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现代科技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现代医疗已不仅仅是满足于疾病的防治,而是更积极地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迎接 21 世纪的挑战》报告中强调:21 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中医“治未病”理论恰恰与新世纪医学使命相吻合。尤其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1 人口老龄化促使多种疾病威胁
老年人健康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普遍延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发生了一系列退行性变化,导致老年人全身各系统功能逐步衰退。特别是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调查显示,老年住院病人中,患有 2 种及以上疾病者占96.58%(141/146),有 28.77%(42/146)的病人患有 5 种以上疾病。2006 年-2011 年老年住院病人疾病及死亡分布统计资料显示:6 年间,老年循环系统疾病病人居首位,占 35.35%(11 899/33 656)。可见,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患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为 1 454 人,占老年病人总死亡数的 88.60%.不难看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是威胁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此外,便秘、肥胖、关节炎、骨质疏松、白内障、老年痴呆及帕金森病等非致命性疾病也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 古今历代医家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内涵的探讨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有这样一段文字:“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对“治未病”理论屡有扩充。汉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成为指导“治未病”的一大法则.唐代孙思邈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金元四家之一的朱丹溪在其着作《溪心法》中专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治未病”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清代名医叶天士更是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观点,强调采取主动措施防变于先的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也对“治未病”的含义做了进一步诠释。如姜惟等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4 个方面。金光亮认为《内经》“治未病”包括 3 层含义: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商庆新提出“治未病”概念的基本含义包括:人体处于未病的健康状态时,应科学养生,防止疾病发生;人体处于受邪而未发病的亚健康状态时,应及时调治,祛邪防病;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应合理治疗,祛邪除病,防止传变。
基于以上学者的阐述,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其侧重于一个“防”字,防发生、防传变、防复发。该理论得到了现代医学界的广泛认同,也被逐步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3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老年病中的临床应用
老年病是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统称。人到老年,由于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渐趋衰退,表现出老年时期的生理特点,从而产生老年人特有的或多发于老年人的疾病.为了倡导健康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中医“治未病”理论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郑秋月等就“治未病”思想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前期的老年人进行干预,通过调摄情志、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非药物手段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对已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要求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变化等,以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此外,还需加强、巩固治疗,防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降低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有效阻止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翟玉民依据中医“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 3 方面,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病人进行病因预防。如说服吸烟者戒烟及预防呼吸道感染;对病人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转变;对病愈或病情稳定者,做好疾病后期治疗与调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这对防治中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变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晁恩祥对“冬病夏治”疗法在临床上的近、远期疗效观察发现,患者机体防御能力增强,复发减少,效果良好.遆宝忠等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运用中草药调理、理疗穴位按摩、综合康复训练、心理疗法等,在老年痴呆诊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袁林等对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病人从情志、日常生活、饮食、运动等方面做好未病先防,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疾病发生阶段以心理疏导、药物治疗、康复训练进行既病防变,减缓老年痴呆的发生。王立童等在中医“ 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以“金字塔”样模式,从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注意养生、科学用药、针灸等方面对骨质疏松的老年病人进行防治,以期提高峰值骨量、延缓骨量丢失,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骨痛和骨折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李瑛等在三伏天对老年膝骨关节炎病人进行温针灸治疗,激发经络之气,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保健延年。郑秀青等以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风湿病诊疗,对于风湿痹病的易感人群做好生活防护,避免该病的发生;对风湿痹病病人加大护理宣教,使其能够正确了解风湿痹病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防止复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杜续提出在治疗糖尿病足病人过程中,“防”大于“治”:对尚未发生该病的病人进行适当的扶正治疗,运用活血化疲之法;对于糖尿病足早期,尚未出现足部破溃、气虚者宜补益脾肾之气,阴虚者养阴,气滞者行气通络,血癖者活血通络,做到提前预防。
4 小结
目前,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的研究在老年病中涉及很多方面,大多数为各种疾病或各系统经验性研究、探讨性文章,少有前瞻性研究。但其研究探讨的结果还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可为以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EB/OL].
[2]宫相令,刘新红,田红岩,等。崂山区 2006 年农村老年人群内科常见疾病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8):1472-1473.
[3]沈琴红。老年科住院病人疾病种类及口服用药状况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2,10(3):753-755.
[4]李静,贾翠平。2006 年-2011 年老年住院患者疾病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病案,2013,14(2):58-59.
[5]于普林,邓亚中。1998、1999 年全国城乡老年人死因顺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20(1):69.
[6]吴鸿,高水波。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5):468-469.
[7]陈家旭。《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8]王晓颖.“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2):427-428.
[9]赵盛云.“治未病”研究现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6):1306-1308.
[10]姜惟,童园园.“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4):209-210.
[11]金光亮。《内经》未病概念与“治未病”理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2):804-806.
[12]商庆新。中医“治未病”理论索解[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4):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