缺乏共识,辨证分型较难统一;(2)实验研究较少,同时设立对照组,系统研究的则更少;(3)临床治疗报道虽多,却缺乏对照观察,不能集中体现中医辅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优势。(4)临床研究方面,样本量少,科研设计欠合理,结论的可信度不高,缺乏前瞻性研究。鉴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西医方法,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的临床研究,开展实验,探讨痛风的病因病机,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基础实验研究,筛选验证有效治疗方法,是当前所急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