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 Green Wood Press, 1986:58-241.
[2] Coleman J.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Harvard University, 1990.
[3] 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1380.
[4] Granovetter M. 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 Harvard University, 1974.
[5] Lin Nan.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Connections,1999(22):28-51.
[6] Bian Yanjie.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 Connection, Bridges and Job Search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62).
[7] Theodore W.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3):1-17.
[8] Becker G S.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3.
[9] Blau P M, Duncan O D.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New York:Wiley, 1967.
[10] 黄敬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北京社会科学,2012,3:53-60。
[11] 郑晓涛, 李旭旦, 相正求,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 2006,8:20-26。
[12] 谢勇,赵亚普,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南方人口, 2009,3:49-53。
[13] 王博,大学生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求职结果的影响机制研究,2011,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4] 张萍,许光红,人力资本理论及测度研究综述,法制与社会,2008,2:233-237。
[15] 张古鹏, 姜学民, 任龙,人力资本模型综述——基于国内学者的研究,华
东经济管理,2007,5:124-128。
[16]李颖,刘善仕,翁赛珠, 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高教探索,2005,5:91-93。
[17] 徐莉,郭砚君,大学生就业质量与社会资本关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9:85-90。
[18] 黄娟,家庭背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一个社会资本的分析视角, 2010,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 陆迁,王昕,社会资本综述及分析框架,商业研究,2012,2:141-147。
[20] 赵延东,罗家德,如何测量社会资本: 一个经验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5,2:18-23。
[21] 任春荣,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 SES) 的测量技术, 教育学报 ,2010.5:78-84。
[22] 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社会学研究,2005,2:74-104。
[23]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3:111-119。
[24] 苏士尚,就业质量问题研究——国内外就业质量研究的理论和政策综述,2007,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5] 杨存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探讨,人事纵横,2012,5:20-23。
[26] 娄钰华,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利弊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就业调研,2011,53-54。
[27] 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11:1-7。
[28] 刘鑫渝,试析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消极效应,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1:130-134。
[29] 杨光飞,关系资本——升格之合法性质疑,人文杂志,2006,2:147-152。
不经意间,三年的时光匆匆而逝。仍记得三年前,自己站在法大研院门前的那份激动与期许,我不知研究生生活可以为我带来怎样的惊喜与改变。怀着紧张与好奇,我翻开了人生中崭新的一页。
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给予我帮助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我的导师——王霆。无论是在导师激情四射、妙趣横生的课堂上,还是在导师语重心长、深入浅出的教诲中,导师都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一位学者的坚持与执着。三年来,导师传承予我的,并不仅仅是他的研究成果,而是让我通过不断地努力与练习,形成一种系统性的思维习惯。
这一习惯的养成让我无论在学习、生活中都获益匪浅。我相信,在我从校园启程,踏入工作岗位后。它仍能给予我莫大的帮助与勇气,犹如黑夜苍穹中的北斗星般,指引我不断前进、走得更远。